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阅读网

镜像陷阱之危险游戏宋薇陈默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宋薇陈默)镜像陷阱之危险游戏最新小说

时间: 2025-09-13 07:23:30 
飞机引擎的轰鸣声如同某种巨大的背景音,笼罩着整个机舱。

陈默在她身旁的座位上闭目养神,侧脸线条在昏暗的阅读灯下依然英俊得令人心折。

他的呼吸平稳,似乎己经完全从方才机场的小插曲中恢复过来,回到了那个沉稳可靠的恋人角色。

宋薇靠窗坐着,额头抵着冰凉的舷窗。

镜像陷阱之危险游戏宋薇陈默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宋薇陈默)镜像陷阱之危险游戏最新小说

窗外是翻滚的无边云海,在月光下呈现出一种诡异的、非人间的银灰色,正如她此刻内心的混乱与荒芜。

她没有哭,甚至没有太大的表情变化。

极致的震惊过后,是一种近乎残忍的冷静,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她纷乱的情绪,露出下面冰冷坚硬的理性核心。

心理学家的思维模式开始自动启动,不受控制地,像一套精密而无情的程序,开始冷静地、有条不紊地解剖这长达六年的“完美”关系。

“爷爷?”

宋薇在心底冷笑。

陈默的老家观念确实很重,逢年过节总会准备礼物让她寄回,但他自己呢?

每次她小心翼翼地提及想见见他的家人,他总是用宽和的笑容和恰到好处的黯然将她揽入怀中,语焉不详地一带而过:“他们都在老家,身体都挺好,就是观念传统,我过去那些事…等以后时机合适再说吧。”

她当时体谅他可能因离异经历心存芥蒂,不愿触碰他的伤疤,从未深究。

现在想来,那“传统”背后,藏着的或许是一个完整的家庭,一个他从未真正离开的巢穴。

“儿子?”

他说孩子跟了前妻,在国外生活,环境更好,也免得打扰他们现在的二人世界。

他甚至在一次情浓时,抚摸着她的小腹,用一种她以为是深情与期待的语气说:“以后我们会有自己的孩子,只属于我们俩的宝贝。”

她当时感动于他描绘的未来,甚至觉得他处理与前妻孩子的关系“得体”而“有分寸”,避免了所有可能产生的麻烦和尴尬。

多么讽刺!

那“在国外”的孩子,此刻正等着他的父亲“初二到家”!

还有那些突如其来的“学术会议”、“项目紧急处理”、以及无数个特定的节日——春节、中秋、国庆长假…他总是有恰到好处的理由无法全天候陪伴她。

有时是导师突然召集团队,有时是合作方临时邀约考察,有时甚至是“老家一个不太亲近的长辈病了,不得不回去看看”。

她从未怀疑,甚至在他表达歉意时反过来安慰他“工作要紧”、“正事重要”。

她为自己的“懂事”和“信任”而自我感动,却不知这信任早己被践踏得千疮百孔。

原来漏洞早己无处不在,像蚁穴般遍布这段关系的地基。

只是她被“爱情”和“信任”蒙蔽了双眼,自动地、心甘情愿地为他所有不合理的行为找到了最“合理”的解释,完成了一场漫长的自我欺骗。

Gaslighting(煤气灯效应)?

不,他甚至不需要主动地、有意识地去操纵和扭曲她的认知,她就己经主动完成了自我攻略,完成了对他的神化,并自动过滤掉了所有异常信息。

她是他最完美的共谋,联手打造了这座囚禁她自己的水晶牢笼。

真是…一场绝妙的、残酷的讽刺剧。

痛苦和愤怒是真实的,像高浓度的硫酸,一股股地腐蚀着她的内脏,带来阵阵生理性的绞痛。

但另一种更加强大、更加陌生的情绪,正从那被腐蚀的废墟中破土而出——一种冰冷的、带着血腥味的、近乎病态的兴奋感。

一个前所未有的、活生生的、极其复杂的“人性实验”课题,就这样以最残忍的方式,砸在了她的面前。

研究对象:陈默,男,42岁,名校系主任,学术明星。

初步诊断:极有可能为高度功能性的自恋型人格障碍(NPD)个体,擅长营造完美人设,情感操纵(Gaslighting)能力内化且高效。

实验环境:长达六年的亲密关系,以及他精心构建、维护的双面乃至多面人生。

实验假设:当支撑其自恋幻象的核心支柱(完美的情人、绝对的控制感、无可指摘的社会形象)被精准地、缓慢地抽离,并将其自身的欲望与缺陷转化为反向攻击的武器时,该个体是否会被自身的心理漏洞反噬,走向彻底的自我毁灭?

实验目的:一,证伪“完美偶像”;二,完整记录其认知崩塌与行为失序的全过程;三,完成对自身六年情感、时间、精力等沉没成本的终极清算;西,实践并验证一场基于深度心理分析的…极致复仇。

她的指尖在微微颤抖,不是因为悲伤,而是因为一种接近战栗的期待。

仿佛一个科学家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研究对象,尽管获取方式如此惨痛。

飞机开始下降,失重感袭来。

陈默醒了,下意识地伸手过来,想要握住她的手,给她安慰。

宋薇几乎是用尽了全身的自制力,才没有像躲避毒蛇一样猛地抽回手。

她强迫自己放松手指,甚至微微调整角度,让他的手掌能够包裹住她的。

他的体温传来,曾经让她心安的温度,此刻只让她感到一种生理性的厌恶和一种…冰冷的实验员记录数据般的疏离。

“快到了,别怕。”

他低声说,声音带着刚睡醒的沙哑,听起来依旧温柔体贴。

宋薇垂下眼睫,轻轻“嗯”了一声,将所有翻涌的情绪死死锁在眼眸深处。

老家县城的气氛沉重而压抑。

灵堂己经设好,哀乐低回。

母亲的眼泪,亲戚们的唏嘘,空气里弥漫着香烛和悲伤的味道。

宋薇穿着孝服,跪在爷爷的灵前,眼泪无声地滑落。

这悲伤真实与否,连她自己都难以分辨了。

巨大的创伤叠加巨大的背叛,她的情感系统似乎己经过载,有些麻木。

她表演着悲伤,同时用那双刚刚被真相擦亮的眼睛,冷静地观察着陈默。

他表现得无可挑剔——面容沉痛,动作轻柔,搀扶着她悲痛欲绝的母亲,熟练地应对着前来吊唁的亲朋,用他那种沉稳可靠的姿态,支撑着这个瞬间崩塌的小家庭。

他几乎赢得了所有亲戚的称赞:“薇薇找了个好依靠啊。”

但他并非无懈可击。

宋薇注意到,他回复手机信息时,总会下意识地走到院子角落或者僻静处,背对着人群。

接听某些电话时,他会微微侧身,用手掩着嘴,声音压得极低,语气里带着一种不易察觉的、快速处理掉麻烦的不耐烦,与他表现出来的悲恸和体贴判若两人。

有一次,她甚至隐约听到他对着电话那头快速地说了一句:“…知道了,忙着呢,这边事办完就回去,别再打了!”

每一个细微的表情,每一个回避的姿态,都像一块碎片,拼凑出他另一面生活的轮廓,与她眼前的“完美男友”形成令人心寒的割裂。

葬礼间隙,她把自己反锁在儿时的房间里,窗外是淅淅沥沥的冷雨。

她拿出备用手机——幸好带了它。

然后,她动用了所有她能动用的私人关系和人脉网络。

她的同学、朋友,分布在各行各业,其中不乏一些能接触到信息源头的人。

她没有说明详细原因,只以学术研究需要背景调查为由(这对大学教授来说并不稀奇),请求他们帮忙查询一些“公开”或“半公开”的信息。

金钱在某些时候也能发挥作用。

通过某个隐秘的渠道,她支付了一笔费用。

几天之内,零碎的信息拼图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悄无声息地汇聚到她这里。

陈默,己婚。

配偶:叶梓。

婚姻状况:存续。

子:陈子皓,年龄:8岁。

户籍地址清晰显示,他们是一个完整的家庭单元。

更多的碎片信息被拼凑起来:叶梓性格温顺,甚至有些怯懦,没有固定工作,主要负责照顾家庭和孩子。

陈默是家庭的绝对经济和精神支柱,维持着表面的和谐。

他回国后所谓的“离婚”,根本子虚乌有,或许只是一个为了更方便地享受她的身体、情感依赖以及学术上无偿辅助的、拖延时间的借口。

真相大白。

不是误会,不是苦衷,没有苦衷。

这是一场持续了六年、处心积虑、毫无底线的欺骗。

最后一丝微弱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也彻底熄灭了。

葬礼最后一天,天空飘着冰冷的细雨。

亲朋好友们陆续散去,只剩下至亲站在爷爷的墓碑前,做最后的告别。

雨水打湿了她的头发和衣服,冰冷地贴在皮肤上,她却仿佛感觉不到寒冷。

她看着爷爷照片上慈祥的笑容,心中默默告别:爷爷,再见。

请您安息。

同时,她也在心里,对着那个曾经深信不疑、全心投入、爱得毫无保留的傻女孩宋薇,举行了另一场无声的葬礼:再见。

天真和愚蠢到此为止。

从此刻起,站在这里的是另一个人。

是猎手,也是冷静近乎残酷的记录者。

她的猎物,是她曾经深爱过、如今只剩下冰冷恨意和探究欲望的男人。

她的复仇,将不是情绪的宣泄,而将是一场基于严密心理学理论的…行为艺术。

它的名字,将在她心中默念——“镜像陷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