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救了我,我将以身相许(沈听方知烨)免费阅读无弹窗_最新好看小说推荐你救了我,我将以身相许沈听方知烨
时间: 2025-09-16 01:06:35
残阳的余晖透过建业宫镂空青铜灯架,在青玉地砖上投下蛛网般的阴影。
孙皓斜倚在错金虎纹凭几上,指尖漫不经心地拨弄着漆案上的犀角杯。
丹墀下,吴国一干文武分坐在建业宫的两厢,中间三十六名赤足的宫娥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
这就是孙皓的日常,他喜欢美女美酒更喜欢热闹,恰巧这又是一个国君力所能及的。
按常理,他与国君这个位置相差十万八千里。
所谓一步半百。
吴国老主孙权一共有七个儿子,依次是:孙登、孙虑、孙和、孙霸、孙奋、孙休、孙亮。
而孙皓是孙权三儿子孙和的儿子。
中国古代有两套继承系统,一个是父死子替,另一套是兄终弟及。
按照当时最为流行的父死子替,孙权身后是老大孙登,孙登之后是他的儿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与其六个兄弟无关。
即便是兄终弟及,孙登之后还有孙虑、孙和、孙霸、孙奋、孙休、孙亮六兄弟。
孙权足够长命,老大孙登和老二孙虑的寿命却十分短,哥俩都先父亲一步去了西天。
这样,孙皓的父亲的孙和被立为吴国太子。
正因为如此,孙皓与吴国的国君之间的那道鸿沟忽然消失了。
只要一切正常,孙和会接任孙权,然后孙皓接任孙和。
可是不正常还是出现了,孙权姐姐的几句风言风语葬送了孙和的太子身份,孙皓也就再次与君位渐行渐远。
孙和被废,接着孙霸被赐死,孙奋被权臣诛杀。
孙权71岁驾崩,接班的变成了老七孙亮,几年后孙亮下野老六孙休接任。
当然,继承搞得如此纷繁复杂,里边都有权臣的影子。
孙亮、孙休的任期同为6年,孙亮在任时间是252年到258年;孙休在任时间是258年到264年。
但是,这两个人在任期间的内容截然不同。
孙亮9岁成为君主,被权臣诸葛恪、孙峻等人掌控。
16岁时,被新一代权臣孙綝(chēn)所废,于是吴国的君主变成了孙休,而孙休正是孙綝一手推举接替孙亮的替代品。
不过孙綝失算了,他没能按照自己的设想独掌吴国大权。
孙休当君主时己经二十三岁,有主见又有能力,没两年就铲除了孙綝一党。
孙休有父风,确切地说是孙权年轻时作风,他在任的六年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国家治理得也算有声有色,可惜的是他三十岁就病故了。
应该说吴国人从孙休当政的这些年中尝到了甜头,所以在孙休病故后,众臣都推举孙皓接任。
理由有两个:一个是孙皓己经成人,二十三岁;另一个原因孙皓作为乌程(今浙江湖州南菰(gū)城遗址)侯时,风评良好,评语是勤奋好学奉遵法度。
……“孤的酒量可以跟古人谁相比?”
建业宫的酒宴继续进行,孙皓忽然斜着眼睛看向中书令张尚。
孙皓的这个举动让在座的所有人(除了张尚)都心头一凛,一些本来喝得五迷三道的人听了这句话酒都醒了。
不知道“酒无好酒宴无好宴”这句话是不是打孙皓这来的,反正每次在建业宫喝完酒,大臣中总有人要倒霉。
大臣们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孙皓这样做有他的目的。
中书令本是宫廷的大秘,理应处处维护他孙皓的地位和声誉,可是张尚总是自以为是,对时政品头论足,根本不把他这个君主放在眼里。
孙皓一首想找个机会收拾张尚,但张尚这个人脑子确实灵活,惯常的招法在这个人面前很难起作用。
每次宴请众臣,孙皓必须让与会的大臣大醉,都说酒后吐真言,孙皓只想把经得起酒精考验的人留在身边。
为此,孙皓特别选了十位黄门郎作为监事。
喝酒时,这些监事穿插在众臣之间,察言观色,并将自己看到的情况暗记于心。
宴会结束,这十位黄门郎会将整个宴会的情况,包括酒后有忤逆的言论,饮酒不尽力等,全部形成报告给孙皓。
最后,孙皓会根据监事的报告,对行为不端的大臣做出记过、剥面皮、凿眼睛等惩罚。
可是,张尚太有酒量了,每次饮酒都不醉,说话也是滴水不漏。
监事奈何不了张尚。
为了今天这个局,孙皓可没少下功夫,作了很多预案,他让一批识字的太监翻了不少古籍。
“陛下有百斛(hú)之量。”
张尚清楚孙皓一首看自己不顺眼,但自持睿智与酒量,所以他表现得很轻松,他认为自己的回答天衣无缝,对面的这个昏君拿他没有办法。
听张尚这样说,孙皓心中暗自冷笑,他己经做足了功课,知道张尚所说的“百斛之量”是一个典故。
这个典故来自于战国时期,是赵国平原君与孔子高饮酒的故事。
一次平原君宴请孔子高,酒过三巡,子高喝得差不多了,推说:“不能再喝了。”
平原君却正在兴头上,就说:“尧帝能喝一千钟,孔子能喝百斛,子路酒量一般般,尚能喝十榼(kē)。
自古圣贤都能喝,你自称圣贤,你差啥呢?”
张尚这样回答看似不以为意,其实是有盘算的——我把你孙皓比作孔圣人,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尔是在诋毁孤,知道孔子当了一辈子的教书先生,尔这是暗讽孤不适合当国王,对吧。”
孙皓突然拍了桌子,阴森森地说道。
本来,张尚说完自以为得计,正端起酒杯要喝,听了孙皓的话手上一抖,酒杯当啷一声掉在了地上。
一时间,整个建业宫的空气都凝固了,音乐戛然而止,殿中三十六名赤足旋舞的宫娥也似乎被人施了定身术,哆哆嗦嗦地僵立在那里。
所有人都知道,孙皓的这句话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在座的几个老臣在心里不住的叹息,暗骂当初的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
十几年前,就是濮阳兴与张布推举了孙皓,并将孙皓扶上了吴国国君这个位置。
当然,濮阳兴与张布泉下有知一定会喊冤,因为孙皓当时风评很好。
这样良好的风评在孙皓上任国君之初同样得到了很好的证明。
孙皓上任后的举措确实令朝中众臣耳目一新,又是开粮仓赈济贫民,又是将宫中的一批宫女遣散许配给娶不上媳妇的人,还开放了一批皇家园林以便给百姓放牧采摘,使许多人有了活路。
可是,孙皓一旦坐稳了君主的位置,就像变了一个人。
不久就开始沉溺酒色,专于杀戮,成为了闻名于史的暴君。
有谁可以为别人担保一辈子呢,这也是“盖棺定论”的鸡贼之处。
面前的这位主子阴晴不定残忍异常,想想几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宴会上的人一个个都瑟瑟发抖。
此前,中书令贺邵中风失语,孙皓怀疑其中有诈。
在贺邵退休数月后,孙皓派人把贺邵抓了起来。
各种刑具用了个遍,贺邵始终没说过一句完整的话。
按理,这件事孙皓搞错了,他应该给贺邵平反。
如果孙皓这样做了,贺邵不仅不会衔恨,反而会感恩戴德。
群臣也会为国君知错就改的开明而三呼万岁,感谢上苍给他们派来一位明君。
但是,孙皓并不这样认为,君主什么时候错过。
结果是孙皓让人把锯用火烧红,锯下了贺邵的脑袋。
并且,贺邵的家属也都被赶出建业,发配到海边。
一首到今天,许多大臣都还记得那血腥混杂着烤焦皮肉的味道。
“来人啊!
把张尚给孤绑了!
杀!”
孙皓怒吼。
随着孙皓的怒吼,一队侍卫冲进大殿,二话不说就将张尚从茵褥上提溜起来,推出了门外。
“刀下留人!”
岑昏第一个反应过来,他从凭几后冲出来,跪在孙皓的面前,缓了缓神,尽力镇定地说道,“陛下现在坐江山己经多年,为王早己是不争的事实。
张尚的意思是颂扬陛下贤明堪比圣人。”
岑昏虽然根本谈不上是位忠臣,人缘也很差,但是也算是一个讲究人,平时他就很佩服张尚的才气和酒量,这个时候也是舍了命。
张尚在朝内人缘极佳,现在有岑昏这个孙皓的红人出头,大殿内的其他臣子也都纷纷站了出来,一起为张尚求情。
孙皓没有想到岑昏肯为张尚出头,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为张尚站出来,一时有些犹豫。
自己的理由确实牵强,本以为以自己的威严来个快刀斩乱麻,不想闹出这样一个场面。
孙皓也不想把这件事搞得太大,思考再三,他最终决定,这事放一放再说。
于是,孙皓减去了张尚的死罪,让张尚即日起去建安造船。
建安在三峡的西陵峡。
孙皓斜倚在错金虎纹凭几上,指尖漫不经心地拨弄着漆案上的犀角杯。
丹墀下,吴国一干文武分坐在建业宫的两厢,中间三十六名赤足的宫娥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
这就是孙皓的日常,他喜欢美女美酒更喜欢热闹,恰巧这又是一个国君力所能及的。
按常理,他与国君这个位置相差十万八千里。
所谓一步半百。
吴国老主孙权一共有七个儿子,依次是:孙登、孙虑、孙和、孙霸、孙奋、孙休、孙亮。
而孙皓是孙权三儿子孙和的儿子。
中国古代有两套继承系统,一个是父死子替,另一套是兄终弟及。
按照当时最为流行的父死子替,孙权身后是老大孙登,孙登之后是他的儿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与其六个兄弟无关。
即便是兄终弟及,孙登之后还有孙虑、孙和、孙霸、孙奋、孙休、孙亮六兄弟。
孙权足够长命,老大孙登和老二孙虑的寿命却十分短,哥俩都先父亲一步去了西天。
这样,孙皓的父亲的孙和被立为吴国太子。
正因为如此,孙皓与吴国的国君之间的那道鸿沟忽然消失了。
只要一切正常,孙和会接任孙权,然后孙皓接任孙和。
可是不正常还是出现了,孙权姐姐的几句风言风语葬送了孙和的太子身份,孙皓也就再次与君位渐行渐远。
孙和被废,接着孙霸被赐死,孙奋被权臣诛杀。
孙权71岁驾崩,接班的变成了老七孙亮,几年后孙亮下野老六孙休接任。
当然,继承搞得如此纷繁复杂,里边都有权臣的影子。
孙亮、孙休的任期同为6年,孙亮在任时间是252年到258年;孙休在任时间是258年到264年。
但是,这两个人在任期间的内容截然不同。
孙亮9岁成为君主,被权臣诸葛恪、孙峻等人掌控。
16岁时,被新一代权臣孙綝(chēn)所废,于是吴国的君主变成了孙休,而孙休正是孙綝一手推举接替孙亮的替代品。
不过孙綝失算了,他没能按照自己的设想独掌吴国大权。
孙休当君主时己经二十三岁,有主见又有能力,没两年就铲除了孙綝一党。
孙休有父风,确切地说是孙权年轻时作风,他在任的六年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国家治理得也算有声有色,可惜的是他三十岁就病故了。
应该说吴国人从孙休当政的这些年中尝到了甜头,所以在孙休病故后,众臣都推举孙皓接任。
理由有两个:一个是孙皓己经成人,二十三岁;另一个原因孙皓作为乌程(今浙江湖州南菰(gū)城遗址)侯时,风评良好,评语是勤奋好学奉遵法度。
……“孤的酒量可以跟古人谁相比?”
建业宫的酒宴继续进行,孙皓忽然斜着眼睛看向中书令张尚。
孙皓的这个举动让在座的所有人(除了张尚)都心头一凛,一些本来喝得五迷三道的人听了这句话酒都醒了。
不知道“酒无好酒宴无好宴”这句话是不是打孙皓这来的,反正每次在建业宫喝完酒,大臣中总有人要倒霉。
大臣们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孙皓这样做有他的目的。
中书令本是宫廷的大秘,理应处处维护他孙皓的地位和声誉,可是张尚总是自以为是,对时政品头论足,根本不把他这个君主放在眼里。
孙皓一首想找个机会收拾张尚,但张尚这个人脑子确实灵活,惯常的招法在这个人面前很难起作用。
每次宴请众臣,孙皓必须让与会的大臣大醉,都说酒后吐真言,孙皓只想把经得起酒精考验的人留在身边。
为此,孙皓特别选了十位黄门郎作为监事。
喝酒时,这些监事穿插在众臣之间,察言观色,并将自己看到的情况暗记于心。
宴会结束,这十位黄门郎会将整个宴会的情况,包括酒后有忤逆的言论,饮酒不尽力等,全部形成报告给孙皓。
最后,孙皓会根据监事的报告,对行为不端的大臣做出记过、剥面皮、凿眼睛等惩罚。
可是,张尚太有酒量了,每次饮酒都不醉,说话也是滴水不漏。
监事奈何不了张尚。
为了今天这个局,孙皓可没少下功夫,作了很多预案,他让一批识字的太监翻了不少古籍。
“陛下有百斛(hú)之量。”
张尚清楚孙皓一首看自己不顺眼,但自持睿智与酒量,所以他表现得很轻松,他认为自己的回答天衣无缝,对面的这个昏君拿他没有办法。
听张尚这样说,孙皓心中暗自冷笑,他己经做足了功课,知道张尚所说的“百斛之量”是一个典故。
这个典故来自于战国时期,是赵国平原君与孔子高饮酒的故事。
一次平原君宴请孔子高,酒过三巡,子高喝得差不多了,推说:“不能再喝了。”
平原君却正在兴头上,就说:“尧帝能喝一千钟,孔子能喝百斛,子路酒量一般般,尚能喝十榼(kē)。
自古圣贤都能喝,你自称圣贤,你差啥呢?”
张尚这样回答看似不以为意,其实是有盘算的——我把你孙皓比作孔圣人,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尔是在诋毁孤,知道孔子当了一辈子的教书先生,尔这是暗讽孤不适合当国王,对吧。”
孙皓突然拍了桌子,阴森森地说道。
本来,张尚说完自以为得计,正端起酒杯要喝,听了孙皓的话手上一抖,酒杯当啷一声掉在了地上。
一时间,整个建业宫的空气都凝固了,音乐戛然而止,殿中三十六名赤足旋舞的宫娥也似乎被人施了定身术,哆哆嗦嗦地僵立在那里。
所有人都知道,孙皓的这句话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在座的几个老臣在心里不住的叹息,暗骂当初的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
十几年前,就是濮阳兴与张布推举了孙皓,并将孙皓扶上了吴国国君这个位置。
当然,濮阳兴与张布泉下有知一定会喊冤,因为孙皓当时风评很好。
这样良好的风评在孙皓上任国君之初同样得到了很好的证明。
孙皓上任后的举措确实令朝中众臣耳目一新,又是开粮仓赈济贫民,又是将宫中的一批宫女遣散许配给娶不上媳妇的人,还开放了一批皇家园林以便给百姓放牧采摘,使许多人有了活路。
可是,孙皓一旦坐稳了君主的位置,就像变了一个人。
不久就开始沉溺酒色,专于杀戮,成为了闻名于史的暴君。
有谁可以为别人担保一辈子呢,这也是“盖棺定论”的鸡贼之处。
面前的这位主子阴晴不定残忍异常,想想几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宴会上的人一个个都瑟瑟发抖。
此前,中书令贺邵中风失语,孙皓怀疑其中有诈。
在贺邵退休数月后,孙皓派人把贺邵抓了起来。
各种刑具用了个遍,贺邵始终没说过一句完整的话。
按理,这件事孙皓搞错了,他应该给贺邵平反。
如果孙皓这样做了,贺邵不仅不会衔恨,反而会感恩戴德。
群臣也会为国君知错就改的开明而三呼万岁,感谢上苍给他们派来一位明君。
但是,孙皓并不这样认为,君主什么时候错过。
结果是孙皓让人把锯用火烧红,锯下了贺邵的脑袋。
并且,贺邵的家属也都被赶出建业,发配到海边。
一首到今天,许多大臣都还记得那血腥混杂着烤焦皮肉的味道。
“来人啊!
把张尚给孤绑了!
杀!”
孙皓怒吼。
随着孙皓的怒吼,一队侍卫冲进大殿,二话不说就将张尚从茵褥上提溜起来,推出了门外。
“刀下留人!”
岑昏第一个反应过来,他从凭几后冲出来,跪在孙皓的面前,缓了缓神,尽力镇定地说道,“陛下现在坐江山己经多年,为王早己是不争的事实。
张尚的意思是颂扬陛下贤明堪比圣人。”
岑昏虽然根本谈不上是位忠臣,人缘也很差,但是也算是一个讲究人,平时他就很佩服张尚的才气和酒量,这个时候也是舍了命。
张尚在朝内人缘极佳,现在有岑昏这个孙皓的红人出头,大殿内的其他臣子也都纷纷站了出来,一起为张尚求情。
孙皓没有想到岑昏肯为张尚出头,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为张尚站出来,一时有些犹豫。
自己的理由确实牵强,本以为以自己的威严来个快刀斩乱麻,不想闹出这样一个场面。
孙皓也不想把这件事搞得太大,思考再三,他最终决定,这事放一放再说。
于是,孙皓减去了张尚的死罪,让张尚即日起去建安造船。
建安在三峡的西陵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