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炉(供岁小字)完整版小说全文免费阅读_免费阅读无弹窗长生炉供岁小字
序:黑焰炉城四面皆墙。墙上垂下成串的铁牌,密密刻着名字,像雨城心里有一座炉,叫延生这炉鼎高耸入云,铸铁厚重,外壁上盘踞着一条金龙,龙鳞锋锐。昼夜间有火,却不见火色,只有风一样的轰鸣,仿佛在胸腔里呼吸。在炉的影子里,有薄薄的书:《供岁簿》。簿上记人一生的“供岁”——每人每月,献上自己的一小撮时光,投进炉里,换取将来的一小撮安宁。簿背后的小字很细:将来,以当时之法度为准。
没有人细看那行字。风大,火响,人忙。第一章:石契我十六岁那年,父亲带我去石库,领一间屋。石库的大堂铺着白石,四壁嵌着镜,镜里人影叠着人影。管事笑道:“少年有为,先领屋后‘供’,自此风雨不侵。”我在石案上按下名字,石契沉得像钉子,稳稳落进日子里。回家的路上,父亲随口说:“有了屋,才像有了明天。
”我看见街角立着小鼓,鼓皮绷得发干。每过一段时辰,守炉军便敲三下,提醒众人——今日之供,不可少。自此,家里每月按时把“供岁”送到炉城的门。
那是一袋袋细沙似的东西。看不见,却沉。母亲把袋口勒紧,说:“勒紧,勒紧,不然风会吹走我们的老年。”她把“老年”说得像一只逃得快的鸟。第二章:轮契屋有了,父亲还想要一辆铜辀。“城北修了新道,有车就能去更远的工棚,做更多的工。”父亲说。
我们去辀局领了轮契。轮契比石契薄,字却更多。管事笑得像风,说:“少年多劳多得,万事皆好。只是要记得——每月的供岁之外,再添些‘行供’,道才会一直通。
”父亲点头如捣蒜。我盯着契末尾的小字:若遇天时改,息随法度调。那天回家,母亲用布包裹两纸契,放在枕内,说:“睡在契上,心才不慌。”我半夜醒来,觉得枕头硬得像石,梦里头枕在炉上,耳边尽是轰鸣。第三章:簿吏我进了簿房,做抄写的——簿吏。屋里常年暗,只有一盏青灯。
灯下摆三样东西:《供岁簿》、《轮行簿》、《石屋簿》。我抄字,抄得手指也像笔。
同房的女吏叫阿秦。她写得快,眼也快,总在小字处多停一瞬。她指给我看:“看,今季‘供岁’的底线又下了半尺——说是‘为安稳计’,叫‘延龄令’。
”我问:“延谁的龄?”她笑,笑声轻得像落灰抄到夜深,青灯呼噜噜喘,窗外黑焰不息。
阿秦忽然压低了声气:“听说今年又要出海,采浪音。”“浪音能炼吗?
”“炼不炼得出不要紧,出海的人多,就显得炉旺。”她说完,给灯添油。
我看见她指尖油亮,又想起供岁簿上的小字,觉得天下小字都很凉。
第四章:养井炉城东有一口养井。听说只要按时往井里注水,将来老了,井会把水还给你,还会多出一点。老人围井听讲,讲的人穿青衣,腰间系银尺,叫算历官。
他把银尺在井沿上比,笑道:“今年井沿又高了些,大家要注得更勤,免得将来舀不上来。
”老人点头如捣蒜。我远远看着,忽然想起家里那袋“供岁”。注一次水,井沿又高一指。
阿秦在旁边说:“井沿每年都高些,年成好,井要高;年成不好,井更要高。总是高。
”我问:“那什么时候能舀到?”她说:“井的规矩在小字里写着。谁看呢?
”井沿上的小字,被水汽糊得看不清。第五章:出海年头更替,出海令又响。
守炉军在城门口设了三面旗:一面给无契的人,一面给轮契未满的人,一面给欠供岁的人。
旗下面排队的人,面上风吹得干裂,眼里一团团黑光。我看见父亲在远处缩着腰,紧紧握着轮契。“你怎么来了?”我问。他把契举给我:“辀局说道要修得更远,‘行供’要加一分。我这月凑不够,只能来听听。”他话未完,守炉军的鼓已响。
鼓声像把人从各个方向推向海。我被编入了采浪队。船出港那天,炉城的黑焰在背后像一截不断回头的影子。舱里有人轻声念旧礼:“取北斗,炼丹;取南山石为引;凝西域雪岭;融东海浪音——”他们念着,像念一种安眠的法。
海上风大,浪音果然像能抓在手里,冷冷的、硬硬的,夹着盐。我想,这大概就是供岁摸得着的样子。三月后,船回,十条只回三条。
阿秦在码头认我:“你回来了。”我说:“回来了。”她指指天边那盏黑焰:“你看,火更旺了。”第六章:换骨令那年冬,城里贴出换骨令。说人骨头尚硬,老的也能再用几年;说井沿高了,是为了天下的“稳”;说石屋坚固,理当一起“守护延生”。父亲读了三遍,才明白——老的人,还要再献些岁。母亲不言,只把枕里的两纸契又裹紧几层布。从此,城里的老人清晨也去工棚,傍晚也去工棚。
有人笑说:“老骨头多用几年,才能看见更大的火光。”笑声里,炉的轰鸣更重了。
阿秦的父亲在井边坐了半日,半夜回家,眼睛像被风磨了。他说:“银尺又长了一截。
”第二天,他倒在工棚门口,手里还攥着一张告示:“将来之水,以当时之法度为准。
”第七章:炉外炉城之外也有城。榷道司修路,路修到远极,石库的屋就跟着排开,辀局的轮契也跟着铺开。传说最北边新起了一个白屋城,屋墙雪白,人称“白新”。
白新城发文:凡愿“先住后供”者,可得新屋一间。字下面连着两行小字:供期加长,行供随道调。炉城的人心里有风,风叫盼。许多人搬去了白新。又过几年,白新的井沿也高了,屋墙白得刺眼,城外的风吹过来,像一阵阵空声。
有人把迁移叫做“换炉”。他们说:“炉总要有,换一个好看点的。
”我在簿房里给白新的人抄名,抄着抄着,忽然觉得字底下都是同一条影子。叫将来。
第八章:黑账簿房的青灯忽明忽暗。阿秦说:“有些账不见了。”我翻簿,发现去年冬的某些页被抽掉了。抽掉的地方盖着一枚新章:“旧法不适今用,抹。
”我去问上官。上官笑:“簿要清爽,才好看。旧账在炉里。”他指指城心那座炉。
黑焰像黑水一样翻,翻出一阵阵热,热里夹着轻轻的焦味。夜里我做梦,梦见整座城把簿撕成条,投进炉里。火里有字,字里有喘息。醒来时,枕头硬得像石。
第九章:借骨父亲的骨头终于软了。辀局的催告贴在门上,说轮契的“行供”未满,须延三纪。石库也来人,说屋契须与行供一起延。父亲看着我,不说话。母亲也看着我,不说话。阿秦从门口经过,留下一句话:“借骨吧。”原来城里开了新的法:借骨。
把将来的骨头先借一点来用,今日之供可以宽些。借骨的文书很薄,只有一句小字:若遇天时改,骨随法度调。父亲的背忽然直了些,好像人又年轻了一点。
母亲却从那天起夜里咳,咳得像有一小捧灰堵在嗓子里。第十章:灰宴城设灰宴,谢火德。
大广场上摆了几百张桌,桌上一道菜叫井羹,说是取自养井的“头水”。大家举碗,齐声道谢。我端起碗,只嗅到一股铁味。父亲喝得很快,一碗接一碗,脸上泛出少年时的红。
他回家路上对我说:“看吧,井里真有水。”到了门口,他忽然坐下,再也没站起来。
辀局的人第二天按铃,说:“行供未满,骨须再延。”我把门关上,门背后的石契像山。
母亲在屋里轻轻说:“骨都有借期,命却没有。”第三天,我去簿房给父亲销名。
上官递给我一枚章:供岁已尽。章落在纸上,像落在心尖。我忽然想笑,又笑不出来。
第十一章:风城白新城的消息多久传来一次。他们说白新的屋墙更白,井沿更高,炉更静,不像我们这边轰鸣。有一年,白新城忽然把某类人的行供加了一倍,说他们先前走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