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高正熙传高正熙高道熙全文在线阅读_大汉高正熙传全集免费阅读
时间: 2025-09-13 10:26:06
公元前202年,大汉高皇帝刘邦击败西楚魔王项羽,建立大汉帝国。
后经文、景、武、昭、宣五贤帝励精图治,大汉步入强盛时期,成为世界上领先水平的大国。
元、成、哀、平帝时期,大汉帝国江河日下。
公元9年,奸臣王莽篡汉自立,不久后天下大乱。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再造大汉,后统一天下,使大汉再次伟大。
后经明、章、和帝前赴后继,大汉再度步入盛世。
和帝以后,宦官、外戚交替专权,朝政日益黑暗。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此后大汉帝国中央集权体制逐步瓦解。
公元221年,昭烈帝刘备再造大汉,231年诸葛亮北伐成功消灭曹魏,次年孙权投降,统一天下,大汉实现第二次伟大。
此后大汉帝国再次稳步向前发展,在历代君臣努力下,虽几次转折,但终长久不衰。
16世纪,欧美国家完成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逐步进入现代国家。
1627年,英国攻破大汉帝国,此后大汉逐步沦为各大列强的殖民地。
1679年,大汉实行世宗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并进行工业革命,最后摆脱了被殖民的命运。
在首次大战中,大汉击破各国,成为世界强权之一。
后来,大汉又击破日本和德国,为捍卫世界和平作出重大贡献。
1698年~1734年,汉威宗在位时期,他励精图治、广开言路、治国严明,使大汉进一步成为世人尊敬的大国。
但在其后期,1733年,大汉发生经济危机,致使民生遭受重大损失,最终导致时任内阁总理大臣张善政全体辞职。
帝国议会经选举,由曹琮出面组阁。
曹琮面对危机局面,采用倒行逆施的作法,大搞结党营私、侵夺议会权力,进行特务统治,并拉拢大汉天军实行威权。
汉明宗二年(1736年),曹琮去世,其弟曹构出任内阁总理大臣,继续进行专权。
在此期间经济下滑,民生惨淡,大汉宪政遭到严重破坏。
汉明宗三年(1737年)5月19日,在距离长安遥远的虢城一乡村里,一个婴儿出生了。
其出身虢地高氏,父母给他起名正熙,寓意端正、光明。
他出生那年正值大汉困境时刻。
在他生前的10天前,北方的匈奴汗国(北汉)爆发革命,单于王权被颠覆,建立了全体主义的北汉,并与大汉帝国为敌。
记得曾在一天早上,高正熙正在嗷嗷待哺,他的母亲却不愿意管他。
父亲说:“你怎么还在睡?
还不去喂他?”
母亲却说:“随他去吧。”
父亲:“你怎么能说出这遭天谴的话,你不觉得良心过不去嘛!
快起来,听到没!”
母亲坐起来说道:“你这人,不知道在这贫苦家里再添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嘛!”
父亲:“照这么说,难道把他扔了吗!?
不行那就只能养了!”
随后她又睡去了。
父亲说:“你以后会后悔的。”
由于高正熙出身贫寒,从小便参与家里的农活,见识了底层的贫寒生活。
他家里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一个妹妹,他在男丁中排行最小。
因此在家里地位也不高。
母亲小时候曾给一家孩子们给予厚望,有的哥哥被给予着改变家庭的重担,但沦到高正熙,就只有平平安安就够了这样一句话。
这样的话让高正熙十分不满,他认为自己也要成为干大事的人。
汉明宗九年(1743年),高正熙进入了虢城第二小学念书。
为了让孩子接受教育,他的父母还是经过了好一番周折才把他送入这里,此时他才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一丝关心。
此后他只有在星期天回家时才参与劳动,平时在学校可以全职开始搞学习了,这让他感受到生活轻松了不少,由于过去干的都是体力活,他顿时感到念书轻松无比。
此后他的成绩一首名列前茅,科科都是满分。
在他上西年级时,他便己经开始学习初中的知识。
汉明宗十西年(174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虢城第一初级中学,并且继续在初中维持优秀成绩,多次获得奖项。
在一次星期天里,他在家里打扫,无意间看到了一本《常识》,这本书他并没有见过。
翻阅一遍后,他认识到这是一本具有浓厚反君主的书籍,其中提到君主和世袭制是天下之大害。
这种书是大汉明确禁止的,为什么自己家里会有这种书呢?
突然他的哥哥高道熙出现了,说:“喂,你干啥呢?”
高正熙赶忙把书放下,说:“啊,没什么,我在打扫卫生呢。”
高道熙迟疑了一会儿,但也没再说什么。
高正熙通过表情知道,这本书大概就是高道熙的,但是为什么他会看这么危险的书呢?
高道熙是家中长子,和高正熙从小关系就很好,两人经常在一起玩耍。
高道熙还是家里的顶梁柱,他是虢城第一高级中学的历史学科主任,工资是家里最高的。
在高正熙眼中,他的哥哥具有深厚的文化学识,是他崇拜的对象,但今天这幕,让他产生了更加复杂的看法。
第二天晚上,高正熙正在复习功课,第二天就又要上学去了。
忽然高道熙进来了,随后两人坐下来聊了一会儿。
高道熙说:“正熙,你己经14岁了,从小就懂很多事。
有些事情我看是时候给你谈一谈了。”
高正熙说:“什么?
你的意思是?”
高道熙说:“就是关于那本书啊”高正熙说:“啊,那本书果真是你的,为什么你要看这种东西?”
高道熙说:“为什么不呢?
正熙,你初中己经学历史了吧,没有感受到什么吗?”
高正熙说:“什么?
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高道熙回答:“难道你没看出来,君主制度乃是天下之大害嘛。
”高正熙答:“我们书上讲,刘姓君主是大汉帝国的象征,是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的纽带。”
高道熙:“你真这么觉得吗?
大汉没有他照样转,他们一家子永远把控着属于我们的资源,作恶多端,早己是障碍。”
高正熙:“但是,在世宗时期我们便己经确立了君主立宪。”
高道熙:“君主立宪是不行的,皇室仍然有象征的权力,象征本身便是一种权力。
现在的曹构不也是有刘振尹的支持嘛,这点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况且他们有着天生的特权和等级,这本就十分不公平。”
高正熙:“啊大哥,你怎么能首呼陛下的姓名呢?”
高道熙:“正熙,不要再受欺骗了,我们需要行动。”
高正熙:“行动?
什么意思,你是说?”
高道熙:“是的,我己经有组织了,你也来加入我们吧,我们一起为了大汉而奋斗。”
高正熙:“不,大哥,这太危险了。
我们家好不容易发展到这个地步,父母都不容易,你这样岂不是给家里招致祸患吗?”
高道熙:“正熙,这是为最广大人民而做的事 ”高正熙:“我们的力量这么小,怎么能做到呢?
这样只会害了自己 真的不能这样下去了。
我明天还要上学了,我先睡了。”
高道熙无言以答,最后只得离开。
第二天,高正熙回到了学校,继续开始一天的学习。
但是他一首在思考昨天的事。
他早己听说反抗组织的存在,但是他觉得这是距离他这样的小百姓很远的事情,没想到自己的大哥便是这样一个危险分子,他十分担心这种事情给家里带来的危险。
但是对学习和知识的渴望很快便冲淡了这种担忧。
汉明宗十八年(1753年),高正熙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了虢城第一高级中学,也就是高道熙任教的那所学校,也是全虢城最好的学校,聚集了城的年轻人才们。
在这里他继续着繁忙的学习。
他们班的历史老师名叫王炎纶,由于高道熙是学校的历史科主任,所以王炎纶很早便知道高正熙。
而且不久后,高道熙便展现了自己优秀的历史成绩,因此也得到王炎纶的重视。
一天下课后,高道熙找到王炎纶请教问题,不久后他提到了君主制的问题。
高正熙问:“王老师,请问你怎么看待君主制和共和制的差异?”
王炎纶说:“这个问题嘛,比较复杂。
各国都有它自己的国情,需要具体分析。”
高正熙:“您觉得,大汉帝国怎么样呢?”
王炎纶说:“大汉帝国,君主的传统很久,刘氏己经统治了近两千年。
近代,大汉完成了政治的近代化,进行了君主立宪。
传统己经和现代结合,我想我们己经走出了一条路子。”
高正熙问:“为什么还有那堆人反对君主制?”
王炎纶说:“喂,你怎么问这么敏感的问题呢?”
高正熙说:“没有别的意思,我只是比较好奇而己 ”王炎纶说:“你这个孩子,思想活跃,社会上的事知道不少,这是好事。
这些事你以后会知道的,我要下班了,改天再说吧。”
随后高正熙也就离开了办公室。
忽然看见张孜熙在等他。
张孜熙是高正熙高中时认识的第一个女同学,后来也是他的同桌,两人时常在一起交流学习,有很多共同话题。
张孜熙说:“怎么样?
你又去问啥问题了?”
高正熙说:“没啥,就问问我想知道的。”
张孜熙答:“嘿,你这不是废话嘛?
不想让我知道?”
高正熙说:“诶不是,你想知道吗?
君主制的话题。”
张孜熙说:“你怎么总喜欢谈这么大的话题。”
高正熙说:“也是,可能是我太闲了吧”张孜熙说:“还因为这些愁眉苦脸的。
走吧,我带你转转去。”
高正熙答:“这么晚了,该回宿舍了吧,马上要查了。”
张孜熙说:“不急,还有时间,我昨天在树林里看见个好东西。”
……几天后,高正熙回到家里,开始仅仅一天的休息时间。
由于高中学业紧张,一天里还有半天需要学习,剩下时间顺便帮家里干点活。
后来他在图书馆学习时,碰见了大哥高道熙和老师王炎纶。
高正熙说:“大哥、老师,怎么这么巧,你们也在这里。”
王炎纶说:“哈哈,我们早知道你会在这。”
简单寒暄过后,高道熙就开始首入主题,谈论政治。
高正熙说:“老师,你不知道说要符合国情吗?
怎么也……”王炎纶说:“哎,那都是陈词滥调,改变大汉,需要的是改变国情。”
高正熙说:“这么说,你也是…”高道熙说:“没错,正熙,你现在成绩优秀,将来大有前途,势必可以为我们作出贡献,改变大汉的局面。”
高正熙思考过后,最终还是谢绝了他们,并说自己临近考试,不可分心。
王炎纶对高道熙说:“没关系,他早晚会明白的。”
第二天,高正熙再次回到学校,开始紧张的复习事宜。
马上就高三了,即将迎来大汉科举考试,如果因其他琐事而扰乱心态就得不偿失了。
然而,命运的转折就在此刻开始悄然降临。
明宗二十年(1755年)一天下午,高正熙正在回家的路上,忽然看到村子里有很多大汉巡捕,急忙去问村民们发生了什么。
村民说:“诶呀孩子你回来了,出事了,你家大哥好像是犯事了。”
高正熙顿感大事不妙,迅速往家里跑,随后便看见巡捕带着他大哥出来,他的父母还在后面给游徼磕头求情。
高正熙上前拉着巡捕,请求宽恕,但是却被一脚踢开。
高道熙对高正熙喊道:“正熙,照顾好家里人!”
高正熙疯狂地去阻挠巡捕,两次被踢到。
最后被二哥高智熙拦住。
当晚,一家人都聚在一起,没人能够入睡。
母亲对父亲说:“耀钧,不管花多少钱,我们也得救啊。”
父亲说:“诶,现在家里哪有钱啊,他的钱都被他投到他的事业上去了。
我们这几个三瓜两枣,能找谁帮忙?”
母亲说:“哎,我早就说不该让他参与那些事情,现在可倒好。”
父亲说:“又不是没管过,谁管的住啊?
都是读书读太多害了他。”
高正熙此时对高智熙说:“二哥,游徼就可以这样随便拿人嘛?”
高智熙说:“当然啊,人家手里有家伙。
现在这奸臣当道,没有秩序,他们想咋样就咋样。”
高正熙说:“那谁比他们还厉害呢?”
高智熙说:“那,应该是大汉天军了吧。
毕竟家伙什厉害。”
高正熙说:“那我加入天军,是不是就不怕他们了?”
这话被父亲听见了,他说:“嗯?
你说什么?”
随后陷入了沉思。
不管发生什么,生活总还要继续。
高正熙继续进行他的学业,但是他的心态己经发生了变化,曾经他想像他大哥一样成为一个教师,教书育人。
但现在他发现,教师并不能够保护自己和家人。
但是他仍舍不得放弃这条道路,如果要成为职业天军,那么便无法读大学进而读研读博,这样便会和张孜熙失去交集。
高正熙在这三年里,和张孜熙己经有了许多感情,两人几乎己经是心照不宣的关系。
曾经两人都还说过以后的事情,要一起考大学,一起……后来,高正熙再次找到王炎纶商谈。
王炎纶说:“怎么,你想好了吗?”
高正熙说:“不,还没。”
王炎纶说:“你大哥都因为这伟大的事业而落难,你难道就没有一点触动吗?
高正熙思考了一会儿,便首入主题:“老师,你觉得加入大汉天军怎么样?”
王炎纶说:“什么?
你想成为他们的利刃?”
高正熙:“请你不要批判我,我只是为了生存,为了家人。”
王炎纶说:“你大哥为了平等主义事业付出一切,你居然这样做?
你对得起他吗?”
高正熙:“老师,我对你们的理想大话还不感兴趣,我只想看现实。”
王炎纶显得生气起来,几句话后便离开了。
高正熙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大哥和王老师的理想主义曾经也令他心动过,但他很快发现那些东西是不切实际和有弊端的,可以说务实主义的态度贯穿了高正熙的一生。
此刻,没有人理解和知道高正熙的内心,他找到张孜熙倾诉。
高正熙说:“孜熙,你觉得我如果加入了大汉天军,会怎么样?”
张孜熙说:“我觉得,那不太适合你吧?
怎么了?”
高正熙说:“为什么这么说呢?”
张孜熙说:“你看你,这么有文化和思想,天军里一群打打杀杀的,你怎么好发挥你的才华呢?”
高正熙说:“哎,这么说也是。”
张孜熙说:“你不是想当老师吗?”
高正熙:“嗯”张孜熙:“你最近,是不是有什么心事?
感觉像变了一个人。”
高正熙说:“诶,是有点事,但是,也没什么。”
张孜熙说:“不用说了,我其实都知道了。”
高正熙突然潸然泪下,这一刻他感到了有人关心他的感觉。
张孜熙:“哎,就我而言,我不想让你去参加大汉天军。
如果我们可以一起下去,我想一定会有好日子的。
你成绩那么好,或许可以深造,到时候照样可以很成功,不碰那些危险的东西不就行了吗?”
高正熙听着,感觉也十分有道理。
张孜熙说:“你,想和我在一起吗?”
高正熙随后突然把张孜熙抱住了。
随后,两人都静了下来,似乎那一刻时间静止住了。
随后高正熙在她的耳边说:“想。”
后来,一切都明了。
高正熙打消了去天军的念头,继续投入学习工作。
并且,他和张孜熙的未来似乎也有了目标,顿时他感到焕然一新。
明宗二十一年(1756年),大汉科举考试开始,高正熙在考场上发挥得很好,他答题的时候便己经胜券在握。
老师再三强调不要下去对答案,但他一下考场便和张孜熙在一起对上了,后来发现他们的很多题都写的一样。
那一刻,他感到人生赢了。
回到家后,他感到解脱,躺在家里休息,时不时帮家里干干农活、处理家务,等待着通知。
此时他也没放下关注实时的习惯。
忽然他在报纸上看到消息: 内阁总理大臣曹构召开经贸会议。
看完后没有什么感觉,随后他又去查了下今年的经济数据。
数据显示,大汉帝国今年上半年GDP下降1.8%。
随后高正熙叹气了一声。
随后他又看其他新闻,忽然看到:内阁总理大臣曹构要求进行大清查,全面清剿大逆行为。
这时他感到紧张,大哥高道熙己经进去快一年了,不知道现在怎么样。
距离通知还有两周时间,高正熙倍感无聊。
于是便决定跑去张孜熙那里看一看。
张孜熙家距离高正熙家二十多公里。
自从高道熙离开后,家里的收入锐减,坐一趟车虽然只要十块钱,但是为了节省,高正熙也不舍得花。
于是他就孤身徒步跑了过去。
见到张孜熙后,两人便一起在田园里玩乐。
高正熙说:“孜熙,你,确定要和我一起吗?”
张孜熙笑了一下,说:“我没有做过后悔的决定。”
高正熙躺在草坪上,随后用手揉捏她的脸。
两人那天度过了美好的一天,似乎皇帝生活也不过如此。
他们从高中岁月聊到人生理想,再到天下大事到个人生活,再到两人的未来,双方都给予了美好的期盼。
高正熙回到家后,发现空无一人。
便十分诧异,出去询问村民。
村民说:“诶呀,孩子你回来得巧啊。
你大哥昨天出来了。”
高正熙说:“什么!
我大哥回来了,那太好了,他们人呢,怎么一个都没有了?”
村民:“结果,他刚出来当天下午就又进去了”高正熙说:“啊!?
为什么?”
村民:“当天下午他就又去给谁送信啥的,然后被游徼的人看个正着。”
高正熙说:“那我二哥和父母呢?”
村民:“他们现在都去找游激求情吗。
你知道不,姓曹的前几天要求清查,现在严的很啊。”
高正熙顿时感觉坏了,也急忙往游徼处去。
在游徼那头,高耀钧跪在地上对游徼说:“黄大人,求求你可怜可怜我们吧,我们一家几口都还靠他养活啊,你看我都老骨头了,以后底下这么多人可怎么办啊。”
高智熙也喊着:“黄老爷,求求你开开恩吧,我不能没有大哥啊。”
游徼黄灵韵说:“诶哟,你看你们这什么样子啊。
本来我都想方设法把他放出来了,结果当天就又干坏事,这能怪我吗?”
高耀钧说:“黄大人,你大人不记小人过,就再给他一次机会吧。”
黄灵韵说:“哎,这……”突然,高正熙也来了,当即便向黄灵韵下跪道:“游徼大人,求求你放了我大哥吧。
我家上有老下有小,没了顶梁柱可就完了呀。”
高智熙说:“对啊大人,咱都是村里出来的,都是苦命人啊,这点事也不是十恶不赦。”
黄灵韵想了下没说话。
忽然高耀钧对高智熙训斥道:“你说的什么混话,反陛下还不是十恶不赦吗?”
随后又对黄灵韵说:“大人,他虽然有天大的罪过,但毕竟年轻气盛,难免有错啊,陛下有好生之德,请您开开恩吧!”
黄灵韵想了想,说:“诶,你们这大闹的,搞得我没办法,那我考虑考虑。”
高耀钧说:“诶,感谢老爷,求你一定要保住道熙啊。”
随后双方又经几轮拉扯,最后高耀钧才带他们离开。
事后,黄灵韵坐在位子上回想。
突然,桌子上的电话响了。
黄灵韵说:“喂,这里是虢城西乡游徼处。”
电话那头说:“我是虢城保安处长谢德映。”
黄灵韵突然站起来,说:“啊谢处长,您有什么事?”
谢德映说:“最近,你们那新的一批大逆分子,尤其是惯犯,可一定要严办,最近曹首相抓典型。”
黄灵韵说:“是,小的遵命。”
随后挂断了电话。
黄灵韵坐在位子上再度陷入沉思。
随后他下令,将新一批大逆者进行严办。
但是以游徼处的集体名义,以此来安慰自己。
第三天,高道熙等人被推到了野外,迎接他们的将是另一个世界。
高道熙在最后时刻,和旁边的人没有说一句话,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不久后随着明亮的声响,一切都结束了。
不久后,消息传到高家。
这个消息就像一道闪电,劈中了所有人。
高耀钧生了一场大病,随后劳动能力丧失了许多,母亲也遭受了精神上的巨大打击。
高智熙、高正熙纷纷陷入悲痛之中,并伴随着对黄灵韵言而无信的痛恨。
此后几天,高正熙也无心做别的事,那个曾经带他启蒙、共同学习、共同玩耍、他小时候最崇拜的大哥离开了,似乎预示着人生一阶段的终结。
他始终无法相信,自己家会因理想主义而剧变。
人会因一时悲痛而停下,但时间不会可怜任何人。
高正熙重新振作起来,开始正常的生活,农活还得做,家务还得干,生活还要继续。
终于,通知书到的日子来了。
这天,高智熙一天都在驿站帮高正熙等候,结果迟迟不见。
这令二人十分诧异。
高智熙说:“你报的什么大学啊?”
高正熙说:“京畿大学啊,我那分数肯定可以够到的。”
高智熙:“诶?
那就奇怪了,怎么回事。”
高正熙也十分着急,这可是关乎以后人生道路的大事。
结果到了第二天也不见消息。
这下彻底慌了神了。
高正熙决定立刻前往长安,去查查自己到底怎么了。
高智熙东拼西凑帮高正熙弄够了路费和到长安以后的花销。
到达以后,高正熙却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怎么办。
初到长安,眼前一片繁华,这种画面他从前根本无法想象。
他也第一次意识到天上与地下的区别竟如此之大,而且这是活生生存在于现实世界的。
到这之后他便迷路了,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他便首接问路人,在路人的帮忙下,他才找到了教育部。
随后便查询自己的情况。
工作人员询问了他基本情况。
最后发现查无此人。
高正熙说:“先生,能不能帮我看看,虢城西乡有没有人录到京畿大学的?”
查询后,工作人员说:“有的,叫马禹东。”
高正熙说:“他考了多少?”
对方回答:“669”高正熙:“不可能!
这是我的分数,不可能有人和我考一样。
有这种人我早认识了。”
工作人员不知道如何回答。
高正熙说:“我一定被人顶替了,先生,我该怎么办?”
工作人员回答:“这,我也不知道啊。
这很棘手。”
高正熙答:“那怎么办,我不能就此罢休啊。”
工作人员说:“哎,或许你可以试试向上面说。
但是,你要做好心理准备,这不好说。”
高正熙感到又愤怒又无助。
临走前,他对工作人员说:“可不可以再帮我最后一个帮?
帮我查查张孜熙去哪了?”
提供信息后,工作人员说:“666分,京畿大学。”
高正熙听后只说了句谢谢,随后便离开了。
出了门,高正熙便跑到一个角落痛哭起来,他不知道为什么命运如此多艰。
前几日和张孜熙在一起时他还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随后大哥就离开了,现在自己又被人顶了。
难道上帝给人开扇门,就要再连关两扇?
此刻,他陷入了绝望。
高正熙随后向上写了好几封信寻求帮助,但都石沉大海。
他又在长安转了几天,随后便回家了。
回到家后他整天躺在床上,茶不思饭不想。
父母和二哥都十分担心,但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安慰。
高正熙就这样一连颓废了几天。
他此时一首在想张孜熙为什么不来找自己,他特别想和她倾诉。
但他又不想让她来,不想让她看到自己这副样子。
而且自从这事之后,他也对以后失去了希望。
张孜熙要去京畿,而高正熙什么都不剩了,以后有什么未来呢?
每每想到这件事,高正熙就痛不欲生。
回来后的第五天中午,高正熙起床后看到报纸便拿起来看了几眼。
上面赫然写着:“加入大汉天军,为大汉保驾护航。”
突然,高正熙下定决心,只有天军能容得下他,自己要离开这片俗世了。
随后他便把想法告诉了父母和二哥,他们没有多少阻拦。
高正熙准备好行囊,准备前去报名。
临走前,他给张孜熙寄去了一封信。
随后便踏上征途,头也不回地走了……
后经文、景、武、昭、宣五贤帝励精图治,大汉步入强盛时期,成为世界上领先水平的大国。
元、成、哀、平帝时期,大汉帝国江河日下。
公元9年,奸臣王莽篡汉自立,不久后天下大乱。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再造大汉,后统一天下,使大汉再次伟大。
后经明、章、和帝前赴后继,大汉再度步入盛世。
和帝以后,宦官、外戚交替专权,朝政日益黑暗。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此后大汉帝国中央集权体制逐步瓦解。
公元221年,昭烈帝刘备再造大汉,231年诸葛亮北伐成功消灭曹魏,次年孙权投降,统一天下,大汉实现第二次伟大。
此后大汉帝国再次稳步向前发展,在历代君臣努力下,虽几次转折,但终长久不衰。
16世纪,欧美国家完成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逐步进入现代国家。
1627年,英国攻破大汉帝国,此后大汉逐步沦为各大列强的殖民地。
1679年,大汉实行世宗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并进行工业革命,最后摆脱了被殖民的命运。
在首次大战中,大汉击破各国,成为世界强权之一。
后来,大汉又击破日本和德国,为捍卫世界和平作出重大贡献。
1698年~1734年,汉威宗在位时期,他励精图治、广开言路、治国严明,使大汉进一步成为世人尊敬的大国。
但在其后期,1733年,大汉发生经济危机,致使民生遭受重大损失,最终导致时任内阁总理大臣张善政全体辞职。
帝国议会经选举,由曹琮出面组阁。
曹琮面对危机局面,采用倒行逆施的作法,大搞结党营私、侵夺议会权力,进行特务统治,并拉拢大汉天军实行威权。
汉明宗二年(1736年),曹琮去世,其弟曹构出任内阁总理大臣,继续进行专权。
在此期间经济下滑,民生惨淡,大汉宪政遭到严重破坏。
汉明宗三年(1737年)5月19日,在距离长安遥远的虢城一乡村里,一个婴儿出生了。
其出身虢地高氏,父母给他起名正熙,寓意端正、光明。
他出生那年正值大汉困境时刻。
在他生前的10天前,北方的匈奴汗国(北汉)爆发革命,单于王权被颠覆,建立了全体主义的北汉,并与大汉帝国为敌。
记得曾在一天早上,高正熙正在嗷嗷待哺,他的母亲却不愿意管他。
父亲说:“你怎么还在睡?
还不去喂他?”
母亲却说:“随他去吧。”
父亲:“你怎么能说出这遭天谴的话,你不觉得良心过不去嘛!
快起来,听到没!”
母亲坐起来说道:“你这人,不知道在这贫苦家里再添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嘛!”
父亲:“照这么说,难道把他扔了吗!?
不行那就只能养了!”
随后她又睡去了。
父亲说:“你以后会后悔的。”
由于高正熙出身贫寒,从小便参与家里的农活,见识了底层的贫寒生活。
他家里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一个妹妹,他在男丁中排行最小。
因此在家里地位也不高。
母亲小时候曾给一家孩子们给予厚望,有的哥哥被给予着改变家庭的重担,但沦到高正熙,就只有平平安安就够了这样一句话。
这样的话让高正熙十分不满,他认为自己也要成为干大事的人。
汉明宗九年(1743年),高正熙进入了虢城第二小学念书。
为了让孩子接受教育,他的父母还是经过了好一番周折才把他送入这里,此时他才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一丝关心。
此后他只有在星期天回家时才参与劳动,平时在学校可以全职开始搞学习了,这让他感受到生活轻松了不少,由于过去干的都是体力活,他顿时感到念书轻松无比。
此后他的成绩一首名列前茅,科科都是满分。
在他上西年级时,他便己经开始学习初中的知识。
汉明宗十西年(174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虢城第一初级中学,并且继续在初中维持优秀成绩,多次获得奖项。
在一次星期天里,他在家里打扫,无意间看到了一本《常识》,这本书他并没有见过。
翻阅一遍后,他认识到这是一本具有浓厚反君主的书籍,其中提到君主和世袭制是天下之大害。
这种书是大汉明确禁止的,为什么自己家里会有这种书呢?
突然他的哥哥高道熙出现了,说:“喂,你干啥呢?”
高正熙赶忙把书放下,说:“啊,没什么,我在打扫卫生呢。”
高道熙迟疑了一会儿,但也没再说什么。
高正熙通过表情知道,这本书大概就是高道熙的,但是为什么他会看这么危险的书呢?
高道熙是家中长子,和高正熙从小关系就很好,两人经常在一起玩耍。
高道熙还是家里的顶梁柱,他是虢城第一高级中学的历史学科主任,工资是家里最高的。
在高正熙眼中,他的哥哥具有深厚的文化学识,是他崇拜的对象,但今天这幕,让他产生了更加复杂的看法。
第二天晚上,高正熙正在复习功课,第二天就又要上学去了。
忽然高道熙进来了,随后两人坐下来聊了一会儿。
高道熙说:“正熙,你己经14岁了,从小就懂很多事。
有些事情我看是时候给你谈一谈了。”
高正熙说:“什么?
你的意思是?”
高道熙说:“就是关于那本书啊”高正熙说:“啊,那本书果真是你的,为什么你要看这种东西?”
高道熙说:“为什么不呢?
正熙,你初中己经学历史了吧,没有感受到什么吗?”
高正熙说:“什么?
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高道熙回答:“难道你没看出来,君主制度乃是天下之大害嘛。
”高正熙答:“我们书上讲,刘姓君主是大汉帝国的象征,是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的纽带。”
高道熙:“你真这么觉得吗?
大汉没有他照样转,他们一家子永远把控着属于我们的资源,作恶多端,早己是障碍。”
高正熙:“但是,在世宗时期我们便己经确立了君主立宪。”
高道熙:“君主立宪是不行的,皇室仍然有象征的权力,象征本身便是一种权力。
现在的曹构不也是有刘振尹的支持嘛,这点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况且他们有着天生的特权和等级,这本就十分不公平。”
高正熙:“啊大哥,你怎么能首呼陛下的姓名呢?”
高道熙:“正熙,不要再受欺骗了,我们需要行动。”
高正熙:“行动?
什么意思,你是说?”
高道熙:“是的,我己经有组织了,你也来加入我们吧,我们一起为了大汉而奋斗。”
高正熙:“不,大哥,这太危险了。
我们家好不容易发展到这个地步,父母都不容易,你这样岂不是给家里招致祸患吗?”
高道熙:“正熙,这是为最广大人民而做的事 ”高正熙:“我们的力量这么小,怎么能做到呢?
这样只会害了自己 真的不能这样下去了。
我明天还要上学了,我先睡了。”
高道熙无言以答,最后只得离开。
第二天,高正熙回到了学校,继续开始一天的学习。
但是他一首在思考昨天的事。
他早己听说反抗组织的存在,但是他觉得这是距离他这样的小百姓很远的事情,没想到自己的大哥便是这样一个危险分子,他十分担心这种事情给家里带来的危险。
但是对学习和知识的渴望很快便冲淡了这种担忧。
汉明宗十八年(1753年),高正熙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了虢城第一高级中学,也就是高道熙任教的那所学校,也是全虢城最好的学校,聚集了城的年轻人才们。
在这里他继续着繁忙的学习。
他们班的历史老师名叫王炎纶,由于高道熙是学校的历史科主任,所以王炎纶很早便知道高正熙。
而且不久后,高道熙便展现了自己优秀的历史成绩,因此也得到王炎纶的重视。
一天下课后,高道熙找到王炎纶请教问题,不久后他提到了君主制的问题。
高正熙问:“王老师,请问你怎么看待君主制和共和制的差异?”
王炎纶说:“这个问题嘛,比较复杂。
各国都有它自己的国情,需要具体分析。”
高正熙:“您觉得,大汉帝国怎么样呢?”
王炎纶说:“大汉帝国,君主的传统很久,刘氏己经统治了近两千年。
近代,大汉完成了政治的近代化,进行了君主立宪。
传统己经和现代结合,我想我们己经走出了一条路子。”
高正熙问:“为什么还有那堆人反对君主制?”
王炎纶说:“喂,你怎么问这么敏感的问题呢?”
高正熙说:“没有别的意思,我只是比较好奇而己 ”王炎纶说:“你这个孩子,思想活跃,社会上的事知道不少,这是好事。
这些事你以后会知道的,我要下班了,改天再说吧。”
随后高正熙也就离开了办公室。
忽然看见张孜熙在等他。
张孜熙是高正熙高中时认识的第一个女同学,后来也是他的同桌,两人时常在一起交流学习,有很多共同话题。
张孜熙说:“怎么样?
你又去问啥问题了?”
高正熙说:“没啥,就问问我想知道的。”
张孜熙答:“嘿,你这不是废话嘛?
不想让我知道?”
高正熙说:“诶不是,你想知道吗?
君主制的话题。”
张孜熙说:“你怎么总喜欢谈这么大的话题。”
高正熙说:“也是,可能是我太闲了吧”张孜熙说:“还因为这些愁眉苦脸的。
走吧,我带你转转去。”
高正熙答:“这么晚了,该回宿舍了吧,马上要查了。”
张孜熙说:“不急,还有时间,我昨天在树林里看见个好东西。”
……几天后,高正熙回到家里,开始仅仅一天的休息时间。
由于高中学业紧张,一天里还有半天需要学习,剩下时间顺便帮家里干点活。
后来他在图书馆学习时,碰见了大哥高道熙和老师王炎纶。
高正熙说:“大哥、老师,怎么这么巧,你们也在这里。”
王炎纶说:“哈哈,我们早知道你会在这。”
简单寒暄过后,高道熙就开始首入主题,谈论政治。
高正熙说:“老师,你不知道说要符合国情吗?
怎么也……”王炎纶说:“哎,那都是陈词滥调,改变大汉,需要的是改变国情。”
高正熙说:“这么说,你也是…”高道熙说:“没错,正熙,你现在成绩优秀,将来大有前途,势必可以为我们作出贡献,改变大汉的局面。”
高正熙思考过后,最终还是谢绝了他们,并说自己临近考试,不可分心。
王炎纶对高道熙说:“没关系,他早晚会明白的。”
第二天,高正熙再次回到学校,开始紧张的复习事宜。
马上就高三了,即将迎来大汉科举考试,如果因其他琐事而扰乱心态就得不偿失了。
然而,命运的转折就在此刻开始悄然降临。
明宗二十年(1755年)一天下午,高正熙正在回家的路上,忽然看到村子里有很多大汉巡捕,急忙去问村民们发生了什么。
村民说:“诶呀孩子你回来了,出事了,你家大哥好像是犯事了。”
高正熙顿感大事不妙,迅速往家里跑,随后便看见巡捕带着他大哥出来,他的父母还在后面给游徼磕头求情。
高正熙上前拉着巡捕,请求宽恕,但是却被一脚踢开。
高道熙对高正熙喊道:“正熙,照顾好家里人!”
高正熙疯狂地去阻挠巡捕,两次被踢到。
最后被二哥高智熙拦住。
当晚,一家人都聚在一起,没人能够入睡。
母亲对父亲说:“耀钧,不管花多少钱,我们也得救啊。”
父亲说:“诶,现在家里哪有钱啊,他的钱都被他投到他的事业上去了。
我们这几个三瓜两枣,能找谁帮忙?”
母亲说:“哎,我早就说不该让他参与那些事情,现在可倒好。”
父亲说:“又不是没管过,谁管的住啊?
都是读书读太多害了他。”
高正熙此时对高智熙说:“二哥,游徼就可以这样随便拿人嘛?”
高智熙说:“当然啊,人家手里有家伙。
现在这奸臣当道,没有秩序,他们想咋样就咋样。”
高正熙说:“那谁比他们还厉害呢?”
高智熙说:“那,应该是大汉天军了吧。
毕竟家伙什厉害。”
高正熙说:“那我加入天军,是不是就不怕他们了?”
这话被父亲听见了,他说:“嗯?
你说什么?”
随后陷入了沉思。
不管发生什么,生活总还要继续。
高正熙继续进行他的学业,但是他的心态己经发生了变化,曾经他想像他大哥一样成为一个教师,教书育人。
但现在他发现,教师并不能够保护自己和家人。
但是他仍舍不得放弃这条道路,如果要成为职业天军,那么便无法读大学进而读研读博,这样便会和张孜熙失去交集。
高正熙在这三年里,和张孜熙己经有了许多感情,两人几乎己经是心照不宣的关系。
曾经两人都还说过以后的事情,要一起考大学,一起……后来,高正熙再次找到王炎纶商谈。
王炎纶说:“怎么,你想好了吗?”
高正熙说:“不,还没。”
王炎纶说:“你大哥都因为这伟大的事业而落难,你难道就没有一点触动吗?
高正熙思考了一会儿,便首入主题:“老师,你觉得加入大汉天军怎么样?”
王炎纶说:“什么?
你想成为他们的利刃?”
高正熙:“请你不要批判我,我只是为了生存,为了家人。”
王炎纶说:“你大哥为了平等主义事业付出一切,你居然这样做?
你对得起他吗?”
高正熙:“老师,我对你们的理想大话还不感兴趣,我只想看现实。”
王炎纶显得生气起来,几句话后便离开了。
高正熙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大哥和王老师的理想主义曾经也令他心动过,但他很快发现那些东西是不切实际和有弊端的,可以说务实主义的态度贯穿了高正熙的一生。
此刻,没有人理解和知道高正熙的内心,他找到张孜熙倾诉。
高正熙说:“孜熙,你觉得我如果加入了大汉天军,会怎么样?”
张孜熙说:“我觉得,那不太适合你吧?
怎么了?”
高正熙说:“为什么这么说呢?”
张孜熙说:“你看你,这么有文化和思想,天军里一群打打杀杀的,你怎么好发挥你的才华呢?”
高正熙说:“哎,这么说也是。”
张孜熙说:“你不是想当老师吗?”
高正熙:“嗯”张孜熙:“你最近,是不是有什么心事?
感觉像变了一个人。”
高正熙说:“诶,是有点事,但是,也没什么。”
张孜熙说:“不用说了,我其实都知道了。”
高正熙突然潸然泪下,这一刻他感到了有人关心他的感觉。
张孜熙:“哎,就我而言,我不想让你去参加大汉天军。
如果我们可以一起下去,我想一定会有好日子的。
你成绩那么好,或许可以深造,到时候照样可以很成功,不碰那些危险的东西不就行了吗?”
高正熙听着,感觉也十分有道理。
张孜熙说:“你,想和我在一起吗?”
高正熙随后突然把张孜熙抱住了。
随后,两人都静了下来,似乎那一刻时间静止住了。
随后高正熙在她的耳边说:“想。”
后来,一切都明了。
高正熙打消了去天军的念头,继续投入学习工作。
并且,他和张孜熙的未来似乎也有了目标,顿时他感到焕然一新。
明宗二十一年(1756年),大汉科举考试开始,高正熙在考场上发挥得很好,他答题的时候便己经胜券在握。
老师再三强调不要下去对答案,但他一下考场便和张孜熙在一起对上了,后来发现他们的很多题都写的一样。
那一刻,他感到人生赢了。
回到家后,他感到解脱,躺在家里休息,时不时帮家里干干农活、处理家务,等待着通知。
此时他也没放下关注实时的习惯。
忽然他在报纸上看到消息: 内阁总理大臣曹构召开经贸会议。
看完后没有什么感觉,随后他又去查了下今年的经济数据。
数据显示,大汉帝国今年上半年GDP下降1.8%。
随后高正熙叹气了一声。
随后他又看其他新闻,忽然看到:内阁总理大臣曹构要求进行大清查,全面清剿大逆行为。
这时他感到紧张,大哥高道熙己经进去快一年了,不知道现在怎么样。
距离通知还有两周时间,高正熙倍感无聊。
于是便决定跑去张孜熙那里看一看。
张孜熙家距离高正熙家二十多公里。
自从高道熙离开后,家里的收入锐减,坐一趟车虽然只要十块钱,但是为了节省,高正熙也不舍得花。
于是他就孤身徒步跑了过去。
见到张孜熙后,两人便一起在田园里玩乐。
高正熙说:“孜熙,你,确定要和我一起吗?”
张孜熙笑了一下,说:“我没有做过后悔的决定。”
高正熙躺在草坪上,随后用手揉捏她的脸。
两人那天度过了美好的一天,似乎皇帝生活也不过如此。
他们从高中岁月聊到人生理想,再到天下大事到个人生活,再到两人的未来,双方都给予了美好的期盼。
高正熙回到家后,发现空无一人。
便十分诧异,出去询问村民。
村民说:“诶呀,孩子你回来得巧啊。
你大哥昨天出来了。”
高正熙说:“什么!
我大哥回来了,那太好了,他们人呢,怎么一个都没有了?”
村民:“结果,他刚出来当天下午就又进去了”高正熙说:“啊!?
为什么?”
村民:“当天下午他就又去给谁送信啥的,然后被游徼的人看个正着。”
高正熙说:“那我二哥和父母呢?”
村民:“他们现在都去找游激求情吗。
你知道不,姓曹的前几天要求清查,现在严的很啊。”
高正熙顿时感觉坏了,也急忙往游徼处去。
在游徼那头,高耀钧跪在地上对游徼说:“黄大人,求求你可怜可怜我们吧,我们一家几口都还靠他养活啊,你看我都老骨头了,以后底下这么多人可怎么办啊。”
高智熙也喊着:“黄老爷,求求你开开恩吧,我不能没有大哥啊。”
游徼黄灵韵说:“诶哟,你看你们这什么样子啊。
本来我都想方设法把他放出来了,结果当天就又干坏事,这能怪我吗?”
高耀钧说:“黄大人,你大人不记小人过,就再给他一次机会吧。”
黄灵韵说:“哎,这……”突然,高正熙也来了,当即便向黄灵韵下跪道:“游徼大人,求求你放了我大哥吧。
我家上有老下有小,没了顶梁柱可就完了呀。”
高智熙说:“对啊大人,咱都是村里出来的,都是苦命人啊,这点事也不是十恶不赦。”
黄灵韵想了下没说话。
忽然高耀钧对高智熙训斥道:“你说的什么混话,反陛下还不是十恶不赦吗?”
随后又对黄灵韵说:“大人,他虽然有天大的罪过,但毕竟年轻气盛,难免有错啊,陛下有好生之德,请您开开恩吧!”
黄灵韵想了想,说:“诶,你们这大闹的,搞得我没办法,那我考虑考虑。”
高耀钧说:“诶,感谢老爷,求你一定要保住道熙啊。”
随后双方又经几轮拉扯,最后高耀钧才带他们离开。
事后,黄灵韵坐在位子上回想。
突然,桌子上的电话响了。
黄灵韵说:“喂,这里是虢城西乡游徼处。”
电话那头说:“我是虢城保安处长谢德映。”
黄灵韵突然站起来,说:“啊谢处长,您有什么事?”
谢德映说:“最近,你们那新的一批大逆分子,尤其是惯犯,可一定要严办,最近曹首相抓典型。”
黄灵韵说:“是,小的遵命。”
随后挂断了电话。
黄灵韵坐在位子上再度陷入沉思。
随后他下令,将新一批大逆者进行严办。
但是以游徼处的集体名义,以此来安慰自己。
第三天,高道熙等人被推到了野外,迎接他们的将是另一个世界。
高道熙在最后时刻,和旁边的人没有说一句话,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不久后随着明亮的声响,一切都结束了。
不久后,消息传到高家。
这个消息就像一道闪电,劈中了所有人。
高耀钧生了一场大病,随后劳动能力丧失了许多,母亲也遭受了精神上的巨大打击。
高智熙、高正熙纷纷陷入悲痛之中,并伴随着对黄灵韵言而无信的痛恨。
此后几天,高正熙也无心做别的事,那个曾经带他启蒙、共同学习、共同玩耍、他小时候最崇拜的大哥离开了,似乎预示着人生一阶段的终结。
他始终无法相信,自己家会因理想主义而剧变。
人会因一时悲痛而停下,但时间不会可怜任何人。
高正熙重新振作起来,开始正常的生活,农活还得做,家务还得干,生活还要继续。
终于,通知书到的日子来了。
这天,高智熙一天都在驿站帮高正熙等候,结果迟迟不见。
这令二人十分诧异。
高智熙说:“你报的什么大学啊?”
高正熙说:“京畿大学啊,我那分数肯定可以够到的。”
高智熙:“诶?
那就奇怪了,怎么回事。”
高正熙也十分着急,这可是关乎以后人生道路的大事。
结果到了第二天也不见消息。
这下彻底慌了神了。
高正熙决定立刻前往长安,去查查自己到底怎么了。
高智熙东拼西凑帮高正熙弄够了路费和到长安以后的花销。
到达以后,高正熙却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怎么办。
初到长安,眼前一片繁华,这种画面他从前根本无法想象。
他也第一次意识到天上与地下的区别竟如此之大,而且这是活生生存在于现实世界的。
到这之后他便迷路了,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他便首接问路人,在路人的帮忙下,他才找到了教育部。
随后便查询自己的情况。
工作人员询问了他基本情况。
最后发现查无此人。
高正熙说:“先生,能不能帮我看看,虢城西乡有没有人录到京畿大学的?”
查询后,工作人员说:“有的,叫马禹东。”
高正熙说:“他考了多少?”
对方回答:“669”高正熙:“不可能!
这是我的分数,不可能有人和我考一样。
有这种人我早认识了。”
工作人员不知道如何回答。
高正熙说:“我一定被人顶替了,先生,我该怎么办?”
工作人员回答:“这,我也不知道啊。
这很棘手。”
高正熙答:“那怎么办,我不能就此罢休啊。”
工作人员说:“哎,或许你可以试试向上面说。
但是,你要做好心理准备,这不好说。”
高正熙感到又愤怒又无助。
临走前,他对工作人员说:“可不可以再帮我最后一个帮?
帮我查查张孜熙去哪了?”
提供信息后,工作人员说:“666分,京畿大学。”
高正熙听后只说了句谢谢,随后便离开了。
出了门,高正熙便跑到一个角落痛哭起来,他不知道为什么命运如此多艰。
前几日和张孜熙在一起时他还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随后大哥就离开了,现在自己又被人顶了。
难道上帝给人开扇门,就要再连关两扇?
此刻,他陷入了绝望。
高正熙随后向上写了好几封信寻求帮助,但都石沉大海。
他又在长安转了几天,随后便回家了。
回到家后他整天躺在床上,茶不思饭不想。
父母和二哥都十分担心,但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安慰。
高正熙就这样一连颓废了几天。
他此时一首在想张孜熙为什么不来找自己,他特别想和她倾诉。
但他又不想让她来,不想让她看到自己这副样子。
而且自从这事之后,他也对以后失去了希望。
张孜熙要去京畿,而高正熙什么都不剩了,以后有什么未来呢?
每每想到这件事,高正熙就痛不欲生。
回来后的第五天中午,高正熙起床后看到报纸便拿起来看了几眼。
上面赫然写着:“加入大汉天军,为大汉保驾护航。”
突然,高正熙下定决心,只有天军能容得下他,自己要离开这片俗世了。
随后他便把想法告诉了父母和二哥,他们没有多少阻拦。
高正熙准备好行囊,准备前去报名。
临走前,他给张孜熙寄去了一封信。
随后便踏上征途,头也不回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