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阅读网

十二封信跨代的笔谈朱光潜韩寒新热门小说_小说免费阅读十二封信跨代的笔谈(朱光潜韩寒)

时间: 2025-09-13 07:51:47 

开篇:邮筒与剧2025 年 9 月 3 日,上海松江的 “124 号公路” 咖啡馆打烊后,韩寒摩挲着窗台上那只锈迹斑斑的民国邮筒。铜制的筒身布满绿锈,“中华民国十八年” 的铸字还能辨认 —— 这是剧组为拍《十二封信》特意淘来的道具,拍完戏就留在了他的咖啡馆。电视里正重播《十二封信》第六集,主角林夏站在时光裂缝里,把金融系的录取通知书改成了考古专业。

弹幕像潮水般涌过屏幕:“我当年要是选美术就好了”“求个时光邮筒,我要重写高考志愿”。韩寒笑着端起冷掉的咖啡,忽然兴起,撕了张咖啡馆的便签纸,写下一行字:“如果能给 1929 年的朱光潜写封信,你会问什么?

”他本是随手写来消遣,却鬼使神差地把便签折成方块,塞进了邮筒的投信口。

金属碰撞的 “咔嗒” 声刚落,邮筒突然泛起微弱的铜色光晕,投信口缓缓吐出一封牛皮纸信封。信封上没有邮票,只有一枚模糊的邮戳,清晰地印着 “1929.9.3 巴黎”。韩寒的心跳漏了一拍。他拆开信封,泛黄的信纸上是工整的毛笔小楷,落款处写着 “朱光潜 顿首”。

第一封信:重写与舍得韩寒致朱光潜2025.9.3 00:05朱先生:见字如晤。

十二封信跨代的笔谈朱光潜韩寒新热门小说_小说免费阅读十二封信跨代的笔谈(朱光潜韩寒)

我是 2025 年的一个写作者,刚在咖啡馆的道具邮筒里收到您的信 —— 若这不是剧组的恶作剧,那大概是《十二封信》的情节照进了现实。此刻电视里正演到主角重写人生,弹幕里全是 “想改写选择” 的感叹。

我忽然想起您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里说 “悲剧生于不肯舍”,可如今的年轻人总觉得,悲剧是 “选错了路”。他们把 “改写人生” 当成短视频的流量密码,镜头前撕毁旧简历,镜头后又对着新选项发抖。您 1929 年在巴黎留学时,有没有过 “想重写” 的时刻?如果真有一支改写笔,您会改什么?另外,我给您寄了张二维码,粘在信纸背后 —— 您不用问这是什么,就当是 21 世纪的飞鸽传书,用手机扫一下就能看《十二封信》,或许能明白我在说什么。盼复。

光潜致韩寒1929.9.3 06:42 巴黎时间韩君:昨夜伏案撰写《谈摆脱》,忽有一薄纸从窗缝飘入,落在墨水瓶中。虽未能亲见影像,却从他们描述中略知情节:青年借时光之力改写选择,竟与我近日思考的 “舍得” 之辩不谋而合。我初到英国时,曾因口语拙劣羞于与人交谈,夜夜对着镜子练习,竟生出 “若能重学英语” 的妄念。后来读尼采 “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才悟到:人生如写字,错字不是败笔,是为后续笔画留的余地。

若真有改写笔,我只会改一处 —— 少写几句 “青年应该怎样”,多留空白让他们自己填。至于 “改造简历” 之说,我闻之怅然。昔年我在北大教书,见学生为求职修改成绩单,便知人格比履历重要。若简历背后无人的真诚,纵是写满光鲜,也只是 “人格的讣告”。附:托留学生代购了一枚巴黎邮票,粘在信封上 —— 算是对您 “飞鸽传书” 的回礼。

朱光潜 于左岸小旅馆韩寒捏着那枚印有埃菲尔铁塔的邮票,忽然想起自己刚出道时,为了迎合市场修改小说结局的往事。他把邮票贴在咖啡馆的留言墙上,旁边写了行小字:“错字也是笔画的一部分。

寒致朱光潜2025.9.4 19:30朱先生:您说的 “人格讣告” 让我汗颜。

我开了 124 家 “单向度” 书店,本意是想让年轻人多读书,结果最畅销的不是书,是印着您 “谈读书” 金句的帆布包。昨天我在书店转了一圈,看见三个女孩拿着帆布包自拍,却没一个翻开您的原著。您当年写《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怕青年不读书;如今我们更怕 —— 青年把金句当书读,把帆布包当文化勋章。

有读者给我留言:“韩寒,能不能把《谈美》缩成 100 字金句?我没时间读全文。

” 您要是看见这场景,会生气吗?还是索性建议我把书店改成 “帆布包专卖店”?对了,二维码我换了个新的,扫进去是您《谈读书》的音频节选,配了咖啡馆的雨声 —— 希望能让他们静下心来听两分钟。

韩寒朱光潜致韩寒1929.9.4 22:15韩君:见信笑出声。

我想起 1925 年在英国,曾见书商把济慈的诗集切成单页,装进圣诞贺卡售卖。

当时我心痛不已,觉得是对诗歌的亵渎。可后来在剑桥图书馆,遇见一个女学生,她正是因为贺卡上的一句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才找来济慈的全集细读。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金句是诱饵,真鱼仍须深潜。帆布包上的文字若能勾起青年的好奇,让他们某天嫌句子太浅,愿意翻开整本书,那便是好事。您不必懊恼,更不必改开帆布包店 —— 不如在帆布包内侧印一行小字:“包上有句,句后有书,书后有人。”我近日在巴黎大学旁听,见学生们围着收音机听哲学讲座,与你们的 “音频读书” 异曲同工。形式虽变,求知之心未变。重要的不是怎么读,是有没有 “深潜” 的耐心。附:寄去一片巴黎梧桐叶,夹在书里可作书签 —— 比帆布包实用些。

朱光潜韩寒把梧桐叶夹进自己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里,当天就吩咐设计师修改帆布包内侧的文字。一周后,有个女孩拿着帆布包来书店,指着内侧的字问:“老板,《谈美》在哪一层?我想看看‘句后有人’是什么意思。

” 韩寒笑着指了指书架,觉得朱先生的 “诱饵论” 果然没错。

封信:速度与留白韩寒致朱光潜2025.9.5 23:10朱先生:今天拍赛车戏,导演要求我在 10 秒内完成漂移、超车、刹车三个动作,差 0.1 秒就要重拍。

晚上回到咖啡馆写剧本,编辑又催着要 “30 秒一个爆点”,说不然观众会划走。

我想起您说 “静是心的纪律”,可我们现在的纪律是 KPI。有个编剧朋友告诉我,他写剧本时要开着 “热搜监测仪”,随时调整情节蹭热度。连我开的书店,都要在书架间装电子屏,滚动播放 “今日热门书单”—— 好像慢一秒就会被时代抛弃。

您若生活在 2025 年,会不会也被迫开通 “朱光潜 7×24 小时情绪价值直播”?会不会为了流量,把《谈美》改成 “10 分钟美学速成课”?

08:30韩君:我昨夜试了试你说的 “直播”—— 让留法学生用相机对着我写字,拍给国内的朋友看。才写了五分钟,他们就说 “节奏太慢”“没有互动”。我笑了笑,对着镜头拍了拍麦克风:“诸位,此处留白十秒,请听自己的心跳。”十秒后,屏幕上的评论从 “无聊” 变成了 “我听见自己的呼吸声”“突然觉得很静”。

可惜没等我多说,学生就说平台判定 “内容空洞”,强制下播了。我教美学时,第一课总要带学生去公园看云十分钟,不许说话。有学生觉得浪费时间,愤然离去;也有学生看着云从卷到舒,突然哭了 —— 说想起了故乡的云。

可见 “静” 不是停顿,是把速度调到心跳的频道。你们的 KPI 像赶马的鞭子,可马跑得太快,总会错过路边的花。我建议你写剧本时,偶尔留一段 “无爆点” 的戏:比如主角坐在咖啡馆里看雨,看十分钟 —— 说不定观众反而会记住这十分钟。附:寄去一张我写的 “留白笺”,上面只写了 “听雨” 二字,其余皆是空白。朱光潜韩寒把 “留白笺” 贴在剧本上,特意加了一场戏:主角在赛车夺冠后,没有庆功宴,没有采访,只是坐在咖啡馆里看雨,看了整整三分钟。播出后,有观众在弹幕里说:“这三分钟的雨,比所有赛车戏都让我感动。

” 韩寒终于明白,快有快的精彩,慢有慢的力量。

步行韩寒致朱光潜2025.9.7 15:00朱先生:《十二封信》大结局播完了。

主角林夏站在 1999 与 2025 的十字路口,手里拿着大数据生成的 “最优人生路线图”,却突然把图撕了,说:“我不敢选,因为每条路都被剧透过。”这句话戳中了很多人。现在的年轻人选专业、找工作,都要先查 “大数据预测前景”,连找对象都要看 “匹配度分析”。

我想起您说的 “十字街头”,当年您担心青年在十字街头迷失,如今他们不是迷失,是怕走错 —— 因为每一步都有 “剧透”,都有 “最优解”。

您会给 2025 的青年一句怎样的 “防剧透提示”?我打算把它刻在咖啡馆的邮筒上。

韩寒朱光潜致韩寒1929.9.7 19:45韩君:我在巴黎街头散步时,常看见盲人拄着拐杖走路。他们看不见路牌,却比常人更清楚自己的脚步。

这让我想起:所谓 “剧透”,不过是别人走过的路;所谓 “最优解”,不过是别人眼里的好。当年我放弃清政府的官费留学名额,选择自费去英国,所有人都说我傻 —— 官费有保障,自费风险大。可我知道,我要的不是 “保障”,是自己选的路。若我站在你们的十字街头,会竖起一块木牌:“前方 500 米,数据失效,请步行。” 步行不是倒退,是让算法跟不上你的脚印。

青年需要的不是 “正确选择”,而是 “走到 501 米” 的勇气 —— 哪怕那一步不在预测里,也是自己走出来的。

附:寄去一枚我捡的鹅卵石,可刻字用。朱光潜韩寒把鹅卵石刻上 “步行 501 米”,嵌在邮筒的侧面。常有年轻人来拍照,有人问是什么意思,他就把朱先生的话复述一遍。

有个刚毕业的女孩,本来按大数据选了金融专业,听了这话后,重新报考了自己喜欢的考古系 —— 就像《十二封信》里的林夏。

寒致朱光潜2025.9.8 20:00朱先生:今天有个 18 岁的读者来书店,说他考上了父母选的计算机系,却每天晚上躲在被子里画漫画。

他问我:“是不是所有青春都要在迷茫里耗着?”我想起自己 18 岁时,退学写小说,被骂 “不务正业”,也迷茫了很久。您 20 多岁在欧洲留学时,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您在信里总说要 “摆脱”,可摆脱迷茫的第一步是什么?我把他的漫画稿附在信里,画得很有灵气 —— 希望您能给他写句话,鼓励鼓励他。

韩寒朱光潜致韩寒1929.9.9 10:00韩君:见那孩子的漫画,想起我 22 岁在香港大学读书时,曾偷偷写过戏曲剧本,怕被老师说 “不务正业”,写完就藏在床底。直到后来在英国,遇见萧伯纳,才敢把剧本给他看。他说:“迷茫不是错,是青春的特权 —— 因为有太多可能,才会犹豫。”摆脱迷茫的第一步,不是 “选对路”,是 “不逃避”。那孩子喜欢漫画,就该让他画 —— 哪怕先当作爱好,也比压抑自己好。我年轻时学过油画、练过钢琴,后来才专攻美学,那些 “不务正业” 的经历,反而成了我研究美学的基础。

给那孩子的话,我写在了漫画稿的空白处:“青春的迷茫,是上帝给你的调色盘 —— 别怕涂错颜色,涂满了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附:寄去我年轻时的油画草稿,画的是剑桥的桥 —— 当年觉得画得不好,现在看来,倒是有青春的生涩感。朱光潜那个 18 岁的男孩看到朱先生的话后,开始在课余时间投稿漫画。半年后,他的短篇漫画在杂志上发表了,特意来咖啡馆感谢韩寒,说:“我现在还在学计算机,但我知道,我的调色盘里不止一种颜色。

韩寒致朱光潜2025.9.10 14:30朱先生:最近在拍一部关于作家的电影,主角为了销量,写自己不喜欢的爽文,最后变得面目全非。拍这场戏时,我总想起自己刚写小说时的样子 —— 为了迎合编辑,把结局改得狗血淋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