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潮狂怒(凌曜苏婉)全本免费完结小说_小说完结免费暗潮狂怒凌曜苏婉
时间: 2025-09-16 01:29:50
大红花轿在泥泞的山道上颠得像风中落叶,苏清漪却稳稳端坐,指尖隔着衣袖,轻轻抚过一册薄薄的账本。
那是她出嫁前夜,在父亲书房里,就着一豆烛火偷偷誊抄的《清河县近三年赋税奏销底档》。
满京城都以为,太傅府的嫡小姐是为报闺友柳婉柔的救命之恩,才甘愿替嫁给那素未谋面的七品县令沈砚白。
只有她自己心里清楚,这一趟,既是报恩,更是拿这清河县的浑水,当自己的试炼场。
这潭水,比想象中还要深。
颠簸停止时,轿外传来稀疏的人声。
队伍到了。
清河县的城门比她预想的还要破败,低矮的城墙上布满青苔与裂痕,风一吹,簌簌地往下掉土。
城门口的百姓个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眼神里是长年累月积压下来的麻木。
一只骨节分明的手掀开了轿帘,沈砚白就站在外面,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官袍,眉眼清癯,透着一股书卷气,只是此刻,那双清亮的眸子里满是窘迫与歉意:“委屈娘子了。”
苏清漪的目光在他脸上一扫而过,随即提裙落轿。
她没有流露出一丝一毫的嫌弃,反而像一把出鞘的尺子,视线精准地掠过城门旁简陋的税卡木棚,扫过进出城门的挑夫肩上箩筐的大小与种类,最后落在了地上深浅不一的车辙印上。
不过短短十数息,她己在心中默默估算出了此地每日的大致货物流量与税收缺口。
陪嫁的林嬷嬷见她看得出神,连忙低声提醒:“夫人,按规矩,该由门房的赵氏引您入后宅了。”
县衙后宅门口,一个挺胸凸肚的中年婆子正叉腰立着,身后还跟着几个膀大腰圆的粗使仆妇。
这便是管家赵氏。
她见苏清漪一行人走近,她拔高了嗓门,阴阳怪气地喊道:“哎哟,瞧我这笨手笨脚的!
贵人可是金枝玉叶,这穷乡僻壤的脏水,可别污了您的绣花鞋!”
言下之意,是讥讽她堂堂太傅之女,却下嫁到这鸟不拉屎的穷县,活该受这份罪。
苏清漪脚步未停,脸上甚至还挂着一丝浅淡的笑意。
她不急不恼,从宽大的袖中取出一方素净的帕子,轻轻铺在最湿滑的那块石阶上,然后才踩着帕子,缓步而上。
站定后,她看着脸色明显一僵的赵氏,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管家娘子辛苦了。
这水泼得极巧,正好将门槛积了许久的灰尘都冲走了,可见是个爱干净的。
明日,我让人给你赏一匹杭绸,好好打理这后院。”
一番话,既全了礼数,又暗藏机锋。
赵氏的脸瞬间涨成了猪肝色,想反驳,却发现自己被堵得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只能眼睁睁看着苏清漪带着林嬷嬷,径首走进了正房。
夜深了,红烛高烧。
沈砚白与苏清漪对坐灯下。
他是个实心眼的读书人,一谈及县中公务,便愁得眉心紧锁。
“前任县令留下的账册残缺不全,库银足足亏空了三千两。
我问户房,他们只推说是天灾歉收,百姓交不上税。
可我私下查过田亩登记,今年的收成虽不算顶好,却也绝不至于此。”
他说着,从一旁捧过一本边角焦黄的旧账簿,递了过去。
苏清漪接过,指尖划过粗糙的纸面,一目十行地翻看起来。
忽然,她的目光停在一笔支出上,唇角不受控制地微微扬起。
“修缮城隍庙,耗银八百两?”
她轻声念出,语气里带着一丝玩味,“我记得清河县的城隍庙去年才由乡绅们捐钱重修过,庙顶的瓦片都还是新的,怎么又要花八百两去修缮?
况且,这笔支出下面,既无工头画押,也无物料清单,就这么凭空支了出去?”
沈砚白一愣,他只觉得这笔钱数目太大,却未曾想过这些细节。
苏清漪没再多言,取过桌上的纸笔,手腕翻飞,飞速地列出一串算式。
劈柴、石料、工时、瓦片……各项市价在她笔下清晰无比。
不过片刻,她停笔,将那张纸推到沈砚白面前。
“若按市价核算材料与人工,这城隍庙就算把顶掀了重盖,最多也超不过一百二十两。
剩下的六百八十两,不知进了谁的口袋。”
沈砚白看着纸上清晰的条目和最终那个刺眼的数字,惊得半晌说不出话。
他正想细问这笔账是何人经手,窗外突然传来一阵极轻微的窸窣声响,像是有人的衣角刮过了窗棂。
苏清漪眼神一凛。
林嬷嬷早己会意,一个箭步上前,猛地推开窗户。
夜色中,只见一个黑影手忙脚乱地翻过院墙,消失在黑暗里。
苏清漪发出一声冷笑,那笑声在寂静的夜里,带着几分寒意:“看来,己经有人怕我们查账了。”
沈砚白从震惊中回过神来,望向自己这位新婚妻子的眼神,除了钦佩,更添了几分敬畏。
他脱口而出:“若非娘子慧眼,我竟被这起子小人蒙骗至此!”
苏清漪的目光重新落回桌上摇曳的烛火,幽幽的火光映在她清澈的瞳孔里,跳动着旁人看不懂的冷光。
她缓缓道:“夫君放心,账能做假,但数字永远不会骗人。
只是这清河县,怕是上上下下,人人都竖着耳朵,等着看我们什么时候倒台呢。”
话音刚落,屋外传来林嬷嬷的脚步声。
她进来回禀,神色有些微妙:“夫人,方才门房来报,说是明日午后,县丞家的李夫人,要携着县里几位乡绅的家眷,一同登门拜见,名义上,是为您贺喜。”
那是她出嫁前夜,在父亲书房里,就着一豆烛火偷偷誊抄的《清河县近三年赋税奏销底档》。
满京城都以为,太傅府的嫡小姐是为报闺友柳婉柔的救命之恩,才甘愿替嫁给那素未谋面的七品县令沈砚白。
只有她自己心里清楚,这一趟,既是报恩,更是拿这清河县的浑水,当自己的试炼场。
这潭水,比想象中还要深。
颠簸停止时,轿外传来稀疏的人声。
队伍到了。
清河县的城门比她预想的还要破败,低矮的城墙上布满青苔与裂痕,风一吹,簌簌地往下掉土。
城门口的百姓个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眼神里是长年累月积压下来的麻木。
一只骨节分明的手掀开了轿帘,沈砚白就站在外面,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官袍,眉眼清癯,透着一股书卷气,只是此刻,那双清亮的眸子里满是窘迫与歉意:“委屈娘子了。”
苏清漪的目光在他脸上一扫而过,随即提裙落轿。
她没有流露出一丝一毫的嫌弃,反而像一把出鞘的尺子,视线精准地掠过城门旁简陋的税卡木棚,扫过进出城门的挑夫肩上箩筐的大小与种类,最后落在了地上深浅不一的车辙印上。
不过短短十数息,她己在心中默默估算出了此地每日的大致货物流量与税收缺口。
陪嫁的林嬷嬷见她看得出神,连忙低声提醒:“夫人,按规矩,该由门房的赵氏引您入后宅了。”
县衙后宅门口,一个挺胸凸肚的中年婆子正叉腰立着,身后还跟着几个膀大腰圆的粗使仆妇。
这便是管家赵氏。
她见苏清漪一行人走近,她拔高了嗓门,阴阳怪气地喊道:“哎哟,瞧我这笨手笨脚的!
贵人可是金枝玉叶,这穷乡僻壤的脏水,可别污了您的绣花鞋!”
言下之意,是讥讽她堂堂太傅之女,却下嫁到这鸟不拉屎的穷县,活该受这份罪。
苏清漪脚步未停,脸上甚至还挂着一丝浅淡的笑意。
她不急不恼,从宽大的袖中取出一方素净的帕子,轻轻铺在最湿滑的那块石阶上,然后才踩着帕子,缓步而上。
站定后,她看着脸色明显一僵的赵氏,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管家娘子辛苦了。
这水泼得极巧,正好将门槛积了许久的灰尘都冲走了,可见是个爱干净的。
明日,我让人给你赏一匹杭绸,好好打理这后院。”
一番话,既全了礼数,又暗藏机锋。
赵氏的脸瞬间涨成了猪肝色,想反驳,却发现自己被堵得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只能眼睁睁看着苏清漪带着林嬷嬷,径首走进了正房。
夜深了,红烛高烧。
沈砚白与苏清漪对坐灯下。
他是个实心眼的读书人,一谈及县中公务,便愁得眉心紧锁。
“前任县令留下的账册残缺不全,库银足足亏空了三千两。
我问户房,他们只推说是天灾歉收,百姓交不上税。
可我私下查过田亩登记,今年的收成虽不算顶好,却也绝不至于此。”
他说着,从一旁捧过一本边角焦黄的旧账簿,递了过去。
苏清漪接过,指尖划过粗糙的纸面,一目十行地翻看起来。
忽然,她的目光停在一笔支出上,唇角不受控制地微微扬起。
“修缮城隍庙,耗银八百两?”
她轻声念出,语气里带着一丝玩味,“我记得清河县的城隍庙去年才由乡绅们捐钱重修过,庙顶的瓦片都还是新的,怎么又要花八百两去修缮?
况且,这笔支出下面,既无工头画押,也无物料清单,就这么凭空支了出去?”
沈砚白一愣,他只觉得这笔钱数目太大,却未曾想过这些细节。
苏清漪没再多言,取过桌上的纸笔,手腕翻飞,飞速地列出一串算式。
劈柴、石料、工时、瓦片……各项市价在她笔下清晰无比。
不过片刻,她停笔,将那张纸推到沈砚白面前。
“若按市价核算材料与人工,这城隍庙就算把顶掀了重盖,最多也超不过一百二十两。
剩下的六百八十两,不知进了谁的口袋。”
沈砚白看着纸上清晰的条目和最终那个刺眼的数字,惊得半晌说不出话。
他正想细问这笔账是何人经手,窗外突然传来一阵极轻微的窸窣声响,像是有人的衣角刮过了窗棂。
苏清漪眼神一凛。
林嬷嬷早己会意,一个箭步上前,猛地推开窗户。
夜色中,只见一个黑影手忙脚乱地翻过院墙,消失在黑暗里。
苏清漪发出一声冷笑,那笑声在寂静的夜里,带着几分寒意:“看来,己经有人怕我们查账了。”
沈砚白从震惊中回过神来,望向自己这位新婚妻子的眼神,除了钦佩,更添了几分敬畏。
他脱口而出:“若非娘子慧眼,我竟被这起子小人蒙骗至此!”
苏清漪的目光重新落回桌上摇曳的烛火,幽幽的火光映在她清澈的瞳孔里,跳动着旁人看不懂的冷光。
她缓缓道:“夫君放心,账能做假,但数字永远不会骗人。
只是这清河县,怕是上上下下,人人都竖着耳朵,等着看我们什么时候倒台呢。”
话音刚落,屋外传来林嬷嬷的脚步声。
她进来回禀,神色有些微妙:“夫人,方才门房来报,说是明日午后,县丞家的李夫人,要携着县里几位乡绅的家眷,一同登门拜见,名义上,是为您贺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