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孤臣:儒风裹甲的寒微路砚秋周鹤年完本热门小说_完本小说免费十国孤臣:儒风裹甲的寒微路(砚秋周鹤年)
时间: 2025-09-13 07:28:15
闽国永和三年·仲秋福州郊外·苦溪里北垅竹林晨雾把竹林洗成淡青色,露水顺着箨叶尖滴在砚秋的短衫领口,凉得他一哆嗦。
十西岁的少年踮着脚,拨开一竿斜倚的慈竹,朝竹屋窗棂里偷觑:“子曰:‘禹,吾无间然矣。
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
’”童音清脆,像剥笋。
先生穿一领洗得发白的葛袍,须发斑白,却精神矍铄,声音不高,却字字透竹而出。
砚秋屏息,后背被竹枝戳得生疼,却不挪步。
他怀里揣着柳氏给他缝的布包,里头是昨夜刚读完的《孟子·梁惠王》上册,书皮卷角,被他摩挲得起了毛。
“喂,小佃户!”
忽然有人拍他肩。
砚秋一惊,脚下一滑,“扑通”跪在湿泥上。
窗里读书声戛然而止。
拍他的是乡学童子阿旺,才九岁,却一脸机灵:“先生早瞧见你啦!
再偷听,要罚抄《乡约》十遍!”
砚秋臊得耳根通红,正要起身,竹屋门口传来一声笑:“进来吧,泥猴儿。”
周鹤年,字逸少,建州浦城人,绍宗朝进士,曾任建阳县丞。
因不肯阿附权贵,挂冠归隐,在苦溪里赁三亩薄田,结竹屋为学,乡人敬称“竹里先生”。
竹屋极狭,仅容一席、一案、一炉、一琴。
案上堆着《五经正义》《朱子语类》,炉里煨着苦茶,香气混着竹汁清涩。
周鹤年端坐,目光落在砚秋衣襟补丁与手背的镰痕上,温声问:“能背得几章?”
砚秋低首:“《梁惠王》上,能背半部;《离娄》下,只记得‘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童子们哗然。
阿旺吐舌:“好狂的句子!”
周鹤年却大笑:“记得这一句,便算入门。
进来讲。”
竹屋规矩:束脩六斗谷,或等值布帛。
砚秋拿不出,只把怀里布包奉上,声音发颤:“学生……只有《孟子》一册,还是借的。”
周鹤年接过,指尖抚过卷角,目光倏地柔软:“书旧而心热,可抵六斗谷。”
又指童子们,“你们看,这便是‘贫而乐’。”
童子们齐声:“贫而乐,富而好礼!”
周鹤年取出一册《朱子语类》,封面磨得发白,边角卷如莲瓣,递给砚秋:“这是我游太学时所得,今赠你。
读书当‘经世致用’,莫作章句蠹鱼。
每日午后,来竹屋听我讲《大学衍义》。”
砚秋双手接过,指尖微颤。
书扉页有朱笔小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墨迹黯而不淡,像一道劈开乱世的闪电。
午后,阳光穿过竹瓦罅隙,洒成碎金。
周鹤年不讲课,却问:“佃农最苦在何处?”
砚秋想了想:“苦在租重、役繁、讼累。”
“官如何解?”
“减租、轻役、清讼。”
“若官不肯?”
“……”周鹤年微微一笑,蘸水在案上写一“儒”字:“儒者,人之需也。
需于上,则为谏臣;需于下,则为乡绅。
汝今为佃农,便当记取今日之‘需’,他日倘得寸进,方能不忘此苦。”
童子们面面相觑,似懂非懂。
砚秋却觉胸口“嘭”地一声,有什么东西破土而出。
傍晚散学,周鹤年留砚秋收稻。
两人弯腰割金浪,稻芒划过手背,沁出细血珠。
周鹤年忽问:“《诗》云‘倬彼云汉,昭回于天’,何解?”
砚秋握镰答:“云汉昭回,喻王政清明,民得温饱。”
“今闽国旱涝频仍,政不清明,汝若为官,当如何?”
砚秋顿镰,稻香扑鼻,汗滴入泥。
“开渠、蓄水、薄赋、劝农。
官不从我,我便自做乡约,聚里甲,共守之。”
周鹤年朗声大笑,拍他肩:“有此志,方可读圣贤书!”
月上中天,竹影筛窗。
砚秋告辞,怀里多了一包干竹叶包裹的《朱子语类》。
周鹤年送至门口,递上一方小小木牌,刻着“经世”二字。
“此牌随我三十年,今赠你。
记住,儒风可裹甲,仁义能御兵。
乱世读书,不为黄金屋,只为寒门少一滴泪。”
砚秋跪别。
月光洗亮他磨破的裤膝,也照亮他眼中两点星火。
夜风穿林,竹叶沙沙,像无数翻书的声响。
砚秋把木牌贴在胸口,步子越走越快。
苦溪里村口,柳氏倚门而待,手里一盏豆大的油灯。
灯光扑在他脸上,照见少年唇角藏不住的笑。
“先生肯收你了?”
“嗯。”
“那便好。”
柳氏轻声,“以后你读一日,我便织一夜。
灯油我出。”
远处,更鼓三声。
竹林深处,竹屋灯火未灭,仿佛在为闽国的未来,守着一方不灭的萤光。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十西岁的少年踮着脚,拨开一竿斜倚的慈竹,朝竹屋窗棂里偷觑:“子曰:‘禹,吾无间然矣。
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
’”童音清脆,像剥笋。
先生穿一领洗得发白的葛袍,须发斑白,却精神矍铄,声音不高,却字字透竹而出。
砚秋屏息,后背被竹枝戳得生疼,却不挪步。
他怀里揣着柳氏给他缝的布包,里头是昨夜刚读完的《孟子·梁惠王》上册,书皮卷角,被他摩挲得起了毛。
“喂,小佃户!”
忽然有人拍他肩。
砚秋一惊,脚下一滑,“扑通”跪在湿泥上。
窗里读书声戛然而止。
拍他的是乡学童子阿旺,才九岁,却一脸机灵:“先生早瞧见你啦!
再偷听,要罚抄《乡约》十遍!”
砚秋臊得耳根通红,正要起身,竹屋门口传来一声笑:“进来吧,泥猴儿。”
周鹤年,字逸少,建州浦城人,绍宗朝进士,曾任建阳县丞。
因不肯阿附权贵,挂冠归隐,在苦溪里赁三亩薄田,结竹屋为学,乡人敬称“竹里先生”。
竹屋极狭,仅容一席、一案、一炉、一琴。
案上堆着《五经正义》《朱子语类》,炉里煨着苦茶,香气混着竹汁清涩。
周鹤年端坐,目光落在砚秋衣襟补丁与手背的镰痕上,温声问:“能背得几章?”
砚秋低首:“《梁惠王》上,能背半部;《离娄》下,只记得‘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童子们哗然。
阿旺吐舌:“好狂的句子!”
周鹤年却大笑:“记得这一句,便算入门。
进来讲。”
竹屋规矩:束脩六斗谷,或等值布帛。
砚秋拿不出,只把怀里布包奉上,声音发颤:“学生……只有《孟子》一册,还是借的。”
周鹤年接过,指尖抚过卷角,目光倏地柔软:“书旧而心热,可抵六斗谷。”
又指童子们,“你们看,这便是‘贫而乐’。”
童子们齐声:“贫而乐,富而好礼!”
周鹤年取出一册《朱子语类》,封面磨得发白,边角卷如莲瓣,递给砚秋:“这是我游太学时所得,今赠你。
读书当‘经世致用’,莫作章句蠹鱼。
每日午后,来竹屋听我讲《大学衍义》。”
砚秋双手接过,指尖微颤。
书扉页有朱笔小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墨迹黯而不淡,像一道劈开乱世的闪电。
午后,阳光穿过竹瓦罅隙,洒成碎金。
周鹤年不讲课,却问:“佃农最苦在何处?”
砚秋想了想:“苦在租重、役繁、讼累。”
“官如何解?”
“减租、轻役、清讼。”
“若官不肯?”
“……”周鹤年微微一笑,蘸水在案上写一“儒”字:“儒者,人之需也。
需于上,则为谏臣;需于下,则为乡绅。
汝今为佃农,便当记取今日之‘需’,他日倘得寸进,方能不忘此苦。”
童子们面面相觑,似懂非懂。
砚秋却觉胸口“嘭”地一声,有什么东西破土而出。
傍晚散学,周鹤年留砚秋收稻。
两人弯腰割金浪,稻芒划过手背,沁出细血珠。
周鹤年忽问:“《诗》云‘倬彼云汉,昭回于天’,何解?”
砚秋握镰答:“云汉昭回,喻王政清明,民得温饱。”
“今闽国旱涝频仍,政不清明,汝若为官,当如何?”
砚秋顿镰,稻香扑鼻,汗滴入泥。
“开渠、蓄水、薄赋、劝农。
官不从我,我便自做乡约,聚里甲,共守之。”
周鹤年朗声大笑,拍他肩:“有此志,方可读圣贤书!”
月上中天,竹影筛窗。
砚秋告辞,怀里多了一包干竹叶包裹的《朱子语类》。
周鹤年送至门口,递上一方小小木牌,刻着“经世”二字。
“此牌随我三十年,今赠你。
记住,儒风可裹甲,仁义能御兵。
乱世读书,不为黄金屋,只为寒门少一滴泪。”
砚秋跪别。
月光洗亮他磨破的裤膝,也照亮他眼中两点星火。
夜风穿林,竹叶沙沙,像无数翻书的声响。
砚秋把木牌贴在胸口,步子越走越快。
苦溪里村口,柳氏倚门而待,手里一盏豆大的油灯。
灯光扑在他脸上,照见少年唇角藏不住的笑。
“先生肯收你了?”
“嗯。”
“那便好。”
柳氏轻声,“以后你读一日,我便织一夜。
灯油我出。”
远处,更鼓三声。
竹林深处,竹屋灯火未灭,仿佛在为闽国的未来,守着一方不灭的萤光。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