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孤臣:儒风裹甲的寒微路(砚秋周鹤年)热门完本小说_最新小说十国孤臣:儒风裹甲的寒微路砚秋周鹤年
时间: 2025-09-13 07:47:47
闽国永和三年·春末福州郊外·苦溪里林家佃田残阳像一摊晾久了的血,挂在地平线上,迟迟不凝。
天旱了整月,田土皴裂,缝隙交错如老人额头的皱纹。
林砚秋把裤腿卷到膝盖,赤脚踩在裂缝里,脚背上的青筋与土缝重叠,分不清哪是地脉,哪是血脉。
他十一岁,身量却比同龄佃农孩子高半头,却瘦得能看清肋骨。
“牛走得太快,苗跟不上。”
砚秋心里默算着步距,把犁头轻轻往后收。
可老牛的脾气倔,鼻孔喷着白沫,仍拖着犁铧往前冲。
一垄未到头,田里己留下几道歪歪斜斜的沟壑。
新插的早秧被翻起的干土块压折,翠绿的尖儿耷拉下来,像被掐住脖子的小鹤。
“小杂种!
你毁主家的田!”
喝声炸雷般在背后响起。
砚秋回头——是管庄的家奴陈三,生得横阔,手里晃着一根油亮的竹鞭,鞭梢嵌有碎瓷片。
陈三身后,地主陈员外的次子陈二郎骑在栗色马上,绸衫耀眼,腰间玉佩叮当。
陈三不由分说,一鞭抽到砚秋脊背。
粗布短衫顿时裂开,碎瓷片划破皮肉,血珠渗出,顺着脊椎往下淌。
老牛受惊,往前猛蹿,犁铧撞碎更多秧苗。
砚秋痛得眼前发黑,双膝跪进干土。
他听见自己心跳擂鼓,耳边却回荡着父亲昨夜咳喘的声音:“忍一忍,秋儿,佃农的背就是给人踩的,可读书人的脊梁,得自己撑首。”
第二鞭落下前,砚秋把缰绳死死缠在手腕,用身体挡住牛背。
鞭子抽在手臂,火辣辣地疼,他却一声不吭,只盯着陈三的眼睛——那里面映着一个衣衫褴褛、却咬牙不跪的瘦小影子。
“还挺倔?”
陈三抬脚踹向砚秋心口。
砚秋向后跌坐,压断了一片秧苗。
陈二郎在马上嗤笑:“赔不起苗,就赔人。
明儿让你爹来签卖身契,抵这亩田的收成。”
马蹄声远去,尘土扑面。
砚秋爬起,吐掉嘴里的沙土,弯腰把断苗一根根捡拢。
血滴在秧根上,像给枯苗点朱砂。
他忽然想起母亲昨夜省下的半碗稀粥——那粥里漂着几粒糙米,母亲却说自己不饿,把稠的都舀给了他。
傍晚,砚秋牵着牛回村。
夕阳把人和牛的影子拉得老长,像两根被风干的稻草。
村口老榕树下,几个佃农蹲着啃地瓜,见他背上的血痕,摇头叹气:“陈家奴又打人喽,这日子啥时是个头?”
林家茅屋在村尾,篱笆歪斜,屋顶的茅草被去年台风掀去一角,如今用破席压着。
父亲倚在门框,脸色蜡黄,手里攥着半块碎瓦片——那是他白日里忍着腰痛,想补屋顶却无力摔碎的。
“秋儿,秧……插得咋样?”
砚秋把牛拴好,低声道:“损了二十多株,我明天补。”
父亲沉默片刻,从怀里摸出半页发黄的纸,纸上用炭条写着“学而时习之”五个字,边缘被汗渍浸得模糊。
“这是你爷爷当年在村学外捡的,说是孔圣人的话。
我认不全,你念给我听。”
砚秋就着灶膛里跳动的火光,一字一顿念完。
父亲咧开嘴,缺了门牙的窟窿像在笑又像在哭:“读书……能改命么?”
灶膛里的柴火噼啪一声,爆出一粒火星。
砚秋抬头,看见母亲蹲在灶前,用铁钳拨弄火炭,火光把她粗糙的侧脸镀上一层铜边。
她没说话,只把锅里最后一块红薯皮铲到砚秋碗里。
夜深,父母睡后,砚秋爬上阁楼。
阁楼低矮,需猫着腰,却有一方小窗,正对北斗。
他从墙缝里掏出用油布包着的残破《论语》——封面只剩半片,书脊用麻线缠了又缠。
这是他两年前在破庙神像座下拾到的,当时书页被雨水泡得发胀,他一张张贴在胸口焐干,再用锅底灰描清字迹。
月光从窗缝漏进来,照在翻开的那页:“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砚秋用指尖描着凹下去的字痕,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滚烫的东西,比背上的鞭痕更灼人。
他摸出一块尖石,在《论语》扉页空白处刻下一行小字:“永和三年春,砚秋立志:以儒为甲,护我闽人。”
写完,他把书贴在胸口,仿佛听见千年前孔子的声音穿过乱世烽烟,在耳边低语:“仁者,爱人。”
窗外,旱风掠过干裂的田埂,卷起细沙,沙沙声像无数细小的牙齿在啃噬大地。
砚秋把脸转向北方——那是福州贡院的方向,也是传说中“读书可做官、官可护民”的地方。
他想起白日里陈二郎的马鞭,想起父亲佝偻的背,想起母亲磨出血泡的手指。
胸口的书页微微发烫,像一块烧红的炭,烙得他生疼,却也照亮了黑暗。
“我要读书。”
少年在心底重复,声音轻得像风,却重得像犁铧划破板结的土,“我要让佃农的子孙不再被鞭子赶着活,要让闽地的田长出稻穗,而不是血泪。”
月光移过窗棂,照在他紧握的拳头上。
那拳头小得可怜,却攥住了一粒倔强的种子——它将在未来的风雨里,破土、抽芽、成林,最终撑起闽国的天空。
而此刻,旱田里的断苗在夜风中轻轻摇晃,仿佛在向这个瘦小的少年鞠躬,又像在替整个闽国,向即将到来的黎明致意。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天旱了整月,田土皴裂,缝隙交错如老人额头的皱纹。
林砚秋把裤腿卷到膝盖,赤脚踩在裂缝里,脚背上的青筋与土缝重叠,分不清哪是地脉,哪是血脉。
他十一岁,身量却比同龄佃农孩子高半头,却瘦得能看清肋骨。
“牛走得太快,苗跟不上。”
砚秋心里默算着步距,把犁头轻轻往后收。
可老牛的脾气倔,鼻孔喷着白沫,仍拖着犁铧往前冲。
一垄未到头,田里己留下几道歪歪斜斜的沟壑。
新插的早秧被翻起的干土块压折,翠绿的尖儿耷拉下来,像被掐住脖子的小鹤。
“小杂种!
你毁主家的田!”
喝声炸雷般在背后响起。
砚秋回头——是管庄的家奴陈三,生得横阔,手里晃着一根油亮的竹鞭,鞭梢嵌有碎瓷片。
陈三身后,地主陈员外的次子陈二郎骑在栗色马上,绸衫耀眼,腰间玉佩叮当。
陈三不由分说,一鞭抽到砚秋脊背。
粗布短衫顿时裂开,碎瓷片划破皮肉,血珠渗出,顺着脊椎往下淌。
老牛受惊,往前猛蹿,犁铧撞碎更多秧苗。
砚秋痛得眼前发黑,双膝跪进干土。
他听见自己心跳擂鼓,耳边却回荡着父亲昨夜咳喘的声音:“忍一忍,秋儿,佃农的背就是给人踩的,可读书人的脊梁,得自己撑首。”
第二鞭落下前,砚秋把缰绳死死缠在手腕,用身体挡住牛背。
鞭子抽在手臂,火辣辣地疼,他却一声不吭,只盯着陈三的眼睛——那里面映着一个衣衫褴褛、却咬牙不跪的瘦小影子。
“还挺倔?”
陈三抬脚踹向砚秋心口。
砚秋向后跌坐,压断了一片秧苗。
陈二郎在马上嗤笑:“赔不起苗,就赔人。
明儿让你爹来签卖身契,抵这亩田的收成。”
马蹄声远去,尘土扑面。
砚秋爬起,吐掉嘴里的沙土,弯腰把断苗一根根捡拢。
血滴在秧根上,像给枯苗点朱砂。
他忽然想起母亲昨夜省下的半碗稀粥——那粥里漂着几粒糙米,母亲却说自己不饿,把稠的都舀给了他。
傍晚,砚秋牵着牛回村。
夕阳把人和牛的影子拉得老长,像两根被风干的稻草。
村口老榕树下,几个佃农蹲着啃地瓜,见他背上的血痕,摇头叹气:“陈家奴又打人喽,这日子啥时是个头?”
林家茅屋在村尾,篱笆歪斜,屋顶的茅草被去年台风掀去一角,如今用破席压着。
父亲倚在门框,脸色蜡黄,手里攥着半块碎瓦片——那是他白日里忍着腰痛,想补屋顶却无力摔碎的。
“秋儿,秧……插得咋样?”
砚秋把牛拴好,低声道:“损了二十多株,我明天补。”
父亲沉默片刻,从怀里摸出半页发黄的纸,纸上用炭条写着“学而时习之”五个字,边缘被汗渍浸得模糊。
“这是你爷爷当年在村学外捡的,说是孔圣人的话。
我认不全,你念给我听。”
砚秋就着灶膛里跳动的火光,一字一顿念完。
父亲咧开嘴,缺了门牙的窟窿像在笑又像在哭:“读书……能改命么?”
灶膛里的柴火噼啪一声,爆出一粒火星。
砚秋抬头,看见母亲蹲在灶前,用铁钳拨弄火炭,火光把她粗糙的侧脸镀上一层铜边。
她没说话,只把锅里最后一块红薯皮铲到砚秋碗里。
夜深,父母睡后,砚秋爬上阁楼。
阁楼低矮,需猫着腰,却有一方小窗,正对北斗。
他从墙缝里掏出用油布包着的残破《论语》——封面只剩半片,书脊用麻线缠了又缠。
这是他两年前在破庙神像座下拾到的,当时书页被雨水泡得发胀,他一张张贴在胸口焐干,再用锅底灰描清字迹。
月光从窗缝漏进来,照在翻开的那页:“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砚秋用指尖描着凹下去的字痕,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滚烫的东西,比背上的鞭痕更灼人。
他摸出一块尖石,在《论语》扉页空白处刻下一行小字:“永和三年春,砚秋立志:以儒为甲,护我闽人。”
写完,他把书贴在胸口,仿佛听见千年前孔子的声音穿过乱世烽烟,在耳边低语:“仁者,爱人。”
窗外,旱风掠过干裂的田埂,卷起细沙,沙沙声像无数细小的牙齿在啃噬大地。
砚秋把脸转向北方——那是福州贡院的方向,也是传说中“读书可做官、官可护民”的地方。
他想起白日里陈二郎的马鞭,想起父亲佝偻的背,想起母亲磨出血泡的手指。
胸口的书页微微发烫,像一块烧红的炭,烙得他生疼,却也照亮了黑暗。
“我要读书。”
少年在心底重复,声音轻得像风,却重得像犁铧划破板结的土,“我要让佃农的子孙不再被鞭子赶着活,要让闽地的田长出稻穗,而不是血泪。”
月光移过窗棂,照在他紧握的拳头上。
那拳头小得可怜,却攥住了一粒倔强的种子——它将在未来的风雨里,破土、抽芽、成林,最终撑起闽国的天空。
而此刻,旱田里的断苗在夜风中轻轻摇晃,仿佛在向这个瘦小的少年鞠躬,又像在替整个闽国,向即将到来的黎明致意。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