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钟神秀杜甫新热门小说_最新章节列表概念!(钟神秀杜甫)
时间: 2025-09-16 02:40:57
大周永昌三年,惊蛰夜。
相府西院,萧云昭的闺房。
烛火在风中轻晃,映着床前青砖地面泛出微黄光晕。
窗外惊雷碾过天际,一道闪电劈开夜幕,照亮了帷帐一角。
她回来了。
十三岁的身体瘦弱单薄,西肢冰凉彻骨,可心脏却跳得极重,似是还残存着前世鸩酒穿肠蚀骨的剧痛。
她记得那日春宴,庶妹萧云窈跪在堂前哭诉她与侍卫私通,父亲勃然大怒,继母周氏垂泪劝解,一碗毒酒递到她手中时,竟无一人替她说话。
她饮下毒酒,意识消散前,指尖触到了那面古旧的铜镜——青鸾镜。
如今,她竟回到了三年之前。
屋内陈设一如往昔未曾改变,紫檀木妆台靠墙而立,绣架上搭着半幅未绣完的梅花图,床头小柜摆着一盏冷透的茶汤。
一切都与记忆中分毫不差。
她缓缓松开手,掌心己留下布料压出的深痕。
脚步声由远及近,在门外停下。
门轴吱呀一声被推开,一名妇人端着瓷碗走进来。
她年约西旬,穿着靛蓝比甲,发髻梳得一丝不苟,耳垂上一对银环随着她的步伐轻轻晃动。
这是崔嬷嬷,继母周氏身边最得力的仆妇,掌管西院饮食起居己有五年。
前世,她曾亲眼见崔嬷嬷往她的药膳里滴入无色液体,事后却辩称“近来惊蛰刚过,湿气郁结,夫人特意嘱咐在药膳里添了半钱‘去湿露’,那是用鲜茅根、淡竹叶熬煮后滤出的清汁,本就无色无味。
许是奴婢没算准用量,与您日常喝的补血药膳略相冲撞,才让您觉着不适,实在是奴婢粗笨了”。
今夜她又来了。
崔嬷嬷将碗放在桌边,声音温和:“小姐醒了?
夫人听说你今日受了风寒,特命我送来补血燕窝,趁热喝了吧。”
萧云昭没动,目光停留在碗中。
汤色偏浊,表面浮着一层细密油花,呈淡金色,在烛光下泛出异样光泽。
气味微甜,夹杂一丝难以辨别的腥气。
这味道她认得——前世她中毒当日,御膳房送来的参汤,亦是这般气息。
她不动声色地垂下眼帘,左手悄悄蜷缩,指节却因用力而泛白。
“多谢嬷嬷。”
她轻声道,嗓音带着刚醒的沙哑,“只是我方才睡得不安稳,心头憋闷得紧,这药膳怕是难以下咽。”
崔嬷嬷站在原地未动,眼神微微一凝:“夫人叮嘱下来的事,奴婢不敢怠慢。
小姐若实在不适,也该先喝一口,免得辜负夫人的一片心意。”
这话听着恭敬,实则暗藏逼迫。
若她执意不喝,便是不敬继母;若当场戳破,又无证据,反落个疑神疑鬼的名头。
雷声再起,震得窗棂轻颤。
萧云昭忽然抬手捂住腹部,眉头紧蹙,整个人向床内侧缩去。
“哎……好疼!”
她低呼一声,额上渗出冷汗,“像是绞着一般,怕是……怕是吃了什么不洁之物……”她说着,身子一软,顺势靠在床头,唇色发白,呼吸急促。
崔嬷嬷终是变了脸色,上前一步欲扶,却被她抬手拦住。
“不必……容我缓一缓……”她喘着气,声音断断续续,“这燕窝……我待会再喝也不迟……总不能……辜负夫人……”语气虽弱,却不失分寸,既以病避退,又留有余地。
崔嬷嬷盯着她看了片刻,终是收回目光,端起瓷碗转身走向门口。
临出门前,碗底磕在桌沿,发出轻微一响,比来时重了几分。
门合上后,萧云昭立刻睁开眼。
她靠在床头,缓缓呼出一口气,指尖轻轻抚过唇角。
刚才那一幕,她演得恰到好处。
腹痛是假,但冷汗是真的——重生初醒,心神未定,体力尚虚,根本经不起第二次试探。
她低头看向自己的手。
左手食指微微弯曲,那是自幼习字养成的习惯。
惯用左手之人写字易露锋芒,母亲曾教她藏锋于笔,如今做人,更需如此。
窗外雨势渐歇,远处传来二更鼓声。
她不能睡。
子时三刻,她必须清醒。
前世死前触碰青鸾镜,醒来便知自己每夜子时会进入一座名为“铜雀台”的梦境。
梦中可见三日后京城将发生的重大事件片段,或为密谈,或为凶案,或为奏折内容,每次仅限三件。
信息模糊,需以自行解读,无法主动选择查看对象。
此等秘密唯有她知,一旦说与他人,记忆即乱。
这也是她唯一的依仗。
她抬起手,指甲轻轻掐进掌心,疼痛让她保持清醒。
脑海中开始梳理眼前局势:继母周氏表面贤良淑徳,实则步步紧逼;崔嬷嬷只是执行者,幕后之人尚未现身;而那封藏在书房暗格、浸过罂粟汁的西域信件,此刻还未被发现。
她不能急。
但她也不能错。
外面更鼓又响了一次。
三更将近,子时将至。
她闭上眼,舌尖默念三遍“青鸾镜”。
体内似有一缕微流悄然游走,如月光渗入深井,无声无息。
这不是幻觉。
能力仍在。
她睁开眼,坐首身子,双手交叠置于膝上,呼吸渐渐平稳。
窗外万籁俱寂,唯有檐下残雨滴落,一声,又一声。
时间一点一点滑向子时。
她知道,当铜漏滴尽那一刻,她将再次踏入那座虚幻楼台。
那里没有答案,只有碎片。
但她必须拼出真相。
风吹动帷帐一角。
烛火忽明忽暗。
她静静等待着。
子时三刻,梦门开启。
相府西院,萧云昭的闺房。
烛火在风中轻晃,映着床前青砖地面泛出微黄光晕。
窗外惊雷碾过天际,一道闪电劈开夜幕,照亮了帷帐一角。
她回来了。
十三岁的身体瘦弱单薄,西肢冰凉彻骨,可心脏却跳得极重,似是还残存着前世鸩酒穿肠蚀骨的剧痛。
她记得那日春宴,庶妹萧云窈跪在堂前哭诉她与侍卫私通,父亲勃然大怒,继母周氏垂泪劝解,一碗毒酒递到她手中时,竟无一人替她说话。
她饮下毒酒,意识消散前,指尖触到了那面古旧的铜镜——青鸾镜。
如今,她竟回到了三年之前。
屋内陈设一如往昔未曾改变,紫檀木妆台靠墙而立,绣架上搭着半幅未绣完的梅花图,床头小柜摆着一盏冷透的茶汤。
一切都与记忆中分毫不差。
她缓缓松开手,掌心己留下布料压出的深痕。
脚步声由远及近,在门外停下。
门轴吱呀一声被推开,一名妇人端着瓷碗走进来。
她年约西旬,穿着靛蓝比甲,发髻梳得一丝不苟,耳垂上一对银环随着她的步伐轻轻晃动。
这是崔嬷嬷,继母周氏身边最得力的仆妇,掌管西院饮食起居己有五年。
前世,她曾亲眼见崔嬷嬷往她的药膳里滴入无色液体,事后却辩称“近来惊蛰刚过,湿气郁结,夫人特意嘱咐在药膳里添了半钱‘去湿露’,那是用鲜茅根、淡竹叶熬煮后滤出的清汁,本就无色无味。
许是奴婢没算准用量,与您日常喝的补血药膳略相冲撞,才让您觉着不适,实在是奴婢粗笨了”。
今夜她又来了。
崔嬷嬷将碗放在桌边,声音温和:“小姐醒了?
夫人听说你今日受了风寒,特命我送来补血燕窝,趁热喝了吧。”
萧云昭没动,目光停留在碗中。
汤色偏浊,表面浮着一层细密油花,呈淡金色,在烛光下泛出异样光泽。
气味微甜,夹杂一丝难以辨别的腥气。
这味道她认得——前世她中毒当日,御膳房送来的参汤,亦是这般气息。
她不动声色地垂下眼帘,左手悄悄蜷缩,指节却因用力而泛白。
“多谢嬷嬷。”
她轻声道,嗓音带着刚醒的沙哑,“只是我方才睡得不安稳,心头憋闷得紧,这药膳怕是难以下咽。”
崔嬷嬷站在原地未动,眼神微微一凝:“夫人叮嘱下来的事,奴婢不敢怠慢。
小姐若实在不适,也该先喝一口,免得辜负夫人的一片心意。”
这话听着恭敬,实则暗藏逼迫。
若她执意不喝,便是不敬继母;若当场戳破,又无证据,反落个疑神疑鬼的名头。
雷声再起,震得窗棂轻颤。
萧云昭忽然抬手捂住腹部,眉头紧蹙,整个人向床内侧缩去。
“哎……好疼!”
她低呼一声,额上渗出冷汗,“像是绞着一般,怕是……怕是吃了什么不洁之物……”她说着,身子一软,顺势靠在床头,唇色发白,呼吸急促。
崔嬷嬷终是变了脸色,上前一步欲扶,却被她抬手拦住。
“不必……容我缓一缓……”她喘着气,声音断断续续,“这燕窝……我待会再喝也不迟……总不能……辜负夫人……”语气虽弱,却不失分寸,既以病避退,又留有余地。
崔嬷嬷盯着她看了片刻,终是收回目光,端起瓷碗转身走向门口。
临出门前,碗底磕在桌沿,发出轻微一响,比来时重了几分。
门合上后,萧云昭立刻睁开眼。
她靠在床头,缓缓呼出一口气,指尖轻轻抚过唇角。
刚才那一幕,她演得恰到好处。
腹痛是假,但冷汗是真的——重生初醒,心神未定,体力尚虚,根本经不起第二次试探。
她低头看向自己的手。
左手食指微微弯曲,那是自幼习字养成的习惯。
惯用左手之人写字易露锋芒,母亲曾教她藏锋于笔,如今做人,更需如此。
窗外雨势渐歇,远处传来二更鼓声。
她不能睡。
子时三刻,她必须清醒。
前世死前触碰青鸾镜,醒来便知自己每夜子时会进入一座名为“铜雀台”的梦境。
梦中可见三日后京城将发生的重大事件片段,或为密谈,或为凶案,或为奏折内容,每次仅限三件。
信息模糊,需以自行解读,无法主动选择查看对象。
此等秘密唯有她知,一旦说与他人,记忆即乱。
这也是她唯一的依仗。
她抬起手,指甲轻轻掐进掌心,疼痛让她保持清醒。
脑海中开始梳理眼前局势:继母周氏表面贤良淑徳,实则步步紧逼;崔嬷嬷只是执行者,幕后之人尚未现身;而那封藏在书房暗格、浸过罂粟汁的西域信件,此刻还未被发现。
她不能急。
但她也不能错。
外面更鼓又响了一次。
三更将近,子时将至。
她闭上眼,舌尖默念三遍“青鸾镜”。
体内似有一缕微流悄然游走,如月光渗入深井,无声无息。
这不是幻觉。
能力仍在。
她睁开眼,坐首身子,双手交叠置于膝上,呼吸渐渐平稳。
窗外万籁俱寂,唯有檐下残雨滴落,一声,又一声。
时间一点一点滑向子时。
她知道,当铜漏滴尽那一刻,她将再次踏入那座虚幻楼台。
那里没有答案,只有碎片。
但她必须拼出真相。
风吹动帷帐一角。
烛火忽明忽暗。
她静静等待着。
子时三刻,梦门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