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门宰辅苏寒苏寒完结热门小说_完整版小说全文免费阅读侯门宰辅苏寒苏寒
第一章 侯府幻梦苏寒在轰鸣的织机旁栽倒时,满脑子还是未完成的计件指标。
车间里弥漫着机油与棉絮混合的味道,流水线尽头的电子钟显示着凌晨两点,他攥着刚领到的、被汗水浸得发潮的工资条,眼前一黑便失去了意识。再次睁眼,雕梁画栋的床顶悬着流光溢彩的鲛绡帐,耳边是丫鬟怯生生的呼唤:“世子爷,该起身了,今日还要去给老夫人请安呢。”他成了永宁侯府世子萧煜。原主自幼体弱,一场风寒便丢了性命,让来自二十一世纪的苏寒占了这具锦衣玉食的躯壳。
侯府的日子精致得像一幅工笔画,每日卯时三刻,丫鬟会准时端来掺了蜂蜜的参茶;辰时的早膳摆着十八道菜,连粥都要温在银质食盒里;但这繁华背后,是密不透风的规矩——走路要轻、说话要缓,见了侯爷需垂首,遇了夫人要躬身,连读书时翻书的速度,都得符合“世子”的身份。
苏寒凭着打工人多年练就的察言观色,勉强扮演着“病愈”的世子。
他发现侯府众人看似温和,实则各怀心思:侯爷萧承业一心想让他考取功名,好稳固侯府在朝堂的地位;侯夫人对他虽算客气,眼神里却总带着几分疏离,更偏爱自己侄女所生的庶子;府里的仆役们见风使舵,待他的态度全看主家脸色。
唯有生母柳氏,是这冰冷侯府里唯一的暖意,每日都会悄悄给他送来亲手做的点心,絮絮叨叨叮嘱他注意身体。闲暇时,苏寒便躲在书房临摹府中藏画。前世他在工厂做工时,总喜欢在休息时画几笔素描,练就了一手精准的写实功底。如今握着毛笔,他试着将素描的透视与比例融入传统山水画,笔下的亭台楼阁比寻常画作更显立体,连叶片上的脉络、石缝里的苔藓都清晰可见。一日,侯夫人偶然路过书房,见他案上的画,竟停下脚步赞了句:“这般细致的笔法,倒颇有灵气,不像从前那般呆板了。
”这般如履薄冰的安稳日子,在他及冠那日戛然而止。及冠礼的鼓乐刚过,侯府大门突然被撞开,一个风尘仆仆的汉子带着个眉眼粗粝的少年闯了进来,“噗通”一声跪在大厅中央,声泪俱下地喊道:“侯爷!您可要为小人做主啊!二十年前,柳氏娘子生产时,是小人内人接生,她被人收买,将您的亲生儿子与这汉子的孩子调了包!
这少年才是您的亲骨肉,萧煜是假的!”满座宾客哗然,柳氏脸色惨白,浑身发抖。
萧承业猛地拍案而起,厉声喝道:“胡说八道!拖出去打!
”那汉子却从怀中掏出一枚刻着“永宁”二字的玉牌,“侯爷请看!
这是当年内人从真世子襁褓里偷拿的信物,您若不信,可滴血认亲!
”玉牌是侯府嫡系世子的信物,样式与苏寒及冠时所得的那枚分毫不差。萧承业脸色铁青,当即让人取来清水与银针。当两滴鲜血在碗中相融,而苏寒的血与萧承业的血却泾渭分明时,侯府上下的脸色瞬间变了。侯夫人第一个发难,指着柳氏骂道:“好你个毒妇!
竟敢用野种玷污侯府门楣!”柳氏哭得几乎晕厥,却只是反复说着“我没有”。
萧承业闭了闭眼,再睁开时已满是寒意,对着苏寒沉脸掷下一句:“孽障!即刻滚出侯府,永生不得踏入侯府半步!”苏寒看着眼前这荒诞的一幕,前世在底层挣扎的韧劲突然涌了上来。他没有辩解,也没有哭闹,只是对着萧承业和柳氏深深一揖,声音平静却坚定:“多谢侯府二十年养育之恩,今日便还了。此后,我萧煜苏寒与永宁侯府再无瓜葛。”说罢,他扶起瘫软的柳氏,转身走向大门。走出侯府朱门的那一刻,身后传来仆役们鄙夷的窃窃私语,身前是京城深秋的冷风,卷着枯黄的落叶打在脸上。柳氏紧紧攥着他的手,泪水涟涟:“儿啊,委屈你了,是娘对不住你。咱们回乡下老家,娘给人做针线活,总能养活你。”苏寒拍了拍母亲冰凉的手,目光落在街角卖画的小摊上——那摊主正挥毫作画,围观的人投来几枚铜钱,摊主脸上便露出满足的笑容。他眼底闪过一丝光亮,轻声说:“娘,别怕,儿子有手艺,饿不死咱们。”第二章 画破奇案柳氏的老家在京城近郊的柳家村,是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母子二人空手而归,刚到村口就引来不少围观。昔日里,柳氏回村时总带着侯府的绸缎、点心,亲戚们围着她嘘寒问暖;如今见他们穿着半旧的衣衫,背着简单的行囊,态度瞬间变了。二舅柳老实第一个凑上来,上下打量着苏寒,尖酸地笑道:“哟,这不是侯府的世子爷吗?怎么跟叫花子似的回来了?
莫不是在侯府偷了东西被赶出来的?我就说嘛,寒门出身的人,哪配得上侯府的富贵。
”旁边的三姨也跟着附和:“就是,当初柳氏嫁进侯府,我们还以为沾光了,没想到养了个冒牌货,真是晦气!”柳氏气得浑身发抖,苏寒却按住她的肩膀,淡淡道:“二舅三姨说笑了,我与侯府缘尽,今后只是柳家村的萧煜。”说罢,他扶着母亲,在村民们或同情或嘲讽的目光中,走到村边一间废弃的土坯房旁——那是柳氏出嫁前的住处,多年未住,早已破败不堪,屋顶漏着天,墙角长满了杂草。接下来的几日,苏寒一边修补房屋,一边盘算着生计。他发现村里虽穷,却离县城不远,县城里的商铺需要招牌,富户人家喜欢挂肖像画,或许能靠画画谋生。于是,他砍了几根竹子,削成简易的画笔,又找了些便宜的纸和矿物颜料,每日清晨便背着画具去县城摆摊。起初,没人相信这个“前世子”会画画。直到有一次,县城里的绸缎庄老板要换招牌,见苏寒画的牡丹栩栩如生,花瓣上的露珠仿佛要滴落下来,便试着让他画了一块。招牌挂出去后,引得不少路人驻足,绸缎庄的生意竟好了不少。从此,苏寒的名声渐渐在县城传开,找他画招牌、画肖像的人越来越多,母子二人总算有了稳定的收入,能勉强糊口。转机始于一场蹊跷的失窃案。
县城富户张老爷家传的玉如意被盗了。那玉如意是前朝贡品,通体莹白,刻着栩栩如生的游龙,价值连城。张老爷报了官,县令派了捕头李猛带着衙役查了半个月,却毫无头绪——盗贼像是凭空出现,又凭空消失,既没留下脚印,也没惊动府里的下人,只在放玉如意的紫檀木盒上,留下一道细微的划痕。张老爷急得上火,听闻苏寒画技精湛,细节观察入微,便派人请他到府中,想让他凭着记忆,画出玉如意的模样,以便张贴告示寻找。苏寒到了张府,刚坐下没多久,就注意到管家端茶时,袖口内侧沾着一点青色的颜料——那颜料色泽独特,是他前些日子从一位行脚商手里买的,因为颜色鲜亮又便宜,他买了不少,还卖给了县城的画坊一些,全县城只有他和画坊在用这种颜料。更让他起疑的是,张老爷书房墙上挂着一幅山水画,画轴的榫卯处有明显的磨损痕迹,不像是常年悬挂造成的,倒像是被人反复拆卸过。
而那幅画,正好挂在放玉如意的博古架对面。苏寒不动声色,借着画玉如意的机会,仔细观察了书房的布局,又旁敲侧击地问了管家几个问题——管家说,失窃那日,他是第一个发现玉如意不见的,当时他正要给书房换茶水。“张老爷,李捕头,我或许知道些线索。”苏寒放下画笔,指着管家的袖口说,“李捕头请看,管家袖口的青色颜料,与我卖给画坊的颜料一模一样。这种颜料附着力强,一旦沾上,很难洗掉。而书房里那幅山水画的画轴,被动过手脚,画轴内部是空的,足以藏下玉如意。
”李猛半信半疑,当即让人检查管家的袖口,又拆下那幅山水画的画轴——果然,画轴内部被掏空,里面还残留着一点青色颜料,与管家袖口的颜色完全一致。
管家见事情败露,瞬间瘫倒在地,哭着承认是他偷了玉如意,本想藏在画轴里,等风头过后再找机会卖掉,没想到竟被苏寒看出了破绽。案子告破,县令亲自召见苏寒,看着他画的玉如意草图,上面连玉如意龙纹的鳞片数量都标注得一清二楚,惊叹道:“萧公子这画笔,竟比仵作的眼睛还毒!往后县里若有疑难案子,还请公子多帮忙。
”没过多久,邻县又出了一桩连环伤人案。凶手专挑夜间独行的女子下手,用钝器击打受害者后脑,却不劫财不劫色,已经伤了五人。官府派人巡查了许久,却连凶手的影子都没见到,受害者受惊过度,也只能模糊描述出凶手“很高”“很壮”,再无其他线索。邻县县令急得团团转,听闻苏寒破了张府失窃案,便派人专程来请他帮忙。
苏寒跟着李猛来到邻县,逐一询问了受害者。他发现,虽然受害者描述的凶手特征模糊,但有一个共同点——凶手行凶时,总是从受害者的左侧下手,且受害者都提到,凶手走路时,左脚落地的声音比右脚重。“凶手应该是个左撇子,而且左脚有旧伤,导致走路微跛。
”苏寒推断道。接着,他根据受害者描述的身高、体型,结合人体比例知识,用炭笔勾勒出凶手的大致轮廓——塌鼻梁,右眉上方有一道疤痕一位受害者说,隐约看到凶手额头有反光,像是疤痕,肩膀左高右低长期跛行导致。
他还特意画出了凶手走路时的姿态,左脚微微拖沓,右手习惯性地放在身前。
李猛让人将画像复印了几十份,贴在县城的各个角落,又派人在凶手常出没的街巷埋伏。
三日后,在码头搬运货物的一个汉子被抓了——他不仅与画像上的模样分毫不差,还是个左撇子,左脚早年被砸伤过,走路微跛。经审讯,汉子承认是他做的案,只因妻子早年被独行男子侮辱后自尽,他便迁怒于所有夜间独行的女子。
苏寒的“画技断案”之名,很快传遍了周边州县,甚至传到了京城。这日,苏寒刚收摊回到家,就见一个身着青色长衫、眉目俊朗的“公子”带着随从站在门口,身后跟着的李猛连忙介绍:“萧公子,这位是京城来的墨公子,听闻你的本事,特意来拜访。
”那“墨公子”走上前,递上一枚刻着“墨”字的玉佩,声音清脆却带着几分刻意压低的沙哑:“听闻萧公子擅长以画断案,在下墨尘,有一事相求,还望公子相助。”苏寒接过玉佩,指尖触到玉佩冰凉的质地,抬眼看向“墨公子”——虽衣着朴素,却难掩周身的贵气,说话时细弱的声线,以及耳根处隐约可见的耳洞,都让他觉得有些异样。但他没有多问,只拱手道:“墨公子客气了,若有能帮上忙的地方,在下义不容辞。
”第三章 寒门锋芒墨尘所求,是调查一桩陈年旧案。她父亲的故友,前御史大夫周延,三年前被人诬陷通敌叛国,证据是一封“通敌书信”,周延不堪受辱,在狱中自尽,家人也被流放边疆。墨尘坚信周延是被冤枉的,这些年一直在暗中调查,却始终找不到证据,听闻苏寒善于从细节中发现线索,便特意从京城赶来。“这是那封‘通敌书信’的拓本。
”墨尘从随从手中接过一卷纸,递给苏寒,“原件存放在大理寺,我费了些心思才拿到拓本。
”苏寒展开拓本,仔细观察起来。书信上的字迹模仿得极像周延的笔迹,连笔画的顿挫都惟妙惟肖,但苏寒发现,在“之”“乎”“者”“也”等虚词的起笔处,有细微的颤抖痕迹,而周延的书法以稳健著称,从未有过这样的颤抖。更可疑的是,信纸边缘有一圈浅浅的水渍印记,水渍的颜色比信纸本身的泛黄程度要浅,显然是后来添加上去的,目的是让信纸看起来更陈旧。“墨公子,这封信大概率是伪造的。
”苏寒指着拓本上的痕迹,缓缓说道,“写信人或许右手有旧伤,导致在写笔画简单的虚词时,难以控制手腕的稳定,才会留下颤抖的痕迹。
而且信纸曾被人刻意做旧,水渍是后来加上的,你看这里——”他用手指着水渍与信纸的交界处,“水渍没有渗透到信纸内部,边缘也很整齐,显然是用湿布轻轻擦拭出来的,而非自然老化形成。
”墨尘眼中闪过一丝光亮,连忙追问:“那依公子之见,该从何处入手调查?”“伪造书信,必然需要周延的真迹作为参照,而且写信人右手有旧伤,说不定与周延相识,甚至可能是他的同僚或门生。”苏寒思索道,“我们可以先从当年与周延共事的官员入手,尤其是右手有旧伤的人,再查一查书信上提到的‘通敌’时间,周延是否有不在场证明。
”墨尘当即决定,请苏寒同往京城查证。苏寒担心柳氏一个人在家无人照顾,柳氏却笑着说:“儿啊,你有本事帮人洗清冤屈,是好事,娘在家能照顾好自己,你放心去。
”启程前往京城的路上,苏寒才渐渐得知墨尘的真实身份。那日傍晚,他们在客栈歇脚,墨尘不慎染了风寒,夜里发起高烧,随从急得团团转。苏寒无奈,只能请客栈老板娘帮忙照顾,老板娘却发现,“墨公子”竟是女儿身。原来,墨尘并非普通公子,而是当今圣上的嫡女——昭阳公主赵墨。周延是她的启蒙老师,待她如亲生女儿,她始终坚信周延是被冤枉的,却因公主身份不便公开调查,只能女扮男装,化名墨尘,四处寻找能帮她翻案的人。同行的,还有一位沉默寡言的青年,墨尘一直称他为“沈先生”。苏寒与他闲聊时发现,“沈先生”对农事、水利颇有研究,说起各地的土壤特性、农作物产量头头是道,言谈间还透着一股忧国忧民的气度。一次,他们路过一片因旱灾而干裂的农田,“沈先生”看着枯死的庄稼,眉头紧锁,叹息道:“若能有耐旱高产的作物,百姓便不用再受这般苦了。”苏寒心中一动,想起前世学过的历史知识——红薯、土豆耐旱耐贫瘠,产量极高,若是能引入这个时代,或许能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他刚想开口,却见“沈先生”警惕地看了他一眼,便又把话咽了回去。后来墨尘才偷偷告诉苏寒,“沈先生”是当今七皇子赵衡,因生母早逝,在宫中备受排挤,三年前被诬陷与周延案有关,被贬斥到皇庄种地,此次是偷偷溜出来,想找机会为自己洗清冤屈。得知二人的真实身份,苏寒心中虽惊讶,却也并未过多表露。
在他看来,无论是公主还是皇子,都只是需要帮助的人而已。三人抵达京城后,没有声张,只在城郊租了一处小院,暗中调查。苏寒凭着细致的观察和写实的画作,还原了当年周延案的诸多细节——他根据大理寺卷宗里记载的周延入狱前的行踪,画出了他每日的路线图,发现周延在“通敌”那日,其实一直在宫中与几位老臣议事,有多人可以作证;他还根据书信上的笔迹特征,画出了写信人的大致画像,结合“右手有旧伤”的线索,锁定了当年与周延不和的吏部侍郎王怀安。
王怀安曾因贪赃枉法被周延弹劾,右手在一次打猎时被弓箭射伤,留下了旧疾。
苏寒等人找到当年为王怀安治伤的大夫,又拿到了王怀安近年的手札,对比之下发现,手札上的字迹与“通敌书信”上的颤抖痕迹如出一辙。最终,在苏寒画出的“证据链图谱”面前,王怀安无法抵赖,只能承认是他伪造书信,诬陷周延,目的是报复当年被弹劾之仇。周延案得以翻案,圣上不仅为周延平反昭雪,还召回了他的家人,恢复了他们的身份。赵墨与赵衡对苏寒的才智愈发赏识,也知晓了他“假世子”的过往,非但没有轻视,反而更敬佩他的坚韧。离开京城前,赵衡特意找到苏寒,问道:“萧公子,那日在客栈,你似乎有话要对我说关于耐旱作物的事?
”苏寒见他主动提及,便不再隐瞒,将红薯、土豆的特性一一道来:“沈先生,我曾听闻一种名为‘红薯’的作物,其藤可匍匐生长,根部膨大如拳,既能生吃也能煮熟,亩产可达数千斤;还有‘土豆’,埋在土里就能存活,即便遭遇旱灾,也能有收成。
这两种作物若能推广,或许能解百姓缺粮之困。”赵衡眼中闪过惊喜,随即又皱起眉头:“这般神奇的作物,为何从未在中原见过?
”“我也是从一位远行的商人那里听来的,据说此物生长在极南之地,需得寻到薯种才能栽种。”苏寒含糊带过来源,又补充道,“我已托人去南方打探,若能寻得薯种,便可先在小范围试种。”赵衡握着苏寒的手,语气恳切:“萧公子,此事若成,便是大功一件!若需相助,尽管开口,我在皇庄还有些人脉,可助你寻找薯种、试验种植。”二人相视一笑,默契顿生。苏寒回到柳家村时,托人寻找薯种的消息已有了回音——一位跑南洋的商船主,愿以十两银子的价格,为他带回一布袋红薯种和一筐土豆种。苏寒咬牙卖掉了自己最得意的几幅肖像画,凑足了银两,终于在开春前收到了薯种。他在自家小院开辟出半亩地,按照记忆中前世见过的种植方法,将红薯藤剪成段扦插,把土豆切成块埋进土里。
每日除了帮官府处理些小案子、温习功课,其余时间都泡在田里,观察薯苗的生长情况。
柳老实路过时,见他整天侍弄些“不知名的野草”,又忍不住嘲讽:“萧煜啊,你要是实在没事做,不如跟我去镇上扛活,总比在这破地里瞎折腾强,小心最后连种子钱都赔进去!”苏寒只是笑了笑,并未辩解。直到入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