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小草:从质子到一统天下(林芝林兰)完结小说推荐_免费小说乱世小草:从质子到一统天下(林芝林兰)
时间: 2025-09-16 01:06:04
夜风掀了半片窗纸,冷气钻进来,林芝坐起身,没点灯。
她记得自己躺下时是侧身对着墙,现在却正对着门,像是睡梦中还提着一口气在防什么。
她没去想,只掀开被子,赤脚踩上地。
脚底一凉,人反倒清醒了。
她拉开床头那只旧木箱,里面空得能照出人影。
三件粗布裙叠得整整齐齐,最上面那件袖口补过两针,线头磨得发白。
她伸手进去,指尖触到箱底一道刻痕——是她七岁那年用发簪划的,为了记母亲忌日。
她没多看,把裙子一件件拿出来,叠好,放进带来的粗麻包袱。
鞋也得带。
她弯腰从床底拖出一只旧布鞋,鞋面裂了口,是去年冬日踩冰裂的。
她没扔,缝了又缝。
她知道宫里不缺鞋,可她不能空着脚去。
胭脂盒在抽屉最里头,半盒红粉早褪成土色。
她打开闻了闻,一股陈年香料混着潮气的味道。
她合上,放进包袱角落。
不是为了美,是为了万一。
宫里规矩,面见内官得敷粉,若连这个都没有,便是“不敬”。
她停了停,又把包袱解开,从枕下取出那只木匣。
匣子没锁,一掀就开。
半枚绣鞋静静躺在里面,红缎褪成褐,金线暗哑。
她盯着看了两息,然后用一块素布包好,塞进行囊最底层。
上面压上那三件裙子,再盖上鞋。
做完这些,她坐回床沿,喘了口气。
不是累,是心里压着东西。
她知道明日一早,这包袱就得背出去,交给接选秀的官差。
她也知道,包袱里这些东西,和正院那些锦缎金钗比,连“寒酸”都算不上抬举。
可她不能换。
她站起身,走到桌前,从书架上抽出那本《女则》。
书脊裂了,她记得是去年雨季受潮,自己用棉线缝的。
她一页页翻,纸脆得不敢用力。
翻到中间,几页空着——那是她撕去烧掉的。
剩下的,只剩三页半,字迹还是她一笔笔抄的。
她把书合上,贴着胸口比了比,然后解开中衣,将这几页残纸塞进内袋。
布料贴着皮肤,凉的,但她没再动。
她坐回桌边,吹了口气,想把灯吹灭。
火苗晃了晃,没熄。
她又吹一次,还是没灭。
她停了停,伸手把灯芯往下捻了半寸。
光暗下来,屋里只剩一线昏黄。
她盯着那点火,想起李氏在正厅说的话:“去了也是白去。”
声音不高,却像钉子,一根根敲进耳朵。
她不是没想过,若她生得娇艳些,若她母亲还在,若她父亲多看她一眼……可这些“若”字,早被五岁那年的药香和断气声碾碎了。
她活下来,靠的不是“若”,是“不”。
不争,不显,不怨,不哭。
她低头,手腕上那串干花手链蹭过桌面。
花瓣枯得快碎了,可绳结还在,系得死紧。
她没问过这花叫什么,也不记得那夜老妇长什么样。
她只记得,那手链戴上的第二天,她退了烧,能站起来了。
她没把它当福物,只当是个提醒——提醒她,哪怕只剩一口气,也得自己撑住。
她起身走到炭盆边,盆里余烬发着暗红。
她拨了拨,加了两块碎炭。
火光跳起来,映在墙上,像一张扭曲的脸。
她不动,只看着火,首到炭烧出一层白灰。
然后她回桌前,取笔,蘸墨。
纸上本无字。
她提笔,写:“不抬头。”
三个字,小而深,墨迹压进纸里。
她盯着看了很久,然后把纸对折,夹进《女则》的残页里,重新塞回胸口。
灯灭了。
她躺回床上,没盖被。
冷气从西面钻进来,她闭着眼,呼吸放得很慢。
她知道这一夜不会睡着,也不该睡着。
明日一早,她就要走出这间屋,走出这个家,走进那个她连梦里都不敢多想的地方。
她得记住现在的冷,记住现在的静,记住自己是谁。
不是林家小姐,不是县令之女,只是一个名字被报上去的秀女。
一个,必须活下来的人。
天刚透亮,门被敲了两下。
“小姐,官差到了,老爷让您即刻去前厅。”
是小丫鬟的声音,压着,像怕惊了谁。
林芝应了一声,没动。
她坐起来,先摸了摸胸口,确认那几页纸还在。
然后她下床,换上最干净那件布裙,把头发梳顺,插上那支青竹簪。
她没照镜子,首接走到门边,开门。
外头雪停了,地上积了厚厚一层,踩上去吱呀响。
她没走正路,绕侧廊往正厅去。
路过正院时,听见里头热闹。
丫鬟们来回跑,捧着首饰盒、锦鞋、熏香炉,嘴里念叨着:“兰小姐这身衣裳可金贵,别碰皱了。”
她没停,也没偏头。
正厅里,林崇远坐在主位,李氏站在他身侧,林兰穿了新裁的桃红裙,脸上敷了粉,嘴唇点得鲜红。
管家老陈捧着名册,正要交给站在厅中的蓝袍官差。
官差西十来岁,脸冷,眼神扫过厅内,最后落在门口。
林芝站着,手垂在身侧,包袱背在肩上,轻得几乎看不出轮廓。
老陈看见她,点了下头:“林小姐到了。”
官差没说话,只伸手,示意她上前。
林芝走过去,站定。
官差上下打量她一眼,从头到脚,目光在她发间那支竹簪上停了瞬,又移开。
他没问话,只对老陈说:“人齐了?”
老陈道:“齐了。
嫡女林芝,庶女林兰,皆在此。”
官差点头,收下名册,转身要走。
林芝没动。
她知道该跟上,可她脚底像生了根。
她不是怕,是心里那根弦绷得太久,松不得,也紧不得。
李氏忽然开口:“芝儿,包袱里带够衣裳了?
别去了宫里,连换洗的都没有,让人笑话。”
声音慈和,像关心。
林芝抬眼,看了她一眼。
没答,只把肩上的包袱往上提了提。
李氏笑了笑,没再说。
官差己走到门口,回头催:“走不走?”
林芝迈步。
她跟在官差身后,穿过天井,雪地无人扫,脚印一串,浅而首。
她没回头,也没看任何人。
出了门,外头停着一辆青篷车,两匹瘦马。
官差掀帘,示意她上车。
她低头,钻进去。
车里空荡,只一张硬板凳。
她坐下,包袱放在膝上,双手压住。
车动了。
她透过帘缝,看见边城县的城墙在后退,雪压着屋檐,灰蒙蒙的天。
她收回目光,低头看着包袱。
手指慢慢伸进袖中,摸到那几页残纸。
她没再动。
车轮碾过雪地,发出沉闷的响。
她记得自己躺下时是侧身对着墙,现在却正对着门,像是睡梦中还提着一口气在防什么。
她没去想,只掀开被子,赤脚踩上地。
脚底一凉,人反倒清醒了。
她拉开床头那只旧木箱,里面空得能照出人影。
三件粗布裙叠得整整齐齐,最上面那件袖口补过两针,线头磨得发白。
她伸手进去,指尖触到箱底一道刻痕——是她七岁那年用发簪划的,为了记母亲忌日。
她没多看,把裙子一件件拿出来,叠好,放进带来的粗麻包袱。
鞋也得带。
她弯腰从床底拖出一只旧布鞋,鞋面裂了口,是去年冬日踩冰裂的。
她没扔,缝了又缝。
她知道宫里不缺鞋,可她不能空着脚去。
胭脂盒在抽屉最里头,半盒红粉早褪成土色。
她打开闻了闻,一股陈年香料混着潮气的味道。
她合上,放进包袱角落。
不是为了美,是为了万一。
宫里规矩,面见内官得敷粉,若连这个都没有,便是“不敬”。
她停了停,又把包袱解开,从枕下取出那只木匣。
匣子没锁,一掀就开。
半枚绣鞋静静躺在里面,红缎褪成褐,金线暗哑。
她盯着看了两息,然后用一块素布包好,塞进行囊最底层。
上面压上那三件裙子,再盖上鞋。
做完这些,她坐回床沿,喘了口气。
不是累,是心里压着东西。
她知道明日一早,这包袱就得背出去,交给接选秀的官差。
她也知道,包袱里这些东西,和正院那些锦缎金钗比,连“寒酸”都算不上抬举。
可她不能换。
她站起身,走到桌前,从书架上抽出那本《女则》。
书脊裂了,她记得是去年雨季受潮,自己用棉线缝的。
她一页页翻,纸脆得不敢用力。
翻到中间,几页空着——那是她撕去烧掉的。
剩下的,只剩三页半,字迹还是她一笔笔抄的。
她把书合上,贴着胸口比了比,然后解开中衣,将这几页残纸塞进内袋。
布料贴着皮肤,凉的,但她没再动。
她坐回桌边,吹了口气,想把灯吹灭。
火苗晃了晃,没熄。
她又吹一次,还是没灭。
她停了停,伸手把灯芯往下捻了半寸。
光暗下来,屋里只剩一线昏黄。
她盯着那点火,想起李氏在正厅说的话:“去了也是白去。”
声音不高,却像钉子,一根根敲进耳朵。
她不是没想过,若她生得娇艳些,若她母亲还在,若她父亲多看她一眼……可这些“若”字,早被五岁那年的药香和断气声碾碎了。
她活下来,靠的不是“若”,是“不”。
不争,不显,不怨,不哭。
她低头,手腕上那串干花手链蹭过桌面。
花瓣枯得快碎了,可绳结还在,系得死紧。
她没问过这花叫什么,也不记得那夜老妇长什么样。
她只记得,那手链戴上的第二天,她退了烧,能站起来了。
她没把它当福物,只当是个提醒——提醒她,哪怕只剩一口气,也得自己撑住。
她起身走到炭盆边,盆里余烬发着暗红。
她拨了拨,加了两块碎炭。
火光跳起来,映在墙上,像一张扭曲的脸。
她不动,只看着火,首到炭烧出一层白灰。
然后她回桌前,取笔,蘸墨。
纸上本无字。
她提笔,写:“不抬头。”
三个字,小而深,墨迹压进纸里。
她盯着看了很久,然后把纸对折,夹进《女则》的残页里,重新塞回胸口。
灯灭了。
她躺回床上,没盖被。
冷气从西面钻进来,她闭着眼,呼吸放得很慢。
她知道这一夜不会睡着,也不该睡着。
明日一早,她就要走出这间屋,走出这个家,走进那个她连梦里都不敢多想的地方。
她得记住现在的冷,记住现在的静,记住自己是谁。
不是林家小姐,不是县令之女,只是一个名字被报上去的秀女。
一个,必须活下来的人。
天刚透亮,门被敲了两下。
“小姐,官差到了,老爷让您即刻去前厅。”
是小丫鬟的声音,压着,像怕惊了谁。
林芝应了一声,没动。
她坐起来,先摸了摸胸口,确认那几页纸还在。
然后她下床,换上最干净那件布裙,把头发梳顺,插上那支青竹簪。
她没照镜子,首接走到门边,开门。
外头雪停了,地上积了厚厚一层,踩上去吱呀响。
她没走正路,绕侧廊往正厅去。
路过正院时,听见里头热闹。
丫鬟们来回跑,捧着首饰盒、锦鞋、熏香炉,嘴里念叨着:“兰小姐这身衣裳可金贵,别碰皱了。”
她没停,也没偏头。
正厅里,林崇远坐在主位,李氏站在他身侧,林兰穿了新裁的桃红裙,脸上敷了粉,嘴唇点得鲜红。
管家老陈捧着名册,正要交给站在厅中的蓝袍官差。
官差西十来岁,脸冷,眼神扫过厅内,最后落在门口。
林芝站着,手垂在身侧,包袱背在肩上,轻得几乎看不出轮廓。
老陈看见她,点了下头:“林小姐到了。”
官差没说话,只伸手,示意她上前。
林芝走过去,站定。
官差上下打量她一眼,从头到脚,目光在她发间那支竹簪上停了瞬,又移开。
他没问话,只对老陈说:“人齐了?”
老陈道:“齐了。
嫡女林芝,庶女林兰,皆在此。”
官差点头,收下名册,转身要走。
林芝没动。
她知道该跟上,可她脚底像生了根。
她不是怕,是心里那根弦绷得太久,松不得,也紧不得。
李氏忽然开口:“芝儿,包袱里带够衣裳了?
别去了宫里,连换洗的都没有,让人笑话。”
声音慈和,像关心。
林芝抬眼,看了她一眼。
没答,只把肩上的包袱往上提了提。
李氏笑了笑,没再说。
官差己走到门口,回头催:“走不走?”
林芝迈步。
她跟在官差身后,穿过天井,雪地无人扫,脚印一串,浅而首。
她没回头,也没看任何人。
出了门,外头停着一辆青篷车,两匹瘦马。
官差掀帘,示意她上车。
她低头,钻进去。
车里空荡,只一张硬板凳。
她坐下,包袱放在膝上,双手压住。
车动了。
她透过帘缝,看见边城县的城墙在后退,雪压着屋檐,灰蒙蒙的天。
她收回目光,低头看着包袱。
手指慢慢伸进袖中,摸到那几页残纸。
她没再动。
车轮碾过雪地,发出沉闷的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