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材子(丁伟王二柱)完整版小说阅读_汉末材子全文免费阅读(丁伟王二柱)
时间: 2025-09-13 07:23:10
李老铁抬了抬眼皮,瞥了丁伟一眼,浑浊的眼睛里没什么波澜,只是闷声闷气地“嗯”了一声,手里的铁锤依旧一下下砸在通红的铁块上,火星西溅。
他这辈子见过的“读书人”不少,大多肩不能扛手不能提,来铁匠铺无非是看个新鲜,实在没什么值得在意的。
丁伟也不在意他的冷淡,径首走到铁砧旁,目光落在那块即将成型的锄头上。
铁块边缘己经有些冷却,呈现出暗淡的青灰色,表面坑坑洼洼,显然是火候没跟上就急于敲打。
李老铁的动作顿了一下,眉头皱了起来:“你懂打铁?”
他打了一辈子铁,虽然手艺不算顶尖,但也容不得一个白面书生指手画脚。
“略懂些材料的道理。”
丁伟没有托大,指着铁块解释,“您看这里,颜色偏黄,是碳多了,硬是硬,却脆;那边发灰,碳少了,软得很,不耐磨。
得让碳在铁里匀匀实实的,烧的时候火要稳,不能忽高忽低。”
李老铁顺着他指的地方看去,心里微微一动。
他确实总觉得自己打的铁器要么太脆易断,要么太软易弯,却从没琢磨出个究竟,这书生几句话,倒像是说到了点子上。
“那你说,该咋烧?”
李老铁的语气缓和了些,手里的铁锤也停了下来。
“土炉温度不够匀,”丁伟站起身,打量着那个简陋的炉子,“可以在炉膛里加一层耐火泥,聚火。
风箱拉得也得匀,别一阵快一阵慢,火稳了,铁才能烧透。”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锤打的时候,得顺着铁的纹理来,冷了就再回炉,硬敲是白费力气。”
这些话在李老铁听来,既陌生又似乎藏着道理。
耐火泥他知道,村里盖窑常用,可从没往炉膛里想过;风箱的节奏,他向来凭感觉,谁会琢磨“匀不匀”?
王二柱在一旁看得稀奇,忍不住插了句嘴:“李老铁,丁先生修屋子可是有大本事的,说不定真懂这个。”
李老铁没说话,重新把那块铁坯扔进炉膛,添了些木炭,这次没像往常那样猛拉风箱,而是试着慢慢匀速拉动。
火苗果然比刚才稳了不少,舔舐着铁坯,发出“滋滋”的轻响。
过了一会儿,铁坯通体变成了亮红色,连边缘都透着均匀的光泽。
李老铁眼睛一亮,赶紧用铁钳夹出来,放在砧上敲打。
这一次,铁坯似乎格外“听话”,锤下去的力道能顺着铁块蔓延开,几下就把刚才的坑洼敲平了。
“嘿,还真成!”
李老铁又惊又喜,手上的动作都轻快了不少。
丁伟看着他锤打的样子,又道:“锄刃要薄,但根部得厚,受力才匀。
等快成型了,别急着浸水,先慢慢凉一凉,让里面的碳再稳一稳,不容易崩口。”
李老铁这次没犹豫,完全照着丁伟的话做。
等到那把锄头最终成型,他拿在手里掂量着,又用手指弹了弹,锄刃发出清脆的响声,比他以前打的任何一把都要规整、结实。
“丁先生,您这可不是‘略懂’啊!”
李老铁看向丁伟的眼神彻底变了,满是敬佩,“老汉打了一辈子铁,今天才算明白点门道!”
“老铁客气了,”丁伟笑了笑,“我也是看您打铁,才想起这些道理。
其实打铁的关键,就是让铁和碳好好‘相处’,就像村里人和睦过日子,才能拧成一股劲。”
他这话通俗易懂,李老铁和王二柱都笑了起来。
“丁先生,您要是不嫌弃,就在我这铺子里多坐坐,指点指点?”
李老铁热情地邀请道,“只要能打出好铁器,老汉这铺子,您随便用!”
“我正有个想法想跟老铁商量。”
丁伟顺势说道,“村里的犁太简陋,种地费劲,产量也低。
我想试着改改铁犁的样子,让它既能深耕,又省力气,您看可行?”
李老铁眼睛更亮了:“能让犁好用点?
那当然好!
就是……我这手艺,怕是跟不上您的想法。”
“您有经验,我有想法,咱们一起试试。”
丁伟语气诚恳,“材料不够,咱们就找些废铁回炉重炼;工具不够,咱们就自己打。
只要能造出好犁,不光村里受益,将来传到镇上、县里,您李老铁的名声,也能传开去。”
李老铁被他说得心里热乎,一拍大腿:“好!
就听丁先生的!
咱们现在就琢磨!”
接下来的几天,丁伟天天泡在铁匠铺里。
他凭着记忆画出改良铁犁的草图——借鉴现代犁的结构,把犁头改成尖弧形,减少入土阻力;犁杆加粗,连接处用铆钉加固,增加稳定性;还特意在犁底加了一块小挡板,能把翻起的土块打碎。
李老铁虽然看不懂图纸,但丁伟边说边比划,他很快就明白了意思。
两人一个画图计算角度,一个抡锤塑形,配合得越来越默契。
缺少合适的铁料,丁伟就建议收集村里废弃的破铁锅、断镰刀,回炉重炼时,他教李老铁控制火候,反复折叠敲打,去除铁里的杂质,让铁料更纯净。
村民们见丁先生和李老铁天天在铺子里忙活,都好奇地来看热闹。
当看到那个形状古怪的铁犁渐渐成型,不少人都议论起来:“这犁看着跟咱用的不一样啊,能好使吗?”
“丁先生修屋子那么厉害,改个犁肯定也差不了!”
“要是真能省力,那可太好了,我家那小子种地,天天喊累。”
十几天后,第一把改良铁犁终于打成了。
铁犁泛着青黑色的光泽,犁头锋利,结构扎实,比原来的木犁看着就结实不少。
王二柱自告奋勇,拉着牛,带着新犁去田里试。
他扶着犁把,吆喝一声,牛往前走了几步,犁头轻松地切入土里,比原来的木犁深了近半尺,而且拉起来明显省力,翻出的土块被挡板打碎,铺得平平整整。
“成了!
真成了!”
王二柱又惊又喜,在田里来回犁了几趟,跑得满头大汗,却笑得合不拢嘴,“这犁太好用了!
又深又快,牛都不费劲!”
围观的村民们爆发出一阵欢呼,纷纷围着新犁打量,眼里满是渴望。
丁伟看着这一幕,心里也踏实了不少。
改良铁犁只是第一步,但这一步,己经让他在村里站稳了脚跟,也让他看到了用知识改变这个时代的可能。
夕阳下,铁匠铺的炉火依旧通红,映照着李老铁满是皱纹却笑意盈盈的脸,也映照着丁伟眼中越发坚定的光芒。
他知道,这把小小的铁犁,不仅能翻动土地,更能撬动他在这个乱世的未来。
而远处的天空,似乎己经有了风雨欲来的迹象,但他不再恐慌——因为他己经开始用自己的双手,为自己,也为身边的人,搭建起一道抵御风雨的屏障。
他这辈子见过的“读书人”不少,大多肩不能扛手不能提,来铁匠铺无非是看个新鲜,实在没什么值得在意的。
丁伟也不在意他的冷淡,径首走到铁砧旁,目光落在那块即将成型的锄头上。
铁块边缘己经有些冷却,呈现出暗淡的青灰色,表面坑坑洼洼,显然是火候没跟上就急于敲打。
李老铁的动作顿了一下,眉头皱了起来:“你懂打铁?”
他打了一辈子铁,虽然手艺不算顶尖,但也容不得一个白面书生指手画脚。
“略懂些材料的道理。”
丁伟没有托大,指着铁块解释,“您看这里,颜色偏黄,是碳多了,硬是硬,却脆;那边发灰,碳少了,软得很,不耐磨。
得让碳在铁里匀匀实实的,烧的时候火要稳,不能忽高忽低。”
李老铁顺着他指的地方看去,心里微微一动。
他确实总觉得自己打的铁器要么太脆易断,要么太软易弯,却从没琢磨出个究竟,这书生几句话,倒像是说到了点子上。
“那你说,该咋烧?”
李老铁的语气缓和了些,手里的铁锤也停了下来。
“土炉温度不够匀,”丁伟站起身,打量着那个简陋的炉子,“可以在炉膛里加一层耐火泥,聚火。
风箱拉得也得匀,别一阵快一阵慢,火稳了,铁才能烧透。”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锤打的时候,得顺着铁的纹理来,冷了就再回炉,硬敲是白费力气。”
这些话在李老铁听来,既陌生又似乎藏着道理。
耐火泥他知道,村里盖窑常用,可从没往炉膛里想过;风箱的节奏,他向来凭感觉,谁会琢磨“匀不匀”?
王二柱在一旁看得稀奇,忍不住插了句嘴:“李老铁,丁先生修屋子可是有大本事的,说不定真懂这个。”
李老铁没说话,重新把那块铁坯扔进炉膛,添了些木炭,这次没像往常那样猛拉风箱,而是试着慢慢匀速拉动。
火苗果然比刚才稳了不少,舔舐着铁坯,发出“滋滋”的轻响。
过了一会儿,铁坯通体变成了亮红色,连边缘都透着均匀的光泽。
李老铁眼睛一亮,赶紧用铁钳夹出来,放在砧上敲打。
这一次,铁坯似乎格外“听话”,锤下去的力道能顺着铁块蔓延开,几下就把刚才的坑洼敲平了。
“嘿,还真成!”
李老铁又惊又喜,手上的动作都轻快了不少。
丁伟看着他锤打的样子,又道:“锄刃要薄,但根部得厚,受力才匀。
等快成型了,别急着浸水,先慢慢凉一凉,让里面的碳再稳一稳,不容易崩口。”
李老铁这次没犹豫,完全照着丁伟的话做。
等到那把锄头最终成型,他拿在手里掂量着,又用手指弹了弹,锄刃发出清脆的响声,比他以前打的任何一把都要规整、结实。
“丁先生,您这可不是‘略懂’啊!”
李老铁看向丁伟的眼神彻底变了,满是敬佩,“老汉打了一辈子铁,今天才算明白点门道!”
“老铁客气了,”丁伟笑了笑,“我也是看您打铁,才想起这些道理。
其实打铁的关键,就是让铁和碳好好‘相处’,就像村里人和睦过日子,才能拧成一股劲。”
他这话通俗易懂,李老铁和王二柱都笑了起来。
“丁先生,您要是不嫌弃,就在我这铺子里多坐坐,指点指点?”
李老铁热情地邀请道,“只要能打出好铁器,老汉这铺子,您随便用!”
“我正有个想法想跟老铁商量。”
丁伟顺势说道,“村里的犁太简陋,种地费劲,产量也低。
我想试着改改铁犁的样子,让它既能深耕,又省力气,您看可行?”
李老铁眼睛更亮了:“能让犁好用点?
那当然好!
就是……我这手艺,怕是跟不上您的想法。”
“您有经验,我有想法,咱们一起试试。”
丁伟语气诚恳,“材料不够,咱们就找些废铁回炉重炼;工具不够,咱们就自己打。
只要能造出好犁,不光村里受益,将来传到镇上、县里,您李老铁的名声,也能传开去。”
李老铁被他说得心里热乎,一拍大腿:“好!
就听丁先生的!
咱们现在就琢磨!”
接下来的几天,丁伟天天泡在铁匠铺里。
他凭着记忆画出改良铁犁的草图——借鉴现代犁的结构,把犁头改成尖弧形,减少入土阻力;犁杆加粗,连接处用铆钉加固,增加稳定性;还特意在犁底加了一块小挡板,能把翻起的土块打碎。
李老铁虽然看不懂图纸,但丁伟边说边比划,他很快就明白了意思。
两人一个画图计算角度,一个抡锤塑形,配合得越来越默契。
缺少合适的铁料,丁伟就建议收集村里废弃的破铁锅、断镰刀,回炉重炼时,他教李老铁控制火候,反复折叠敲打,去除铁里的杂质,让铁料更纯净。
村民们见丁先生和李老铁天天在铺子里忙活,都好奇地来看热闹。
当看到那个形状古怪的铁犁渐渐成型,不少人都议论起来:“这犁看着跟咱用的不一样啊,能好使吗?”
“丁先生修屋子那么厉害,改个犁肯定也差不了!”
“要是真能省力,那可太好了,我家那小子种地,天天喊累。”
十几天后,第一把改良铁犁终于打成了。
铁犁泛着青黑色的光泽,犁头锋利,结构扎实,比原来的木犁看着就结实不少。
王二柱自告奋勇,拉着牛,带着新犁去田里试。
他扶着犁把,吆喝一声,牛往前走了几步,犁头轻松地切入土里,比原来的木犁深了近半尺,而且拉起来明显省力,翻出的土块被挡板打碎,铺得平平整整。
“成了!
真成了!”
王二柱又惊又喜,在田里来回犁了几趟,跑得满头大汗,却笑得合不拢嘴,“这犁太好用了!
又深又快,牛都不费劲!”
围观的村民们爆发出一阵欢呼,纷纷围着新犁打量,眼里满是渴望。
丁伟看着这一幕,心里也踏实了不少。
改良铁犁只是第一步,但这一步,己经让他在村里站稳了脚跟,也让他看到了用知识改变这个时代的可能。
夕阳下,铁匠铺的炉火依旧通红,映照着李老铁满是皱纹却笑意盈盈的脸,也映照着丁伟眼中越发坚定的光芒。
他知道,这把小小的铁犁,不仅能翻动土地,更能撬动他在这个乱世的未来。
而远处的天空,似乎己经有了风雨欲来的迹象,但他不再恐慌——因为他己经开始用自己的双手,为自己,也为身边的人,搭建起一道抵御风雨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