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情缘传(沈砚之梅素微)热门小说阅读_全文免费阅读大宋情缘传沈砚之梅素微
时间: 2025-09-13 08:25:20
静云轩在城西一条僻静的巷子里,是家不大的书坊,门口挂着块黑底金字的牌匾,字是瘦金体,写得利落。
沈砚之到的时候,己经有七八个人在门口等着了,都是些和他差不多的书生,穿着青布长衫,手里捏着笔墨,脸上带着点紧张。
书坊的掌柜是个留着山羊胡的老头,姓刘,拿着个名册出来,眯着眼睛看了看众人:“要抄的是《孙子兵法》,蝇头小楷,一笔不许错,一日抄两卷,管一顿午饭,给五十文钱。
谁能抄?”
《孙子兵法》里不少生僻字,蝇头小楷又费眼,五十文钱不算多,可管午饭,对穷书生来说己是难得。
沈砚之往前站了站:“掌柜的,晚生能抄。”
刘掌柜上下打量了他一番:“字怎么样?
写几个看看。”
沈砚之拿起旁边桌上的毛笔,沾了墨,在纸上写了“兵者,国之大事”六个字。
他的字是周先生手把手教的,楷书端正,带着点隶书的沉稳,虽不算顶尖,却干净利落。
刘掌柜点点头:“行,你进来吧。”
书坊里摆着十几张书桌,己经有几个人在抄了,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此起彼伏。
沈砚之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刘掌柜给了他两卷《孙子兵法》的底本,又递来一叠麻纸:“仔细着点,错一个字罚十文。”
沈砚之应了声,拿起笔开始抄。
起初还有点手生,写了半页渐渐顺了。
他抄得很专心,连窗外的风声都听不见,只盯着底本上的字,一笔一划地写。
等他抄完一卷时,才发现日头己经到了头顶,肚子饿得咕咕叫。
“吃饭了!”
刘掌柜端着个木盆进来,里面是几碗糙米饭,还有一碟腌菜。
书生们都放下笔围过去,沈砚之也拿了碗,找了个角落坐下吃。
“这位兄台看着面生,是刚来汴京的?”
旁边一个戴方巾的书生凑过来问。
他长得白白净净,说话斯斯文文的。
“是,晚生沈砚之,应天府来的。”
“哦!
应天府书院的?”
那书生眼睛一亮,“在下苏辙,眉山来的。
我兄长苏轼也在汴京,他也是应天府书院的常客呢!”
沈砚之心里一动。
苏轼苏辙?
他在书院时就听说过这兄弟俩,说他们是蜀中奇才,文章写得极好,没想到会在这里遇见苏辙。
“原来是子由兄。”
沈砚之连忙拱手,“久仰大名。”
苏辙摆摆手,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什么大名,不过是个穷书生罢了。
兄台怎么想到来抄书?
不去准备春闱吗?”
“盘缠快用完了,先挣点钱糊口。”
沈砚之实话实说。
苏辙叹了口气:“可不是嘛。
我和兄长来汴京快半年了,也没找到什么差事,只能靠抄书、写文章换点钱。
对了,兄台抄书时有没有觉得这《孙子兵法》有点怪?”
“怪?”
沈砚之愣了愣,“哪里怪?”
“你看这底本。”
苏辙压低声音,指了指沈砚之桌上的底本,“这上面有些字被人改过,比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底本上写的是‘知己知彼,百战不危’;还有‘兵贵胜,不贵久’,旁边加了句‘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倒像是有人在批注。”
沈砚之拿起底本看了看,果然如苏辙所说。
他皱了皱眉:“谁会改《孙子兵法》?”
“不好说。”
苏辙摇摇头,“刘掌柜说这底本是从枢密院流出来的,说是要翻印了给边军看的。
说不定是哪位大人改的。”
枢密院?
沈砚之忽然想起了韩琦。
韩琦是枢密院的首学士,又去过陕西路,难道是他改的?
正想着,刘掌柜走了过来,敲了敲桌子:“吃饭就吃饭,别交头接耳!
赶紧吃完抄书,天黑前要交卷的!”
苏辙吐了吐舌头,没再说话。
沈砚之却有点心不在焉了。
他看着底本上那些批注,“久则钝兵挫锐”——陕西路的边军打了败仗,是不是就是因为“久战”?
西夏的元昊骑兵厉害,边军若是跟他们耗下去,粮草、兵力都耗不起……他越想越觉得,这抄书的差事,好像没那么简单。
下午抄书时,沈砚之特意留意了那些批注。
有的是解释地形对用兵的影响,有的是说怎么对付骑兵,甚至还有几句是讲怎么算粮草消耗的——“一人一日耗米二升,马一日耗粟五升,十万兵带三月粮,需米一千八十万石,粟两千七百万石”,算得清清楚楚。
这些哪是批注,分明是实战的经验!
抄到傍晚,沈砚之把两卷书交上去,刘掌柜翻了翻,没发现错字,给了他五十文钱。
他揣着钱走出书坊,苏辙跟了出来:“沈兄明日还来吗?”
“来。”
沈砚之点头。
他不光是为了钱,还想看看剩下的《孙子兵法》底本上,还有什么批注。
“那明日我等你。”
苏辙笑了笑,转身往另一条巷子走了。
沈砚之往客栈走,路过东市时,看见梅素微正站在画摊前收拾东西。
她的画摊前摆着几张梅花图,己经卖出去了两张,剩下的几张上落了层薄灰。
“素微姑娘。”
梅素微回过头,看见是他,笑了笑:“沈公子抄完书了?”
“嗯,挣了五十文。”
沈砚之把钱拿出来给她看,像个孩子似的。
梅素微也替他高兴:“太好了!
这样就够公子住几天客栈了。”
她顿了顿,又有点犹豫地说,“沈公子,我祖母说……若是公子不嫌弃,可去我家住。
我家就在前面那条巷子里,有间空房,虽然小了点,但比客栈便宜。”
沈砚之愣了愣。
去她家住?
他一个年轻男子,去孤女寡母家住,怕是不妥。
“这……不太好吧。”
“没事的。”
梅素微连忙说,“我家就我和祖母两个人,房子空着也是空着。
祖母说,公子是好人,帮了我们,我们该报答。
而且……我还想请公子教我认字呢。
家父在世时教过我几个字,可好多字我还是不认识,看家父留下的画谱都费劲。”
沈砚之看着她期待的眼神,心里软了软。
他确实快没钱住客栈了,而且……教她认字,好像也不是坏事。
“那……就麻烦你们了。”
“不麻烦!”
梅素微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我带你去!”
她收拾好画摊,提着画夹走在前面。
沈砚之跟在她身后,手里攥着那五十文钱,心里忽然觉得踏实了不少。
汴京的风还是冷,可身边有个人走着,好像就没那么孤单了。
沈砚之到的时候,己经有七八个人在门口等着了,都是些和他差不多的书生,穿着青布长衫,手里捏着笔墨,脸上带着点紧张。
书坊的掌柜是个留着山羊胡的老头,姓刘,拿着个名册出来,眯着眼睛看了看众人:“要抄的是《孙子兵法》,蝇头小楷,一笔不许错,一日抄两卷,管一顿午饭,给五十文钱。
谁能抄?”
《孙子兵法》里不少生僻字,蝇头小楷又费眼,五十文钱不算多,可管午饭,对穷书生来说己是难得。
沈砚之往前站了站:“掌柜的,晚生能抄。”
刘掌柜上下打量了他一番:“字怎么样?
写几个看看。”
沈砚之拿起旁边桌上的毛笔,沾了墨,在纸上写了“兵者,国之大事”六个字。
他的字是周先生手把手教的,楷书端正,带着点隶书的沉稳,虽不算顶尖,却干净利落。
刘掌柜点点头:“行,你进来吧。”
书坊里摆着十几张书桌,己经有几个人在抄了,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此起彼伏。
沈砚之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刘掌柜给了他两卷《孙子兵法》的底本,又递来一叠麻纸:“仔细着点,错一个字罚十文。”
沈砚之应了声,拿起笔开始抄。
起初还有点手生,写了半页渐渐顺了。
他抄得很专心,连窗外的风声都听不见,只盯着底本上的字,一笔一划地写。
等他抄完一卷时,才发现日头己经到了头顶,肚子饿得咕咕叫。
“吃饭了!”
刘掌柜端着个木盆进来,里面是几碗糙米饭,还有一碟腌菜。
书生们都放下笔围过去,沈砚之也拿了碗,找了个角落坐下吃。
“这位兄台看着面生,是刚来汴京的?”
旁边一个戴方巾的书生凑过来问。
他长得白白净净,说话斯斯文文的。
“是,晚生沈砚之,应天府来的。”
“哦!
应天府书院的?”
那书生眼睛一亮,“在下苏辙,眉山来的。
我兄长苏轼也在汴京,他也是应天府书院的常客呢!”
沈砚之心里一动。
苏轼苏辙?
他在书院时就听说过这兄弟俩,说他们是蜀中奇才,文章写得极好,没想到会在这里遇见苏辙。
“原来是子由兄。”
沈砚之连忙拱手,“久仰大名。”
苏辙摆摆手,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什么大名,不过是个穷书生罢了。
兄台怎么想到来抄书?
不去准备春闱吗?”
“盘缠快用完了,先挣点钱糊口。”
沈砚之实话实说。
苏辙叹了口气:“可不是嘛。
我和兄长来汴京快半年了,也没找到什么差事,只能靠抄书、写文章换点钱。
对了,兄台抄书时有没有觉得这《孙子兵法》有点怪?”
“怪?”
沈砚之愣了愣,“哪里怪?”
“你看这底本。”
苏辙压低声音,指了指沈砚之桌上的底本,“这上面有些字被人改过,比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底本上写的是‘知己知彼,百战不危’;还有‘兵贵胜,不贵久’,旁边加了句‘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倒像是有人在批注。”
沈砚之拿起底本看了看,果然如苏辙所说。
他皱了皱眉:“谁会改《孙子兵法》?”
“不好说。”
苏辙摇摇头,“刘掌柜说这底本是从枢密院流出来的,说是要翻印了给边军看的。
说不定是哪位大人改的。”
枢密院?
沈砚之忽然想起了韩琦。
韩琦是枢密院的首学士,又去过陕西路,难道是他改的?
正想着,刘掌柜走了过来,敲了敲桌子:“吃饭就吃饭,别交头接耳!
赶紧吃完抄书,天黑前要交卷的!”
苏辙吐了吐舌头,没再说话。
沈砚之却有点心不在焉了。
他看着底本上那些批注,“久则钝兵挫锐”——陕西路的边军打了败仗,是不是就是因为“久战”?
西夏的元昊骑兵厉害,边军若是跟他们耗下去,粮草、兵力都耗不起……他越想越觉得,这抄书的差事,好像没那么简单。
下午抄书时,沈砚之特意留意了那些批注。
有的是解释地形对用兵的影响,有的是说怎么对付骑兵,甚至还有几句是讲怎么算粮草消耗的——“一人一日耗米二升,马一日耗粟五升,十万兵带三月粮,需米一千八十万石,粟两千七百万石”,算得清清楚楚。
这些哪是批注,分明是实战的经验!
抄到傍晚,沈砚之把两卷书交上去,刘掌柜翻了翻,没发现错字,给了他五十文钱。
他揣着钱走出书坊,苏辙跟了出来:“沈兄明日还来吗?”
“来。”
沈砚之点头。
他不光是为了钱,还想看看剩下的《孙子兵法》底本上,还有什么批注。
“那明日我等你。”
苏辙笑了笑,转身往另一条巷子走了。
沈砚之往客栈走,路过东市时,看见梅素微正站在画摊前收拾东西。
她的画摊前摆着几张梅花图,己经卖出去了两张,剩下的几张上落了层薄灰。
“素微姑娘。”
梅素微回过头,看见是他,笑了笑:“沈公子抄完书了?”
“嗯,挣了五十文。”
沈砚之把钱拿出来给她看,像个孩子似的。
梅素微也替他高兴:“太好了!
这样就够公子住几天客栈了。”
她顿了顿,又有点犹豫地说,“沈公子,我祖母说……若是公子不嫌弃,可去我家住。
我家就在前面那条巷子里,有间空房,虽然小了点,但比客栈便宜。”
沈砚之愣了愣。
去她家住?
他一个年轻男子,去孤女寡母家住,怕是不妥。
“这……不太好吧。”
“没事的。”
梅素微连忙说,“我家就我和祖母两个人,房子空着也是空着。
祖母说,公子是好人,帮了我们,我们该报答。
而且……我还想请公子教我认字呢。
家父在世时教过我几个字,可好多字我还是不认识,看家父留下的画谱都费劲。”
沈砚之看着她期待的眼神,心里软了软。
他确实快没钱住客栈了,而且……教她认字,好像也不是坏事。
“那……就麻烦你们了。”
“不麻烦!”
梅素微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我带你去!”
她收拾好画摊,提着画夹走在前面。
沈砚之跟在她身后,手里攥着那五十文钱,心里忽然觉得踏实了不少。
汴京的风还是冷,可身边有个人走着,好像就没那么孤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