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阅读网

沈明哲李振完美的时间证明全章节在线阅读_完美的时间证明全集免费在线阅读

时间: 2025-09-13 08:43:08 

第一章:静止的琉璃阁“时间是最公正的账簿,李队。每一秒都记录在案,谁也篡改不了。

”沈明哲的声音温润平和,像一块上好的和田玉,透着从容不迫。

他坐在市局审讯室冰冷的金属桌前,一身剪裁考究的深色中山装,纽扣系得一丝不苟。

窗外是江南市连绵的雨幕,将玻璃打湿成一片模糊的光晕。他的眼神里没有锋芒,只有一种深潭般的平静,甚至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悲悯,仿佛早已洞悉了结局。李振,江南市公安局刑侦支队队长,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

房间里弥漫着雨水的潮气和打印机墨粉的味道。桌上,一枚小巧的国产加密U盘闪烁着微光,是来自“国家时间技术管理局”TTAB的官方数据——沈明哲坚不可摧的不在场证明。

沈明哲李振完美的时间证明全章节在线阅读_完美的时间证明全集免费在线阅读

“时间或许公正,沈先生,”李振的声音带着熬夜的沙哑,“但记录时间的机器,和守着机器的人,心要是偏了,账本也能做假。”沈明哲微微前倾,双手优雅地叠放在桌上,一派光风霁月。“‘羲和-7型’个人时间场稳定器,工信部和TTAB最高安全认证,全部国产技术,日志直连TTAB云端,三重独立时空戳量子加密。

案发当晚20:00至21:30,整整九十分钟,日志明确显示,我启动了‘深度禅定’模式。我的个人时间场完全展开,外部基准时间近乎凝滞。李队,在你认知的世界里,那一个半小时,我的存在近乎于无。”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怅惘,而非炫耀:“在那片绝对的静默里,万籁俱寂,尘念俱消。

那是真正的‘入境’。而我,就在我位于‘琉璃苑’小区的家中静室里,一个物理、时间双重意义上的闭关者。我如何能分身到三十里外,太湖畔的‘听雨轩’私家园林,突破那连时间流逝都能监控的安防,在我岳父苏翰林的茶室里,用一柄他珍藏的宋代琉璃如意,击碎他的头颅?”李振沉默着。

沈明哲的话,像苏州评弹的琵琶弦音,拨弄着那扇名为“不可能”的屏风。苏翰林,江南文化泰斗,著名收藏家、慈善家,苏式园林“听雨轩”的主人,死在了他自己打造的、融合最先进安防与最传统机关的精雅囚笼里。

死亡时间被法医精确锁定在当晚20:15至20:45之间。而沈明哲,苏翰林一手提携的乘龙快婿,苏氏文化基金会实际管理者,也是近期因基金会资金流向和一件国宝级文物据传是一件失落的“秘色瓷”归属问题,与岳父闹得沸沸扬扬、甚至对簿公堂的关键人物。

动机、机会沈明哲拥有极高的古物鉴赏和系统安全知识,所有线索都指向他。除了时间。

TTAB提供的官方日志,像一座电子长城,隔绝了所有指控。日志显示,沈明哲的设备在19:58启动,模式:深度禅定。结束于21:28。

设备状态、生命体征监测、能量曲线……完美无瑕,宛若天成。

一个在时间上被“封印”的人,如何能实施谋杀?“你的静室,”李振换了个方向,目光锐利,“有监控吗?”沈明哲唇角勾起一丝苦涩的弧度:“李队,‘深度禅定’追求的是心境空明,不染尘埃。静室之内,绝无监控,这是TTAB的硬性规定,也是对修行者的尊重。只有门外玄关有一个社区安防摄像头,记录了我19:55步入,21:30略显疲惫地走出。这足以印证设备日志。”完美。

天衣无缝。李振感觉自己不是在审讯,而是在欣赏一件毫无瑕疵的官窑瓷器。他挥挥手,让队员先带沈明哲下去。沈明哲起身,轻轻抚平衣襟上并不存在的褶皱,离开前甚至对李振微微颔首,带着一种古老的、文人式的礼节。门关上。

李振独自对着那块U盘。高科技打造的完美不在场证明……在这江南烟雨里,透着一种格外冰冷的讽刺。第二章:时光深处的裂痕“羲和-7型”,中国时间技术民用化的骄傲。价格堪比一座小型园林,购买和使用受TTAB严格管制。

名义上,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或短暂“定格”瞬间以应对危机限制极严;最受精英阶层推崇的,便是这“深度禅定”——在相对静止的外部时空中,进入低代谢的冥思状态,追求心灵的澄澈和智慧的升华。但在李振这样从基层摸爬滚打上来的老刑警看来,这玩意儿更像是为少数人准备的、合法的“时间避风塘”。只要你有足够的资源和地位,就能买下一段受法律保护的、无人能窥探的私人时间。他驱车前往位于新区的TTAB大楼。

建筑风格融合了飞檐翘角与玻璃幕墙,传统与现代交织。

接待他的是TTAB技术保障部的负责人,林薇工程师。一位年轻却极其沉稳的女性,眼神清澈,逻辑缜密。“李队长,我理解您的疑虑。但沈明哲先生的设备日志,经过我们‘河图’系统最严苛的校验,没有任何篡改迹象。

”林工在全息光屏上调出瀑布般的数据流和复杂模型,“您看,时空戳的量子纠缠签名完整无误,与我们的国家时间基准完全同步。生理参数也显示,使用者在此期间处于极低耗状态,符合深度禅定特征。从技术层面讲,他那九十分钟,在外部时间轴上的确‘不存在’。”“理论上,”李振强调,目光如炬,“是否存在极微小可能,日志被以某种我们未知的方式动了手脚?某种……后门或漏洞?

”林薇蹙起秀眉,这个问题触及了她的专业尊严。“‘羲和’系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安全等级是国内乃至国际顶尖。它的核心有物理隔离和量子态防护,理论上……近乎无解。

除非……”“除非什么?

”“除非有人能接触到航天级或最深层次实验室级的‘时序干预协议’,”林薇压低了声音,仿佛提及某种禁忌,“那已经不是篡改日志,而是直接扭曲时间戳的底层量子记录了。

但那属于最高机密,流失风险极低,且动用这种力量必然引发系统基底层面的涟漪效应,我们的‘洛书’监控网络一定会捕捉到异常。但这次,风平浪静。”一条路似乎被堵死。

谁能获得这种篡改技术?答案或许是:无人能及。或者,是某个TTAB也无力深究的庞然大物。李振感到一阵疲惫。技术筑起的高墙,让他这个习惯从蛛丝马迹、人情世故中寻找答案的侦探感到窒息。但他没有放弃。

他再次回到了案发现场——太湖畔的“听雨轩”,苏翰林的茶室。茶室依旧保持着原样。

雅致,静谧,充满了时光的沉淀感。

空气里似乎还残留着极品普洱的冷香和一丝极淡的、若有若无的血腥气。地面上,尸体位置被白色标线精准勾勒。那柄夺命的琉璃如意已被取走,但紫檀木地板上深褐色的痕迹依旧惊心。密室。门窗紧闭,融合了红外激光、压力传感乃至传统机关术的安防系统日志没有任何异常。

凶手如同聊斋里的鬼魅,穿墙而入,一击致命,又消散于无形。李振站在茶室中央,闭上眼,试图在脑海中描摹那个夜晚。20:15左右,苏翰林在这里,凶手在这里。发生了什么?

争执?突然发难?他的目光扫过每一处细节:墙上的水墨古画,博古架上温润的瓷器,香案上升起的袅袅余烟,还有那扇面向太湖烟波的雕花棂窗。一切都恰到好处,除了……他的目光停留在博古架下方靠近墙角的一小片地板上。那里似乎有些……不协调。

取证同事已经用最精细的方法处理过现场,但他总觉得那里有些异样。

那是一小块极其细微的、几乎难以察觉的磨损痕迹,像是被什么极其光滑又沉重的东西极其轻微地**刮擦**过,与周围历经岁月打磨形成的自然包浆相比,显得过于“新”和“生硬”。

一种微乎其微的物理异常。他蹲下身,取出高倍放大镜和强光手电,屏息观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