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灭世的我只好先成个尊(凌澈凌溪)在哪看免费小说_最新章节列表被迫灭世的我只好先成个尊(凌澈凌溪)
时间: 2025-09-16 02:31:35
下午三点,林溪准时敲响了那间小会议室的门。
“请进。”
顾时屿的声音透过门板传来,依旧低沉平稳,听不出情绪。
她推门进去。
午后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他身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光影,让他看起来有些疏离莫测。
“顾…工程师。”
林溪犹豫了一下,选择了最官方的称呼,在他对面的位置坐下,“您想讨论哪些细节?”
顾时屿抬眸看了她一眼,眼神锐利而专注,是纯粹工作状态下的审视。
他将一份彩打的效果图推到她面前,手指点向中心广场的视觉主体部分。
“关于这个主视觉雕塑的周边地绘和引导性插画,”他开口,语气是纯粹的工程师式的精确,“我们希望它与建筑线条形成呼应,而不是单纯的装饰。
目前的草图风格略显…柔美,冲击力和结构性不足,可能与整体硬朗现代的建筑风格产生割裂。”
他语速平稳,用词专业,没有任何人身攻击的意味,但林溪还是感到了一丝被质疑的不适。
她设计的初稿确实更偏向艺术性和氛围感。
她深吸一口气,压下那点情绪,同样以专业态度回应:“我理解您的顾虑。
但‘汐岸’的理念是‘艺术与生活的融合’,过于硬朗的线条可能会削弱亲和力。
我的想法是通过有机的、流动的图案来中和建筑的冷感,而不是对抗。”
“中和的前提是理解结构的逻辑。”
顾时屿调出电脑上的建筑结构图,屏幕转向她,“你看这些承重柱的走向、广场地面的分割线。
插画需要尊重这些内在的骨骼,而不是覆盖它。
你的流动图案,在这里,”他指向几个节点,“几乎是完全无视了原有的结构线,会造成视觉上的混乱。”
他的手指点在屏幕上,语气不容置疑。
林溪不得不承认,从建筑学的角度,他说得有道理。
她之前更侧重于意象,确实忽略了底层结构的约束。
争论的火苗在心里窜了一下,但很快被理智压灭。
这是工作,不是吵架。
她需要解决问题,而不是捍卫自尊。
“我明白您的意思了。”
她点点头,拿出速写本和笔,“能否请您再详细指出几个关键的结构节点?
我会记录一下,回去调整方案,让图案更好地嵌入结构,而不是浮于表面。”
她的妥协似乎让顾时屿有些意外。
他看了她两秒,才重新将注意力放回图纸上,语气稍稍缓和:“可以。”
接下来的半小时,变成了纯粹的技术讨论。
他指出问题,她记录、偶尔提出修改思路,他再给予反馈。
抛开个人情绪,林溪不得不承认,顾时屿的专业眼光毒辣,提出的建议虽然苛刻,但往往一针见血。
他们甚至偶尔会在某个具体细节上,短暂地达成一种高效的、心照不宣的默契。
就像……就像很久以前,他们一起做课程设计时那样。
他总是那个把握大框架和逻辑的人,而她负责填充细节和美感。
一阵酸涩突然涌上鼻尖。
林溪迅速低下头,假装认真记录,掩饰瞬间的失态。
阳光悄悄移动,会议室里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顾时屿冷静的解说声。
闪回那是大西的秋天,空气里弥漫着离愁别绪和对未来的焦虑。
林溪和顾时屿都忙着毕业设计。
顾时屿的导师接了一个旧社区微更新的小项目,让他参与。
那段时间他忙得脚不沾地,测量、画图、建模,几乎住在教研室。
林溪则忙着她的插画毕业创作。
他们见面的时间很少,通常是在深夜的食堂,或者林溪去教研室给他送夜宵。
她记得那天晚上,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她带着热奶茶和蛋糕去找他。
教研室里只有他一个人,对着电脑屏幕,眉头紧锁。
屏幕上是他反复修改都不满意的社区中心广场设计稿。
“怎么了?”
林溪把奶茶递给他,手指轻轻按在他紧皱的眉心上。
“这里,”顾时屿疲惫地靠向椅背,握住她的手指向屏幕,“功能流线和视觉焦点总是冲突,要么太死板,要么太散乱。”
林溪不太懂建筑,但她有她的审美。
她咬着吸管,看了一会儿,忽然说:“你觉不觉得,如果把这条小路稍微弯一下,绕过那棵老树,而不是硬生生穿过去,会不会好一点?
就像……溪流遇到石头,自然会绕开,但反而更有趣了。”
顾时屿愣了一下,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敲击了几下,模拟出她说的效果。
僵硬的流线变得柔和而富有变化,那棵老树也从障碍变成了景观的一部分。
“好像……真的可以。”
他眼中亮起光,猛地把她拉进怀里,下巴蹭着她的发顶,“林溪,你真是个天才!”
那一刻,小小的教研室因为他的兴奋和那个拥抱变得无比温暖。
她看着他快速修改方案,侧脸在屏幕光线下显得专注而迷人。
她觉得他们是最好的搭档,能彼此理解,互相弥补。
他后来在那个项目里真的采用了她的建议,并在致谢里写上了她的名字。
那个设计还得了一个小奖。
那时他们以为,未来的路也会这样,携手并进,所向披靡。
现在“大致就是这些。”
顾时屿的声音将林溪从回忆里拽回。
她猛地回过神,发现速写本上己经记满了笔记。
“好的,我都记下了。
谢谢您的指导,我会尽快修改。”
她合上本子,站起身,准备结束这次煎熬又诡异的高效会谈。
顾时屿也合上电脑,站起身。
两人隔着会议桌,气氛一时有些沉默。
“你……”他忽然开口,声音里有一丝极细微的迟疑,“什么时候来鹭城的?”
林溪的心跳漏了一拍,面上却不动声色:“昨天。”
“住得还习惯?”
“挺好的。”
“工作周期可能会比较长。”
“我知道,项目计划书我看过了。”
一问一答,干巴巴的,像是最普通的、甚至不太熟的同事之间的寒暄。
然后,又没话了。
那些温暖的拥抱,兴奋的分享,深夜的絮语,都沉在了时光的河底,表面只剩下疏离的浮冰。
“如果没别的事,我先回去了。”
林溪指了指门口。
顾时屿点了点头,没再说话。
林溪转身离开,轻轻带上了会议室的门。
门合上的瞬间,她靠在走廊的墙壁上,长长地、无声地吁了一口气。
仅仅是半小时的专业交流,却仿佛耗尽了她的心力。
过去与现在不断交织碰撞。
那个会为她一点小灵感而兴奋拥抱的顾时屿,和刚才这个冷静、挑剔、言语间毫无温情的顾工程师,真的是同一个人吗?
还是时间,或者说是她亲手推开他的那一刻起,就己经彻底改变了什么?
她摇摇头,努力甩开这些纷乱的思绪,走向电梯口。
而会议室内,顾时屿并没有立刻离开。
他站在原地,目光落在对面空荡荡的椅子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电脑冰凉的金属外壳。
刚才某一瞬间,当她低头记录时,额前滑落的一缕碎发,和她下意识轻轻将它别到耳后的动作,熟悉得让他心脏骤然紧缩。
几年过去了,有些小习惯,她竟然还没变。
他闭上眼,用力捏了捏眉心,试图驱散脑中那些不合时宜翻涌上来的画面。
再睁开时,眼底己恢复一片沉静。
他拿起手机,拨通了一个号码,声音恢复了一贯的冷静清晰:“李工,关于中心广场的结构图,还有几个细节需要和你再核对一下……”工作,才是此刻唯一重要且不会出错的事情。
“请进。”
顾时屿的声音透过门板传来,依旧低沉平稳,听不出情绪。
她推门进去。
午后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他身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光影,让他看起来有些疏离莫测。
“顾…工程师。”
林溪犹豫了一下,选择了最官方的称呼,在他对面的位置坐下,“您想讨论哪些细节?”
顾时屿抬眸看了她一眼,眼神锐利而专注,是纯粹工作状态下的审视。
他将一份彩打的效果图推到她面前,手指点向中心广场的视觉主体部分。
“关于这个主视觉雕塑的周边地绘和引导性插画,”他开口,语气是纯粹的工程师式的精确,“我们希望它与建筑线条形成呼应,而不是单纯的装饰。
目前的草图风格略显…柔美,冲击力和结构性不足,可能与整体硬朗现代的建筑风格产生割裂。”
他语速平稳,用词专业,没有任何人身攻击的意味,但林溪还是感到了一丝被质疑的不适。
她设计的初稿确实更偏向艺术性和氛围感。
她深吸一口气,压下那点情绪,同样以专业态度回应:“我理解您的顾虑。
但‘汐岸’的理念是‘艺术与生活的融合’,过于硬朗的线条可能会削弱亲和力。
我的想法是通过有机的、流动的图案来中和建筑的冷感,而不是对抗。”
“中和的前提是理解结构的逻辑。”
顾时屿调出电脑上的建筑结构图,屏幕转向她,“你看这些承重柱的走向、广场地面的分割线。
插画需要尊重这些内在的骨骼,而不是覆盖它。
你的流动图案,在这里,”他指向几个节点,“几乎是完全无视了原有的结构线,会造成视觉上的混乱。”
他的手指点在屏幕上,语气不容置疑。
林溪不得不承认,从建筑学的角度,他说得有道理。
她之前更侧重于意象,确实忽略了底层结构的约束。
争论的火苗在心里窜了一下,但很快被理智压灭。
这是工作,不是吵架。
她需要解决问题,而不是捍卫自尊。
“我明白您的意思了。”
她点点头,拿出速写本和笔,“能否请您再详细指出几个关键的结构节点?
我会记录一下,回去调整方案,让图案更好地嵌入结构,而不是浮于表面。”
她的妥协似乎让顾时屿有些意外。
他看了她两秒,才重新将注意力放回图纸上,语气稍稍缓和:“可以。”
接下来的半小时,变成了纯粹的技术讨论。
他指出问题,她记录、偶尔提出修改思路,他再给予反馈。
抛开个人情绪,林溪不得不承认,顾时屿的专业眼光毒辣,提出的建议虽然苛刻,但往往一针见血。
他们甚至偶尔会在某个具体细节上,短暂地达成一种高效的、心照不宣的默契。
就像……就像很久以前,他们一起做课程设计时那样。
他总是那个把握大框架和逻辑的人,而她负责填充细节和美感。
一阵酸涩突然涌上鼻尖。
林溪迅速低下头,假装认真记录,掩饰瞬间的失态。
阳光悄悄移动,会议室里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顾时屿冷静的解说声。
闪回那是大西的秋天,空气里弥漫着离愁别绪和对未来的焦虑。
林溪和顾时屿都忙着毕业设计。
顾时屿的导师接了一个旧社区微更新的小项目,让他参与。
那段时间他忙得脚不沾地,测量、画图、建模,几乎住在教研室。
林溪则忙着她的插画毕业创作。
他们见面的时间很少,通常是在深夜的食堂,或者林溪去教研室给他送夜宵。
她记得那天晚上,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她带着热奶茶和蛋糕去找他。
教研室里只有他一个人,对着电脑屏幕,眉头紧锁。
屏幕上是他反复修改都不满意的社区中心广场设计稿。
“怎么了?”
林溪把奶茶递给他,手指轻轻按在他紧皱的眉心上。
“这里,”顾时屿疲惫地靠向椅背,握住她的手指向屏幕,“功能流线和视觉焦点总是冲突,要么太死板,要么太散乱。”
林溪不太懂建筑,但她有她的审美。
她咬着吸管,看了一会儿,忽然说:“你觉不觉得,如果把这条小路稍微弯一下,绕过那棵老树,而不是硬生生穿过去,会不会好一点?
就像……溪流遇到石头,自然会绕开,但反而更有趣了。”
顾时屿愣了一下,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敲击了几下,模拟出她说的效果。
僵硬的流线变得柔和而富有变化,那棵老树也从障碍变成了景观的一部分。
“好像……真的可以。”
他眼中亮起光,猛地把她拉进怀里,下巴蹭着她的发顶,“林溪,你真是个天才!”
那一刻,小小的教研室因为他的兴奋和那个拥抱变得无比温暖。
她看着他快速修改方案,侧脸在屏幕光线下显得专注而迷人。
她觉得他们是最好的搭档,能彼此理解,互相弥补。
他后来在那个项目里真的采用了她的建议,并在致谢里写上了她的名字。
那个设计还得了一个小奖。
那时他们以为,未来的路也会这样,携手并进,所向披靡。
现在“大致就是这些。”
顾时屿的声音将林溪从回忆里拽回。
她猛地回过神,发现速写本上己经记满了笔记。
“好的,我都记下了。
谢谢您的指导,我会尽快修改。”
她合上本子,站起身,准备结束这次煎熬又诡异的高效会谈。
顾时屿也合上电脑,站起身。
两人隔着会议桌,气氛一时有些沉默。
“你……”他忽然开口,声音里有一丝极细微的迟疑,“什么时候来鹭城的?”
林溪的心跳漏了一拍,面上却不动声色:“昨天。”
“住得还习惯?”
“挺好的。”
“工作周期可能会比较长。”
“我知道,项目计划书我看过了。”
一问一答,干巴巴的,像是最普通的、甚至不太熟的同事之间的寒暄。
然后,又没话了。
那些温暖的拥抱,兴奋的分享,深夜的絮语,都沉在了时光的河底,表面只剩下疏离的浮冰。
“如果没别的事,我先回去了。”
林溪指了指门口。
顾时屿点了点头,没再说话。
林溪转身离开,轻轻带上了会议室的门。
门合上的瞬间,她靠在走廊的墙壁上,长长地、无声地吁了一口气。
仅仅是半小时的专业交流,却仿佛耗尽了她的心力。
过去与现在不断交织碰撞。
那个会为她一点小灵感而兴奋拥抱的顾时屿,和刚才这个冷静、挑剔、言语间毫无温情的顾工程师,真的是同一个人吗?
还是时间,或者说是她亲手推开他的那一刻起,就己经彻底改变了什么?
她摇摇头,努力甩开这些纷乱的思绪,走向电梯口。
而会议室内,顾时屿并没有立刻离开。
他站在原地,目光落在对面空荡荡的椅子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电脑冰凉的金属外壳。
刚才某一瞬间,当她低头记录时,额前滑落的一缕碎发,和她下意识轻轻将它别到耳后的动作,熟悉得让他心脏骤然紧缩。
几年过去了,有些小习惯,她竟然还没变。
他闭上眼,用力捏了捏眉心,试图驱散脑中那些不合时宜翻涌上来的画面。
再睁开时,眼底己恢复一片沉静。
他拿起手机,拨通了一个号码,声音恢复了一贯的冷静清晰:“李工,关于中心广场的结构图,还有几个细节需要和你再核对一下……”工作,才是此刻唯一重要且不会出错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