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着的秘密心事(沈砚舟苏清圆)小说免费阅读无弹窗_完结小说藏着的秘密心事沈砚舟苏清圆
时间: 2025-09-13 08:35:10
:晚风与案头周三的课排得密,苏清圆从早读忙到下午第三节课,嗓子哑得发疼。
最后一节是自习课,她搬了张椅子坐在教室后排,看着学生们埋首刷题的背影,指尖捏着瓶温水慢慢喝——杯壁贴着张小小的便利贴,是课代表早上贴的:“苏老师,您昨天咳了好几次,记得多喝水呀。”
纸角被指尖捻得发皱,她望着前排那个扎双马尾的女生,想起今早收作业时,对方红着脸递来本作文本,小声说:“苏老师,这篇是我写的随笔,您……您别看最后一段。”
此刻那本作文本正摊在她膝头。
苏清圆的指尖停在“图书馆”三个字上,喉间忽然泛起点涩。
十七岁的她也做过这样的事。
把攒了两周的牛奶糖放在他常坐的位置旁,趁他去书架找书时偷偷放的;在他的笔记本不小心掉在地上时,抢在别人前捡起来,指尖擦过他的手背,烫得心跳快了半拍;甚至在毕业纪念册上,对着“想对沈砚舟说的话”那栏,写了又划,最后只留下个淡得看不清的句号。
“苏老师?”
前排的女生忽然转过头,见她盯着作文本出神,脸“唰”地红了,“我……我乱写的……”苏清圆合上本子,轻轻摇了摇头。
她没说“不要早恋”,也没说“要专心学习”,只指了指作文本里“碎银子”那个比喻:“这个写得很好,很形象。”
女生愣了愣,眼睛慢慢亮起来,又飞快地低下头,耳朵尖红得像熟透的樱桃。
苏清圆看着她的样子,忽然想起林慧早上发的微信——“周六下午,颐和茶馆。
她当时没回,只把手机调成了静音。
自习课结束时,暮色己经漫进了教室。
学生们收拾书包的动静里,她的手机在口袋里震动了下,是同事李老师发来的消息:“清圆,下周宣传部要搞‘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咱们语文组得派人对接,张老师说可能要你去呢,听说对接的还是部里的领导,挺重视的。”
宣传部。
苏清圆捏着手机站起身,窗外的老槐树在暮色里只剩个模糊的轮廓,枝桠晃啊晃,像谁在轻轻招手。
她应了句“知道了”,把作文本还给女生时,补了句:“喜欢的话,不妨自己先变得更亮些。”
沈砚舟是在傍晚的协调会上听说“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
会议桌长而宽,对面坐着教育局的几位负责人,正拿着活动方案逐字逐句地抠细节。
沈砚舟靠在椅背上,指尖夹着支钢笔,没怎么说话——方案是他让赵秘书拟的,大方向没问题,只需要敲定几个合作学校。
“……明德中学这边,语文组实力挺强的,去年搞的《诗经》诵读活动反响很好,要不就让他们牵头?”
教育局的刘局长翻着名单,抬头看向沈砚舟,“沈部觉得呢?”
“明德中学。”
沈砚舟重复了遍这名字,钢笔在指间转了个圈。
他有点印象,前两年去调研时路过过,校门口种着几棵老槐树,看着挺安静。
“行。”
他点头,声音没什么起伏,“让赵秘书跟他们对接,下周三之前要看到初步方案。”
刘局长笑着应:“还是沈部效率高。”
散会时快七点了。
走廊里的灯是感应式的,沈砚舟走过去时,暖黄的光次第亮起,把他的影子贴在浅灰色的墙面上,又被脚步碾碎。
赵秘书跟在后面,手里抱着摞刚打印好的文件:“沈部,明德中学的对接人还没定,我明天让他们报上来?”
“嗯。”
沈砚舟应着,走到办公室门口时忽然停住,“周六下午的茶馆,你再跟林阿姨确认下时间。”
赵秘书愣了下才反应过来是相亲的事,连忙点头:“好的,我这就问。”
沈砚舟推门进了办公室。
桌上的文件堆得整整齐齐,最上面是份关于“城市文化符号征集”的总结报告,他随手翻开,目光落在“市民建议”那栏——有人写“老槐树算吗?
小时候总在树下听故事”。
他的指尖顿了顿。
高中时住的老家属院门口,也有棵老槐树。
夏天他放学回家,总看见老太太们坐在树下摇着蒲扇聊天,石桌上摆着切开的西瓜,甜香混着槐花香,热热闹闹的。
有次他帮邻居张奶奶搬竹椅,听见几个小姑娘在树后叽叽喳喳,说“沈砚舟今天又考了第一”,声音脆生生的,像刚摘的樱桃。
那时候总觉得这些事烦,一心扑在学习上,巴不得离人群远远的。
现在想起,倒觉得那槐树下的热闹,是难得的松弛。
手机在桌上震动起来,是赵秘书的消息:“沈部,林阿姨说确认了,周六下午三点,颐和茶馆,她会提前去跟苏老师说一声。”
苏老师。
沈砚舟看着这两个字,忽然想起早上母亲打电话时提的——“那姑娘姓苏,叫清圆,听着就文雅”。
他当时嗯了声,没往心里去,此刻却莫名觉得“清圆”这两个字有点熟,像在哪本旧书里见过。
他拉开抽屉找烟,指尖却碰到了本压在文件下的旧笔记本。
封面是深蓝色的,边角磨得发毛,是他高中时用的——上周整理办公室时翻出来的,还没来得及扔。
鬼使神差地,他翻开了笔记本。
前几页是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单词,翻到中间,忽然看见夹着片干了的槐树叶。
叶形很小,边缘有点卷,像是被人精心压平过的。
沈砚舟捏着那片叶子,眉头微蹙。
他不记得自己夹过这个。
是哪个同学塞进来的?
还是……他想起高三那年的某个下午,图书馆的窗户没关严,风把槐树叶吹了进来,落在他的笔记本上。
当时他正忙着赶竞赛题,随手把叶子拨到了一边,后来就忘了。
难道是那时候夹进去的?
他对着光看了看,叶脉上似乎有很淡的字迹,像用指甲刻的,模糊不清。
他盯着看了半天,也没认出是什么字,最终还是把叶子夹回笔记本里,扔回了抽屉。
窗外的夜色彻底浓了。
沈砚舟站在窗边往下看,宣传部大楼的灯光亮了大半,像艘浮在夜色里的船。
他拿出烟盒,刚抽出一支,又放了回去——最近总咳嗽,医生说少抽烟。
手机又响了,是家里的电话。
“砚舟啊,周六的相亲别忘了。”
是母亲的声音,带着点小心翼翼的期盼,“那姑娘真的挺好,你王阿姨说她手巧,会做点心,你不是爱吃甜的吗?”
沈砚舟靠在窗框上,指尖无意识地敲着玻璃:“知道了。”
“别老说知道了,上点心。”
母亲在那头絮叨,“你姑姑跟我说,那姑娘是明德中学的老师,教语文的,跟你高中时……明德中学?”
沈砚舟忽然打断她。
“是啊,怎么了?”
他没说话。
办公室的空调有点凉,吹得后颈发僵。
明德中学的语文老师,苏清圆……刚才协调会上定的合作学校,不就是明德中学?
巧合?
沈砚舟捏着手机,望着远处明德中学的方向——夜色里只能看见模糊的教学楼轮廓,亮着几盏零星的灯。
他忽然想起赵秘书说的“下周三要对接方案”,心里莫名掠过个念头:负责对接的人,会不会就是她?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他压了下去。
想这些干什么。
他对着电话说:“没什么,我还有事,先挂了。”
挂了电话,他拿起外套准备走。
走到门口时,又回头看了眼抽屉——那本夹着槐树叶的笔记本,正安安静静地躺在文件堆下,像个被遗忘的秘密。
苏清圆是在晚上备课的时候,听见同事说“宣传部这次活动,听说要部里的领导亲自盯”的。
李老师端着水杯经过她的办公桌,笑着说:“清圆,你要是去对接,可得穿正式点,听说那位沈部长可严肃了,上次区里开教学会,他路过听了十分钟,就指出了三个问题,厉害得很。”
苏清圆握着鼠标的手顿了顿:“沈部长?”
“对啊,宣传部的沈砚舟部长,年轻有为,就是看着有点冷。”
李老师啧啧道,“不过长得是真帅,上次远远看了一眼,比电视上的明星还周正。”
苏清圆没接话,只觉得耳尖有点烫。
她点开电脑里的活动初步方案,盯着屏幕发愣。
原来他叫沈砚舟。
砚舟。
砚台与扁舟。
倒是和他高中时清冷又沉稳的样子很配。
备课到十点,办公室里只剩她一个人。
苏清圆收拾东西准备走,路过走廊的公告栏时,看见上面贴着张“教师风采”照片——是去年拍的,她站在最边上,嘴角抿着,没笑,眼神淡得像蒙上了层雾。
她盯着照片里的自己看了会儿,忽然想起高三毕业那天,她在图书馆等了很久,想跟他说声“再见”,却只等到他抱着书本匆匆离开的背影。
他走得那么快,好像从来没留意过,角落里还有个人在偷偷看他。
十年了。
苏清圆轻轻叹了口气,转身往校门口走。
晚风卷着槐树叶的气息吹过来,带着点甜意。
她走到校门口那棵老槐树下,看见石凳上放着个小小的纸包,里面是几颗牛奶糖,用玻璃纸包着,在路灯下闪着光。
是哪个学生落下的吧。
她弯腰捡起来,指尖触到玻璃纸的凉意时,忽然想起十七岁那年,她放在他桌角的牛奶糖——后来再去看时,糖不见了,只留下张空的玻璃纸,被风卷着,落在了槐树叶里。
他是吃了,还是扔了?
这个问题,她到现在也不知道答案。
苏清圆捏着那几颗糖,慢慢往公交站走。
路灯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又被槐树枝桠剪得支离破碎。
她拿出手机,给林慧回了条微信:“周六下午三点,我会去的。”
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来时,她好像听见晚风里,有槐树叶轻轻落地的声音。
像谁在说,等了这么久,终于要再见面了。
最后一节是自习课,她搬了张椅子坐在教室后排,看着学生们埋首刷题的背影,指尖捏着瓶温水慢慢喝——杯壁贴着张小小的便利贴,是课代表早上贴的:“苏老师,您昨天咳了好几次,记得多喝水呀。”
纸角被指尖捻得发皱,她望着前排那个扎双马尾的女生,想起今早收作业时,对方红着脸递来本作文本,小声说:“苏老师,这篇是我写的随笔,您……您别看最后一段。”
此刻那本作文本正摊在她膝头。
苏清圆的指尖停在“图书馆”三个字上,喉间忽然泛起点涩。
十七岁的她也做过这样的事。
把攒了两周的牛奶糖放在他常坐的位置旁,趁他去书架找书时偷偷放的;在他的笔记本不小心掉在地上时,抢在别人前捡起来,指尖擦过他的手背,烫得心跳快了半拍;甚至在毕业纪念册上,对着“想对沈砚舟说的话”那栏,写了又划,最后只留下个淡得看不清的句号。
“苏老师?”
前排的女生忽然转过头,见她盯着作文本出神,脸“唰”地红了,“我……我乱写的……”苏清圆合上本子,轻轻摇了摇头。
她没说“不要早恋”,也没说“要专心学习”,只指了指作文本里“碎银子”那个比喻:“这个写得很好,很形象。”
女生愣了愣,眼睛慢慢亮起来,又飞快地低下头,耳朵尖红得像熟透的樱桃。
苏清圆看着她的样子,忽然想起林慧早上发的微信——“周六下午,颐和茶馆。
她当时没回,只把手机调成了静音。
自习课结束时,暮色己经漫进了教室。
学生们收拾书包的动静里,她的手机在口袋里震动了下,是同事李老师发来的消息:“清圆,下周宣传部要搞‘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咱们语文组得派人对接,张老师说可能要你去呢,听说对接的还是部里的领导,挺重视的。”
宣传部。
苏清圆捏着手机站起身,窗外的老槐树在暮色里只剩个模糊的轮廓,枝桠晃啊晃,像谁在轻轻招手。
她应了句“知道了”,把作文本还给女生时,补了句:“喜欢的话,不妨自己先变得更亮些。”
沈砚舟是在傍晚的协调会上听说“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
会议桌长而宽,对面坐着教育局的几位负责人,正拿着活动方案逐字逐句地抠细节。
沈砚舟靠在椅背上,指尖夹着支钢笔,没怎么说话——方案是他让赵秘书拟的,大方向没问题,只需要敲定几个合作学校。
“……明德中学这边,语文组实力挺强的,去年搞的《诗经》诵读活动反响很好,要不就让他们牵头?”
教育局的刘局长翻着名单,抬头看向沈砚舟,“沈部觉得呢?”
“明德中学。”
沈砚舟重复了遍这名字,钢笔在指间转了个圈。
他有点印象,前两年去调研时路过过,校门口种着几棵老槐树,看着挺安静。
“行。”
他点头,声音没什么起伏,“让赵秘书跟他们对接,下周三之前要看到初步方案。”
刘局长笑着应:“还是沈部效率高。”
散会时快七点了。
走廊里的灯是感应式的,沈砚舟走过去时,暖黄的光次第亮起,把他的影子贴在浅灰色的墙面上,又被脚步碾碎。
赵秘书跟在后面,手里抱着摞刚打印好的文件:“沈部,明德中学的对接人还没定,我明天让他们报上来?”
“嗯。”
沈砚舟应着,走到办公室门口时忽然停住,“周六下午的茶馆,你再跟林阿姨确认下时间。”
赵秘书愣了下才反应过来是相亲的事,连忙点头:“好的,我这就问。”
沈砚舟推门进了办公室。
桌上的文件堆得整整齐齐,最上面是份关于“城市文化符号征集”的总结报告,他随手翻开,目光落在“市民建议”那栏——有人写“老槐树算吗?
小时候总在树下听故事”。
他的指尖顿了顿。
高中时住的老家属院门口,也有棵老槐树。
夏天他放学回家,总看见老太太们坐在树下摇着蒲扇聊天,石桌上摆着切开的西瓜,甜香混着槐花香,热热闹闹的。
有次他帮邻居张奶奶搬竹椅,听见几个小姑娘在树后叽叽喳喳,说“沈砚舟今天又考了第一”,声音脆生生的,像刚摘的樱桃。
那时候总觉得这些事烦,一心扑在学习上,巴不得离人群远远的。
现在想起,倒觉得那槐树下的热闹,是难得的松弛。
手机在桌上震动起来,是赵秘书的消息:“沈部,林阿姨说确认了,周六下午三点,颐和茶馆,她会提前去跟苏老师说一声。”
苏老师。
沈砚舟看着这两个字,忽然想起早上母亲打电话时提的——“那姑娘姓苏,叫清圆,听着就文雅”。
他当时嗯了声,没往心里去,此刻却莫名觉得“清圆”这两个字有点熟,像在哪本旧书里见过。
他拉开抽屉找烟,指尖却碰到了本压在文件下的旧笔记本。
封面是深蓝色的,边角磨得发毛,是他高中时用的——上周整理办公室时翻出来的,还没来得及扔。
鬼使神差地,他翻开了笔记本。
前几页是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单词,翻到中间,忽然看见夹着片干了的槐树叶。
叶形很小,边缘有点卷,像是被人精心压平过的。
沈砚舟捏着那片叶子,眉头微蹙。
他不记得自己夹过这个。
是哪个同学塞进来的?
还是……他想起高三那年的某个下午,图书馆的窗户没关严,风把槐树叶吹了进来,落在他的笔记本上。
当时他正忙着赶竞赛题,随手把叶子拨到了一边,后来就忘了。
难道是那时候夹进去的?
他对着光看了看,叶脉上似乎有很淡的字迹,像用指甲刻的,模糊不清。
他盯着看了半天,也没认出是什么字,最终还是把叶子夹回笔记本里,扔回了抽屉。
窗外的夜色彻底浓了。
沈砚舟站在窗边往下看,宣传部大楼的灯光亮了大半,像艘浮在夜色里的船。
他拿出烟盒,刚抽出一支,又放了回去——最近总咳嗽,医生说少抽烟。
手机又响了,是家里的电话。
“砚舟啊,周六的相亲别忘了。”
是母亲的声音,带着点小心翼翼的期盼,“那姑娘真的挺好,你王阿姨说她手巧,会做点心,你不是爱吃甜的吗?”
沈砚舟靠在窗框上,指尖无意识地敲着玻璃:“知道了。”
“别老说知道了,上点心。”
母亲在那头絮叨,“你姑姑跟我说,那姑娘是明德中学的老师,教语文的,跟你高中时……明德中学?”
沈砚舟忽然打断她。
“是啊,怎么了?”
他没说话。
办公室的空调有点凉,吹得后颈发僵。
明德中学的语文老师,苏清圆……刚才协调会上定的合作学校,不就是明德中学?
巧合?
沈砚舟捏着手机,望着远处明德中学的方向——夜色里只能看见模糊的教学楼轮廓,亮着几盏零星的灯。
他忽然想起赵秘书说的“下周三要对接方案”,心里莫名掠过个念头:负责对接的人,会不会就是她?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他压了下去。
想这些干什么。
他对着电话说:“没什么,我还有事,先挂了。”
挂了电话,他拿起外套准备走。
走到门口时,又回头看了眼抽屉——那本夹着槐树叶的笔记本,正安安静静地躺在文件堆下,像个被遗忘的秘密。
苏清圆是在晚上备课的时候,听见同事说“宣传部这次活动,听说要部里的领导亲自盯”的。
李老师端着水杯经过她的办公桌,笑着说:“清圆,你要是去对接,可得穿正式点,听说那位沈部长可严肃了,上次区里开教学会,他路过听了十分钟,就指出了三个问题,厉害得很。”
苏清圆握着鼠标的手顿了顿:“沈部长?”
“对啊,宣传部的沈砚舟部长,年轻有为,就是看着有点冷。”
李老师啧啧道,“不过长得是真帅,上次远远看了一眼,比电视上的明星还周正。”
苏清圆没接话,只觉得耳尖有点烫。
她点开电脑里的活动初步方案,盯着屏幕发愣。
原来他叫沈砚舟。
砚舟。
砚台与扁舟。
倒是和他高中时清冷又沉稳的样子很配。
备课到十点,办公室里只剩她一个人。
苏清圆收拾东西准备走,路过走廊的公告栏时,看见上面贴着张“教师风采”照片——是去年拍的,她站在最边上,嘴角抿着,没笑,眼神淡得像蒙上了层雾。
她盯着照片里的自己看了会儿,忽然想起高三毕业那天,她在图书馆等了很久,想跟他说声“再见”,却只等到他抱着书本匆匆离开的背影。
他走得那么快,好像从来没留意过,角落里还有个人在偷偷看他。
十年了。
苏清圆轻轻叹了口气,转身往校门口走。
晚风卷着槐树叶的气息吹过来,带着点甜意。
她走到校门口那棵老槐树下,看见石凳上放着个小小的纸包,里面是几颗牛奶糖,用玻璃纸包着,在路灯下闪着光。
是哪个学生落下的吧。
她弯腰捡起来,指尖触到玻璃纸的凉意时,忽然想起十七岁那年,她放在他桌角的牛奶糖——后来再去看时,糖不见了,只留下张空的玻璃纸,被风卷着,落在了槐树叶里。
他是吃了,还是扔了?
这个问题,她到现在也不知道答案。
苏清圆捏着那几颗糖,慢慢往公交站走。
路灯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又被槐树枝桠剪得支离破碎。
她拿出手机,给林慧回了条微信:“周六下午三点,我会去的。”
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来时,她好像听见晚风里,有槐树叶轻轻落地的声音。
像谁在说,等了这么久,终于要再见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