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簪记玉簪谢繁喧免费小说大全_热门免费小说遗簪记(玉簪谢繁喧)
一京城秋深,黄叶满地。谢繁喧的“忘尘轩”藏在一条最老的胡同里,门脸不大,却别有洞天。三进院落堆满了各式老物件,从商周青铜到明清瓷器,杂乱中自有一种秩序。
午后阳光斜照进窗,尘埃在光柱中舞蹈。谢繁喧正对着一支残缺的玉簪出神。
簪身是上好的和田白玉,雕作梅枝状,可惜断成两截,簪头梅花也缺失了一半。更奇特的是,玉簪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哀伤,握在手中,仿佛能听到女子低低的啜泣。“你从何处来?
又有怎样的故事?”谢繁喧轻声问。古物有灵,这是他从小就知道的秘密。不同于常人,他能感知器物的“情绪”,甚至能听到它们破碎的呢喃。可惜大部分古物虽已生灵,其智却如婴儿,只能表达模糊的执念,无法诉说完整的过往。
这支玉簪反复念叨着“三生约”三字,再无其他。门铃轻响,老顾客周先生抱着个木匣进来:“小谢,刚收了个铜镜,品相一般,但我觉得有点意思。
”谢繁喧接过木匣,打开一看,是面唐代海兽葡萄镜,镜面朦胧,背纹模糊,确实不算精品。
但当他指尖触到镜面时,却感到一丝异样的波动。“多少钱收的?”他不动声色地问。
“没多少,您看着给。”周先生笑道,“知道您就喜欢这些有故事的老物件。”送走周先生,谢繁喧仔细清理铜镜。当镜面终于重现光泽时,他忽然愣住——镜中映出的不是自己的脸,而是一个青衫儒雅的陌生男子。“终于有人能看见我了。”镜中人微笑开口,声音似从很远的地方传来。谢繁喧一惊,铜镜差点脱手。“不必惊慌,我名许经年,困在此镜中已久。”镜中人语气温和,“你能见我,说明你有通灵之能。
”谢繁喧镇定下来:“你是镜灵?”“非也。”许经年摇头,“我本是凡人,因故游离于光阴之外,需借古物为媒,方能与人世相通。”他解释说自己想回归尘世,需要收集“愿力”——即跨越古今的强烈执念。但岁月流逝,愿力大多消散,唯有附着于古物之上的尚存一二。“你能感知物之执念,我能穿梭时光长河。”许经年微笑,“你我合作,各取所需,如何?”谢繁喧沉吟片刻。他收藏古物,不只是为了价值,更是想读懂它们的故事。而许经年,或许正是解开这些谜题的钥匙。“好。”他最终点头,“但你要先帮我弄清一支玉簪的来历。”二许经年看向玉簪,神色渐渐凝重:“此物执念极深,时光漫长亦未消散。待我一看。”他伸手虚按镜面,镜中泛起涟漪般的波纹。良久,他轻叹一声:“道光二十年,苏州拙政园。
我看到了它的起点...”道光二十年春,苏州拙政园内海棠盛开,如云似霞。
沈家是苏州有名的绣商,府邸与拙政园一墙之隔。沈家小姐婉清年方十六,已显露出非凡的绣艺天赋,尤其擅长仿绣宋元画意。这日,她在园中写生,为新品绣稿搜集灵感。海棠树下,她专注描摹,没注意不远处有个青年正在观画。
“姑娘笔法精妙,可是习过宋人花鸟?”青年忍不住开口。婉清抬头,见是个青衫书生,面容清俊,眼神明亮。她微微脸红:“略学过一些。公子是...”“在下林墨白,杭州人士,应友人之邀来苏州游学。”书生揖礼,“冒昧打扰,还请见谅。”就这样,两人相识了。林墨白虽出身书香门第,却对商事毫无偏见,反觉沈家绣品颇有艺术价值。
他常来园中与婉清谈艺论画,情愫暗生。三月后,林墨白须返杭备考乡试。临别前,他将一支白玉梅花簪赠予婉清:“待我高中,必来提亲。以此簪为证,誓约三生。
”婉清羞赧接过,取下随身香囊回赠:“愿君此去,前程似锦。我当守约,待君归来。
”然而天不遂人愿。林墨白回乡后染疾,误了考期。次年春闱,终于中举,即刻遣媒来苏提亲。谁知沈家因卷入一桩皇商案,已败落迁离,不知所踪。林墨白不肯放弃,多方打听,方知沈家为避祸,已举家北迁。他一路追寻至京城,却得知婉清因忧劳成疾,已病逝途中。“她临终前,仍握着那支玉簪,念叨着‘三生约’。”许经年叹息,“林墨白悲痛欲绝,终身未娶。那支玉簪,随他入葬...”谢繁喧默然,指尖轻抚断簪:“既然如此,玉簪为何出土流传?
”许经年再次凝视镜中时光:“林墨白去世后,墓葬曾遭盗扰。玉簪被取出,几经流转,最终断为两截,散落人间。”“所以它的执念是‘三生约’...”谢繁喧了然。
许经年却摇头:“不止如此。继续看——”三镜中景象变幻,已是民国十二年,北平琉璃厂。
荣宝斋的少东家陈知远,正在整理库房旧物。他在一堆残破文玩中,发现半支玉簪,虽已残缺,仍可见雕工精美。“这工艺,像是苏作。”他自语道。这时,店门推开,进来一位女学生打扮的姑娘,说是要为母亲选购寿礼。陈知远见她衣着朴素但气质不凡,便取出几件价格适中的玉饰。姑娘却一眼看中那半支残簪:“这个很是别致。
”陈知远实话相告:“这是残件,不值什么钱。而且只有半支...”“半支才有故事。
”姑娘微笑,“家母常说,残缺才是常态,完美反而无趣。”陈知远觉得这姑娘有趣,便以低价出让。交谈中得知她叫周淑仪,北平女师大学生,父亲是大学教授。此后,陈知远常借故去女师大附近,偶遇淑仪。二人同游琉璃厂,逛什刹海,讨论时局艺术。
陈知远渐渐倾心,却不敢表白——他只是个商铺伙计,淑仪却是大学生,门第悬殊。某日,淑仪拿来另半支玉簪:“我在学校图书馆的旧书里发现了这个,夹在一本《宋人画谱》中。
你看,是不是和你卖我的那半支是一对?”陈知远比对后震惊不已:“确是一支!
天下竟有如此巧事!”淑仪却若有所思:“或许不是巧合。我查过那本《宋人画谱》,前页有‘林墨白藏’的印章。书中还夹着一封信,是林墨白写给未婚妻的,可惜未能寄出...”她讲述了自己查到的故事:林墨白与沈婉清的遗憾爱情,玉簪随葬又被盗出,一半流落市场,一半随书流转。“这玉簪承载着百年前的未竟之约。
”淑仪轻声道,“如今合二为一,是不是一种启示?”陈知远鼓起勇气:“那我们的相遇,是不是也是一种缘分?”淑仪低头不语,良久才道:“家父已为我定亲,对方是留学归来的博士...”陈知远心沉谷底。半月后,淑仪来找陈知远,退还了合璧的玉簪:“我要随家南迁了。这玉簪,物归原主。”“为何不留下?”陈知远问。
“有些故事,不必延续。”淑仪笑容苦涩,“遗憾才是常态,不是吗?”她离去后,陈知远将玉簪珍藏。抗战爆发后,荣宝斋迁往西南,途中遭日机轰炸,玉簪再次断裂失落...四谢繁喧听完,久久无言。许经年道:“现在你明白了吧?
这玉簪的执念不仅是‘三生约’,更是跨越百年、连接三对有情人的遗憾。
”“所以它能提供你需要的愿力?”许经年点头:“如此强烈的执念,百年不散,正是我回归尘世所需。但需完整故事方能汲取。”谢繁喧若有所思:“玉簪虽在,但断裂处有磨损,应该还有后续故事。”他细心检查断口,发现一些微小金属残留:“像是被什么金属物件包裹过。”许经年再次施展能力,镜中波纹荡漾。忽然,他神色一动:“有了!最近的一段往事...”2003年,北京潘家园市场。苏文皓是个落魄画家,常在市场摆摊卖画。这日收摊时,见个老太太在兜售旧物,其中有半支玉簪。“这是我婆婆的遗物,说是抗战时救过她一命。
”老太太絮叨着,“现在孩子们要搬家,这些老物件没处放...”苏文皓见玉雕精美,虽残犹美,便买了下来。几天后,他在旧书市场又意外发现另半支相似的玉簪,被做成书签夹在旧书中。更巧的是,卖书人正是前几日卖他玉簪的老太太的儿子:“整理母亲旧物时发现的,夹在一本老日记里。
”苏文皓将两半玉簪拼合,虽然断裂,却完整如一。他灵感迸发,以此为题创作了一系列画作,名为《遗簪记》。画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