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出贵女(姜晚春桃)完整版免费阅读_(寒门出贵女)全章节免费在线阅读
时间: 2025-09-16 02:33:39
姜晚的手指慢慢松开膝盖,指节还僵着。
她低头看了眼掌心,皮都磨红了,刚才一首攥着没放。
屋里静得很,只有两个孩子轻轻的呼吸声。
她轻手轻脚地挪到炕边,把破被往姜禾肩上拉了拉。
她用袖口擦了下那截小腿,又轻轻塞回被子里。
姜稷翻了个身,嘴里嘟囔了一句,听不清。
她停了两秒,确认他没醒,才站起身,走到墙角那个木柜前。
柜子矮,顶多到她腰。
她蹲下来,手指顺着底板缝摸。
灰很厚,蹭在指尖发涩。
之前找卖身契时翻过一遍,但那时候脑子乱,只顾着看有没有值钱的东西。
现在不一样了,她得一寸一寸抠。
她把夹袄拎出来,抖了抖。
补丁摞补丁,肩头一块布颜色都不对。
她伸手探进内衬,空的。
翻过来再摸,也没藏东西。
柜底除了灰,还有点碎草屑。
她扒开,摸到个硬角——是个粗布包,巴掌大,用麻线缠着。
她解开,里面是三升米,黑乎乎的,粒粒发霉。
她捻起一粒,指甲一掐,芯子是绿的。
这米不能生吃,煮烂了还能咽,但难闻得很。
旁边还躺着两根绣花针,锈得厉害,一根弯了头。
线团只有指甲盖大,断口毛糙,显然是扯断的。
她把线绕回指头上,绕了半圈就没了。
她把东西全摊在地上:霉米、锈针、断线、破袄。
没了。
灶台底下她还没细查。
她爬过去,趴在地上,胳膊伸进灶膛下那个小洞。
里面塞着半捆干草,潮乎乎的,点火都费劲。
她拖出来,草里混着点碎土,烧起来呛人。
她坐回地上,盯着那堆东西看。
三升霉米,省着吃撑不过三天。
柴不够烧一顿热饭。
针线没法做新衣,连补都补不了几处。
可她没叹气。
她靠墙坐下,闭上眼。
脑子里乱,全是零碎画面:一个女人跪在祠堂门口哭,族老背着手不看她;村口几个女孩坐在门槛上编草绳,有人说起哪家提亲了;一个男人穿着短打,扛着锄头说“女子算什么,地都分不到名下”。
她想起来了。
原主娘死得早,爹病了一年,药钱掏空家底。
族里二叔说孤女没资格守房,要收回去。
爹咽气前死死抓着房契,可那纸早被调包了。
村里女孩十二岁就开始说人家。
十五六就嫁,生娃,一辈子围着灶台转。
没人问你想不想活,想过啥日子。
她睁眼,看向屋外。
油纸窗被风吹得一鼓一鼓,啪啪响。
院角有棵歪脖子树,枝条上挂着去年晒的一串野菜梗,干得发黑,只剩几根挂在那儿。
这不是穷。
这是把她按在地上,不让她抬头。
她慢慢站起身,走到窗边,手贴住被风吹得首颤的油纸。
她抬头看天。
星星很亮,北斗斜着,勺柄指向远处山影。
夜气清得扎眼睛。
屋里传来动静。
姜禾在梦里哼了一声,小手在空中抓了抓,像是找什么。
她回身走过去,看见妹妹眉头皱着,嘴唇微微动:“姐……别走……”她心里猛地一紧。
她坐到炕沿,把两个孩子往中间拢了拢。
姜稷翻个身,脑袋蹭到她胳膊,呼出的气暖暖的。
姜禾一只手抓住她袖子,攥得死紧。
她没挣开。
她低头看着他们的小脸。
姜禾瘦得颧骨凸,睫毛很长,在脸上投一小片影。
姜稷鼻尖有点红,睡觉还不老实,脚又往外蹬。
她忽然觉得,这身子不是借来的了。
她不是那个一睁眼满脑子代码和论文的大学生。
她是姜晚,是这两个孩子的姐姐。
他们饿,她得管;他们怕,她得挡。
她伸手摸了摸姜禾的头发,又拍了拍姜稷的背。
动作很轻,像怕惊了什么。
“我不走。”
她低声说,“哪儿也不去。”
话出口,她自己都愣了一下。
不是演的,不是安慰。
她是真这么想。
她不能再等别人来救。
没人会来。
族里不管,官府不问,连口粮都没人施舍。
她要是倒了,这两个孩子就得散。
卖身?
换几斗米,一时活命。
可她走了,谁护着他们?
交给二叔?
那人连爹的棺材钱都克扣,能善待孤儿?
托人养?
村里谁家不穷?
谁愿意白养两张嘴?
不行。
三个字绑在一起,就得一起活。
她慢慢站起身,走到门边。
门板歪着,插销是根旧木棍。
她蹲下,摸了摸门槛下的地面。
土硬,踩得实。
上次那小子踹门时,鞋印就在这儿。
她记得他左脚先踏进来,鞋尖朝内。
步子不稳,落地重。
下次再来,她得在门槛下埋根短木,不高,绊一下就行。
摔不死,但能吓住他们。
她回身看灶台。
锅是裂的,补过一次,铁patch子歪着。
罐子两个,一个没底,一个口崩了瓷。
碗也只剩一对,豁了边。
可这些东西都在。
房子漏风,但没塌。
米坏了,但还有。
人饿着,但没倒。
她还有手,有脑子,有这两个孩子。
她走到炕边,重新坐下。
这次没靠后,腰挺着。
她开始想,霉米煮烂,加点野菜,能熬成糊。
后山有荠菜,这时候该冒芽了。
草可以晒干引火,树皮也能剥来烧。
针虽然锈,磨一磨还能用。
线太短,但能拆旧衣重纺。
她记起前世看过一个视频,说古代人怎么用最简工具活下来。
那时候当笑话看,现在发现,那些法子都是真的。
她不怕学不会。
她缺的是时间。
饿一天,力气少一分。
饿三天,人都软了。
她得赶在倒下前,找出一条路。
她低头看姜禾的小手,还在抓她袖子。
袖口那块布,是去年冬缝的,线快开了。
她拿针在手里比了比,太粗,扎不进。
她放下针,摸了摸姜稷的额头。
有点凉。
她把被角又往上拉了拉,顺手拍了两下。
屋里安静下来。
她不再想外面有没有人要害他们。
她只想自己能做什么。
种地?
没种子,没农具,更没地。
做工?
没人要孤女,更别说带俩累赘。
借钱?
谁信她能还?
可总有活路,人能活,就有办法。
她忽然想起一句话:资源不是有没有,是怎么用。
三升霉米听着少,但如果搭配野菜,撑五天也行。
一根针能缝十次,只要不丢。
一天能走十里,十里外也许就有出路。
她不怕苦。
她怕的是没方向。
但现在,方向有了。
她要变强。
不是为了争口气,不是为了出风头。
是为了能买米,能盖房,能让弟妹穿上暖鞋,能让他们长大不说“求求你”。
女子不能自立?
那她就立给他们看。
没有资格?
那她就打出个资格来。
她站起身,走到窗边,手贴住被风吹得首颤的油纸。
她望着天上那几颗星,一颗一颗数。
北斗七,她认得。
勺口两颗指极星,后面那颗亮些。
她记住了位置。
明早天一亮,她就去后山。
看哪有菜,哪有柴,哪有能用的东西。
她回身看炕上两个孩子。
都睡熟了。
姜禾嘴角微微翘了下,像是做了好梦。
她轻轻坐回炕沿,没躺下。
手放在膝盖上,这一次,指节不发白了。
她盯着地上那堆东西——霉米、锈针、破袄、干草。
这些东西,明天就会不一样。
她低头看了眼掌心,皮都磨红了,刚才一首攥着没放。
屋里静得很,只有两个孩子轻轻的呼吸声。
她轻手轻脚地挪到炕边,把破被往姜禾肩上拉了拉。
她用袖口擦了下那截小腿,又轻轻塞回被子里。
姜稷翻了个身,嘴里嘟囔了一句,听不清。
她停了两秒,确认他没醒,才站起身,走到墙角那个木柜前。
柜子矮,顶多到她腰。
她蹲下来,手指顺着底板缝摸。
灰很厚,蹭在指尖发涩。
之前找卖身契时翻过一遍,但那时候脑子乱,只顾着看有没有值钱的东西。
现在不一样了,她得一寸一寸抠。
她把夹袄拎出来,抖了抖。
补丁摞补丁,肩头一块布颜色都不对。
她伸手探进内衬,空的。
翻过来再摸,也没藏东西。
柜底除了灰,还有点碎草屑。
她扒开,摸到个硬角——是个粗布包,巴掌大,用麻线缠着。
她解开,里面是三升米,黑乎乎的,粒粒发霉。
她捻起一粒,指甲一掐,芯子是绿的。
这米不能生吃,煮烂了还能咽,但难闻得很。
旁边还躺着两根绣花针,锈得厉害,一根弯了头。
线团只有指甲盖大,断口毛糙,显然是扯断的。
她把线绕回指头上,绕了半圈就没了。
她把东西全摊在地上:霉米、锈针、断线、破袄。
没了。
灶台底下她还没细查。
她爬过去,趴在地上,胳膊伸进灶膛下那个小洞。
里面塞着半捆干草,潮乎乎的,点火都费劲。
她拖出来,草里混着点碎土,烧起来呛人。
她坐回地上,盯着那堆东西看。
三升霉米,省着吃撑不过三天。
柴不够烧一顿热饭。
针线没法做新衣,连补都补不了几处。
可她没叹气。
她靠墙坐下,闭上眼。
脑子里乱,全是零碎画面:一个女人跪在祠堂门口哭,族老背着手不看她;村口几个女孩坐在门槛上编草绳,有人说起哪家提亲了;一个男人穿着短打,扛着锄头说“女子算什么,地都分不到名下”。
她想起来了。
原主娘死得早,爹病了一年,药钱掏空家底。
族里二叔说孤女没资格守房,要收回去。
爹咽气前死死抓着房契,可那纸早被调包了。
村里女孩十二岁就开始说人家。
十五六就嫁,生娃,一辈子围着灶台转。
没人问你想不想活,想过啥日子。
她睁眼,看向屋外。
油纸窗被风吹得一鼓一鼓,啪啪响。
院角有棵歪脖子树,枝条上挂着去年晒的一串野菜梗,干得发黑,只剩几根挂在那儿。
这不是穷。
这是把她按在地上,不让她抬头。
她慢慢站起身,走到窗边,手贴住被风吹得首颤的油纸。
她抬头看天。
星星很亮,北斗斜着,勺柄指向远处山影。
夜气清得扎眼睛。
屋里传来动静。
姜禾在梦里哼了一声,小手在空中抓了抓,像是找什么。
她回身走过去,看见妹妹眉头皱着,嘴唇微微动:“姐……别走……”她心里猛地一紧。
她坐到炕沿,把两个孩子往中间拢了拢。
姜稷翻个身,脑袋蹭到她胳膊,呼出的气暖暖的。
姜禾一只手抓住她袖子,攥得死紧。
她没挣开。
她低头看着他们的小脸。
姜禾瘦得颧骨凸,睫毛很长,在脸上投一小片影。
姜稷鼻尖有点红,睡觉还不老实,脚又往外蹬。
她忽然觉得,这身子不是借来的了。
她不是那个一睁眼满脑子代码和论文的大学生。
她是姜晚,是这两个孩子的姐姐。
他们饿,她得管;他们怕,她得挡。
她伸手摸了摸姜禾的头发,又拍了拍姜稷的背。
动作很轻,像怕惊了什么。
“我不走。”
她低声说,“哪儿也不去。”
话出口,她自己都愣了一下。
不是演的,不是安慰。
她是真这么想。
她不能再等别人来救。
没人会来。
族里不管,官府不问,连口粮都没人施舍。
她要是倒了,这两个孩子就得散。
卖身?
换几斗米,一时活命。
可她走了,谁护着他们?
交给二叔?
那人连爹的棺材钱都克扣,能善待孤儿?
托人养?
村里谁家不穷?
谁愿意白养两张嘴?
不行。
三个字绑在一起,就得一起活。
她慢慢站起身,走到门边。
门板歪着,插销是根旧木棍。
她蹲下,摸了摸门槛下的地面。
土硬,踩得实。
上次那小子踹门时,鞋印就在这儿。
她记得他左脚先踏进来,鞋尖朝内。
步子不稳,落地重。
下次再来,她得在门槛下埋根短木,不高,绊一下就行。
摔不死,但能吓住他们。
她回身看灶台。
锅是裂的,补过一次,铁patch子歪着。
罐子两个,一个没底,一个口崩了瓷。
碗也只剩一对,豁了边。
可这些东西都在。
房子漏风,但没塌。
米坏了,但还有。
人饿着,但没倒。
她还有手,有脑子,有这两个孩子。
她走到炕边,重新坐下。
这次没靠后,腰挺着。
她开始想,霉米煮烂,加点野菜,能熬成糊。
后山有荠菜,这时候该冒芽了。
草可以晒干引火,树皮也能剥来烧。
针虽然锈,磨一磨还能用。
线太短,但能拆旧衣重纺。
她记起前世看过一个视频,说古代人怎么用最简工具活下来。
那时候当笑话看,现在发现,那些法子都是真的。
她不怕学不会。
她缺的是时间。
饿一天,力气少一分。
饿三天,人都软了。
她得赶在倒下前,找出一条路。
她低头看姜禾的小手,还在抓她袖子。
袖口那块布,是去年冬缝的,线快开了。
她拿针在手里比了比,太粗,扎不进。
她放下针,摸了摸姜稷的额头。
有点凉。
她把被角又往上拉了拉,顺手拍了两下。
屋里安静下来。
她不再想外面有没有人要害他们。
她只想自己能做什么。
种地?
没种子,没农具,更没地。
做工?
没人要孤女,更别说带俩累赘。
借钱?
谁信她能还?
可总有活路,人能活,就有办法。
她忽然想起一句话:资源不是有没有,是怎么用。
三升霉米听着少,但如果搭配野菜,撑五天也行。
一根针能缝十次,只要不丢。
一天能走十里,十里外也许就有出路。
她不怕苦。
她怕的是没方向。
但现在,方向有了。
她要变强。
不是为了争口气,不是为了出风头。
是为了能买米,能盖房,能让弟妹穿上暖鞋,能让他们长大不说“求求你”。
女子不能自立?
那她就立给他们看。
没有资格?
那她就打出个资格来。
她站起身,走到窗边,手贴住被风吹得首颤的油纸。
她望着天上那几颗星,一颗一颗数。
北斗七,她认得。
勺口两颗指极星,后面那颗亮些。
她记住了位置。
明早天一亮,她就去后山。
看哪有菜,哪有柴,哪有能用的东西。
她回身看炕上两个孩子。
都睡熟了。
姜禾嘴角微微翘了下,像是做了好梦。
她轻轻坐回炕沿,没躺下。
手放在膝盖上,这一次,指节不发白了。
她盯着地上那堆东西——霉米、锈针、破袄、干草。
这些东西,明天就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