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界轮(阿言林鑫沉)小说完整版_完结好看小说万界轮阿言林鑫沉
时间: 2025-09-13 14:46:51
凌晨西点的林家村口,冻雨裹着山风抽在林夏脸上。
她背着磨得发亮的军用背包,靴底碾过结冰的碎石子路,呼出的白气在路灯下凝成细碎冰晶。
七公里山路,从镇上下车到村口,最后一班中巴司机嫌她作训服上沾了泥,摇下车窗喊“晦气”,她便徒步走来——这对在维和部队练出的体能来说不过热身,可心口那块沉铁,从接到母亲病危通知就压得她喘不上气。
卫生所的白炽灯刺得人眼疼。
她扑到床前,攥住那只枯瘦如柴的手,指甲几乎掐进掌心。
心电监护仪的滴答声里,医生的声音像隔了层毛玻璃:“最后就念叨‘别去翻那年的事’,人走得还算安详。”
“那年的事?”
林夏喉头发紧。
五年前父亲林振山“为救山火殉职”的通报还在镇政府墙上挂着,追授的“革命烈士”证书压在木箱底,边角都泛了黄。
她低头吻母亲额头,眼泪砸在老人眼角未干的泪渍上,突然听见身后护士翻病历的嘀咕:“要说这烈士名录啊,林家可没进。
去年评优人家村支书还说,没名字的不算数......““你说什么?”
林夏霍然转身,作训服下摆带翻了床头柜的搪瓷杯。
护士被她眼里的寒光惊得后退半步,病历纸簌簌掉在地上:“就、就是祠堂里那块碑,二十一个名字,没林振山......”雨夜里的祠堂飘着线香残味。
林夏攥着父亲的烈士证书,指尖几乎要把纸页戳穿。
斑驳的红漆墙上,“林家村革命英烈名录”几个鎏金大字下,二十一个名字刻得深而工整,从1949年剿匪牺牲的老支书,到2003年抗洪的民兵队长,独独没有1998年的“林振山”。
“老樟叔。”
她转身看向缩在香案后的守祠人。
老人七十来岁,背驼得像张弓,正往铜炉里添香灰,听见声音手一抖,香灰撒了半案:“你爸......站最后一班岗那天,春雨下了整夜。”
他枯树枝似的手指指向祠堂外的哨岗石墩,石墩上的凹痕被雨水泡得发亮,像极了枪托长期抵压的痕迹。
“夏夏。”
身后传来熟悉的男声。
林夏不用回头也知道是谁——陆远的西装永远笔挺,连雨丝都沾不上他肩头。
村支书的手搭上她后背,力道不大却带着压制:“名单是市里文旅局定的,现在全村吃红色旅游这碗饭,你闹起来......”他凑近些,声音放软:“妈刚走,你先歇着,啊?”
林夏侧过身,避开那只手。
陆远的袖扣在香烛下泛着冷光,和小时候替她擦伤口时系着的蓝布带判若两人。
“我爸是烈士。”
她一字一顿,“烈士名录里该有他名字。”
当晚的林家老屋漏着雨。
林夏打着手电筒,光束扫过坍塌的房梁,老鼠从墙洞里窜过,带起一阵霉味。
她徒手搬开腐朽的衣柜——军旅生涯练出的臂力让木板碎裂声格外刺耳,阁楼暗格里的东西终于露出来:半封残信,边缘被火烧过,只余下“......账册藏于祠堂东柱夹层,若我出事,请交上级......土匪与村中有人勾结,非意外......”几个字,署名处是一团暗红的血迹,隐约能辨出“林”字轮廓。
还有一枚铜质军功章。
林夏用袖口擦去上面的灰,边缘的砍痕像道狰狞的疤,内侧刻着“98417”三个数字——1998年4月17日,正是父亲“死于山火”的日子。
清明祭典那天,祠堂前的广场挤得水泄不通。
旅游公司派来的赵金宝举着话筒,首播镜头对准新立的汉白玉纪念碑:“让我们向为林家村牺牲的革命先烈致敬——等一下。”
林夏从人群里走出来。
她换了件黑外套,怀里的军功章用红布包着,在阳光下泛着暗铜色的光。
首播镜头转过来时,她扯开红布,举高那枚章:“我父亲林振山,1998年4月17日牺牲。”
她声音不大,却像块石头砸进湖面,广场上的议论声瞬间哑了,“为什么烈士名录里没有他?”
弹幕在手机屏幕上炸开。
林夏开着首播,能看见“烈士无名”西个字正往上蹿。
赵金宝的脸涨得通红,伸手要抢她手机:“小同志,这是严肃场合——严肃?”
林夏侧步避开,目光扫过人群里的陆远。
村支书站在最前排,西装依旧笔挺,可额角有细汗:“我爸牺牲那年,根本没山火。”
她提高声音,“有剿匪队的同志告诉我,1998年4月17日,他们在村后山林和土匪交火,有位战士为救战友挡了子弹......”首播镜头晃了晃,无意扫过祠堂主梁。
林夏呼吸一滞——那道刻在木头上的痕迹,是父亲当年教她的特战联络暗号,箭头指向东南方,尾端打着三个结。
她看过父亲的训练笔记,那是九十年代侦察兵标记藏物点的方式。
祭典不欢而散。
夜里十点,林夏蹲在祠堂屋脊上。
冻雨还在下,她穿着作训服外套,雨水顺着帽檐滴进后颈,却丝毫不觉冷。
监控探头的红光在墙角闪烁,她侧身避开,指尖摸到主梁上的刻痕——和记忆里父亲教她的分毫不差。
战术匕首咬在嘴里,她用拇指抹掉木楔上的雨珠。
当年在维和部队学的破障手法此刻派上用场,三短一长的力度压下去,木楔发出“咔”的轻响。
梁心微微颤动,夹层的缝隙里,有块冰冷的金属板贴上她指尖......
她背着磨得发亮的军用背包,靴底碾过结冰的碎石子路,呼出的白气在路灯下凝成细碎冰晶。
七公里山路,从镇上下车到村口,最后一班中巴司机嫌她作训服上沾了泥,摇下车窗喊“晦气”,她便徒步走来——这对在维和部队练出的体能来说不过热身,可心口那块沉铁,从接到母亲病危通知就压得她喘不上气。
卫生所的白炽灯刺得人眼疼。
她扑到床前,攥住那只枯瘦如柴的手,指甲几乎掐进掌心。
心电监护仪的滴答声里,医生的声音像隔了层毛玻璃:“最后就念叨‘别去翻那年的事’,人走得还算安详。”
“那年的事?”
林夏喉头发紧。
五年前父亲林振山“为救山火殉职”的通报还在镇政府墙上挂着,追授的“革命烈士”证书压在木箱底,边角都泛了黄。
她低头吻母亲额头,眼泪砸在老人眼角未干的泪渍上,突然听见身后护士翻病历的嘀咕:“要说这烈士名录啊,林家可没进。
去年评优人家村支书还说,没名字的不算数......““你说什么?”
林夏霍然转身,作训服下摆带翻了床头柜的搪瓷杯。
护士被她眼里的寒光惊得后退半步,病历纸簌簌掉在地上:“就、就是祠堂里那块碑,二十一个名字,没林振山......”雨夜里的祠堂飘着线香残味。
林夏攥着父亲的烈士证书,指尖几乎要把纸页戳穿。
斑驳的红漆墙上,“林家村革命英烈名录”几个鎏金大字下,二十一个名字刻得深而工整,从1949年剿匪牺牲的老支书,到2003年抗洪的民兵队长,独独没有1998年的“林振山”。
“老樟叔。”
她转身看向缩在香案后的守祠人。
老人七十来岁,背驼得像张弓,正往铜炉里添香灰,听见声音手一抖,香灰撒了半案:“你爸......站最后一班岗那天,春雨下了整夜。”
他枯树枝似的手指指向祠堂外的哨岗石墩,石墩上的凹痕被雨水泡得发亮,像极了枪托长期抵压的痕迹。
“夏夏。”
身后传来熟悉的男声。
林夏不用回头也知道是谁——陆远的西装永远笔挺,连雨丝都沾不上他肩头。
村支书的手搭上她后背,力道不大却带着压制:“名单是市里文旅局定的,现在全村吃红色旅游这碗饭,你闹起来......”他凑近些,声音放软:“妈刚走,你先歇着,啊?”
林夏侧过身,避开那只手。
陆远的袖扣在香烛下泛着冷光,和小时候替她擦伤口时系着的蓝布带判若两人。
“我爸是烈士。”
她一字一顿,“烈士名录里该有他名字。”
当晚的林家老屋漏着雨。
林夏打着手电筒,光束扫过坍塌的房梁,老鼠从墙洞里窜过,带起一阵霉味。
她徒手搬开腐朽的衣柜——军旅生涯练出的臂力让木板碎裂声格外刺耳,阁楼暗格里的东西终于露出来:半封残信,边缘被火烧过,只余下“......账册藏于祠堂东柱夹层,若我出事,请交上级......土匪与村中有人勾结,非意外......”几个字,署名处是一团暗红的血迹,隐约能辨出“林”字轮廓。
还有一枚铜质军功章。
林夏用袖口擦去上面的灰,边缘的砍痕像道狰狞的疤,内侧刻着“98417”三个数字——1998年4月17日,正是父亲“死于山火”的日子。
清明祭典那天,祠堂前的广场挤得水泄不通。
旅游公司派来的赵金宝举着话筒,首播镜头对准新立的汉白玉纪念碑:“让我们向为林家村牺牲的革命先烈致敬——等一下。”
林夏从人群里走出来。
她换了件黑外套,怀里的军功章用红布包着,在阳光下泛着暗铜色的光。
首播镜头转过来时,她扯开红布,举高那枚章:“我父亲林振山,1998年4月17日牺牲。”
她声音不大,却像块石头砸进湖面,广场上的议论声瞬间哑了,“为什么烈士名录里没有他?”
弹幕在手机屏幕上炸开。
林夏开着首播,能看见“烈士无名”西个字正往上蹿。
赵金宝的脸涨得通红,伸手要抢她手机:“小同志,这是严肃场合——严肃?”
林夏侧步避开,目光扫过人群里的陆远。
村支书站在最前排,西装依旧笔挺,可额角有细汗:“我爸牺牲那年,根本没山火。”
她提高声音,“有剿匪队的同志告诉我,1998年4月17日,他们在村后山林和土匪交火,有位战士为救战友挡了子弹......”首播镜头晃了晃,无意扫过祠堂主梁。
林夏呼吸一滞——那道刻在木头上的痕迹,是父亲当年教她的特战联络暗号,箭头指向东南方,尾端打着三个结。
她看过父亲的训练笔记,那是九十年代侦察兵标记藏物点的方式。
祭典不欢而散。
夜里十点,林夏蹲在祠堂屋脊上。
冻雨还在下,她穿着作训服外套,雨水顺着帽檐滴进后颈,却丝毫不觉冷。
监控探头的红光在墙角闪烁,她侧身避开,指尖摸到主梁上的刻痕——和记忆里父亲教她的分毫不差。
战术匕首咬在嘴里,她用拇指抹掉木楔上的雨珠。
当年在维和部队学的破障手法此刻派上用场,三短一长的力度压下去,木楔发出“咔”的轻响。
梁心微微颤动,夹层的缝隙里,有块冰冷的金属板贴上她指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