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重生录双壁照盛唐(沈砚李昭)热门网络小说_小说推荐完结长安重生录双壁照盛唐(沈砚李昭)
1 序章 重生长安贞观三年的长安城,春意正浓。朱雀大街上人流如织,胡商驼队与文人墨客擦肩而过,东西两市的喧嚣声此起彼伏。平康坊一间破旧的院落里,李昭从昏睡中醒来,头痛欲裂。他摸了摸额头,发现手上布满了老茧,指缝间还有墨迹。
"这是哪里?"李昭喃喃自语,声音却陌生得令他心惊。他踉跄起身,走到铜镜前,镜中映出一张清俊却略显苍白的脸,约莫二十出头,身着洗得发白的青衫,腰间挂着半块残缺的玉佩。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前世他是一名桥梁工程师,在一次桥梁坍塌事故中为救人而身亡,如今竟重生在唐朝贞观年间,成了长安城一个落魄的宗室子弟。祖父曾为县令,父亲早逝,家道中落,只剩下这间祖宅和"龙种"的虚名。李昭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环顾四周,屋内陈设简陋,一张木桌,几把椅子,墙上挂着几幅工程图纸,是用古代材料绘制的,旁边放着一个算盘。这些都是他前世的习惯带来的。"既然重生了,那就不能浪费这个机会。
"李昭握紧拳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想起贞观之治的辉煌,想起那些尚未出现的工程奇迹,心中涌起一股热血。与此同时,长安西市的一座破庙里,沈砚正借着微弱的烛光抄写经书。他面容清癯,眼神锐利如鹰,手指因常年握笔布满老茧。
前世他是历史系研究生,研究唐代科举制度时意外触电,如今重生为寒门书生,寄居在这座破庙中,靠抄书为生。"科举,我一定要通过科举改变命运。"沈砚低声自语,眼中闪烁着野心的光芒。他翻开随身携带的《贞观政要》手抄本,这是他的宝贝,里面记载着贞观朝的政令和制度。而在长安城的另一端,蒋府内,十八岁的蒋月正在闺房中抚琴。她是长安富商蒋氏之女,才貌双全,却身陷家族联姻的困局。
琴声中带着一丝忧愁,她抬头望向窗外,春光明媚,却照不进她心中的阴霾。
三个不同命运的灵魂,在这个春日的长安城中,即将因为一场意外而交汇,共同谱写一段超越时空的传奇。---2 第1章 市井奇才李昭站在平康坊的市集上,看着周围熙熙攘攘的人群,心中暗自盘算。重生已过半月,他逐渐适应了这个时代的生活,也摸清了自己的处境——宗室子弟的身份既是荣耀也是枷锁,无权无势却易遭猜忌。
"这位公子,要买些新农具吗?今年新到的曲辕犁,省力又好用。"一个摊主热情地招呼道。
李昭走近仔细观察,拿起一把锄头掂了掂,眉头微皱。这锄头的设计过于简单,杠杆原理运用不当,使用起来必然费力。他放下锄头,从怀中取出一张图纸,上面画着他改良后的农具设计。"老板,你看这个。"李昭指着图纸说道,"如果按照这个角度设计锄头,再在把手处增加这个弯曲,能省力三成。"摊主接过图纸,眯着眼睛看了半天,一脸茫然:"公子,这画的是啥玩意?我看不懂啊。
"李昭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超前思维与这个时代的差距。他叹了口气,收起图纸,转身离开。
刚走几步,突然听到一阵喧哗声。"快看!水车又坏了!"李昭循声望去,只见市集边上一座筒车歪斜着,几个工人正手忙脚乱地修理。他走上前去,仔细观察水车的结构,很快发现了问题所在。"各位,让我来看看。"李昭说道,不等众人回应,就爬上了水车。他检查了轴承和支撑结构,然后对工人们说:"问题出在这里,轴承磨损不均,加上支撑结构强度不够。
"一个工人嗤笑道:"你一个读书人,懂什么水车?"李昭不理会他的嘲讽,指着水车的关键部位解释道:"你们看,这里的受力分布不均,长期使用必然导致变形。
如果按照我的方法加固,再调整一下轴承的角度,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工人们半信半疑,但在李昭的坚持下,还是按照他的指示进行了调整。奇迹发生了,原本吱吱作响的水车恢复了平稳运转,出水量明显增加。围观的人群发出阵阵惊叹,其中一位身着锦袍的中年男子走上前来,拱手道:"在下蒋氏商行管事,公子对机械如此精通,不知可否到我们商行一叙?"李昭心中一动,知道机会来了。
他点头应允,跟着管事离去,却没注意到人群中有一双锐利的眼睛正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沈砚站在人群中,看着李昭远去的背影,若有所思。这个自称宗室子弟的年轻人,言谈举止间透着几分古怪,却又有真才实学。他摸了摸怀中的《贞观政要》,决定继续观察这个有趣的人物。
---3 第2章 初遇知音蒋氏商行位于长安西市最繁华的地段,门前车水马龙。
李昭跟着管事穿过前厅,来到一间雅致的茶室。茶室里已经坐着一位十七八岁的少女,她身着淡粉色襦裙,容貌秀丽,眉宇间透着一股聪慧之气。"这位是我们蒋家小姐蒋月。
"管事介绍道,又转向少女,"小姐,这位就是那位改良水车的李公子。"蒋月起身行礼,声音清脆:"李公子好,听管事说公子对机械很有研究?"李昭还礼,谦虚道:"略懂一二而已。""公子过谦了。"蒋月微笑着请李昭入座,"我蒋家商行主营农具和水利器械,若公子真有才能,我们可以合作。"李昭心中一动,这正是他需要的机遇。他取出随身携带的图纸,铺在桌上,详细讲解了自己的改良设计。
蒋月听得入神,不时点头,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这些设计确实精妙。"蒋月赞叹道,"尤其是这个筒车的改良,若能实现,定能大大提高灌溉效率。""理论上是可行的,但需要实际测试。"李昭说道,"而且需要资金支持。""资金不是问题。"蒋月果断道,"我父亲一向支持创新。不过,公子这些想法从何而来?为何与市面上的农具如此不同?
"李昭早有准备,从容答道:"家父生前曾研究水利,我从小耳濡目染,又喜欢琢磨这些。
至于为何不同,大概是因为我总想着如何让农具更省力、更高效吧。
"蒋月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似乎接受了这个解释。她正要继续询问,茶室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小姐,外面有个自称沈砚的书生求见,说是有要事相商。
"一个丫鬟匆匆进来禀报。蒋月眉头微皱:"沈砚?没听过这个名字。让他进来吧。
"片刻后,一个面容清癯的年轻人走进茶室,他穿着打补丁的旧衣,但眼神锐利如鹰,举止间透着一股书卷气。"在下沈砚,冒昧打扰。"沈砚拱手行礼,目光却在看到李昭时微微一怔,"原来李公子也在此。""你们认识?"蒋月好奇地问道。
"今日市集上见过一面。"李昭回答,心中却暗自警惕,这个沈砚看起来不简单。
沈砚转向蒋月,直截了当地说:"蒋小姐,我听说贵商行有意投资水利工程,不知是否属实?
"蒋月惊讶地看着他:"消息传得真快。确实有此打算,但尚未确定。""若蒋小姐信得过,在下愿提供一份详尽的水利工程规划。"沈砚从怀中取出一份文书,"此规划参考了历代治水经验,结合关中地理特点,若能实施,可使周边农田灌溉效率提高五成。"李昭凑过去一看,不禁暗暗吃惊。这份规划确实专业,考虑到了地形、水流、灌溉范围等多个因素,甚至还有成本估算,远超这个时代的水平。
"沈公子对水利也很有研究?"蒋月惊讶地问。"略懂一二。"沈砚谦虚道,目光却与李昭相遇,两人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惊疑。蒋月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突然笑了:"看来今日是巧遇两位奇才。不如这样,我蒋家商行出资,你们二人合作,共同完成这个水利工程如何?"李昭和沈砚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犹豫,但更多的是机遇和挑战。"好。"两人几乎同时开口。蒋月满意地点点头,举起茶杯:"那就一言为定。为我们的合作,也为关中百姓的福祉,干杯。"三人举杯相碰,茶水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芒,仿佛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
---4 第3章 风波乍起水利工程很快启动,李昭负责技术设计,沈砚负责规划和协调,蒋月则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三人各展所长,配合默契,工程进展顺利。然而,好景不长,麻烦很快就找上门来。这天,李昭正在工地指导工人安装改良后的筒车,突然一队官兵闯入,为首的是一位身着官服的中年男子,面色阴沉。"谁是李昭?"中年男子厉声喝道。
李昭上前一步:"在下便是。不知大人有何贵干?""我乃卫尉寺少卿宇文成都。
"中年男子冷冷道,"有人举报你在此施行妖术,蛊惑民心,扰乱秩序。
现在跟我回去接受调查!"李昭心中一沉,知道麻烦来了。
他冷静地反驳:"宇文大人此言差矣。我只是在改良农具,何来妖术之说?
"宇文成都冷笑一声,指着筒车:"此物形状怪异,运转方式违背常理,不是妖术是什么?
还有这些图纸,"他拿起李昭的设计图,"上面画的这些符号,鬼画符一般,定是邪术!
"围观的人群开始窃窃私语,有人点头附和,也有人面露疑色。李昭正要辩解,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宇文大人说笑了。"众人循声望去,只见蒋月款款走来,身后跟着几个家丁。她走到宇文成都面前,不卑不亢地说:"这些农具是我蒋家商行出资制造的,若说是妖术,那蒋家岂不是妖术窝点?
"宇文成都脸色一变:"蒋小姐,此事与你无关,不要插手。""怎会无关?"蒋月反问,"这些农具已经使周边农田灌溉效率提高三成,百姓受益匪浅。
若宇文大人非要将其定为妖术,那岂不是要与天下百姓为敌?"宇文成都被问得哑口无言,脸色阴晴不定。就在这时,沈砚匆匆赶到,手持一份文书。"宇文大人,请看这个。
"沈砚将文书递给宇文成都,"这是工部对李公子设计的筒车的评估报告,上面有工部侍郎的亲笔签名,认定此物乃精巧机械,绝非妖术。"宇文成都接过文书,仔细查看,脸色越来越难看。他没想到李昭竟然已经得到了工部的认可。"就算如此,"宇文成都强词夺理,"此物形状怪异,有违礼制,仍需查禁。""有违何礼制?
"沈砚反问,"《周礼》云:’凡民器,不中法,不粥于市。’李公子设计的农具,既合实用,又经工部认可,何来不中法之说?"宇文成都被问得哑口无言,怒视着三人:"你们等着,此事我定会上奏陛下,让圣上裁决!"说罢,他带着官兵悻悻离去。人群渐渐散去,李昭、沈砚和蒋月相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忧虑。"看来有人盯上我们了。"李昭沉声道。"是关陇集团的人。
"沈砚分析道,"他们垄断了农具和水利市场,我们的技术革新动了他们的奶酪。
"蒋月点头:"宇文成都是关陇集团的重要人物,他不会善罢甘休的。"李昭沉思片刻,说道:"我们需要更高层的支持。魏徵大人以直谏闻名,主张’兼听则明’,或许可以争取他的支持。"沈砚摇头:"魏徵大人虽正直,但行事谨慎,不会轻易站队。
我们需要更有力的证据。"蒋月突然灵机一动:"我父亲与宫中王公公有些交情,或许可以请他帮忙。"李昭和沈砚对视一眼,都点头同意。
三人决定分头行动:李昭继续完善技术,沈砚收集关陇集团垄断市场的证据,蒋月则通过父亲的关系联系王公公。夜幕降临,长安城笼罩在一片寂静中,但三人都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5 第4章 暗流涌动宇文成都的威胁如同一片乌云,笼罩在李昭、沈砚和蒋月心头。三人分头行动,各自为接下来的斗争做准备。李昭留在工地,继续完善筒车的设计。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常常熬到深夜。这天晚上,他正在灯下绘制图纸,突然听到门外有脚步声。"谁?"李昭警觉地问道。"是我,沈砚。"门外传来回答。
李昭起身开门,只见沈砚面色凝重地走进来,手中拿着一卷文书。"有什么发现吗?
"李昭问道。沈砚展开文书,指着上面的内容:"这是我收集到的证据。
关陇集团通过控制工部某些官员,垄断了农具和水利市场,他们故意维持低效技术,以获取暴利。"李昭仔细查看文书,脸色越来越难看:"这些证据足够让他们身败名裂了。
""问题是,如何将这些证据送到陛下手中。"沈砚叹道,"关陇集团势力庞大,朝中上下都有他们的人。"正说着,门外又传来脚步声,这次是蒋月。她匆匆进来,脸上带着喜色。"有办法了!"蒋月兴奋地说,"王公公答应帮忙,但他需要我们提供一份详细的奏章,说明技术革新对国家的好处。
"李昭眼前一亮:"这个好办。我可以写一份关于农具改良对提高农业产量的分析报告。
"沈砚也点头:"我可以写一份关于打破垄断、促进公平竞争的奏议。
"蒋月却摇头:"不够。王公公说,陛下最关心的是民生和稳定。我们需要证明,这些技术革新不会引起社会动荡,反而会促进社会和谐。"三人陷入沉思。片刻后,李昭突然说道:"我有个主意。我们可以组织一次公开演示,邀请朝中大臣和百姓代表参加,现场展示改良农具的效果。"沈砚眼前一亮:"好主意!眼见为实,比任何奏章都有说服力。
"蒋月也点头赞同:"我可以负责邀请宾客和安排场地。"三人很快制定了详细计划。
李昭准备技术演示,沈砚准备理论分析,蒋月负责后勤和邀请。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关陇集团也已经得知了他们的计划,正在暗中布下陷阱。演示当天,天气晴朗,场地设在城郊的一片农田旁。朝中大臣、百姓代表和各国使节齐聚一堂,气氛热烈。
李昭站在中央,自信满满地介绍着改良后的筒车。"各位请看,"李昭指着筒车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