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诊器与蜂蜜水林晓顾荣生免费小说大全_完结的小说听诊器与蜂蜜水(林晓顾荣生)
1 归乡与困境暴雨像无数根银灰色的针,扎在苏哲的车窗上,模糊了窗外不断倒退的乡野。
他握着方向盘的手指微微泛白,导航提示还有三公里就到青溪村,这个他离开十年的地方。
后备箱里塞满了打包好的行李,还有几台拆开的服务器零件——那是他从深圳大厂离职时,唯一舍不得丢弃的“老伙计”。三天前,他刚提交完离职报告,就接到了堂哥的电话,说奶奶在家摔了一跤,虽然骨头没事,但之后总是精神恍惚,夜里频繁惊醒。“小哲啊,你奶奶总念叨你,说你在大城市搞的那些‘高科技’,能不能治治她夜里睡不着觉的毛病?
”堂哥在电话里的语气带着试探,像怕惊扰了什么。苏哲当时还笑着调侃“哥,我搞的是人工智能,不是安眠药”,挂了电话却对着电脑屏幕发了半小时呆。
他在公司主导研发的智能客服系统,每天能处理上百万条用户咨询,可连奶奶的失眠都解决不了。车子驶进村子,熟悉的青石板路被雨水冲刷得发亮,两旁的老房子屋檐下挂着褪色的灯笼。刚停稳车,就看见堂嫂撑着伞跑过来,脸上带着焦急:“小哲,你可算回来了!奶奶早上又说头晕,不肯去医院,就坐在门口等你呢。”苏哲心里一紧,拎着行李快步走进院子。奶奶坐在堂屋门口的竹椅上,穿着深蓝色的斜襟衫,头发花白,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十年前苏哲考上大学时,祖孙俩在村口老槐树下拍的。听见脚步声,奶奶缓缓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瞬间有了光,却又很快黯淡下去:“小哲,你咋瘦了这么多?大城市不好待,就回来吧。
”他蹲在奶奶面前,握住她冰凉的手,才发现老人的手腕细得仿佛一用力就会折断。“奶,我回来住阵子,陪你。”苏哲的声音有些沙哑,目光扫过堂屋角落,那里堆着几个没拆封的保健仪器,是他前几年寄回来的,显然奶奶一直没怎么用。
“那些玩意儿太复杂,按半天没反应,不如你小时候给我削的竹蜻蜓好用。
”奶奶轻轻拍了拍他的手背,眼神里带着一丝无奈。接下来的几天,苏哲彻底成了奶奶的“专职陪护”。他发现奶奶的问题远比堂哥说的复杂:除了失眠,老人还常常记不清刚做过的事,有时会对着空荡的院子喊已经过世的爷爷的名字,甚至会在夜里摸索着起床,说要去村口接放学的苏哲——那是他小学时的事了。一天傍晚,苏哲正在厨房做饭,突然听见堂屋传来“哐当”一声响。他冲出去,看见奶奶倒在地上,手边是翻倒的热水瓶,幸好水已经凉了。奶奶挣扎着想爬起来,嘴里念叨着:“不碍事,不碍事,别告诉你爸妈……”苏哲的心像被狠狠揪了一下。他扶起奶奶,看着她手臂上的淤青,突然意识到,奶奶需要的不是遥远的问候和复杂的仪器,而是能让她安心、让家人放心的陪伴——哪怕这种陪伴,需要用科技来实现。那天晚上,苏哲在院子里坐了很久。手机屏幕上,是他前同事发来的消息,问他要不要回去,项目还缺个技术负责人。他关掉对话框,目光落在奶奶房间的方向,那里透出微弱的灯光,奶奶还没睡着。他突然有了一个念头:与其在大城市研发那些冷冰冰的商业产品,不如为奶奶,为像奶奶一样的老人,做一件真正有用的东西。一件能让科技变得不遥远,甚至能带来温暖的东西。这个念头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扎了根。他起身走进堂屋,翻出带来的服务器零件和笔记本电脑,屏幕的光映在他脸上,眼神里满是坚定。
2 初遇与灵感研发的第一步就卡住了。苏哲想做一款适合老年人的健康监测设备,但市面上的产品要么操作复杂,要么功能单一,根本不符合奶奶的需求。
他对着电脑屏幕发呆,手指在键盘上敲了又删,连最基础的产品框架都搭不起来。“小哲,帮我看看这手机咋回事,老弹出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奶奶拿着一部老旧的智能手机走进来,眉头皱得紧紧的。这是苏哲去年给她买的,本想让她方便视频通话,可奶奶总说“手机比田里的草还难打理”。苏哲接过手机,发现是几个恶意软件弹窗。
他一边清理,一边教奶奶怎么关闭弹窗,可奶奶听得云里雾里,最后只是摆摆手:“算了算了,你们年轻人的东西,我们学不会。
”看着奶奶转身离开的背影,苏哲突然意识到问题所在:他一直站在自己的角度设计产品,却没真正站在老年人的立场上思考。他们需要的不是“智能”,而是“简单”和“可靠”。
为了摸清老人们的真实需求,苏哲开始每天早上都去村口的老槐树下。
那里总是聚集着一群老人,有的下棋,有的晒太阳,有的只是坐着聊天。第一天去的时候,老人们看他的眼神带着好奇。苏哲搬了个小马扎坐下,没提自己搞研发的事,只是陪着他们聊天。张大爷说自己有高血压,每天要吃三种药,总记不清哪个时间吃哪种;李奶奶抱怨家里的智能血压计,每次测量都要按好几个键,儿子教了十几次还是不会用;王爷爷则沉默地坐着,手里攥着一张照片,苏哲后来才知道,他的儿女都在外地,去年老伴走了,他一个人在家,连生病都没人知道。
这些细碎的抱怨和沉默的孤独,像锤子一样敲在苏哲心上。他每天都去老槐树下,把老人们的需求一条条记在本子上:操作要简单,最好只有一个键;能提醒吃药,声音要大;能一键联系家人,不用翻通讯录;还要能监测身体状况,有异常能及时报警。
“要是有个东西,像个小管家似的,啥都帮我们想着,就好了。”张大爷下棋输了,随口说了一句,却让苏哲眼前一亮。是啊,为什么一定要做冷冰冰的设备?
不如做一个有“温度”的陪伴者。那天下午,苏哲在镇上的废品站里淘到了一个旧的毛绒小熊。小熊的绒毛已经有些褪色,但造型很可爱。
他抱着小熊回到家,奶奶看见打趣道:“都多大了,还玩玩具?”“奶,这不是玩具,是‘暖芯’。”苏哲笑着说,给这个还未成型的产品起了名字。
他想把监测芯片和扬声器藏在小熊肚子里,外壳用柔软的布料,让它看起来像个普通的玩偶,而不是科技产品。这样,老人们不会有抵触心理,还能把它当成陪伴自己的“小伙伴”。
研发开始有了方向,但新的难题又出现了:资金短缺。离职时的积蓄大多给了家里,买零件、做测试都需要钱。苏哲算了算,光是定制芯片和模具,就需要至少五万块,这对现在的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他试着在网上发布了项目介绍,希望能找到投资,可回复寥寥无几。有人说他异想天开,老年人市场没前景;有人觉得产品太简单,没技术含量。苏哲看着那些评论,心里有些失落,却没打算放弃。这天,他正在院子里调试小熊肚子里的传感器,突然听见门口传来一阵摩托车声。
一个穿着白色连衣裙的女孩停在门口,手里拿着相机,笑着问:“请问,这里是青溪村吗?
我是来拍纪录片的,想找些老人采访。”女孩叫林晚,是个自由纪录片导演,这次来青溪村,是想拍一部关于乡村空巢老人的纪录片。苏哲给她指了路,两人聊了起来。
当林晚得知苏哲正在为老人们研发“暖芯”时,眼睛亮了起来:“这太有意义了!
我能拍一拍你的研发过程吗?或许能让更多人关注这个项目。”苏哲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
他没指望纪录片能带来投资,只是觉得,能让更多人关注空巢老人的困境,也是一件好事。
接下来的几天,林晚经常来苏哲家拍摄。她看着苏哲一次次调试传感器,一次次修改程序,看着他耐心地给奶奶演示小熊的功能,眼里渐渐多了些不一样的光芒。
“你为什么愿意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回来做这个?”一天拍摄结束后,林晚忍不住问。
苏哲看着远处正在院子里浇花的奶奶,轻声说:“我以前总觉得,科技是用来改变世界的,后来才发现,能改变身边人的生活,就已经很有意义了。”林晚沉默了片刻,突然说:“我认识一个做公益创投的朋友,或许可以帮你引荐一下。”苏哲愣住了,看着林晚真诚的眼神,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或许是“暖芯”的第一个转机。
3 挫折与坚持林晚的朋友很快就联系了苏哲。对方叫陈姐,是一家公益基金会的项目负责人,对“暖芯”很感兴趣,说可以提供三万块的种子基金,但需要苏哲在一个月内做出样品,参加基金会的项目评审会。三万块虽然不够,但至少解了燃眉之急。苏哲立刻投入到样品研发中,几乎每天都泡在临时搭建的“实验室”——他家的杂物间里。林晚也经常来帮忙,帮他记录测试数据,有时还会带着拍摄的素材来,让他看看老人们真实的生活场景,帮他找回研发的初心。“传感器的灵敏度还是不够,奶奶翻身的时候,数据会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