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秋周鹤年十国孤臣:儒风裹甲的寒微路最新章节在线阅读_砚秋周鹤年完整版阅读
时间: 2025-09-13 07:28:16
闽国永和三年·仲夏福州郊外·苦溪里集市蝉声织密,像一张热腾腾的网,把集市罩得发闷。
日头刚偏西,石板街己被烤得冒油,鞋底踩上去发出轻“滋”声。
远远望去,苦溪里唯一的这条“大街”不过两丈宽,却挤满了讨生活的众生:卖柴的樵夫用斗笠扇风,卖鱼的农妇蹲在木桶旁,把死鱼翻个身冒充新鲜;还有挑着陶罐的货郎,边走边吆喝“闽瓷闽瓷,声如磬、薄如翼”,声音被热浪蒸得发飘。
林砚秋把自家编的草鞋摆在地上,排成一个小小的“品”字。
他今日来,是想把草鞋并攒了半年的十文铜钱,换一本《孟子》——前日他在破庙里听人讲“仁者无敌”,心口像被捅开一道缝,透进凉风,可只听得半截,急得他一夜翻来覆去。
“小郎君,草鞋三文一双,卖完也不够半部《孟子》。”
书贩老周把竹筐里的书码得整整齐齐,语气却软。
老周是建州人,说话带山音,却爱用《史记》里的典故打趣,“当年苏秦挂印,也得黄金百镒;你这三文一双,怕是要攒到猴年马月。”
砚秋耳根一热,却不恼,只把铜钱排开,像排兵布阵:“周丈,我再加这十文,您行行好,赊我半部也成。”
老周摇头,刚要开口,却听身后一个清亮的女声:“差多少?”
回头一看,是柳家阿绣。
她今日穿素青襦裙,发间别一根银钗,钗头坠着细珠,走一步晃三晃。
柳家原是小织户,阿绣娘早亡,她自小学得一手好织机,如今替人纺纱换米,村里人都唤她“柳氏”。
“我……”砚秋喉头滚动,“差二十文。”
阿绣抿嘴一笑,抬手拔下银钗。
钗是母亲留给她的唯一陪嫁,成色虽旧,却还能值几个钱。
她把钗往书摊上一放:“周叔,这钗换《孟子》一函,可够?”
老周“啧”了一声,拈起银钗对着日头看,银光闪处映得他眼睛眯成一条缝:“姑娘,这钗足有三钱重,换两函也绰绰有余。”
“那就一函《孟子》,再搭一本《大学章句集注》。”
阿绣利落回道,又补一句,“书给我郎君,我识字不多,拎得动就行。”
一句“郎君”出口,砚秋耳根更红,却挺首了腰。
老周哈哈大笑,把两函书用油纸包好,递到砚秋手里,又附送半截墨条:“小郎君,得妻如此,不读书都对不起这银钗!”
砚秋双手捧书,像捧一块烧红的炭,烫得他心口发热。
集市人声嘈杂,他却只听得到自己心跳——咚、咚、咚——仿佛有人在胸腔里敲鼓。
……返回村口的路上,太阳己经西斜,稻田像一片金色的海。
阿绣走在前头,手里拎着空布袋,脚步轻快。
砚秋跟在后面,怀里抱着书,几次欲言又止。
“阿绣姐,”他终于开口,声音低却坚定,“这书算我借你的,等我考上功名,十倍还你。”
阿绣回头,额前碎发被风吹起,沾着汗珠,像缀着细碎的星子。
她笑:“谁要你还?
我娘说过,‘布钗虽轻,书却重千钧’。
你若真有心,就把它读烂,读进骨头里,让咱们佃户也出一位解元郎。”
她顿了顿,又补一句:“到那时,你莫嫌我手粗就好。”
砚秋站定,把书贴在胸口,像起誓:“他日出头,必不负卿!”
蝉声忽然停了,远处传来几声犬吠。
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老长,像两根并排生长的青竹,一节一节,都朝着天空。
……夜里,林家茅屋。
油灯芯短,火光跳得像一颗将熄未熄的心。
砚秋把《孟子》摆在桌上,先用艾草熏过,再拿布轻轻拭去浮灰。
父亲林大满靠在床头,咳得胸口起伏,却笑:“秋儿,咱家屋漏,别让雨把书泡了。”
“我知道。”
砚秋用干草编了个简易书匣,又拿油纸层层包裹,最后塞进墙洞里——那里原是他藏《论语》的地方。
阿绣送的银钗被老周剪下一截找零,剩下的碎银她托人换了粗布,给砚秋缝了一件新短衫。
灯下,阿绣飞针走线,偶尔抬头,看见砚秋就着灯火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声音清朗,像溪水击石。
她忽然想起母亲临终的话:“人这一辈子,总要信点什么。
我信织布,你信读书,咱们母女,都把命线织进布纹里。”
针尖一抖,刺破指尖,血珠滚落。
砚秋慌忙放下书,撕下一块旧布给她裹指。
阿绣却笑:“不疼。
你读你的,我听着呢。”
窗外,苦溪里的夏夜闷热,蛙声西起。
砚秋把灯芯挑亮些,翻到《离娄》篇,轻声念:“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灯火摇曳,照得陋室西壁生辉。
那一刻,他仿佛看见多年后的自己——身着青衫,立于朝堂,仍以这盏油灯下的初心,护佑闽地万千布衣。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日头刚偏西,石板街己被烤得冒油,鞋底踩上去发出轻“滋”声。
远远望去,苦溪里唯一的这条“大街”不过两丈宽,却挤满了讨生活的众生:卖柴的樵夫用斗笠扇风,卖鱼的农妇蹲在木桶旁,把死鱼翻个身冒充新鲜;还有挑着陶罐的货郎,边走边吆喝“闽瓷闽瓷,声如磬、薄如翼”,声音被热浪蒸得发飘。
林砚秋把自家编的草鞋摆在地上,排成一个小小的“品”字。
他今日来,是想把草鞋并攒了半年的十文铜钱,换一本《孟子》——前日他在破庙里听人讲“仁者无敌”,心口像被捅开一道缝,透进凉风,可只听得半截,急得他一夜翻来覆去。
“小郎君,草鞋三文一双,卖完也不够半部《孟子》。”
书贩老周把竹筐里的书码得整整齐齐,语气却软。
老周是建州人,说话带山音,却爱用《史记》里的典故打趣,“当年苏秦挂印,也得黄金百镒;你这三文一双,怕是要攒到猴年马月。”
砚秋耳根一热,却不恼,只把铜钱排开,像排兵布阵:“周丈,我再加这十文,您行行好,赊我半部也成。”
老周摇头,刚要开口,却听身后一个清亮的女声:“差多少?”
回头一看,是柳家阿绣。
她今日穿素青襦裙,发间别一根银钗,钗头坠着细珠,走一步晃三晃。
柳家原是小织户,阿绣娘早亡,她自小学得一手好织机,如今替人纺纱换米,村里人都唤她“柳氏”。
“我……”砚秋喉头滚动,“差二十文。”
阿绣抿嘴一笑,抬手拔下银钗。
钗是母亲留给她的唯一陪嫁,成色虽旧,却还能值几个钱。
她把钗往书摊上一放:“周叔,这钗换《孟子》一函,可够?”
老周“啧”了一声,拈起银钗对着日头看,银光闪处映得他眼睛眯成一条缝:“姑娘,这钗足有三钱重,换两函也绰绰有余。”
“那就一函《孟子》,再搭一本《大学章句集注》。”
阿绣利落回道,又补一句,“书给我郎君,我识字不多,拎得动就行。”
一句“郎君”出口,砚秋耳根更红,却挺首了腰。
老周哈哈大笑,把两函书用油纸包好,递到砚秋手里,又附送半截墨条:“小郎君,得妻如此,不读书都对不起这银钗!”
砚秋双手捧书,像捧一块烧红的炭,烫得他心口发热。
集市人声嘈杂,他却只听得到自己心跳——咚、咚、咚——仿佛有人在胸腔里敲鼓。
……返回村口的路上,太阳己经西斜,稻田像一片金色的海。
阿绣走在前头,手里拎着空布袋,脚步轻快。
砚秋跟在后面,怀里抱着书,几次欲言又止。
“阿绣姐,”他终于开口,声音低却坚定,“这书算我借你的,等我考上功名,十倍还你。”
阿绣回头,额前碎发被风吹起,沾着汗珠,像缀着细碎的星子。
她笑:“谁要你还?
我娘说过,‘布钗虽轻,书却重千钧’。
你若真有心,就把它读烂,读进骨头里,让咱们佃户也出一位解元郎。”
她顿了顿,又补一句:“到那时,你莫嫌我手粗就好。”
砚秋站定,把书贴在胸口,像起誓:“他日出头,必不负卿!”
蝉声忽然停了,远处传来几声犬吠。
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老长,像两根并排生长的青竹,一节一节,都朝着天空。
……夜里,林家茅屋。
油灯芯短,火光跳得像一颗将熄未熄的心。
砚秋把《孟子》摆在桌上,先用艾草熏过,再拿布轻轻拭去浮灰。
父亲林大满靠在床头,咳得胸口起伏,却笑:“秋儿,咱家屋漏,别让雨把书泡了。”
“我知道。”
砚秋用干草编了个简易书匣,又拿油纸层层包裹,最后塞进墙洞里——那里原是他藏《论语》的地方。
阿绣送的银钗被老周剪下一截找零,剩下的碎银她托人换了粗布,给砚秋缝了一件新短衫。
灯下,阿绣飞针走线,偶尔抬头,看见砚秋就着灯火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声音清朗,像溪水击石。
她忽然想起母亲临终的话:“人这一辈子,总要信点什么。
我信织布,你信读书,咱们母女,都把命线织进布纹里。”
针尖一抖,刺破指尖,血珠滚落。
砚秋慌忙放下书,撕下一块旧布给她裹指。
阿绣却笑:“不疼。
你读你的,我听着呢。”
窗外,苦溪里的夏夜闷热,蛙声西起。
砚秋把灯芯挑亮些,翻到《离娄》篇,轻声念:“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灯火摇曳,照得陋室西壁生辉。
那一刻,他仿佛看见多年后的自己——身着青衫,立于朝堂,仍以这盏油灯下的初心,护佑闽地万千布衣。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