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东坡(苏轼苏辙)最新章节列表
时间: 2025-09-13 07:29:52
腊梅的暗香裹着雪粒子,在眉州纱縠行的巷子里打旋。
檐角垂落的冰棱足有半尺长,阳光斜斜照过来,将那点冷香折成细碎的光斑,一簌簌落在窗棂的冰花上。
十岁的苏轼踮着脚,鼻尖几乎贴到窗纸,呵出的白雾在冰面洇开一小片朦胧。
他浑然不觉冻红的手指己经发僵,只一笔一画在冰雾里写——“死生亦大矣”。
当时南轩的油灯亮着,母亲把《后汉书》摊在膝上,读到范滂临刑前与母诀别,说“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她的声音顿了顿,指尖在“死亦何惧”西个字上轻轻按了按。
苏轼坐在对面的蒲团上,忽然觉得心口发紧,像被什么东西攥住似的——他不懂“感戚”是什么,却懂“死亦何惧”里的硬气,像巷口铁匠铺里刚锻打的铁,带着灼人的温度。
“子瞻!”
庭院里传来苏洵的喝声,打断了苏轼的思绪。
他猛地回头,见弟弟苏辙正垂着头立在雪地里,青布棉袄的肩头积了薄薄一层白,像落了只停稳的鸽子。
父亲手里握着那柄常用的戒尺,正对着砚台轻轻敲打,石砚发出“笃笃”的响,像在数着谁的错处。
“‘轼’为车前横木,”苏洵的声音沉得像檐角的冰,“看似无用,缺之则车倾——汝当时时自敛锋芒,怎可总这般张扬?”
前几日苏轼在学塾里,因陈先生错解《论语》里“邦有道,危言危行”,他当场站起来辩驳,气得陈先生摔了戒尺;昨日又领着苏辙在后山掏鸟窝,把张易简道士晒的《庄子》竹简弄乱了大半。
苏洵本就觉得这孩子性子太烈,像没驯过的野马,此刻见他盯着自己,眼里竟没半分惧意,火气又上来了些,戒尺敲得更响。
可苏轼却突然笑了,伸手一把抓过父亲手里的戒尺,扬手抛向空中。
那尺在空中打了个旋,木柄上的漆皮蹭着雪粒,落下时“啪”地砸在青石板上。
“横木亦可为剑!”
他叉着腰,冻得通红的脸上满是倔强,“车无轼则倾,可若遇着拦路的石,轼亦能当剑劈开!”
戒尺坠地的声响惊起了院角松树上的雀鸟,几只灰雀扑棱着翅膀飞起来,雪粒从松针上簌簌落下,钻进苏轼和苏辙的衣领里。
苏辙忍不住缩了缩脖子,却悄悄抬眼看向兄长——他总佩服苏轼这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儿,像太阳似的,连雪天里都透着暖。
苏洵被气得一时语塞,转身去捡戒尺的功夫,苏轼飞快地从怀里摸出半截炭笔,塞到苏辙手里。
“快,”他压低声音,眼睛亮晶晶的,“我们把昨日想的《双松赋》写下来。”
苏辙点点头,跟着兄长蹲在雪地里,两人的手指握着炭笔,一笔一画地勾连。
炭笔是前几日从厨房偷拿的,烧得正旺时被苏轼掰了半截,藏在棉袄夹层里。
此刻在新雪上写字,墨色顺着雪粒的缝隙往下渗,像两条刚睡醒的幼蛟,悄没声地潜入冰河。
苏轼写“松之首,可破岩”,苏辙便接“松之茂,可遮雪”,两人的字迹都还稚嫩,有的笔画歪歪扭扭,有的地方炭粉掉了,露出雪的白,可凑在一起,倒真有几分双松并肩立在雪中的模样。
“等我们长大了,”苏轼忽然停下笔,转头看向苏辙,呼出的白气裹着他的声音,“就像这两棵松,一起去京城,一起做大事,好不好?”
苏辙用力点头,小脸上满是认真:“好,还要像娘说的那样,‘夜雨对床’,晚上一起读书。”
“夜雨对床”是去年夏天,程夫人给他们讲韦应物的诗,读到“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便笑着说:“你们兄弟俩,将来不管走多远,都要记得这份情分,常能这样夜雨对谈,才是真福气。”
当时苏轼还不懂“走多远”是什么意思,只觉得“对床眠”很热闹,此刻写着双松,倒突然想起这话,心里暖融融的。
两人正写得入神,忽然听见脚步声——苏洵捡了戒尺回来,见他们蹲在雪地里乱画,刚压下去的火气又冒了上来。
“还敢胡闹!”
他走过去,伸手要夺炭笔,苏轼却把炭笔往苏辙手里一塞,自己站起来挡在弟弟前面:“是我要写的,跟子由没关系!”
苏洵看着儿子梗着的脖子,又看了看雪地上那几行歪歪扭扭的字,戒尺举了半天,终究没落下。
他叹了口气,把戒尺往腰里一插:“天寒地冻,回屋去。
再敢乱跑,仔细你的腿。”
苏轼吐了吐舌头,拉着苏辙的手,趁父亲不注意,又在雪地上补了一笔——那是松枝上的一个小小的鸟窝,像个暖暖的句号。
檐角垂落的冰棱足有半尺长,阳光斜斜照过来,将那点冷香折成细碎的光斑,一簌簌落在窗棂的冰花上。
十岁的苏轼踮着脚,鼻尖几乎贴到窗纸,呵出的白雾在冰面洇开一小片朦胧。
他浑然不觉冻红的手指己经发僵,只一笔一画在冰雾里写——“死生亦大矣”。
当时南轩的油灯亮着,母亲把《后汉书》摊在膝上,读到范滂临刑前与母诀别,说“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她的声音顿了顿,指尖在“死亦何惧”西个字上轻轻按了按。
苏轼坐在对面的蒲团上,忽然觉得心口发紧,像被什么东西攥住似的——他不懂“感戚”是什么,却懂“死亦何惧”里的硬气,像巷口铁匠铺里刚锻打的铁,带着灼人的温度。
“子瞻!”
庭院里传来苏洵的喝声,打断了苏轼的思绪。
他猛地回头,见弟弟苏辙正垂着头立在雪地里,青布棉袄的肩头积了薄薄一层白,像落了只停稳的鸽子。
父亲手里握着那柄常用的戒尺,正对着砚台轻轻敲打,石砚发出“笃笃”的响,像在数着谁的错处。
“‘轼’为车前横木,”苏洵的声音沉得像檐角的冰,“看似无用,缺之则车倾——汝当时时自敛锋芒,怎可总这般张扬?”
前几日苏轼在学塾里,因陈先生错解《论语》里“邦有道,危言危行”,他当场站起来辩驳,气得陈先生摔了戒尺;昨日又领着苏辙在后山掏鸟窝,把张易简道士晒的《庄子》竹简弄乱了大半。
苏洵本就觉得这孩子性子太烈,像没驯过的野马,此刻见他盯着自己,眼里竟没半分惧意,火气又上来了些,戒尺敲得更响。
可苏轼却突然笑了,伸手一把抓过父亲手里的戒尺,扬手抛向空中。
那尺在空中打了个旋,木柄上的漆皮蹭着雪粒,落下时“啪”地砸在青石板上。
“横木亦可为剑!”
他叉着腰,冻得通红的脸上满是倔强,“车无轼则倾,可若遇着拦路的石,轼亦能当剑劈开!”
戒尺坠地的声响惊起了院角松树上的雀鸟,几只灰雀扑棱着翅膀飞起来,雪粒从松针上簌簌落下,钻进苏轼和苏辙的衣领里。
苏辙忍不住缩了缩脖子,却悄悄抬眼看向兄长——他总佩服苏轼这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儿,像太阳似的,连雪天里都透着暖。
苏洵被气得一时语塞,转身去捡戒尺的功夫,苏轼飞快地从怀里摸出半截炭笔,塞到苏辙手里。
“快,”他压低声音,眼睛亮晶晶的,“我们把昨日想的《双松赋》写下来。”
苏辙点点头,跟着兄长蹲在雪地里,两人的手指握着炭笔,一笔一画地勾连。
炭笔是前几日从厨房偷拿的,烧得正旺时被苏轼掰了半截,藏在棉袄夹层里。
此刻在新雪上写字,墨色顺着雪粒的缝隙往下渗,像两条刚睡醒的幼蛟,悄没声地潜入冰河。
苏轼写“松之首,可破岩”,苏辙便接“松之茂,可遮雪”,两人的字迹都还稚嫩,有的笔画歪歪扭扭,有的地方炭粉掉了,露出雪的白,可凑在一起,倒真有几分双松并肩立在雪中的模样。
“等我们长大了,”苏轼忽然停下笔,转头看向苏辙,呼出的白气裹着他的声音,“就像这两棵松,一起去京城,一起做大事,好不好?”
苏辙用力点头,小脸上满是认真:“好,还要像娘说的那样,‘夜雨对床’,晚上一起读书。”
“夜雨对床”是去年夏天,程夫人给他们讲韦应物的诗,读到“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便笑着说:“你们兄弟俩,将来不管走多远,都要记得这份情分,常能这样夜雨对谈,才是真福气。”
当时苏轼还不懂“走多远”是什么意思,只觉得“对床眠”很热闹,此刻写着双松,倒突然想起这话,心里暖融融的。
两人正写得入神,忽然听见脚步声——苏洵捡了戒尺回来,见他们蹲在雪地里乱画,刚压下去的火气又冒了上来。
“还敢胡闹!”
他走过去,伸手要夺炭笔,苏轼却把炭笔往苏辙手里一塞,自己站起来挡在弟弟前面:“是我要写的,跟子由没关系!”
苏洵看着儿子梗着的脖子,又看了看雪地上那几行歪歪扭扭的字,戒尺举了半天,终究没落下。
他叹了口气,把戒尺往腰里一插:“天寒地冻,回屋去。
再敢乱跑,仔细你的腿。”
苏轼吐了吐舌头,拉着苏辙的手,趁父亲不注意,又在雪地上补了一笔——那是松枝上的一个小小的鸟窝,像个暖暖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