星落于海,风遇见你温以宁沈亦臻热门小说免费阅读_完本完结小说星落于海,风遇见你(温以宁沈亦臻)
时间: 2025-09-13 07:18:56
自那天初遇后,温以宁成了观测站附近的“常客”。
她摸清了研究团队的工作规律,总选在上午九点到十一点阳光最柔和的时段来写生,画板稳稳架在离观测站百米远的大榕树下——这个位置既能清晰看见浅海处的实验场景,又不会因靠近而打扰科研人员工作,是她反复试了几次才找到的“最佳观测点”。
不过才过三天,细心的温以宁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星落岛靠海,晨间的蚊虫格外猖獗,尤其是礁石附近的蠓虫,叮人又疼又痒。
每次她来写生,都能看到研究团队的人时不时停下手中的活,下意识地挠着胳膊和脖颈,有几个年轻队员的手腕上,甚至被叮出了一串红肿的包,却只匆匆抹点花露水,又继续埋头干活。
当天下午,她特意绕到镇上的老街区,找到那位据说懂草药的老奶奶,软磨硬泡讨来了驱蚊草药膏的方子。
第二天一早,她赶在集市开门时买齐了艾草、薄荷、金银花和少量凡士林,回到租住的带院小屋后,立刻支起小锅熬制药膏。
柴火在灶膛里噼啪作响,草药的清香混着凡士林的温润气息弥漫在小院里,她一边搅拌着锅里渐渐浓稠的膏体,一边想着队员们被蚊虫叮咬的模样,嘴角不自觉地弯了起来。
药膏熬好后,她找了几个从家里带来的小巧白瓷瓶,将药膏仔细分装进去,瓶身上还贴上了自己画的小浪花贴纸。
每天清晨六点,趁着观测站还没人上班,她就悄悄绕到门口,把瓷瓶放在石阶最显眼的位置,附上一张浅蓝色便签,用娟秀的字迹写着:“防蚊虫,温和不刺激,路过之人留。”
她从没想过要表明身份,只觉得这是举手之劳,没必要声张。
可她不知道,沈亦臻早就认出了她的字迹。
上次她落下的画纸上,落款“以宁”二字的笔锋轻盈,与便签上的字迹如出一辙。
他拿着瓷瓶走进办公室时,指尖摩挲着瓶身的小浪花贴纸,脑海里浮现出温以宁低头画画时认真的模样。
他没有点破这层“秘密”,只是在每次团队成员拿着瓷瓶笑着道谢,说“这药膏比城里买的还好用”时,会不动声色地朝大榕树的方向望一眼。
若是看到温以宁正低头专注地勾勒线条,阳光透过树叶缝隙落在她发梢,他的嘴角就会不自觉地弯起一个细微却温柔的弧度。
沈亦臻也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回应这份藏在细节里的心意。
他注意到,温以宁为了捕捉浪花拍岸的动态,总喜欢在涨潮前半小时靠近北边的礁石群,可那片礁石被海水浸泡久了,表面结着一层薄薄的青苔,涨潮时格外湿滑。
前几天他还听渔民说,有个游客不小心在那里摔了一跤,磕破了膝盖。
这个发现让沈亦臻放了心,趁着午休时间,他从观测站的仓库里找出一条橙色的警示绳——这种颜色在海边格外醒目,能让人一眼注意到。
他拿着绳子走到温以宁常停留的礁石旁,仔细地将绳子绕着礁石系了一圈,绳结打得紧实又规整,还特意在旁边插了块平整的木板,用黑色马克笔工工整整地写下“涨潮危险,请勿靠近”八个字,写完后又后退几步,确认字迹清晰可见,才转身离开。
第二天一早,温以宁刚走到大榕树下,就看到了那圈醒目的橙色警示绳。
她愣了愣,快步走过去,指尖轻轻触碰着绳子,又低头看着木板上的字,心里像被温热的海风拂过,暖融融的。
整个观测站,只有沈亦臻知道她每天会在这里写生,也只有他会注意到这样细微的安全隐患。
从那以后,她发现画具旁的石板上,偶尔会多一两枚精心挑选过的贝壳:有的是罕见的虎斑贝,壳上带着彩虹般的光泽,在阳光下能折射出细碎的光;有的是小巧的榧螺,壳上印着细密的螺旋纹路,像大自然亲手绘制的艺术品。
温以宁把这些贝壳小心收好,用棉线串成一串风铃,挂在画板的侧边,每当海风拂过,风铃就发出“叮铃叮铃”的轻响,像沈亦臻没说出口的关心,温柔又绵长。
他们很少有刻意的交谈,却在这些小事里形成了无声的默契。
沈亦臻摸清了她的作息,知道她每天午后会来换画纸,总会提前十分钟把观测站门口的遮阳伞往大榕树方向挪一挪,给她留出一片刚好能遮住画板的阴凉;温以宁也记住了他的习惯,知道他每天傍晚六点会坐在办公室整理实验数据,便常在下午路过院子时,在他窗外的茉莉花盆里,悄悄放上一朵刚摘的小雏菊,让清甜的花香驱散科研工作的枯燥。
观测站的年轻研究员小李最是眼尖,某天趁着沈亦臻整理数据的间隙,凑过来打趣:“沈哥,你最近对门口的树荫和遮阳伞格外上心啊,以前可没见你这么‘讲究’,是不是怕晒着那位插画师小姐?”
沈亦臻头也没抬,继续在笔记本上记录数据,耳尖却悄悄泛红,只淡淡瞥了小李一眼,没反驳也没承认。
可他眼底藏不住的温柔,早己出卖了他的心思——就像此刻窗外随风摇曳的小雏菊,无声却热烈地诉说着藏在细节里的心意。
她摸清了研究团队的工作规律,总选在上午九点到十一点阳光最柔和的时段来写生,画板稳稳架在离观测站百米远的大榕树下——这个位置既能清晰看见浅海处的实验场景,又不会因靠近而打扰科研人员工作,是她反复试了几次才找到的“最佳观测点”。
不过才过三天,细心的温以宁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星落岛靠海,晨间的蚊虫格外猖獗,尤其是礁石附近的蠓虫,叮人又疼又痒。
每次她来写生,都能看到研究团队的人时不时停下手中的活,下意识地挠着胳膊和脖颈,有几个年轻队员的手腕上,甚至被叮出了一串红肿的包,却只匆匆抹点花露水,又继续埋头干活。
当天下午,她特意绕到镇上的老街区,找到那位据说懂草药的老奶奶,软磨硬泡讨来了驱蚊草药膏的方子。
第二天一早,她赶在集市开门时买齐了艾草、薄荷、金银花和少量凡士林,回到租住的带院小屋后,立刻支起小锅熬制药膏。
柴火在灶膛里噼啪作响,草药的清香混着凡士林的温润气息弥漫在小院里,她一边搅拌着锅里渐渐浓稠的膏体,一边想着队员们被蚊虫叮咬的模样,嘴角不自觉地弯了起来。
药膏熬好后,她找了几个从家里带来的小巧白瓷瓶,将药膏仔细分装进去,瓶身上还贴上了自己画的小浪花贴纸。
每天清晨六点,趁着观测站还没人上班,她就悄悄绕到门口,把瓷瓶放在石阶最显眼的位置,附上一张浅蓝色便签,用娟秀的字迹写着:“防蚊虫,温和不刺激,路过之人留。”
她从没想过要表明身份,只觉得这是举手之劳,没必要声张。
可她不知道,沈亦臻早就认出了她的字迹。
上次她落下的画纸上,落款“以宁”二字的笔锋轻盈,与便签上的字迹如出一辙。
他拿着瓷瓶走进办公室时,指尖摩挲着瓶身的小浪花贴纸,脑海里浮现出温以宁低头画画时认真的模样。
他没有点破这层“秘密”,只是在每次团队成员拿着瓷瓶笑着道谢,说“这药膏比城里买的还好用”时,会不动声色地朝大榕树的方向望一眼。
若是看到温以宁正低头专注地勾勒线条,阳光透过树叶缝隙落在她发梢,他的嘴角就会不自觉地弯起一个细微却温柔的弧度。
沈亦臻也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回应这份藏在细节里的心意。
他注意到,温以宁为了捕捉浪花拍岸的动态,总喜欢在涨潮前半小时靠近北边的礁石群,可那片礁石被海水浸泡久了,表面结着一层薄薄的青苔,涨潮时格外湿滑。
前几天他还听渔民说,有个游客不小心在那里摔了一跤,磕破了膝盖。
这个发现让沈亦臻放了心,趁着午休时间,他从观测站的仓库里找出一条橙色的警示绳——这种颜色在海边格外醒目,能让人一眼注意到。
他拿着绳子走到温以宁常停留的礁石旁,仔细地将绳子绕着礁石系了一圈,绳结打得紧实又规整,还特意在旁边插了块平整的木板,用黑色马克笔工工整整地写下“涨潮危险,请勿靠近”八个字,写完后又后退几步,确认字迹清晰可见,才转身离开。
第二天一早,温以宁刚走到大榕树下,就看到了那圈醒目的橙色警示绳。
她愣了愣,快步走过去,指尖轻轻触碰着绳子,又低头看着木板上的字,心里像被温热的海风拂过,暖融融的。
整个观测站,只有沈亦臻知道她每天会在这里写生,也只有他会注意到这样细微的安全隐患。
从那以后,她发现画具旁的石板上,偶尔会多一两枚精心挑选过的贝壳:有的是罕见的虎斑贝,壳上带着彩虹般的光泽,在阳光下能折射出细碎的光;有的是小巧的榧螺,壳上印着细密的螺旋纹路,像大自然亲手绘制的艺术品。
温以宁把这些贝壳小心收好,用棉线串成一串风铃,挂在画板的侧边,每当海风拂过,风铃就发出“叮铃叮铃”的轻响,像沈亦臻没说出口的关心,温柔又绵长。
他们很少有刻意的交谈,却在这些小事里形成了无声的默契。
沈亦臻摸清了她的作息,知道她每天午后会来换画纸,总会提前十分钟把观测站门口的遮阳伞往大榕树方向挪一挪,给她留出一片刚好能遮住画板的阴凉;温以宁也记住了他的习惯,知道他每天傍晚六点会坐在办公室整理实验数据,便常在下午路过院子时,在他窗外的茉莉花盆里,悄悄放上一朵刚摘的小雏菊,让清甜的花香驱散科研工作的枯燥。
观测站的年轻研究员小李最是眼尖,某天趁着沈亦臻整理数据的间隙,凑过来打趣:“沈哥,你最近对门口的树荫和遮阳伞格外上心啊,以前可没见你这么‘讲究’,是不是怕晒着那位插画师小姐?”
沈亦臻头也没抬,继续在笔记本上记录数据,耳尖却悄悄泛红,只淡淡瞥了小李一眼,没反驳也没承认。
可他眼底藏不住的温柔,早己出卖了他的心思——就像此刻窗外随风摇曳的小雏菊,无声却热烈地诉说着藏在细节里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