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未离:厨娘王妃沈清欢翠儿最新热门小说_免费小说全文阅读锦绣未离:厨娘王妃(沈清欢翠儿)
时间: 2025-09-13 08:07:08
大靖王朝,宣和三年,春。
江南水乡,苏州府。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席卷了古城,将青石板路冲刷得油亮,也让临河而建的“锦绣坊”暂时失去了往日的喧嚣。
雨点敲打着雕花的窗棂,发出噼啪的声响,伴随着锅里咕嘟咕嘟熬煮着高汤的香气,弥漫在狭小却温馨的后厨。
她正专注地盯着面前的砂锅,用一把长柄木勺轻轻搅动着。
砂锅里炖煮的是苏州名产——松鼠桂鱼,但这并非完整的桂鱼,而是取其最鲜嫩的鱼腹和鱼皮,切成细丝,配以火腿、笋丁、香菇、青红椒等辅料,以秘制酱汁慢炖收汁。
她的指尖在温润的瓷碗边缘轻轻拂过,那碗是她亲手淘洗、上釉、烧制的,青釉如玉,细腻温润。
对她而言,食物不仅仅是果腹之物,更是心意的表达,是能传递温度与情感的媒介。
“姑娘,雨好像小了些。”
一个穿着淡绿色比甲的小丫鬟翠儿探头进来,手里端着一个托盘,上面放着一碗刚沏好的碧螺春,“您歇会儿,喝口茶吧。
老爷和夫人都还好吗?”
沈清欢接过茶碗,抿了一口,清冽的茶香瞬间驱散了些许疲惫。
她摇摇头,眼神中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爹爹还在牢里,夫人忧心过度,卧病在床。
翠儿,去把前院柜子里那坛‘女儿红’取来,记住,动静小些。”
翠儿闻言,脸色一变,压低声音道:“姑娘,那可是……老爷当年做县令时得的奖赏,轻易动不得啊!
而且,万一……没什么万一的。”
沈清欢打断她,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爹爹清廉一世,如今却被构陷贪墨赈灾款,含冤入狱。
京城的钦差己经到了,只怕凶多吉少。
这‘女儿红’,是我们沈家最后的念想了。
今日,我必须用它,换一条生路。”
翠儿眼圈一红,哽咽道:“姑娘,您这是要把自己……”沈清欢抬手止住她的下文,目光望向窗外迷蒙的雨景,轻声道:“我娘说过,沈家的姑娘,走到哪里都要活得漂漂亮亮,都要有口热饭吃。
如今这世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翠儿,相信我。”
她站起身,将腰间系着的围裙解下,仔细叠好。
那围裙上还沾染着些许面粉和酱汁的痕迹,是她从前在自家厨房里忙碌的证明。
她是苏州府前任县令沈明远的女儿,自幼随母亲学习厨艺,更继承了母亲一手精湛的苏绣手艺。
原本,她的人生轨迹应该是嫁个如意郎君,相夫教子,将沈家的厨艺和绣艺发扬光大。
然而,一夜之间,风云突变,父亲被陷害,家道中落,母亲一病不起,偌大的沈府只剩下她和翠儿主仆二人,以及这间依附着祖宅的小小食肆“锦绣坊”。
她知道,仅凭一间食肆,根本无法与那些觊觎沈家财产的政敌抗衡。
她必须离开这里,去一个没有人认识她的地方,重新开始。
而她唯一能带走的,似乎只有这满身的厨艺和对家人的思念。
她走到后院的井边,看着水面上自己苍白而倔强的倒影。
十六岁的年纪,本该是豆蔻年华,无忧无虑,她却不得不独自扛起这一切。
她深吸一口气,冰凉的空气呛得她咳嗽了几声,却也让她更加清醒。
“翠儿,把前院收拾一下,把值钱的东西都带上,我们今晚就走。”
沈清欢的声音异常冷静。
“姑娘,那……铺子怎么办?
还有您那些精心准备的宴席订单……留不住了。”
沈清欢淡淡道,“此地不宜久留。
铺子连同那些订单,就当是……我沈清欢送给苏州城的最后一份礼物吧。”
她回到厨房,看着那锅即将完成的松鼠桂鱼丝,心中百感交集。
这道菜,她本是打算在下个月府中的赏菊宴上,用来惊艳所有来宾的。
如今,赏菊宴是参加不成了,但这道菜的味道,她会永远记得。
她用精致的青花瓷盘将菜盛好,又细心地淋上最后一勺浓稠的酱汁。
金黄的鱼肉丝在灯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翠绿的蔬菜点缀其间,香气扑鼻,令人食指大动。
“翠儿,把这个带上。”
沈清欢将菜和一个小小的食盒递给翠儿,“路上饿了吃。”
翠儿接过,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姑娘……”沈清欢勉强一笑,摸了摸她的头:“哭什么,我们只是换个地方生活。
记住,无论将来发生什么,都不要放弃希望,要好好吃饭,好好活着。”
夜色渐深,雨势渐歇。
沈清欢换上了一身不起眼的粗布衣裳,将母亲留下的几件珍贵的苏绣绣品仔细包裹好,连同那坛沉甸甸的“女儿红”,一并交给了翠儿。
她最后看了一眼这间充满回忆的小厨房,看了一眼墙上挂着的母亲留下的菜谱和绣品,毅然转身,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她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不知道等待她的将是什么。
但她知道,她不能倒下。
为了爹娘,为了翠儿,也为了她自己,她必须活下去,并且,要活得有滋有味。
带着对故土的眷恋,对未来的迷茫,以及对那碗未曾喝完的碧螺春和那盘未曾送出的松鼠桂鱼丝的淡淡不舍,沈清欢和翠儿,两个弱女子,踏上了前往未知的漫漫长路。
她们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只想离这是非之地越远越好。
马车辘辘,载着两个惶恐不安的身影,也载着沈清欢心中那份对“活着”和“希望”的执着,渐渐驶离了苏州城,驶向了茫茫的前方。
江南水乡,苏州府。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席卷了古城,将青石板路冲刷得油亮,也让临河而建的“锦绣坊”暂时失去了往日的喧嚣。
雨点敲打着雕花的窗棂,发出噼啪的声响,伴随着锅里咕嘟咕嘟熬煮着高汤的香气,弥漫在狭小却温馨的后厨。
她正专注地盯着面前的砂锅,用一把长柄木勺轻轻搅动着。
砂锅里炖煮的是苏州名产——松鼠桂鱼,但这并非完整的桂鱼,而是取其最鲜嫩的鱼腹和鱼皮,切成细丝,配以火腿、笋丁、香菇、青红椒等辅料,以秘制酱汁慢炖收汁。
她的指尖在温润的瓷碗边缘轻轻拂过,那碗是她亲手淘洗、上釉、烧制的,青釉如玉,细腻温润。
对她而言,食物不仅仅是果腹之物,更是心意的表达,是能传递温度与情感的媒介。
“姑娘,雨好像小了些。”
一个穿着淡绿色比甲的小丫鬟翠儿探头进来,手里端着一个托盘,上面放着一碗刚沏好的碧螺春,“您歇会儿,喝口茶吧。
老爷和夫人都还好吗?”
沈清欢接过茶碗,抿了一口,清冽的茶香瞬间驱散了些许疲惫。
她摇摇头,眼神中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爹爹还在牢里,夫人忧心过度,卧病在床。
翠儿,去把前院柜子里那坛‘女儿红’取来,记住,动静小些。”
翠儿闻言,脸色一变,压低声音道:“姑娘,那可是……老爷当年做县令时得的奖赏,轻易动不得啊!
而且,万一……没什么万一的。”
沈清欢打断她,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爹爹清廉一世,如今却被构陷贪墨赈灾款,含冤入狱。
京城的钦差己经到了,只怕凶多吉少。
这‘女儿红’,是我们沈家最后的念想了。
今日,我必须用它,换一条生路。”
翠儿眼圈一红,哽咽道:“姑娘,您这是要把自己……”沈清欢抬手止住她的下文,目光望向窗外迷蒙的雨景,轻声道:“我娘说过,沈家的姑娘,走到哪里都要活得漂漂亮亮,都要有口热饭吃。
如今这世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翠儿,相信我。”
她站起身,将腰间系着的围裙解下,仔细叠好。
那围裙上还沾染着些许面粉和酱汁的痕迹,是她从前在自家厨房里忙碌的证明。
她是苏州府前任县令沈明远的女儿,自幼随母亲学习厨艺,更继承了母亲一手精湛的苏绣手艺。
原本,她的人生轨迹应该是嫁个如意郎君,相夫教子,将沈家的厨艺和绣艺发扬光大。
然而,一夜之间,风云突变,父亲被陷害,家道中落,母亲一病不起,偌大的沈府只剩下她和翠儿主仆二人,以及这间依附着祖宅的小小食肆“锦绣坊”。
她知道,仅凭一间食肆,根本无法与那些觊觎沈家财产的政敌抗衡。
她必须离开这里,去一个没有人认识她的地方,重新开始。
而她唯一能带走的,似乎只有这满身的厨艺和对家人的思念。
她走到后院的井边,看着水面上自己苍白而倔强的倒影。
十六岁的年纪,本该是豆蔻年华,无忧无虑,她却不得不独自扛起这一切。
她深吸一口气,冰凉的空气呛得她咳嗽了几声,却也让她更加清醒。
“翠儿,把前院收拾一下,把值钱的东西都带上,我们今晚就走。”
沈清欢的声音异常冷静。
“姑娘,那……铺子怎么办?
还有您那些精心准备的宴席订单……留不住了。”
沈清欢淡淡道,“此地不宜久留。
铺子连同那些订单,就当是……我沈清欢送给苏州城的最后一份礼物吧。”
她回到厨房,看着那锅即将完成的松鼠桂鱼丝,心中百感交集。
这道菜,她本是打算在下个月府中的赏菊宴上,用来惊艳所有来宾的。
如今,赏菊宴是参加不成了,但这道菜的味道,她会永远记得。
她用精致的青花瓷盘将菜盛好,又细心地淋上最后一勺浓稠的酱汁。
金黄的鱼肉丝在灯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翠绿的蔬菜点缀其间,香气扑鼻,令人食指大动。
“翠儿,把这个带上。”
沈清欢将菜和一个小小的食盒递给翠儿,“路上饿了吃。”
翠儿接过,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姑娘……”沈清欢勉强一笑,摸了摸她的头:“哭什么,我们只是换个地方生活。
记住,无论将来发生什么,都不要放弃希望,要好好吃饭,好好活着。”
夜色渐深,雨势渐歇。
沈清欢换上了一身不起眼的粗布衣裳,将母亲留下的几件珍贵的苏绣绣品仔细包裹好,连同那坛沉甸甸的“女儿红”,一并交给了翠儿。
她最后看了一眼这间充满回忆的小厨房,看了一眼墙上挂着的母亲留下的菜谱和绣品,毅然转身,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她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不知道等待她的将是什么。
但她知道,她不能倒下。
为了爹娘,为了翠儿,也为了她自己,她必须活下去,并且,要活得有滋有味。
带着对故土的眷恋,对未来的迷茫,以及对那碗未曾喝完的碧螺春和那盘未曾送出的松鼠桂鱼丝的淡淡不舍,沈清欢和翠儿,两个弱女子,踏上了前往未知的漫漫长路。
她们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只想离这是非之地越远越好。
马车辘辘,载着两个惶恐不安的身影,也载着沈清欢心中那份对“活着”和“希望”的执着,渐渐驶离了苏州城,驶向了茫茫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