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禾煦光(叶岁禾徐卓煦)在线免费小说_完结小说免费阅读岁禾煦光叶岁禾徐卓煦
时间: 2025-09-13 07:34:48
雨势到傍晚才收住,天边扯出几缕淡金的光,斜斜落在“清晏古籍修复馆”的木招牌上,把积在木纹里的水珠照得透亮。
叶岁禾把最后一块纸茬粘牢,又用竹镇纸轻轻压在补好的书页上,这才松了口气,抬手揉了揉发酸的肩颈。
台灯还亮着,暖黄的光里浮着细小的飞尘,空气中的浆糊香混着雨后潮湿的泥土味,比平时多了点软和的气息。
她起身去关窗,指尖刚碰到冰凉的木窗框,就看见青石板门阶上还留着两道浅浅的鞋印——是徐卓煦的皮鞋印,边缘沾着点泥,却没蹭到门板,想来是进来时特意收了脚步,怕带起的泥污弄脏了馆里的旧地板。
明明是传闻里“只认利益”的资本老板,却能说出“楮树皮纸”,还注意到她捏着镊子的手在发紧,特意放慢了脚步。
师父说的“人不能只看表面”,难道真应在他身上了?
她摇了摇头,把这点念头甩开——拆迁是大事,卓星资本要的是老街区的地皮,清晏馆不过是块拦路的小石子,徐卓煦今天的“客气”,说不定只是缓兵之计。
她转身走到书架前,抽出最上层那捆用红绳系着的旧报纸,指尖拂过标签上师父的字迹,心里又沉了沉。
这捆报纸是师父年轻时攒的,从1987年到2018年,整整三十一年,每一张都按日期排得整整齐齐,边角用浆糊粘了护角,连折痕都透着仔细。
师父说,这些报纸里藏着他修书的大半辈子——哪年收了稀有的残卷,哪年教出了第一个徒弟,哪年馆里漏雨,他抱着书在桌下躲了半宿,都记在报纸的空白处。
叶岁禾翻到2018年的最后一张,右下角有行小字:“岁禾今日出师,能补《论语》残页,甚慰。”
那是师父去世前一个月写的,字迹己经有些抖,却还是一笔一画,写得认真。
“要是您还在,肯定知道该怎么跟徐卓煦谈吧?”
叶岁禾轻轻摸着那行字,声音低得像自言自语。
她守了三年清晏馆,修过的残卷能堆满半个书架,却从来没跟人谈过“拆迁补偿”这种事。
平时连跟街道办张主任说话都要提前在心里打草稿,更别说面对徐卓煦那样气场极强的人了。
窗外的天色彻底暗下来,巷子里的路灯亮了,昏黄的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地上投出细长的影子。
叶岁禾把报纸放回书架,又去看墙角那盆绿萝——叶子还是蔫蔫的,却比上周多了片新叶,嫩得发绿。
她拿起桌边的喷壶,给绿萝浇了点水,水流落在陶盆里,发出“沙沙”的轻响。
“你也在跟我一起撑着,对吧?”
她对着绿萝笑了笑,指尖碰了碰新叶,“那我们再撑撑,说不定……真能想出办法。”
正说着,手机忽然响了,屏幕上跳着“陈姨”的名字。
叶岁禾赶紧接起,语气里带着点轻快:“陈姨,您下班啦?”
陈姨是巷口杂货店的老板娘,跟师父是老相识,这三年来一首帮着叶岁禾照看着清晏馆。
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点急:“岁禾啊,你今天见着卓星资本那老板了?
我刚听隔壁老王说,那主儿可厉害,上周把西街那家开了二十年的面馆都给拆了,老板哭着求都没用!”
叶岁禾的心沉了沉,却还是安慰陈姨:“我见着了,他人……好像没那么凶,还跟我聊了两句修书的事。”
“聊修书?”
陈姨的声音拔高了些,“岁禾你可别傻!
这种老板最会装了,嘴上跟你聊家常,心里早就把算盘打得噼啪响!
你听陈姨的,明天就去趟街道办,让张主任再帮你说说情,补偿款能多要一点是一点,实在不行……咱就找个小点儿的地方,把馆接着开下去,总比被强拆好!”
叶岁禾握着手机,指尖有点凉。
陈姨说的是实话,可她心里总有点不甘心——清晏馆不是普通的店面,是师父留下的念想,是她在这座城市里唯一的根。
要是搬了,那些沾着师父气息的书架、木桌、粗瓷碗,还有墙上的“守拙”二字,就都没了意义。
“我知道了陈姨,”她轻声说,“我再想想,下周三徐总还会来,到时候我跟他再谈谈。”
挂了电话,馆里又恢复了安静,只有墙上的老挂钟在“滴答”作响,像在数着不多的时间。
叶岁禾走到长桌前,把压在《考工记》上的竹镇纸拿开,指尖拂过补好的纸茬——楮树皮纸的纹理和原纸融在一起,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拼接的痕迹。
她忽然想起徐卓煦下午说的话,想起他眼底那点说不清的专注,心里莫名冒出个念头:他会不会也懂点古籍修复?
不然怎么能一眼认出《考工记》,还知道楮树皮纸?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她压了下去。
卓星资本的老板,天天跟合同、项目打交道,怎么会懂这种冷门的手艺?
说不定只是听家里人提过一两句,随口说说而己。
她收拾好桌上的工具,把镊子、竹刀放进旧木盒里——这木盒也是师父的,边角磨得发亮,里面垫着绒布,每次把工具放进去,都能听见“咔嗒”一声轻响,像在跟她打招呼。
叶岁禾锁好木盒,又去检查门窗,确认都关紧了,才拿起包,转身朝门口走。
刚拉开门,就看见门阶上放着个白色的纸袋,袋口用细绳系着,上面贴着张便签,字迹利落,是徐卓煦的手笔:“浆糊伤手,备了护手霜,下次谈拆迁时,希望能看到你手上的疤好点。”
叶岁禾愣在原地,手里的包差点掉在地上。
她弯腰拿起纸袋,拆开细绳,里面是支未开封的护手霜,牌子她没见过,但包装精致,闻着有淡淡的檀香,跟馆里的旧纸味竟有点搭。
她捏着护手霜,指尖传来冰凉的触感,心里却莫名有点暖——下午她跟他争执时,他居然注意到了她手上的疤,还特意送了护手霜过来。
巷子里的路灯亮着,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
叶岁禾抬头望向街尾,黑色的轿车早就没了踪影,只有晚风拂过树梢,发出“沙沙”的声响。
她低头看着手里的护手霜,想起师父说的“人看着冷,心里说不定也有软的地方”,忽然觉得,下周三的谈话,或许没那么可怕。
她把护手霜放进包里,锁好馆门,转身朝巷口走。
月光洒在青石板路上,把她的脚步照得清晰,也把清晏馆的木招牌照得温柔——那上面的“清晏古籍修复馆”六个字,在夜色里,像在跟她一起,等着下一次的相遇。
而此刻的卓星资本写字楼里,徐卓煦刚结束视频会议,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桌上放着个旧相册,翻开的那页里,是爷爷坐在老书房里修书的照片,桌上的粗瓷浆糊碗,跟叶岁禾用的一模一样。
他拿起手机,翻出下午让助理查的资料——叶岁禾,师从苏清晏,苏清晏是业内有名的古籍修复师,二十年前修复过宋代的《伤寒论》残卷,可惜五年前去世了,清晏馆就交给了叶岁禾。
徐卓煦的指尖划过屏幕上“苏清晏”的名字,眼底泛起点怀念。
爷爷在世时,总提起苏清晏,说他是“真正懂修书的人”,还说要找机会跟他合作,一起修复家里藏的那卷唐代残卷,可惜没等机会,爷爷就走了。
没想到今天,会在清晏馆见到苏清晏的徒弟。
他拿起桌上的水杯,喝了口温水,想起叶岁禾下午捏着镊子的模样,想起她眼底的倔强,想起她发梢沾着的那点浆糊,心里莫名有点乱。
他做拆迁项目这么多年,见过太多哭闹、争执的店主,却从没见过像她这样的——明明怕得不行,却还死死守着那卷残书,像守着全世界。
“徐总,”门外传来助理林薇的声音,“西街的拆迁报告己经整理好了,您要现在看吗?”
“明天再看。”
徐卓煦放下水杯,声音比平时缓了些,“对了,下周去清晏馆之前,帮我查下苏清晏修复《伤寒论》的资料,越详细越好。”
林薇愣了愣,赶紧应着:“好的徐总。”
她心里更嘀咕了——徐总不仅推迟了跟叶岁禾的谈判,还特意要查苏清晏的资料,难道真对那个小破馆感兴趣?
林薇走后,办公室里又恢复了安静。
徐卓煦拿起相册,指尖拂过爷爷的照片,轻声说:“爷爷,我好像有点明白您说的‘修书如识人’了。
那个叫叶岁禾的姑娘,就像您修过的那卷《伤寒论》,看着普通,里面却藏着旁人不懂的坚持。”
窗外的城市灯火通明,写字楼的玻璃幕墙映着夜色,像一片璀璨的星海。
徐卓煦望着窗外,想起清晏馆里暖黄的灯光,想起那卷没补完的《考工记》,想起叶岁禾眼底的倔强,忽然觉得,这个拆迁项目,或许可以换种方式谈——不只是为了资本,也为了爷爷的念想,为了那个守着旧馆的姑娘。
叶岁禾把最后一块纸茬粘牢,又用竹镇纸轻轻压在补好的书页上,这才松了口气,抬手揉了揉发酸的肩颈。
台灯还亮着,暖黄的光里浮着细小的飞尘,空气中的浆糊香混着雨后潮湿的泥土味,比平时多了点软和的气息。
她起身去关窗,指尖刚碰到冰凉的木窗框,就看见青石板门阶上还留着两道浅浅的鞋印——是徐卓煦的皮鞋印,边缘沾着点泥,却没蹭到门板,想来是进来时特意收了脚步,怕带起的泥污弄脏了馆里的旧地板。
明明是传闻里“只认利益”的资本老板,却能说出“楮树皮纸”,还注意到她捏着镊子的手在发紧,特意放慢了脚步。
师父说的“人不能只看表面”,难道真应在他身上了?
她摇了摇头,把这点念头甩开——拆迁是大事,卓星资本要的是老街区的地皮,清晏馆不过是块拦路的小石子,徐卓煦今天的“客气”,说不定只是缓兵之计。
她转身走到书架前,抽出最上层那捆用红绳系着的旧报纸,指尖拂过标签上师父的字迹,心里又沉了沉。
这捆报纸是师父年轻时攒的,从1987年到2018年,整整三十一年,每一张都按日期排得整整齐齐,边角用浆糊粘了护角,连折痕都透着仔细。
师父说,这些报纸里藏着他修书的大半辈子——哪年收了稀有的残卷,哪年教出了第一个徒弟,哪年馆里漏雨,他抱着书在桌下躲了半宿,都记在报纸的空白处。
叶岁禾翻到2018年的最后一张,右下角有行小字:“岁禾今日出师,能补《论语》残页,甚慰。”
那是师父去世前一个月写的,字迹己经有些抖,却还是一笔一画,写得认真。
“要是您还在,肯定知道该怎么跟徐卓煦谈吧?”
叶岁禾轻轻摸着那行字,声音低得像自言自语。
她守了三年清晏馆,修过的残卷能堆满半个书架,却从来没跟人谈过“拆迁补偿”这种事。
平时连跟街道办张主任说话都要提前在心里打草稿,更别说面对徐卓煦那样气场极强的人了。
窗外的天色彻底暗下来,巷子里的路灯亮了,昏黄的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地上投出细长的影子。
叶岁禾把报纸放回书架,又去看墙角那盆绿萝——叶子还是蔫蔫的,却比上周多了片新叶,嫩得发绿。
她拿起桌边的喷壶,给绿萝浇了点水,水流落在陶盆里,发出“沙沙”的轻响。
“你也在跟我一起撑着,对吧?”
她对着绿萝笑了笑,指尖碰了碰新叶,“那我们再撑撑,说不定……真能想出办法。”
正说着,手机忽然响了,屏幕上跳着“陈姨”的名字。
叶岁禾赶紧接起,语气里带着点轻快:“陈姨,您下班啦?”
陈姨是巷口杂货店的老板娘,跟师父是老相识,这三年来一首帮着叶岁禾照看着清晏馆。
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点急:“岁禾啊,你今天见着卓星资本那老板了?
我刚听隔壁老王说,那主儿可厉害,上周把西街那家开了二十年的面馆都给拆了,老板哭着求都没用!”
叶岁禾的心沉了沉,却还是安慰陈姨:“我见着了,他人……好像没那么凶,还跟我聊了两句修书的事。”
“聊修书?”
陈姨的声音拔高了些,“岁禾你可别傻!
这种老板最会装了,嘴上跟你聊家常,心里早就把算盘打得噼啪响!
你听陈姨的,明天就去趟街道办,让张主任再帮你说说情,补偿款能多要一点是一点,实在不行……咱就找个小点儿的地方,把馆接着开下去,总比被强拆好!”
叶岁禾握着手机,指尖有点凉。
陈姨说的是实话,可她心里总有点不甘心——清晏馆不是普通的店面,是师父留下的念想,是她在这座城市里唯一的根。
要是搬了,那些沾着师父气息的书架、木桌、粗瓷碗,还有墙上的“守拙”二字,就都没了意义。
“我知道了陈姨,”她轻声说,“我再想想,下周三徐总还会来,到时候我跟他再谈谈。”
挂了电话,馆里又恢复了安静,只有墙上的老挂钟在“滴答”作响,像在数着不多的时间。
叶岁禾走到长桌前,把压在《考工记》上的竹镇纸拿开,指尖拂过补好的纸茬——楮树皮纸的纹理和原纸融在一起,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拼接的痕迹。
她忽然想起徐卓煦下午说的话,想起他眼底那点说不清的专注,心里莫名冒出个念头:他会不会也懂点古籍修复?
不然怎么能一眼认出《考工记》,还知道楮树皮纸?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她压了下去。
卓星资本的老板,天天跟合同、项目打交道,怎么会懂这种冷门的手艺?
说不定只是听家里人提过一两句,随口说说而己。
她收拾好桌上的工具,把镊子、竹刀放进旧木盒里——这木盒也是师父的,边角磨得发亮,里面垫着绒布,每次把工具放进去,都能听见“咔嗒”一声轻响,像在跟她打招呼。
叶岁禾锁好木盒,又去检查门窗,确认都关紧了,才拿起包,转身朝门口走。
刚拉开门,就看见门阶上放着个白色的纸袋,袋口用细绳系着,上面贴着张便签,字迹利落,是徐卓煦的手笔:“浆糊伤手,备了护手霜,下次谈拆迁时,希望能看到你手上的疤好点。”
叶岁禾愣在原地,手里的包差点掉在地上。
她弯腰拿起纸袋,拆开细绳,里面是支未开封的护手霜,牌子她没见过,但包装精致,闻着有淡淡的檀香,跟馆里的旧纸味竟有点搭。
她捏着护手霜,指尖传来冰凉的触感,心里却莫名有点暖——下午她跟他争执时,他居然注意到了她手上的疤,还特意送了护手霜过来。
巷子里的路灯亮着,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
叶岁禾抬头望向街尾,黑色的轿车早就没了踪影,只有晚风拂过树梢,发出“沙沙”的声响。
她低头看着手里的护手霜,想起师父说的“人看着冷,心里说不定也有软的地方”,忽然觉得,下周三的谈话,或许没那么可怕。
她把护手霜放进包里,锁好馆门,转身朝巷口走。
月光洒在青石板路上,把她的脚步照得清晰,也把清晏馆的木招牌照得温柔——那上面的“清晏古籍修复馆”六个字,在夜色里,像在跟她一起,等着下一次的相遇。
而此刻的卓星资本写字楼里,徐卓煦刚结束视频会议,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桌上放着个旧相册,翻开的那页里,是爷爷坐在老书房里修书的照片,桌上的粗瓷浆糊碗,跟叶岁禾用的一模一样。
他拿起手机,翻出下午让助理查的资料——叶岁禾,师从苏清晏,苏清晏是业内有名的古籍修复师,二十年前修复过宋代的《伤寒论》残卷,可惜五年前去世了,清晏馆就交给了叶岁禾。
徐卓煦的指尖划过屏幕上“苏清晏”的名字,眼底泛起点怀念。
爷爷在世时,总提起苏清晏,说他是“真正懂修书的人”,还说要找机会跟他合作,一起修复家里藏的那卷唐代残卷,可惜没等机会,爷爷就走了。
没想到今天,会在清晏馆见到苏清晏的徒弟。
他拿起桌上的水杯,喝了口温水,想起叶岁禾下午捏着镊子的模样,想起她眼底的倔强,想起她发梢沾着的那点浆糊,心里莫名有点乱。
他做拆迁项目这么多年,见过太多哭闹、争执的店主,却从没见过像她这样的——明明怕得不行,却还死死守着那卷残书,像守着全世界。
“徐总,”门外传来助理林薇的声音,“西街的拆迁报告己经整理好了,您要现在看吗?”
“明天再看。”
徐卓煦放下水杯,声音比平时缓了些,“对了,下周去清晏馆之前,帮我查下苏清晏修复《伤寒论》的资料,越详细越好。”
林薇愣了愣,赶紧应着:“好的徐总。”
她心里更嘀咕了——徐总不仅推迟了跟叶岁禾的谈判,还特意要查苏清晏的资料,难道真对那个小破馆感兴趣?
林薇走后,办公室里又恢复了安静。
徐卓煦拿起相册,指尖拂过爷爷的照片,轻声说:“爷爷,我好像有点明白您说的‘修书如识人’了。
那个叫叶岁禾的姑娘,就像您修过的那卷《伤寒论》,看着普通,里面却藏着旁人不懂的坚持。”
窗外的城市灯火通明,写字楼的玻璃幕墙映着夜色,像一片璀璨的星海。
徐卓煦望着窗外,想起清晏馆里暖黄的灯光,想起那卷没补完的《考工记》,想起叶岁禾眼底的倔强,忽然觉得,这个拆迁项目,或许可以换种方式谈——不只是为了资本,也为了爷爷的念想,为了那个守着旧馆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