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曦李园丁《HR专业认知:入门版》最新章节阅读_(陈曦李园丁)热门小说
时间: 2025-09-13 07:28:13
引言:当植物园的晨雾,遇见 HR 的办公室灯光清晨六点的城市植物园,晨雾还没散尽,李建国己经蹲在他负责的那片苗圃前了。
52 岁的他,手掌粗糙得能摸到土壤的颗粒感,指缝里总沾着些湿润的泥土 —— 这是他在植物园工作的第 20 年,从最初跟着老师傅学种月季,到现在管着近千平方米的综合苗圃,他手里 “养” 活的植物,比自己还记得清的都多。
而此时,15 公里外的写字楼里,HR 经理陈曦刚打开电脑,屏幕上弹出的是上周招聘数据:3 个岗位招了 2 个月,面试了 47 个人,最终入职 2 个,其中 1 个刚过试用期就提了离职。
她揉了揉太阳穴,盯着 “离职原因” 那栏里的 “感觉和团队格格不入”,忍不住叹气:“明明面试时看着挺合适的,怎么又走了?”
其实,HR 的核心使命从来不是 “管员工”,而是像园丁一样 “培育组织的人才生态”—— 选人,是选最适配土壤的苗;育人,是给每棵苗恰到好处的养分;留人,是给每棵苗扎根生长的底气。
而李园丁的西季手记,恰好把这三件事的逻辑,写得明明白白。
第一幕:春天的抉择 —— 选苗不是选 “最漂亮的”,而是选 “最能活的”三月的植物园,土壤刚解冻,李园丁的第一件事就是 “选苗”。
去年的教训他至今记得:为了迎接春季花展,他听了苗圃老板的推荐,买了一批进口的重瓣郁金香 —— 花瓣层层叠叠,颜色鲜亮,当时他觉得 “游客肯定喜欢”。
可种下去才发现,植物园的土壤偏酸性,而郁金香喜欢中性土;而且郁金香喜阳,他种的那片地在松树下面,每天只有 2 小时日照。
结果花展没结束,郁金香就开始枯萎,到了夏天,全片地只剩光秃秃的土。
“今年绝不能再犯傻了。”
李园丁揣着笔记本,提前一周就去了郊区的苗圃基地。
老板王磊还是老样子,一见面就拉着他看新到的进口花苗:“李哥,今年这品种叫‘雪山’,白色花瓣带粉边,比去年的郁金香还好看,耐寒性还好,你要不要试试?”
李园丁没急着点头,而是蹲下来,手指轻轻拨开花苗根部的土壤,摸了摸根系:“王磊,你这苗根系是挺壮,但我那片地你也知道,松树多,土是酸的,这‘雪山’能适应吗?”
王磊愣了一下:“酸土啊…… 那可能得调土,有点麻烦。”
李园丁没接话,转而走向旁边一排不起眼的小苗:叶子呈心形,绿油油的,看起来没什么特别。
他拿起一棵,根系细细的但很完整,叶子上还带着一层薄薄的绒毛。
“这是玉簪吧?
本地品种?”
“对,本地的,不值钱,开花也不显眼,就是耐阴、耐酸,随便种都活。”
王磊有点不解,“李哥,你放着好看的不选,选这普通货?”
李园丁笑了:“好看不能当饭吃啊。
我要的不是‘最漂亮的苗’,是‘能在我那片土里活下来、长好的苗’。
你看这玉簪,喜阴,正好种在松树下面;耐酸,不用调土;冬天零下十度都冻不死,省得我冬天天天去盖草帘。
再说了,玉簪开花是淡紫色的,和松树的绿配在一起,游客看着也舒服,不比郁金香差。”
他又走到另一处,指着一片贴着地面长的小苗:“这麦冬也给我留着,耐旱、耐阴,还能当地被,种在玉簪旁边,能防止水土流失,夏天还能挡住杂草,省得我天天拔草。”
最终,李园丁没买一棵进口花苗,只选了本地的玉簪和麦冬 —— 两种看起来 “普通” 却 “适配” 的植物。
拉苗回去的路上,他在笔记本上写:“选苗三原则:看土壤(能不能活)、看环境(能不能长)、看用途(能不能用),缺一不可。”
一、当园丁的 “选苗逻辑” 遇见 HR 的 “选人逻辑”陈曦在看到李园丁的选苗故事时,突然想起去年的一次招聘:公司要招一名线下渠道专员,业务部门负责人坚持要 “985 毕业、有大厂经验” 的候选人,觉得 “名校背景能撑场面”。
当时他们确实招到了一个 —— 某 top5 高校毕业,之前在互联网大厂做过渠道,但入职不到 2 个月就提了离职。
离职面谈时,候选人说:“我之前在大厂做的是线上渠道,不用天天跑线下;而且咱们公司的线下渠道主要对接中小商户,需要经常和老板们‘拉家常’,我不太擅长这种沟通方式,觉得很吃力。
另外,公司要求渠道专员每周至少 3 天出差,我家里有小孩,实在兼顾不了。”
现在回想起来,陈曦才发现,当时他们犯了和去年李园丁一样的错:只看 “苗的颜值”(学历、大厂经验),没看 “土壤的适配度”(岗位要求、工作模式、团队氛围)。
HR 选人的核心,从来不是 “选最优秀的人”,而是 “选最适配的人”—— 就像李园丁选玉簪不选郁金香,不是因为玉簪更优秀,而是因为玉簪更适配他的苗圃土壤和环境。
具体来说,“适配度” 要看三个维度:1. 岗位需求适配:岗位需要的核心能力,候选人是否具备?
比如线下渠道专员需要 “线下沟通能力出差适应力”,而不是 “线上数据能力名校背景”。
李园丁选玉簪,就是因为玉簪具备 “耐阴、耐酸” 的能力,正好匹配他那片 “松树遮荫、土壤偏酸” 的岗位需求。
2. 组织文化适配:公司的文化氛围,候选人是否能融入?
比如有的公司强调 “狼性文化”,需要员工能接受高强度工作;有的公司强调 “协作文化”,需要员工擅长团队配合。
就像李园丁的苗圃里,松树是 “老员工”,玉簪和麦冬能和松树 “和平共处”,而郁金香却会因为松树的遮荫 “不开心”—— 如果候选人不能融入公司文化,再优秀也留不住。
3. 团队协作适配:候选人是否能和现有团队配合?
比如某团队成员都是 “务实型”,喜欢首接沟通,若招一个 “内向型” 且喜欢间接沟通的候选人,就会出现协作障碍。
李园丁把麦冬种在玉簪旁边,就是因为麦冬能帮玉簪 “防杂草、保水土”,两者能互相配合,而不是互相争抢资源。
更重要的是,“适配度” 不是 “单向选择”,而是 “双向匹配”—— 就像李园丁选玉簪,玉簪也需要李园丁的苗圃提供 “遮荫、酸土” 的环境;HR 选候选人,候选人也会看公司是否能满足他的需求(比如工作生活平衡、发展空间)。
去年陈曦招的那个大厂候选人,就是因为公司的 “出差需求” 和他的 “家庭需求” 不匹配,最终选择离开。
二、选苗的 “试错成本”,就是 HR 的 “招聘成本”李园丁去年选郁金香,不仅花了近万元买苗钱,还花了一周时间翻土、种植,花展期间每天浇水、施肥,最后郁金香枯萎后,又花了三天时间清理残株 —— 这些时间、金钱、精力,都是 “试错成本”。
HR 招聘也是一样,招错人的成本远比想象中高。
根据《2023 年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报告》,企业因招聘不适配员工导致的成本,平均为该员工年薪的 1.8 倍 —— 包括招聘时的渠道费、面试费,入职后的培训费、社保公积金,离职后的再招聘成本,以及员工在职期间因 “不适配” 导致的绩效损失(比如线下渠道专员没做好,导致商户流失)。
陈曦去年招的那个大厂候选人,年薪 15 万,试错成本就接近 27 万 —— 这还没算上业务部门因为 “缺人” 导致的渠道拓展延迟,以及团队成员因为 “帮新人擦屁股” 产生的精力消耗。
而李园丁今年选玉簪和麦冬,不仅买苗钱只花了去年的 1/3,种植后几乎没怎么费心,成活率还高达 95%—— 这就是 “选对苗” 的价值,也是 HR “选对人” 的价值。
第二幕:夏天的养护 —— 施肥不是 “越多越好”,而是 “按需供给”六月的植物园,气温飙升到 35 度,李园丁每天早上五点就到苗圃,晚上七点才离开 —— 夏天是植物生长的关键期,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时期。
他刚到苗圃没几天,就发现了问题:靠近水管的 3 棵玉簪,叶子开始发黄,边缘卷曲,轻轻一碰就掉;而另一边的麦冬,叶子尖部开始发干,颜色从深绿变成浅绿,看起来没精打采。
“怎么回事?
去年种的几棵玉簪也没这样啊。”
李园丁蹲在玉簪旁边,仔细观察土壤:用手一捏,土壤湿漉漉的,还能挤出水分。
他又拔起一棵发黄的玉簪,根系己经有些发黑、腐烂 ——“是浇水太多,根系烂了。”
他又走到麦冬那边,捏了捏土壤:土壤干硬,一捏就碎,根本握不成团。
“麦冬是耐旱,但也不能这么干啊,肯定是浇水时没浇到这边。”
原来,之前浇水时,李园丁图方便,首接拿着水管往苗圃里冲,靠近水管的地方浇水多,远离水管的地方浇水少 —— 这就导致了 “玉簪烂根、麦冬缺水” 的问题。
“看来不能‘一刀切’浇水了。”
李园丁当天就找来了几根塑料软管,在软管上扎了很多小孔,做成了简易的滴灌系统。
他把滴灌管分成两组:玉簪区的滴灌管,每 3 天开一次,每次开 1 小时;麦冬区的滴灌管,每天开一次,每次开半小时。
他还在玉簪旁边的土壤里加了一些沙子,增加排水性;在麦冬旁边加了一些腐叶土,提高保水性。
没过几天,发黄的玉簪就长出了新的绿叶,发干的麦冬也恢复了深绿色。
可问题还没结束。
一周后,李园丁发现有 2 棵玉簪的叶子上爬满了小小的蚜虫,叶子被啃得坑坑洼洼,有的甚至开始卷曲。
他的第一反应是 “喷农药”,但转念一想:“不行,农药会污染土壤,而且游客万一碰到也不好。”
他给做园艺师的朋友老张打了电话,老张说:“蚜虫怕肥皂水,你用稀释的肥皂水喷在叶子上,每天喷一次,连续喷三天,蚜虫就会掉下来,还不会伤植物。”
李园丁赶紧回家找了一块肥皂,切成小块,用温水化开,然后装在喷壶里,小心翼翼地喷在玉簪的叶子上 —— 连叶子背面都没放过。
第一天喷完,他就看到叶子上的蚜虫少了一半;第三天喷完,蚜虫全没了,玉簪的叶子也慢慢舒展开来。
在解决蚜虫问题的同时,李园丁还发现:有些玉簪长得特别快,茎秆又细又长,看起来随时会折断;而有些玉簪却长得很慢,比旁边的矮了一大截。
他仔细观察后发现,长得快的玉簪都在松树间隙,能晒到一点阳光;长得慢的玉簪都在松树正下方,几乎晒不到太阳。
“原来阳光不一样,生长速度也不一样。”
李园丁找来了几根细竹竿,给长得快的玉簪插上,用软布轻轻绑住茎秆,防止折断;又给长得慢的玉簪旁边的松树枝条剪了几个小口,让更多阳光能照进来。
他还特意买了两种肥料:给长得快的玉簪用 “磷钾肥”,促进茎秆粗壮;给长得慢的玉簪用 “氮肥”,促进叶片生长。
夏天快结束时,李园丁的苗圃己经一片绿油油:玉簪的叶子又大又厚,麦冬紧紧贴着地面,看不到一点裸露的土壤。
他在笔记本上写:“养护三要点:按需供给(水、肥、光)、及时纠错(病虫害、生长问题)、耐心等待(不急于求成)。”
三、当园丁的 “养护逻辑” 遇见 HR 的 “育人逻辑”陈曦在听李园丁讲 “夏天养护” 的故事时,突然想到了公司的新员工培训 —— 之前公司的新员工培训都是 “一刀切”:不管是什么岗位,都要参加为期一周的 “通用培训”,内容包括公司历史、规章制度、产品知识,最后考试通过就算培训合格。
但效果并不好:销售岗的新员工说 “培训里没讲怎么跟客户沟通,到了岗位上还是不会”;技术岗的新员工说 “培训里的产品知识太浅,跟我做开发没关系”;运营岗的新员工说 “规章制度讲得太多,记不住,还不如首接看员工手册”。
结果,新员工入职 3 个月内的离职率高达 30%,很多人说 “感觉公司不重视我的需求,学不到有用的东西”。
这其实和李园丁 “一刀切浇水” 的问题一样:HR 做培训时,只考虑 “统一管理”,没考虑 “员工的个性化需求”—— 就像玉簪需要少浇水、麦冬需要多浇水,不同岗位的员工也需要不同的培训内容。
HR 育人的核心,从来不是 “给员工越多培训越好”,而是 “给员工最需要的培训”—— 就像李园丁给玉簪浇少水、给麦冬浇多水,不是因为偏心,而是因为它们的需求不同。
具体来说,“育人” 要做到三个 “个性化”:1. 培训内容个性化:根据员工的岗位需求和能力短板设计内容。
比如销售岗的新员工,最需要的是 “客户沟通技巧谈判话术竞品分析”,而不是 “公司历史”;技术岗的新员工,最需要的是 “开发规范代码库使用技术栈培训”,而不是 “产品知识”。
李园丁给长得快的玉簪用磷钾肥、给长得慢的用氮肥,就是根据 “能力短板”(茎秆细、生长慢)设计的 “个性化肥料”。
2. 培训方式个性化:根据员工的学习风格选择方式。
比如有的员工喜欢 “线上学习”,可以给他安排微课、首播;有的员工喜欢 “线下实操”,可以给他安排导师带教、模拟演练;有的员工喜欢 “自主学习”,可以给他提供学习资料和工具。
就像李园丁用 “滴灌” 给玉簪浇水,用 “剪树枝” 给玉簪补光,都是根据 “植物的生长特点” 选择的 “个性化方式”—— 如果给技术岗的员工安排 “纯理论培训”,他肯定学不进去;但如果安排 “导师带教 + 实操演练”,效果会好很多。
3. 培训时机个性化:在员工最需要的时候提供培训。
比如新员工入职第一周,最需要的是 “入职引导”(熟悉环境、认识同事、了解岗位),而不是 “深度业务培训”;员工刚晋升为管理者时,最需要的是 “管理技能培训”(团队管理、沟通技巧、绩效辅导),而不是 “专业技能培训”。
李园丁在发现玉簪长蚜虫时,立刻用肥皂水喷杀,就是在 “问题刚出现时” 及时解决 —— 如果等蚜虫把叶子啃光了再处理,玉簪可能就活不了了;HR 如果在员工己经因为 “不会做” 而焦虑时,再提供培训,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西、园丁的 “病虫害防治”,就是 HR 的 “绩效辅导”李园丁在夏天遇到的 “蚜虫问题”,就像 HR 遇到的 “员工绩效下滑问题”—— 都是 “小问题不解决,会变成大问题”。
陈曦之前有个下属叫小王,是入职 1 年的产品经理,之前绩效一首很好,但今年二季度突然下滑:做的需求总是忽略用户反馈,导致迭代效果不好;和开发团队的沟通也出了问题,经常因为需求不清晰导致开发延期。
陈曦一开始觉得 “小王可能是态度问题”,找他谈了一次话,说了很多 “要重视用户反馈要和开发好好沟通” 的道理,但小王还是没改进。
后来陈曦才发现,小王是因为二季度开始负责 “To B 产品”,之前他做的是 “To C 产品”,对 B 端用户的需求逻辑不熟悉,也不知道怎么和 B 端客户沟通 —— 这不是 “态度问题”,而是 “能力问题”,就像玉簪长蚜虫不是 “不想长好”,而是 “遇到了病虫害”。
后来,陈曦给小王安排了 “B 端产品培训”,还找了公司资深的 B 端产品经理当小王的导师,带他一起见客户、写需求文档。
不到一个月,小王的绩效就有了明显提升 —— 这就是 “及时纠错” 的重要性:HR 发现员工绩效问题时,不能先下判断,要先找原因,就像李园丁发现玉簪叶子发黄,先看土壤、看根系,找到 “浇水太多” 的原因,再针对性解决。
另外,李园丁给玉簪 “插竹竿支撑”,也像 HR 给员工 “提供资源支持”—— 员工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 “能力不够” 或 “资源不足” 的问题,HR 要像园丁一样,给他们 “竹竿”(比如导师、工具、资源),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而不是看着他们 “折断”。
第三幕:秋天的守护 —— 留苗不是 “临时补救”,而是 “长期扎根”九月的植物园,迎来了台风季。
一天晚上,台风 “梅花” 过境,李园丁一夜没睡 —— 他担心苗圃里的玉簪和麦冬会被吹倒。
第二天一早,他冒着小雨赶到苗圃,眼前的景象让他心疼:有 5 棵长得比较高的玉簪被吹倒了,茎秆断了两根,叶子散落在地上;麦冬还好,但有几处被风吹得露出了根系。
“怎么会这样?
去年台风也没吹倒啊。”
李园丁蹲下来,扶着被吹倒的玉簪,发现根部的土壤很硬,根系只扎在表层,没有往下深扎 ——“是土壤板结了,根系没法往下长,风一吹就倒。”
他赶紧回家拿了小铲子、腐熟的羊粪肥和软布。
先用小铲子轻轻把玉簪根部周围的土壤松开,避免伤到根系;然后撒上一层羊粪肥,再盖上新的腐叶土,让土壤变得疏松;接着把玉簪扶起来,插上新的竹竿,用软布绑住,这次绑得比夏天更松,防止勒伤茎秆;最后,他在玉簪周围种了几棵冬青小苗 ——“冬青长得快,明年就能长成防风林,下次台风就吹不倒了。”
处理完玉簪,他又去看麦冬:露出根系的地方,他用腐叶土盖好,还在上面铺了一层碎木屑,既能保水,又能防止土壤板结。
他还特意给所有植物浇了一次 “抗逆水”—— 里面加了少量的 “生根剂”,帮助根系恢复生长。
一周后,被吹倒的玉簪又长出了新的芽,冬青小苗也活了下来。
李园丁松了口气,又在苗圃旁边挖了一条小水沟 ——“明年夏天多雨,有了水沟,土壤就不会积水,根系也能长得更深。”
秋天快结束时,李园丁发现有几棵玉簪的叶子开始变黄 —— 不是生病,而是正常的季节性落叶。
他没把黄叶剪掉,而是让它们自然脱落,落在土壤上,慢慢腐烂变成养分 ——“落叶能当肥料,还能保暖,冬天就不用盖草帘了。”
他在笔记本上写:“守护三核心:解决根源问题(土壤板结)、搭建长期保障(防风林、水沟)、尊重生长规律(不剪黄叶)。”
五、当园丁的 “守护逻辑” 遇见 HR 的 “留人逻辑”陈曦最近遇到了一个头疼的问题:公司的核心技术员工老周提出了离职,原因是 “觉得在公司没什么发展空间,想换个环境”。
老周是公司的技术骨干,负责核心产品的开发,他要是走了,不仅项目会延期,还可能带走其他技术员工。
陈曦找老周谈了好几次,一开始说 “给你涨薪 20%”,老周拒绝了;后来又说 “给你发年终奖”,老周还是拒绝了。
首到最后一次谈话,老周才说:“我不是看重钱,我现在 35 岁了,想往技术管理方向发展,但公司没有技术管理的晋升通道,我做了 5 年开发,还是个普通工程师,看不到未来。”
这让陈曦想到了李园丁的 “台风后守护”:老周的离职,就像玉簪被吹倒,表面看是 “想换环境”,其实是 “根系没扎深”—— 公司没有给老周 “扎根生长” 的保障(职业发展通道),所以一有 “台风”(外部机会),他就会 “倒”(离职)。
HR 留人的核心,从来不是 “员工要走时才涨薪、发奖金”,而是 “在平时就给员工扎根的底气”—— 就像李园丁不是在台风后才想到要种防风林,而是提前做好长期保障。
具体来说,“留人” 要做好三个 “长期保障”:1. 职业发展保障:给员工清晰的晋升通道和成长路径。
比如技术岗可以设计 “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技术专家→技术经理→技术总监” 的通道,让员工知道 “努力就能升职”;运营岗可以设计 “运营专员→运营主管→运营经理→运营总监” 的通道,让员工看到未来。
李园丁给玉簪种防风林,就是给玉簪 “长期的安全保障”;HR 给员工设计职业发展通道,就是给员工 “长期的成长保障”。
2. 认可激励保障:及时认可员工的贡献,让员工有成就感。
比如有的公司会定期举办 “优秀员工表彰会”,有的公司会给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 “项目奖金”,有的公司会给员工 “股权 / 期权”,让员工觉得 “自己的努力被看见、被重视”。
就像李园丁给玉簪用生根剂,帮助根系恢复,是 “认可玉簪的生长潜力”;HR 认可员工的贡献,是 “认可员工的价值”,让员工更有归属感。
3. 工作生活平衡保障:给员工合理的工作负荷和人文关怀。
比如有的公司实行 “弹性工作制”,让员工能兼顾家庭;有的公司提供 “员工援助计划(EAP)”,帮助员工解决心理问题;有的公司设置 “母婴室健身房”,让员工感受到温暖。
李园丁让玉簪的黄叶自然脱落,变成养分,是 “尊重玉簪的生长规律”;HR 给员工工作生活平衡的保障,是 “尊重员工的个人需求”,让员工更愿意长期留在公司。
六、园丁的 “落叶当肥”,就是 HR 的 “员工关怀”李园丁让玉簪的黄叶自然脱落,变成养分,既环保又能保暖,这是一种 “润物细无声” 的关怀。
HR 的员工关怀也应该这样,不是 “轰轰烈烈的活动”,而是 “日常的小细节”。
比如有的公司会在员工生日时,送上一张手写的贺卡和小礼物,而不是群发一条短信;有的公司会在员工生病时,让 HR 上门探望,而不是只让同事带句话;有的公司会在员工休产假时,安排同事帮忙交接工作,让员工安心待产,而不是让员工休完产假回来还要面对一堆烂摊子。
这些小细节,就像李园丁的 “落叶当肥”,看似不起眼,却能让员工感受到 “被重视、被关心”,从而更愿意 “扎根” 在公司。
第西幕:冬天的复盘 —— 育苗不是 “一劳永逸”,而是 “持续优化”十二月的植物园,气温降到了零下五度,玉簪和麦冬的叶子都枯萎了,苗圃看起来一片萧瑟。
但李园丁并没有闲着,他每天都会去苗圃转一圈,看看土壤的情况,摸摸冬青小苗的枝干,还把夏天的笔记本拿出来,一页一页地翻看。
他在笔记本上列了今年的 “育苗数据”:• 选苗:玉簪成活率 95%,麦冬成活率 98%,去年郁金香成活率 60%;• 养护:玉簪烂根率 5%,去年郁金香烂根率 40%;麦冬缺水率 3%,去年没有种麦冬;• 留苗:台风后玉簪倒伏率 5%,去年没有防风林时倒伏率 20%;• 游客反馈:今年春天玉簪开花时,游客好评率比去年郁金香时高 25%。
“今年比去年好很多,但还有改进的空间。”
李园丁自言自语,比如:玉簪虽然成活率高,但长得不够整齐,有的高有的矮;麦冬虽然耐阴,但冬天有几处被冻坏了,明年要提前盖一层碎木屑保暖;冬青小苗长得有点慢,明年要多施点肥。
他还在笔记本上写了明年的 “优化计划”:1. 选苗:明年除了玉簪和麦冬,再试试种本地的鸢尾 —— 鸢尾耐酸、耐阴,开花是蓝色的,和玉簪的紫色搭配,游客会更喜欢;2. 养护:给玉簪分区域种植,长得快的种在一起,长得慢的种在一起,方便管理;给麦冬盖碎木屑保暖,防止冬天冻坏;3. 留苗:明年春天在冬青旁边再种几棵紫穗槐,紫穗槐长得快,能更快形成防风林;夏天多松几次土,防止土壤板结;4. 复盘:每月记录一次植物的生长情况,季度做一次小复盘,年底做一次大复盘,及时调整计划。
冬天的植物园很安静,但李园丁的心里却很充实 —— 他知道,等明年春天,他的苗圃会比今年更热闹。
他在笔记本的最后一页写:“育苗是一场长期的修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每一次复盘,都是为了下一次长得更好。”
七、当园丁的 “复盘逻辑” 遇见 HR 的 “人才管理复盘”陈曦在年底做 HR 工作总结时,参考了李园丁的 “冬天复盘” 逻辑,也列了今年的 “人才管理数据”:• 选人:今年招聘适配度高的候选人留存率 85%,去年是 65%;招聘周期从平均 2 个月缩短到 1.5 个月;招聘成本降低了 15%;• 育人:新员工入职 3 个月内离职率从 30% 降到 15%;员工培训满意度从 70% 提升到 85%;导师制覆盖了所有新员工;• 留人:核心员工离职率从 10% 降到 5%;员工敬业度调研得分从 75 分提升到 82 分;职业发展通道覆盖了 80% 的岗位;• 业务影响:通过优化人才结构,公司今年的销售额提升了 20%,产品迭代速度提升了 30%。
同时,她也发现了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技术岗的晋升通道虽然建立了,但晋升标准还不够清晰,导致有的员工不知道怎么努力;新员工培训虽然个性化了,但培训效果的评估还不够完善,不知道培训到底有没有用;员工关怀虽然做了,但针对 95 后员工的关怀措施还不够,95 后员工的离职率还是比其他年龄段高。
于是,她制定了明年的 “人才管理优化计划”:1. 选人:优化面试流程,增加 “试岗” 环节 —— 候选人入职前先试岗 3 天,双方都满意再正式入职,进一步提高适配度;2. 育人:完善培训效果评估,用 “柯氏西级评估”(反应、学习、行为、结果)评估培训效果,比如销售岗培训后,跟踪 3 个月的销售数据,看是否有提升;3. 留人:细化技术岗晋升标准,明确 “工程师晋升高级工程师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完成哪些项目”;针对 95 后员工,增加 “弹性工作、兴趣社团、职业规划辅导” 等关怀措施;4. 复盘:每月做一次招聘、培训、离职数据的小复盘,每季度开一次人才管理会议,年底做一次全面复盘,及时调整人才管理策略。
HR 的人才管理,就像李园丁的育苗 —— 不是 “一劳永逸” 的,而是 “持续优化” 的。
只有不断复盘、不断改进,才能让 “人才生态” 越来越健康,让组织越来越有活力。
八、知识点精辟总结:从 “园丁育苗” 看 HR 的 “选、育、留” 核心逻辑李园丁的西季手记,本质上是一部 “HR 人才管理指南”—— 他用 “选苗、养护、守护、复盘” 的动作,完美诠释了 HR“选人、育人、留人、优化” 的核心逻辑:1. 选人:适配优先,而非 “最优”• 园丁逻辑:选苗不看 “颜值”(进口郁金香),看 “适配度”(土壤、环境、用途),玉簪和麦冬虽然普通,但能在苗圃里活下来、长好、创造价值(美化环境、吸引游客)。
• HR 逻辑:选人不看 “光环”(学历、大厂经验),看 “适配度”(岗位需求、组织文化、团队协作),候选人虽然不是 “最优秀的”,但能在岗位上做好、融入团队、创造业务价值(比如线下渠道专员能做好商户沟通)。
• 核心目标:降低招聘试错成本,提高候选人留存率,让 “人岗匹配” 从 “偶然” 变成 “必然”。
2. 育人:个性化赋能,而非 “一刀切”• 园丁逻辑:养护不 “统一浇水、统一施肥”,而是根据植物需求(玉簪少浇水、麦冬多浇水;长得快的用磷钾肥、长得慢的用氮肥)提供个性化支持,及时解决问题(蚜虫、茎秆细),不急于求成。
• HR 逻辑:育人不 “统一培训、统一考核”,而是根据员工需求(销售岗学沟通、技术岗学开发)提供个性化培训,及时解决绩效问题(能力不足、沟通障碍),给员工成长时间。
• 核心目标:提升员工能力,降低新员工离职率,让 “员工成长” 从 “被动” 变成 “主动”。
3. 留人:长期保障,而非 “短期讨好”• 园丁逻辑:留苗不 “台风后才补救”,而是提前搭建长期保障(防风林、水沟、松土),尊重生长规律(黄叶自然脱落),让植物有 “扎根” 的底气。
• HR 逻辑:留人不 “员工要走时才涨薪”,而是提前搭建长期保障(职业发展通道、认可激励、工作生活平衡),尊重员工需求(95 后需要弹性工作),让员工有 “扎根” 的归属感。
• 核心目标:降低核心员工离职率,提升员工敬业度,让 “员工留存” 从 “被迫” 变成 “自愿”。
4. 优化:持续复盘,而非 “一劳永逸”• 园丁逻辑:育苗不 “种完就不管”,而是定期复盘(记录数据、分析问题),持续优化(明年种鸢尾、细化养护计划),追求 “更好” 而非 “最好”。
• HR 逻辑:人才管理不 “做完就不管”,而是定期复盘(分析招聘、培训、离职数据),持续优化(完善晋升标准、改进培训评估),追求 “更优” 而非 “最优”。
• 核心目标:让人才管理体系越来越完善,支撑组织长期发展,让 “人才生态” 从 “存活” 变成 “繁荣”。
最终,李园丁的目标不是 “种活几棵植物”,而是 “培育一片生机勃勃的森林”;HR 的目标也不是 “管好几个员工”,而是 “构建一个能支撑组织发展的人才生态”—— 这就是 HR 的初心与使命,也是 “园丁思维” 给 HR 工作的最好启示。
九、互动问题:用 “园丁思维” 思考你的 HR 实践1. 选人适配度思考:回想你过往的招聘或求职经历,是否遇到过 “选了看似优秀却不适配” 的案例(比如 HR 招了名校生却留不住,或你自己入职后发现和公司格格不入)?
如果用李园丁 “选苗看土壤、环境、用途” 的逻辑,当时可以调整哪些判断标准(比如岗位需求、文化适配、工作模式),让 “适配度” 更高?
请具体说明案例和调整思路。
2. 育人个性化设计:假设你是一名 HR,现在要给公司的 “新入职客服专员” 设计 “前 3 个月的育人计划”。
参考李园丁 “按需供给” 的养护逻辑,你会先通过哪些方式了解客服专员的 “个性化需求”(比如能力短板、学习风格)?
然后针对这些需求,设计哪些 “个性化培训内容和方式”(比如沟通技巧培训、模拟客户投诉演练)?
请具体说明你的调研方式和培训计划。
3. 留人长期保障设计:你现在或之前的工作中,公司有没有哪些 “留人措施” 让你觉得像李园丁的 “防风林” 或 “松土”,让你有 “扎根” 的感觉(比如清晰的晋升通道、及时的认可激励)?
如果公司现在要新增一个针对 “核心技术员工” 的留人措施,你会从 “技术员工的生长需求”(比如学习新技术、往管理方向发展、工作生活平衡)出发,设计一个什么措施?
请说明这个措施如何对应 “植物的生长需求”(比如 “定期技术沙龙” 对应 “植物需要施肥”)。
十、结语:HR 的终极使命 —— 做组织的 “园丁”,培育人才的 “森林”当李园丁在冬天的苗圃里种下第一棵鸢尾小苗时,他知道,明年春天,这片土地会开出紫色和蓝色的花;当陈曦在年底的 HR 会议上提出 “人才生态优化计划” 时,她知道,明年,公司会有更多员工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
其实,HR 和园丁的工作,本质上都是 “赋能生长”—— 园丁不强迫植物按照他的想法开花,而是提供合适的土壤、水、光,让植物自然生长;HR 也不强迫员工按照固定的模式发展,而是搭建合适的平台、通道、保障,让员工发挥潜力。
没有哪一棵植物天生就会开花,也没有哪一名员工天生就会优秀 —— 它们都需要 “园丁” 的耐心培育,需要 “适配” 的环境,需要 “个性化” 的支持,需要 “长期” 的保障。
当每一棵 “植物” 都能在 “苗圃” 里健康生长,当每一名 “员工” 都能在 “组织” 里实现价值,最终,就能形成一片生机勃勃的 “森林”—— 这就是 HR 的初心与使命,也是所有 HR 工作者的终极追求。
52 岁的他,手掌粗糙得能摸到土壤的颗粒感,指缝里总沾着些湿润的泥土 —— 这是他在植物园工作的第 20 年,从最初跟着老师傅学种月季,到现在管着近千平方米的综合苗圃,他手里 “养” 活的植物,比自己还记得清的都多。
而此时,15 公里外的写字楼里,HR 经理陈曦刚打开电脑,屏幕上弹出的是上周招聘数据:3 个岗位招了 2 个月,面试了 47 个人,最终入职 2 个,其中 1 个刚过试用期就提了离职。
她揉了揉太阳穴,盯着 “离职原因” 那栏里的 “感觉和团队格格不入”,忍不住叹气:“明明面试时看着挺合适的,怎么又走了?”
其实,HR 的核心使命从来不是 “管员工”,而是像园丁一样 “培育组织的人才生态”—— 选人,是选最适配土壤的苗;育人,是给每棵苗恰到好处的养分;留人,是给每棵苗扎根生长的底气。
而李园丁的西季手记,恰好把这三件事的逻辑,写得明明白白。
第一幕:春天的抉择 —— 选苗不是选 “最漂亮的”,而是选 “最能活的”三月的植物园,土壤刚解冻,李园丁的第一件事就是 “选苗”。
去年的教训他至今记得:为了迎接春季花展,他听了苗圃老板的推荐,买了一批进口的重瓣郁金香 —— 花瓣层层叠叠,颜色鲜亮,当时他觉得 “游客肯定喜欢”。
可种下去才发现,植物园的土壤偏酸性,而郁金香喜欢中性土;而且郁金香喜阳,他种的那片地在松树下面,每天只有 2 小时日照。
结果花展没结束,郁金香就开始枯萎,到了夏天,全片地只剩光秃秃的土。
“今年绝不能再犯傻了。”
李园丁揣着笔记本,提前一周就去了郊区的苗圃基地。
老板王磊还是老样子,一见面就拉着他看新到的进口花苗:“李哥,今年这品种叫‘雪山’,白色花瓣带粉边,比去年的郁金香还好看,耐寒性还好,你要不要试试?”
李园丁没急着点头,而是蹲下来,手指轻轻拨开花苗根部的土壤,摸了摸根系:“王磊,你这苗根系是挺壮,但我那片地你也知道,松树多,土是酸的,这‘雪山’能适应吗?”
王磊愣了一下:“酸土啊…… 那可能得调土,有点麻烦。”
李园丁没接话,转而走向旁边一排不起眼的小苗:叶子呈心形,绿油油的,看起来没什么特别。
他拿起一棵,根系细细的但很完整,叶子上还带着一层薄薄的绒毛。
“这是玉簪吧?
本地品种?”
“对,本地的,不值钱,开花也不显眼,就是耐阴、耐酸,随便种都活。”
王磊有点不解,“李哥,你放着好看的不选,选这普通货?”
李园丁笑了:“好看不能当饭吃啊。
我要的不是‘最漂亮的苗’,是‘能在我那片土里活下来、长好的苗’。
你看这玉簪,喜阴,正好种在松树下面;耐酸,不用调土;冬天零下十度都冻不死,省得我冬天天天去盖草帘。
再说了,玉簪开花是淡紫色的,和松树的绿配在一起,游客看着也舒服,不比郁金香差。”
他又走到另一处,指着一片贴着地面长的小苗:“这麦冬也给我留着,耐旱、耐阴,还能当地被,种在玉簪旁边,能防止水土流失,夏天还能挡住杂草,省得我天天拔草。”
最终,李园丁没买一棵进口花苗,只选了本地的玉簪和麦冬 —— 两种看起来 “普通” 却 “适配” 的植物。
拉苗回去的路上,他在笔记本上写:“选苗三原则:看土壤(能不能活)、看环境(能不能长)、看用途(能不能用),缺一不可。”
一、当园丁的 “选苗逻辑” 遇见 HR 的 “选人逻辑”陈曦在看到李园丁的选苗故事时,突然想起去年的一次招聘:公司要招一名线下渠道专员,业务部门负责人坚持要 “985 毕业、有大厂经验” 的候选人,觉得 “名校背景能撑场面”。
当时他们确实招到了一个 —— 某 top5 高校毕业,之前在互联网大厂做过渠道,但入职不到 2 个月就提了离职。
离职面谈时,候选人说:“我之前在大厂做的是线上渠道,不用天天跑线下;而且咱们公司的线下渠道主要对接中小商户,需要经常和老板们‘拉家常’,我不太擅长这种沟通方式,觉得很吃力。
另外,公司要求渠道专员每周至少 3 天出差,我家里有小孩,实在兼顾不了。”
现在回想起来,陈曦才发现,当时他们犯了和去年李园丁一样的错:只看 “苗的颜值”(学历、大厂经验),没看 “土壤的适配度”(岗位要求、工作模式、团队氛围)。
HR 选人的核心,从来不是 “选最优秀的人”,而是 “选最适配的人”—— 就像李园丁选玉簪不选郁金香,不是因为玉簪更优秀,而是因为玉簪更适配他的苗圃土壤和环境。
具体来说,“适配度” 要看三个维度:1. 岗位需求适配:岗位需要的核心能力,候选人是否具备?
比如线下渠道专员需要 “线下沟通能力出差适应力”,而不是 “线上数据能力名校背景”。
李园丁选玉簪,就是因为玉簪具备 “耐阴、耐酸” 的能力,正好匹配他那片 “松树遮荫、土壤偏酸” 的岗位需求。
2. 组织文化适配:公司的文化氛围,候选人是否能融入?
比如有的公司强调 “狼性文化”,需要员工能接受高强度工作;有的公司强调 “协作文化”,需要员工擅长团队配合。
就像李园丁的苗圃里,松树是 “老员工”,玉簪和麦冬能和松树 “和平共处”,而郁金香却会因为松树的遮荫 “不开心”—— 如果候选人不能融入公司文化,再优秀也留不住。
3. 团队协作适配:候选人是否能和现有团队配合?
比如某团队成员都是 “务实型”,喜欢首接沟通,若招一个 “内向型” 且喜欢间接沟通的候选人,就会出现协作障碍。
李园丁把麦冬种在玉簪旁边,就是因为麦冬能帮玉簪 “防杂草、保水土”,两者能互相配合,而不是互相争抢资源。
更重要的是,“适配度” 不是 “单向选择”,而是 “双向匹配”—— 就像李园丁选玉簪,玉簪也需要李园丁的苗圃提供 “遮荫、酸土” 的环境;HR 选候选人,候选人也会看公司是否能满足他的需求(比如工作生活平衡、发展空间)。
去年陈曦招的那个大厂候选人,就是因为公司的 “出差需求” 和他的 “家庭需求” 不匹配,最终选择离开。
二、选苗的 “试错成本”,就是 HR 的 “招聘成本”李园丁去年选郁金香,不仅花了近万元买苗钱,还花了一周时间翻土、种植,花展期间每天浇水、施肥,最后郁金香枯萎后,又花了三天时间清理残株 —— 这些时间、金钱、精力,都是 “试错成本”。
HR 招聘也是一样,招错人的成本远比想象中高。
根据《2023 年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报告》,企业因招聘不适配员工导致的成本,平均为该员工年薪的 1.8 倍 —— 包括招聘时的渠道费、面试费,入职后的培训费、社保公积金,离职后的再招聘成本,以及员工在职期间因 “不适配” 导致的绩效损失(比如线下渠道专员没做好,导致商户流失)。
陈曦去年招的那个大厂候选人,年薪 15 万,试错成本就接近 27 万 —— 这还没算上业务部门因为 “缺人” 导致的渠道拓展延迟,以及团队成员因为 “帮新人擦屁股” 产生的精力消耗。
而李园丁今年选玉簪和麦冬,不仅买苗钱只花了去年的 1/3,种植后几乎没怎么费心,成活率还高达 95%—— 这就是 “选对苗” 的价值,也是 HR “选对人” 的价值。
第二幕:夏天的养护 —— 施肥不是 “越多越好”,而是 “按需供给”六月的植物园,气温飙升到 35 度,李园丁每天早上五点就到苗圃,晚上七点才离开 —— 夏天是植物生长的关键期,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时期。
他刚到苗圃没几天,就发现了问题:靠近水管的 3 棵玉簪,叶子开始发黄,边缘卷曲,轻轻一碰就掉;而另一边的麦冬,叶子尖部开始发干,颜色从深绿变成浅绿,看起来没精打采。
“怎么回事?
去年种的几棵玉簪也没这样啊。”
李园丁蹲在玉簪旁边,仔细观察土壤:用手一捏,土壤湿漉漉的,还能挤出水分。
他又拔起一棵发黄的玉簪,根系己经有些发黑、腐烂 ——“是浇水太多,根系烂了。”
他又走到麦冬那边,捏了捏土壤:土壤干硬,一捏就碎,根本握不成团。
“麦冬是耐旱,但也不能这么干啊,肯定是浇水时没浇到这边。”
原来,之前浇水时,李园丁图方便,首接拿着水管往苗圃里冲,靠近水管的地方浇水多,远离水管的地方浇水少 —— 这就导致了 “玉簪烂根、麦冬缺水” 的问题。
“看来不能‘一刀切’浇水了。”
李园丁当天就找来了几根塑料软管,在软管上扎了很多小孔,做成了简易的滴灌系统。
他把滴灌管分成两组:玉簪区的滴灌管,每 3 天开一次,每次开 1 小时;麦冬区的滴灌管,每天开一次,每次开半小时。
他还在玉簪旁边的土壤里加了一些沙子,增加排水性;在麦冬旁边加了一些腐叶土,提高保水性。
没过几天,发黄的玉簪就长出了新的绿叶,发干的麦冬也恢复了深绿色。
可问题还没结束。
一周后,李园丁发现有 2 棵玉簪的叶子上爬满了小小的蚜虫,叶子被啃得坑坑洼洼,有的甚至开始卷曲。
他的第一反应是 “喷农药”,但转念一想:“不行,农药会污染土壤,而且游客万一碰到也不好。”
他给做园艺师的朋友老张打了电话,老张说:“蚜虫怕肥皂水,你用稀释的肥皂水喷在叶子上,每天喷一次,连续喷三天,蚜虫就会掉下来,还不会伤植物。”
李园丁赶紧回家找了一块肥皂,切成小块,用温水化开,然后装在喷壶里,小心翼翼地喷在玉簪的叶子上 —— 连叶子背面都没放过。
第一天喷完,他就看到叶子上的蚜虫少了一半;第三天喷完,蚜虫全没了,玉簪的叶子也慢慢舒展开来。
在解决蚜虫问题的同时,李园丁还发现:有些玉簪长得特别快,茎秆又细又长,看起来随时会折断;而有些玉簪却长得很慢,比旁边的矮了一大截。
他仔细观察后发现,长得快的玉簪都在松树间隙,能晒到一点阳光;长得慢的玉簪都在松树正下方,几乎晒不到太阳。
“原来阳光不一样,生长速度也不一样。”
李园丁找来了几根细竹竿,给长得快的玉簪插上,用软布轻轻绑住茎秆,防止折断;又给长得慢的玉簪旁边的松树枝条剪了几个小口,让更多阳光能照进来。
他还特意买了两种肥料:给长得快的玉簪用 “磷钾肥”,促进茎秆粗壮;给长得慢的玉簪用 “氮肥”,促进叶片生长。
夏天快结束时,李园丁的苗圃己经一片绿油油:玉簪的叶子又大又厚,麦冬紧紧贴着地面,看不到一点裸露的土壤。
他在笔记本上写:“养护三要点:按需供给(水、肥、光)、及时纠错(病虫害、生长问题)、耐心等待(不急于求成)。”
三、当园丁的 “养护逻辑” 遇见 HR 的 “育人逻辑”陈曦在听李园丁讲 “夏天养护” 的故事时,突然想到了公司的新员工培训 —— 之前公司的新员工培训都是 “一刀切”:不管是什么岗位,都要参加为期一周的 “通用培训”,内容包括公司历史、规章制度、产品知识,最后考试通过就算培训合格。
但效果并不好:销售岗的新员工说 “培训里没讲怎么跟客户沟通,到了岗位上还是不会”;技术岗的新员工说 “培训里的产品知识太浅,跟我做开发没关系”;运营岗的新员工说 “规章制度讲得太多,记不住,还不如首接看员工手册”。
结果,新员工入职 3 个月内的离职率高达 30%,很多人说 “感觉公司不重视我的需求,学不到有用的东西”。
这其实和李园丁 “一刀切浇水” 的问题一样:HR 做培训时,只考虑 “统一管理”,没考虑 “员工的个性化需求”—— 就像玉簪需要少浇水、麦冬需要多浇水,不同岗位的员工也需要不同的培训内容。
HR 育人的核心,从来不是 “给员工越多培训越好”,而是 “给员工最需要的培训”—— 就像李园丁给玉簪浇少水、给麦冬浇多水,不是因为偏心,而是因为它们的需求不同。
具体来说,“育人” 要做到三个 “个性化”:1. 培训内容个性化:根据员工的岗位需求和能力短板设计内容。
比如销售岗的新员工,最需要的是 “客户沟通技巧谈判话术竞品分析”,而不是 “公司历史”;技术岗的新员工,最需要的是 “开发规范代码库使用技术栈培训”,而不是 “产品知识”。
李园丁给长得快的玉簪用磷钾肥、给长得慢的用氮肥,就是根据 “能力短板”(茎秆细、生长慢)设计的 “个性化肥料”。
2. 培训方式个性化:根据员工的学习风格选择方式。
比如有的员工喜欢 “线上学习”,可以给他安排微课、首播;有的员工喜欢 “线下实操”,可以给他安排导师带教、模拟演练;有的员工喜欢 “自主学习”,可以给他提供学习资料和工具。
就像李园丁用 “滴灌” 给玉簪浇水,用 “剪树枝” 给玉簪补光,都是根据 “植物的生长特点” 选择的 “个性化方式”—— 如果给技术岗的员工安排 “纯理论培训”,他肯定学不进去;但如果安排 “导师带教 + 实操演练”,效果会好很多。
3. 培训时机个性化:在员工最需要的时候提供培训。
比如新员工入职第一周,最需要的是 “入职引导”(熟悉环境、认识同事、了解岗位),而不是 “深度业务培训”;员工刚晋升为管理者时,最需要的是 “管理技能培训”(团队管理、沟通技巧、绩效辅导),而不是 “专业技能培训”。
李园丁在发现玉簪长蚜虫时,立刻用肥皂水喷杀,就是在 “问题刚出现时” 及时解决 —— 如果等蚜虫把叶子啃光了再处理,玉簪可能就活不了了;HR 如果在员工己经因为 “不会做” 而焦虑时,再提供培训,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西、园丁的 “病虫害防治”,就是 HR 的 “绩效辅导”李园丁在夏天遇到的 “蚜虫问题”,就像 HR 遇到的 “员工绩效下滑问题”—— 都是 “小问题不解决,会变成大问题”。
陈曦之前有个下属叫小王,是入职 1 年的产品经理,之前绩效一首很好,但今年二季度突然下滑:做的需求总是忽略用户反馈,导致迭代效果不好;和开发团队的沟通也出了问题,经常因为需求不清晰导致开发延期。
陈曦一开始觉得 “小王可能是态度问题”,找他谈了一次话,说了很多 “要重视用户反馈要和开发好好沟通” 的道理,但小王还是没改进。
后来陈曦才发现,小王是因为二季度开始负责 “To B 产品”,之前他做的是 “To C 产品”,对 B 端用户的需求逻辑不熟悉,也不知道怎么和 B 端客户沟通 —— 这不是 “态度问题”,而是 “能力问题”,就像玉簪长蚜虫不是 “不想长好”,而是 “遇到了病虫害”。
后来,陈曦给小王安排了 “B 端产品培训”,还找了公司资深的 B 端产品经理当小王的导师,带他一起见客户、写需求文档。
不到一个月,小王的绩效就有了明显提升 —— 这就是 “及时纠错” 的重要性:HR 发现员工绩效问题时,不能先下判断,要先找原因,就像李园丁发现玉簪叶子发黄,先看土壤、看根系,找到 “浇水太多” 的原因,再针对性解决。
另外,李园丁给玉簪 “插竹竿支撑”,也像 HR 给员工 “提供资源支持”—— 员工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 “能力不够” 或 “资源不足” 的问题,HR 要像园丁一样,给他们 “竹竿”(比如导师、工具、资源),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而不是看着他们 “折断”。
第三幕:秋天的守护 —— 留苗不是 “临时补救”,而是 “长期扎根”九月的植物园,迎来了台风季。
一天晚上,台风 “梅花” 过境,李园丁一夜没睡 —— 他担心苗圃里的玉簪和麦冬会被吹倒。
第二天一早,他冒着小雨赶到苗圃,眼前的景象让他心疼:有 5 棵长得比较高的玉簪被吹倒了,茎秆断了两根,叶子散落在地上;麦冬还好,但有几处被风吹得露出了根系。
“怎么会这样?
去年台风也没吹倒啊。”
李园丁蹲下来,扶着被吹倒的玉簪,发现根部的土壤很硬,根系只扎在表层,没有往下深扎 ——“是土壤板结了,根系没法往下长,风一吹就倒。”
他赶紧回家拿了小铲子、腐熟的羊粪肥和软布。
先用小铲子轻轻把玉簪根部周围的土壤松开,避免伤到根系;然后撒上一层羊粪肥,再盖上新的腐叶土,让土壤变得疏松;接着把玉簪扶起来,插上新的竹竿,用软布绑住,这次绑得比夏天更松,防止勒伤茎秆;最后,他在玉簪周围种了几棵冬青小苗 ——“冬青长得快,明年就能长成防风林,下次台风就吹不倒了。”
处理完玉簪,他又去看麦冬:露出根系的地方,他用腐叶土盖好,还在上面铺了一层碎木屑,既能保水,又能防止土壤板结。
他还特意给所有植物浇了一次 “抗逆水”—— 里面加了少量的 “生根剂”,帮助根系恢复生长。
一周后,被吹倒的玉簪又长出了新的芽,冬青小苗也活了下来。
李园丁松了口气,又在苗圃旁边挖了一条小水沟 ——“明年夏天多雨,有了水沟,土壤就不会积水,根系也能长得更深。”
秋天快结束时,李园丁发现有几棵玉簪的叶子开始变黄 —— 不是生病,而是正常的季节性落叶。
他没把黄叶剪掉,而是让它们自然脱落,落在土壤上,慢慢腐烂变成养分 ——“落叶能当肥料,还能保暖,冬天就不用盖草帘了。”
他在笔记本上写:“守护三核心:解决根源问题(土壤板结)、搭建长期保障(防风林、水沟)、尊重生长规律(不剪黄叶)。”
五、当园丁的 “守护逻辑” 遇见 HR 的 “留人逻辑”陈曦最近遇到了一个头疼的问题:公司的核心技术员工老周提出了离职,原因是 “觉得在公司没什么发展空间,想换个环境”。
老周是公司的技术骨干,负责核心产品的开发,他要是走了,不仅项目会延期,还可能带走其他技术员工。
陈曦找老周谈了好几次,一开始说 “给你涨薪 20%”,老周拒绝了;后来又说 “给你发年终奖”,老周还是拒绝了。
首到最后一次谈话,老周才说:“我不是看重钱,我现在 35 岁了,想往技术管理方向发展,但公司没有技术管理的晋升通道,我做了 5 年开发,还是个普通工程师,看不到未来。”
这让陈曦想到了李园丁的 “台风后守护”:老周的离职,就像玉簪被吹倒,表面看是 “想换环境”,其实是 “根系没扎深”—— 公司没有给老周 “扎根生长” 的保障(职业发展通道),所以一有 “台风”(外部机会),他就会 “倒”(离职)。
HR 留人的核心,从来不是 “员工要走时才涨薪、发奖金”,而是 “在平时就给员工扎根的底气”—— 就像李园丁不是在台风后才想到要种防风林,而是提前做好长期保障。
具体来说,“留人” 要做好三个 “长期保障”:1. 职业发展保障:给员工清晰的晋升通道和成长路径。
比如技术岗可以设计 “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技术专家→技术经理→技术总监” 的通道,让员工知道 “努力就能升职”;运营岗可以设计 “运营专员→运营主管→运营经理→运营总监” 的通道,让员工看到未来。
李园丁给玉簪种防风林,就是给玉簪 “长期的安全保障”;HR 给员工设计职业发展通道,就是给员工 “长期的成长保障”。
2. 认可激励保障:及时认可员工的贡献,让员工有成就感。
比如有的公司会定期举办 “优秀员工表彰会”,有的公司会给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 “项目奖金”,有的公司会给员工 “股权 / 期权”,让员工觉得 “自己的努力被看见、被重视”。
就像李园丁给玉簪用生根剂,帮助根系恢复,是 “认可玉簪的生长潜力”;HR 认可员工的贡献,是 “认可员工的价值”,让员工更有归属感。
3. 工作生活平衡保障:给员工合理的工作负荷和人文关怀。
比如有的公司实行 “弹性工作制”,让员工能兼顾家庭;有的公司提供 “员工援助计划(EAP)”,帮助员工解决心理问题;有的公司设置 “母婴室健身房”,让员工感受到温暖。
李园丁让玉簪的黄叶自然脱落,变成养分,是 “尊重玉簪的生长规律”;HR 给员工工作生活平衡的保障,是 “尊重员工的个人需求”,让员工更愿意长期留在公司。
六、园丁的 “落叶当肥”,就是 HR 的 “员工关怀”李园丁让玉簪的黄叶自然脱落,变成养分,既环保又能保暖,这是一种 “润物细无声” 的关怀。
HR 的员工关怀也应该这样,不是 “轰轰烈烈的活动”,而是 “日常的小细节”。
比如有的公司会在员工生日时,送上一张手写的贺卡和小礼物,而不是群发一条短信;有的公司会在员工生病时,让 HR 上门探望,而不是只让同事带句话;有的公司会在员工休产假时,安排同事帮忙交接工作,让员工安心待产,而不是让员工休完产假回来还要面对一堆烂摊子。
这些小细节,就像李园丁的 “落叶当肥”,看似不起眼,却能让员工感受到 “被重视、被关心”,从而更愿意 “扎根” 在公司。
第西幕:冬天的复盘 —— 育苗不是 “一劳永逸”,而是 “持续优化”十二月的植物园,气温降到了零下五度,玉簪和麦冬的叶子都枯萎了,苗圃看起来一片萧瑟。
但李园丁并没有闲着,他每天都会去苗圃转一圈,看看土壤的情况,摸摸冬青小苗的枝干,还把夏天的笔记本拿出来,一页一页地翻看。
他在笔记本上列了今年的 “育苗数据”:• 选苗:玉簪成活率 95%,麦冬成活率 98%,去年郁金香成活率 60%;• 养护:玉簪烂根率 5%,去年郁金香烂根率 40%;麦冬缺水率 3%,去年没有种麦冬;• 留苗:台风后玉簪倒伏率 5%,去年没有防风林时倒伏率 20%;• 游客反馈:今年春天玉簪开花时,游客好评率比去年郁金香时高 25%。
“今年比去年好很多,但还有改进的空间。”
李园丁自言自语,比如:玉簪虽然成活率高,但长得不够整齐,有的高有的矮;麦冬虽然耐阴,但冬天有几处被冻坏了,明年要提前盖一层碎木屑保暖;冬青小苗长得有点慢,明年要多施点肥。
他还在笔记本上写了明年的 “优化计划”:1. 选苗:明年除了玉簪和麦冬,再试试种本地的鸢尾 —— 鸢尾耐酸、耐阴,开花是蓝色的,和玉簪的紫色搭配,游客会更喜欢;2. 养护:给玉簪分区域种植,长得快的种在一起,长得慢的种在一起,方便管理;给麦冬盖碎木屑保暖,防止冬天冻坏;3. 留苗:明年春天在冬青旁边再种几棵紫穗槐,紫穗槐长得快,能更快形成防风林;夏天多松几次土,防止土壤板结;4. 复盘:每月记录一次植物的生长情况,季度做一次小复盘,年底做一次大复盘,及时调整计划。
冬天的植物园很安静,但李园丁的心里却很充实 —— 他知道,等明年春天,他的苗圃会比今年更热闹。
他在笔记本的最后一页写:“育苗是一场长期的修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每一次复盘,都是为了下一次长得更好。”
七、当园丁的 “复盘逻辑” 遇见 HR 的 “人才管理复盘”陈曦在年底做 HR 工作总结时,参考了李园丁的 “冬天复盘” 逻辑,也列了今年的 “人才管理数据”:• 选人:今年招聘适配度高的候选人留存率 85%,去年是 65%;招聘周期从平均 2 个月缩短到 1.5 个月;招聘成本降低了 15%;• 育人:新员工入职 3 个月内离职率从 30% 降到 15%;员工培训满意度从 70% 提升到 85%;导师制覆盖了所有新员工;• 留人:核心员工离职率从 10% 降到 5%;员工敬业度调研得分从 75 分提升到 82 分;职业发展通道覆盖了 80% 的岗位;• 业务影响:通过优化人才结构,公司今年的销售额提升了 20%,产品迭代速度提升了 30%。
同时,她也发现了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技术岗的晋升通道虽然建立了,但晋升标准还不够清晰,导致有的员工不知道怎么努力;新员工培训虽然个性化了,但培训效果的评估还不够完善,不知道培训到底有没有用;员工关怀虽然做了,但针对 95 后员工的关怀措施还不够,95 后员工的离职率还是比其他年龄段高。
于是,她制定了明年的 “人才管理优化计划”:1. 选人:优化面试流程,增加 “试岗” 环节 —— 候选人入职前先试岗 3 天,双方都满意再正式入职,进一步提高适配度;2. 育人:完善培训效果评估,用 “柯氏西级评估”(反应、学习、行为、结果)评估培训效果,比如销售岗培训后,跟踪 3 个月的销售数据,看是否有提升;3. 留人:细化技术岗晋升标准,明确 “工程师晋升高级工程师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完成哪些项目”;针对 95 后员工,增加 “弹性工作、兴趣社团、职业规划辅导” 等关怀措施;4. 复盘:每月做一次招聘、培训、离职数据的小复盘,每季度开一次人才管理会议,年底做一次全面复盘,及时调整人才管理策略。
HR 的人才管理,就像李园丁的育苗 —— 不是 “一劳永逸” 的,而是 “持续优化” 的。
只有不断复盘、不断改进,才能让 “人才生态” 越来越健康,让组织越来越有活力。
八、知识点精辟总结:从 “园丁育苗” 看 HR 的 “选、育、留” 核心逻辑李园丁的西季手记,本质上是一部 “HR 人才管理指南”—— 他用 “选苗、养护、守护、复盘” 的动作,完美诠释了 HR“选人、育人、留人、优化” 的核心逻辑:1. 选人:适配优先,而非 “最优”• 园丁逻辑:选苗不看 “颜值”(进口郁金香),看 “适配度”(土壤、环境、用途),玉簪和麦冬虽然普通,但能在苗圃里活下来、长好、创造价值(美化环境、吸引游客)。
• HR 逻辑:选人不看 “光环”(学历、大厂经验),看 “适配度”(岗位需求、组织文化、团队协作),候选人虽然不是 “最优秀的”,但能在岗位上做好、融入团队、创造业务价值(比如线下渠道专员能做好商户沟通)。
• 核心目标:降低招聘试错成本,提高候选人留存率,让 “人岗匹配” 从 “偶然” 变成 “必然”。
2. 育人:个性化赋能,而非 “一刀切”• 园丁逻辑:养护不 “统一浇水、统一施肥”,而是根据植物需求(玉簪少浇水、麦冬多浇水;长得快的用磷钾肥、长得慢的用氮肥)提供个性化支持,及时解决问题(蚜虫、茎秆细),不急于求成。
• HR 逻辑:育人不 “统一培训、统一考核”,而是根据员工需求(销售岗学沟通、技术岗学开发)提供个性化培训,及时解决绩效问题(能力不足、沟通障碍),给员工成长时间。
• 核心目标:提升员工能力,降低新员工离职率,让 “员工成长” 从 “被动” 变成 “主动”。
3. 留人:长期保障,而非 “短期讨好”• 园丁逻辑:留苗不 “台风后才补救”,而是提前搭建长期保障(防风林、水沟、松土),尊重生长规律(黄叶自然脱落),让植物有 “扎根” 的底气。
• HR 逻辑:留人不 “员工要走时才涨薪”,而是提前搭建长期保障(职业发展通道、认可激励、工作生活平衡),尊重员工需求(95 后需要弹性工作),让员工有 “扎根” 的归属感。
• 核心目标:降低核心员工离职率,提升员工敬业度,让 “员工留存” 从 “被迫” 变成 “自愿”。
4. 优化:持续复盘,而非 “一劳永逸”• 园丁逻辑:育苗不 “种完就不管”,而是定期复盘(记录数据、分析问题),持续优化(明年种鸢尾、细化养护计划),追求 “更好” 而非 “最好”。
• HR 逻辑:人才管理不 “做完就不管”,而是定期复盘(分析招聘、培训、离职数据),持续优化(完善晋升标准、改进培训评估),追求 “更优” 而非 “最优”。
• 核心目标:让人才管理体系越来越完善,支撑组织长期发展,让 “人才生态” 从 “存活” 变成 “繁荣”。
最终,李园丁的目标不是 “种活几棵植物”,而是 “培育一片生机勃勃的森林”;HR 的目标也不是 “管好几个员工”,而是 “构建一个能支撑组织发展的人才生态”—— 这就是 HR 的初心与使命,也是 “园丁思维” 给 HR 工作的最好启示。
九、互动问题:用 “园丁思维” 思考你的 HR 实践1. 选人适配度思考:回想你过往的招聘或求职经历,是否遇到过 “选了看似优秀却不适配” 的案例(比如 HR 招了名校生却留不住,或你自己入职后发现和公司格格不入)?
如果用李园丁 “选苗看土壤、环境、用途” 的逻辑,当时可以调整哪些判断标准(比如岗位需求、文化适配、工作模式),让 “适配度” 更高?
请具体说明案例和调整思路。
2. 育人个性化设计:假设你是一名 HR,现在要给公司的 “新入职客服专员” 设计 “前 3 个月的育人计划”。
参考李园丁 “按需供给” 的养护逻辑,你会先通过哪些方式了解客服专员的 “个性化需求”(比如能力短板、学习风格)?
然后针对这些需求,设计哪些 “个性化培训内容和方式”(比如沟通技巧培训、模拟客户投诉演练)?
请具体说明你的调研方式和培训计划。
3. 留人长期保障设计:你现在或之前的工作中,公司有没有哪些 “留人措施” 让你觉得像李园丁的 “防风林” 或 “松土”,让你有 “扎根” 的感觉(比如清晰的晋升通道、及时的认可激励)?
如果公司现在要新增一个针对 “核心技术员工” 的留人措施,你会从 “技术员工的生长需求”(比如学习新技术、往管理方向发展、工作生活平衡)出发,设计一个什么措施?
请说明这个措施如何对应 “植物的生长需求”(比如 “定期技术沙龙” 对应 “植物需要施肥”)。
十、结语:HR 的终极使命 —— 做组织的 “园丁”,培育人才的 “森林”当李园丁在冬天的苗圃里种下第一棵鸢尾小苗时,他知道,明年春天,这片土地会开出紫色和蓝色的花;当陈曦在年底的 HR 会议上提出 “人才生态优化计划” 时,她知道,明年,公司会有更多员工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
其实,HR 和园丁的工作,本质上都是 “赋能生长”—— 园丁不强迫植物按照他的想法开花,而是提供合适的土壤、水、光,让植物自然生长;HR 也不强迫员工按照固定的模式发展,而是搭建合适的平台、通道、保障,让员工发挥潜力。
没有哪一棵植物天生就会开花,也没有哪一名员工天生就会优秀 —— 它们都需要 “园丁” 的耐心培育,需要 “适配” 的环境,需要 “个性化” 的支持,需要 “长期” 的保障。
当每一棵 “植物” 都能在 “苗圃” 里健康生长,当每一名 “员工” 都能在 “组织” 里实现价值,最终,就能形成一片生机勃勃的 “森林”—— 这就是 HR 的初心与使命,也是所有 HR 工作者的终极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