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号公交车》沈墨沈墨已完结小说_44号公交车(沈墨沈墨)经典小说
时间: 2025-09-16 02:44:02
同治三年腊月,福建漳州府郊的清军大营被一层冷雾裹着,帐外的幡旗冻得发硬,风一吹就发出“哗啦”的脆响,像是要被撕成碎片。
萧靖远勒住马缰绳,胯下的枣红马打了个响鼻,喷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瞬间散成细雾。
他抬手抹了把脸,掌心沾着的雪粒子早化成了水,混着额角的汗,在颧骨处冻得发疼。
“将军!
熟悉的声音从营门方向传来,萧靖远抬眼望去,陆承业正披着件半旧的青缎棉袍,手里捧着个油布包,快步从哨卡跑过来。
他跑得急,棉袍下摆扫过积雪,溅起细碎的雪沫子,脸上却堆着恰到好处的热络笑容,仿佛萧靖远不是去巡查百里外的粮营,而是出门走了趟亲戚。
“承业,营里情况如何?”
萧靖远翻身下马,将缰绳递给迎上来的亲兵,声音里带着几分旅途的疲惫,却依旧沉稳。
他身上的明光铠沾了不少泥雪,甲片缝隙里还嵌着几根枯草——方才过山路时,为了避开结冰的地段,绕了段荒坡。
陆承业连忙上前,伸手想帮萧靖远解甲,见萧靖远微微侧身避开,便顺势将油布包递过去:“将军放心,营里安稳得很,太平军那伙人这几日没敢往这边凑。
我昨日托商贩从城里带了件狐裘,您瞧瞧,这毛多厚实,正好抵抵这腊月的寒气。”
油布包一打开,一股淡淡的狐臊味混着绸缎的气息飘过来。
萧靖远低头看了眼,那狐裘毛色油亮,一看就是上等货,在这缺衣少食的军营里,算得上是稀罕物。
他指尖碰了碰狐毛,柔软的触感让他忽然想起家里的暖炉——苏婉总爱坐在暖炉边做针线,玉薇裹着小棉袄,趴在她膝头,手里攥着个布老虎,叽叽喳喳地问“爹爹什么时候回来”。
心口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下,萧靖远收回手,将狐裘推了回去:“不必了,我这身铠甲虽沉,却也挡风。
营里的伤兵比我更需要这个,你让人送到伤兵营去吧。”
陆承业脸上的笑容僵了一瞬,随即又恢复如常,顺着他的话头笑道:“将军总是这般体恤弟兄,也难怪下头的人都愿意跟着您拼命。”
他收起狐裘,又从怀里掏出个温热的锡壶,拧开壶盖,一股茶香飘了出来,“这是我今早让伙房煮的老君眉,您趁热喝点,暖暖身子。”
萧靖远接过锡壶,温热的触感透过壶身传到掌心,驱散了几分寒意。
他抿了口茶,醇厚的茶香在舌尖散开,却没压下心里的牵挂。
他放下锡壶,看向陆承业:“粮道那边还算顺畅?
我瞧着山路结冰,后续的粮草怕是难运。”
“将军放心,我己经让人在山路铺上稻草了,再调了二十辆骡车,明日就能把粮草运过来。”
陆承业答得干脆,话锋忽然一转,“对了,方才营里收到家书,是给您的。
夫人说……玉薇小姐染了风寒,虽不重,却总哭着要爹爹,夜里还蹬被子。”
萧靖远握着锡壶的手猛地一紧,指节泛白。
他离家己有三月,临走时玉薇还抱着他的腿,说要等他回来带糖糕。
这孩子从小身子就弱,一到冬天就容易着凉,如今自己不在家,苏婉一个人怕是忙不过来。
“风寒严重吗?
可有请大夫?”
他追问,声音里不自觉地多了几分急切。
“夫人说请了城里最好的大夫,开了药,喝了两副己经好多了。”
陆承业察言观色,适时补充道,“其实将军也不必太过牵挂,不如我替您盯着营里的事,您现在就向总兵大人请半日假,快马回去看看?
一来一回也就两个时辰,耽误不了大事。”
萧靖远抬头望向营中,只见各帐前的士兵正忙着劈柴、生火,远处的操练场上,几个新兵正跟着老兵练习扎马步,冻得通红的脸上满是认真。
他想起昨日总兵的嘱托——太平军近期在附近的小村落活动频繁,怕是要袭扰粮道,这段时间必须严加防范,绝不能出半点差错。
若是自己走了,营里万一出了变故,该如何是好?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焦躁,摇了摇头:“不了,军务要紧。
等过几日稳住了局势,再回去看她们也不迟。”
他将锡壶递给陆承业,转身走向中军帐,“你把粮道的账目整理一下,半个时辰后送到我帐里来。”
“好,我这就去办!”
陆承业应着,看着萧靖远的背影消失在中军帐的门帘后,脸上的笑容慢慢淡了下去。
他低头看了眼手里的狐裘,又摸了摸怀里藏着的一封密信——那是太平军的联络人今早刚送来的,信里说,三日后将对粮道发起突袭,让他届时设法拖延清军的援军。
萧靖远啊萧靖远,你倒是重情重义,可这乱世里,重情重义,就是取死之道。
陆承业冷笑一声,将狐裘搭在臂弯里,转身走向自己的营帐。
路过伤兵营时,他瞥了眼帐内蜷缩的伤兵,脚步没停——那狐裘,他可没打算真送出去。
中军帐内,萧靖远解开铠甲,露出里面的粗布内衬。
他走到案前,铺开一张信纸,拿起笔,却迟迟没能落下。
他想给苏婉写封信,问问玉薇的情况,可又怕自己的牵挂会让苏婉更担心。
窗外的风又大了些,吹得帐帘“啪嗒”作响。
萧靖远放下笔,走到帐口,望着营外的漫天风雪。
他想起年少时,父亲曾告诉他,身为武将,当以家国为重,可此刻他才明白,家国之外,那檐下的暖炉、女儿的笑声,才是他拼死守护的缘由。
“玉薇,再等等爹爹。”
他低声呢喃,指尖在冰冷的帐杆上轻轻摩挲,“等爹爹平定了战事,就回家陪你吃糖糕。”
半个时辰后,陆承业拿着粮道的账目走进中军帐。
萧靖远己经调整好了情绪,正坐在案前,神色严肃地翻看着一份军报。
见陆承业进来,他抬了抬眼:“账目拿来我看。”
陆承业将账目递过去,站在一旁,眼神却在帐内悄悄扫过——案上的信纸空白一片,旁边的砚台里,墨汁己经结了层薄冰。
他心里暗笑,面上却依旧恭敬:“将军,若是实在牵挂小姐,我再去跟总兵大人说说,或许……不必了。”
萧靖远打断他,目光落在账目上,眉头微微蹙起,“这月初的粮草损耗怎么这么多?
你去查一下,明日给我回话。”
陆承业心里一紧,连忙应道:“是,我这就去查。”
他知道,那损耗的粮草,一部分被他克扣下来,偷偷送给了太平军,另一部分则被他变卖,换成了银子。
幸好他早有准备,账本做得天衣无缝,想来萧靖远也查不出什么。
“去吧。”
萧靖远挥了挥手,目光重新回到军报上,不再看陆承业。
陆承业躬身退下,走出中军帐时,正好遇上前来送晚膳的亲兵。
亲兵手里端着个陶碗,里面是糙米饭和几块咸菜,还有一小碟腊肉——那是萧靖远的晚膳。
陆承业看着那碟腊肉,眼底闪过一丝不屑。
萧靖远贵为骠骑将军,却过得比普通军官还节俭,这样的人,怎么配得上眼下的权势?
他冷笑一声,转身走向自己的营帐。
帐内,早己备好的晚膳正冒着热气——两碟荤菜,一碟素菜,还有一壶烫好的黄酒。
他坐下,给自己倒了杯酒,一口饮尽,只觉得浑身舒畅。
“萧靖远,你的好日子,也快到头了。”
他喃喃自语,眼底满是算计的光芒。
中军帐内,萧靖远吃完晚膳,将陶碗递给亲兵,又拿起那份军报。
军报上写着,太平军近期在漳州府周边活动频繁,似乎在寻找什么。
他手指在“太平军”三个字上轻轻敲击,心里总觉得不安——陆承业虽然办事还算利落,但这几日的言行,总让他觉得有些不对劲。
是自己想多了?
还是……萧靖远摇了摇头,将那点不安压下去。
陆承业是他的同乡,也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他现在要做的,是守住粮道,守住这漳州府的安宁,等战事平息,再回家好好陪陪妻女。
窗外的雪还在下,越下越大,将整个军营都裹进了一片白茫茫的寂静里。
萧靖远不知道,这场大雪,不仅掩盖了营外的踪迹,也掩盖了陆承业藏在笑容下的杀机。
一场针对他的阴谋,正在这寒夜里,悄然酝酿。
萧靖远勒住马缰绳,胯下的枣红马打了个响鼻,喷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瞬间散成细雾。
他抬手抹了把脸,掌心沾着的雪粒子早化成了水,混着额角的汗,在颧骨处冻得发疼。
“将军!
熟悉的声音从营门方向传来,萧靖远抬眼望去,陆承业正披着件半旧的青缎棉袍,手里捧着个油布包,快步从哨卡跑过来。
他跑得急,棉袍下摆扫过积雪,溅起细碎的雪沫子,脸上却堆着恰到好处的热络笑容,仿佛萧靖远不是去巡查百里外的粮营,而是出门走了趟亲戚。
“承业,营里情况如何?”
萧靖远翻身下马,将缰绳递给迎上来的亲兵,声音里带着几分旅途的疲惫,却依旧沉稳。
他身上的明光铠沾了不少泥雪,甲片缝隙里还嵌着几根枯草——方才过山路时,为了避开结冰的地段,绕了段荒坡。
陆承业连忙上前,伸手想帮萧靖远解甲,见萧靖远微微侧身避开,便顺势将油布包递过去:“将军放心,营里安稳得很,太平军那伙人这几日没敢往这边凑。
我昨日托商贩从城里带了件狐裘,您瞧瞧,这毛多厚实,正好抵抵这腊月的寒气。”
油布包一打开,一股淡淡的狐臊味混着绸缎的气息飘过来。
萧靖远低头看了眼,那狐裘毛色油亮,一看就是上等货,在这缺衣少食的军营里,算得上是稀罕物。
他指尖碰了碰狐毛,柔软的触感让他忽然想起家里的暖炉——苏婉总爱坐在暖炉边做针线,玉薇裹着小棉袄,趴在她膝头,手里攥着个布老虎,叽叽喳喳地问“爹爹什么时候回来”。
心口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下,萧靖远收回手,将狐裘推了回去:“不必了,我这身铠甲虽沉,却也挡风。
营里的伤兵比我更需要这个,你让人送到伤兵营去吧。”
陆承业脸上的笑容僵了一瞬,随即又恢复如常,顺着他的话头笑道:“将军总是这般体恤弟兄,也难怪下头的人都愿意跟着您拼命。”
他收起狐裘,又从怀里掏出个温热的锡壶,拧开壶盖,一股茶香飘了出来,“这是我今早让伙房煮的老君眉,您趁热喝点,暖暖身子。”
萧靖远接过锡壶,温热的触感透过壶身传到掌心,驱散了几分寒意。
他抿了口茶,醇厚的茶香在舌尖散开,却没压下心里的牵挂。
他放下锡壶,看向陆承业:“粮道那边还算顺畅?
我瞧着山路结冰,后续的粮草怕是难运。”
“将军放心,我己经让人在山路铺上稻草了,再调了二十辆骡车,明日就能把粮草运过来。”
陆承业答得干脆,话锋忽然一转,“对了,方才营里收到家书,是给您的。
夫人说……玉薇小姐染了风寒,虽不重,却总哭着要爹爹,夜里还蹬被子。”
萧靖远握着锡壶的手猛地一紧,指节泛白。
他离家己有三月,临走时玉薇还抱着他的腿,说要等他回来带糖糕。
这孩子从小身子就弱,一到冬天就容易着凉,如今自己不在家,苏婉一个人怕是忙不过来。
“风寒严重吗?
可有请大夫?”
他追问,声音里不自觉地多了几分急切。
“夫人说请了城里最好的大夫,开了药,喝了两副己经好多了。”
陆承业察言观色,适时补充道,“其实将军也不必太过牵挂,不如我替您盯着营里的事,您现在就向总兵大人请半日假,快马回去看看?
一来一回也就两个时辰,耽误不了大事。”
萧靖远抬头望向营中,只见各帐前的士兵正忙着劈柴、生火,远处的操练场上,几个新兵正跟着老兵练习扎马步,冻得通红的脸上满是认真。
他想起昨日总兵的嘱托——太平军近期在附近的小村落活动频繁,怕是要袭扰粮道,这段时间必须严加防范,绝不能出半点差错。
若是自己走了,营里万一出了变故,该如何是好?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焦躁,摇了摇头:“不了,军务要紧。
等过几日稳住了局势,再回去看她们也不迟。”
他将锡壶递给陆承业,转身走向中军帐,“你把粮道的账目整理一下,半个时辰后送到我帐里来。”
“好,我这就去办!”
陆承业应着,看着萧靖远的背影消失在中军帐的门帘后,脸上的笑容慢慢淡了下去。
他低头看了眼手里的狐裘,又摸了摸怀里藏着的一封密信——那是太平军的联络人今早刚送来的,信里说,三日后将对粮道发起突袭,让他届时设法拖延清军的援军。
萧靖远啊萧靖远,你倒是重情重义,可这乱世里,重情重义,就是取死之道。
陆承业冷笑一声,将狐裘搭在臂弯里,转身走向自己的营帐。
路过伤兵营时,他瞥了眼帐内蜷缩的伤兵,脚步没停——那狐裘,他可没打算真送出去。
中军帐内,萧靖远解开铠甲,露出里面的粗布内衬。
他走到案前,铺开一张信纸,拿起笔,却迟迟没能落下。
他想给苏婉写封信,问问玉薇的情况,可又怕自己的牵挂会让苏婉更担心。
窗外的风又大了些,吹得帐帘“啪嗒”作响。
萧靖远放下笔,走到帐口,望着营外的漫天风雪。
他想起年少时,父亲曾告诉他,身为武将,当以家国为重,可此刻他才明白,家国之外,那檐下的暖炉、女儿的笑声,才是他拼死守护的缘由。
“玉薇,再等等爹爹。”
他低声呢喃,指尖在冰冷的帐杆上轻轻摩挲,“等爹爹平定了战事,就回家陪你吃糖糕。”
半个时辰后,陆承业拿着粮道的账目走进中军帐。
萧靖远己经调整好了情绪,正坐在案前,神色严肃地翻看着一份军报。
见陆承业进来,他抬了抬眼:“账目拿来我看。”
陆承业将账目递过去,站在一旁,眼神却在帐内悄悄扫过——案上的信纸空白一片,旁边的砚台里,墨汁己经结了层薄冰。
他心里暗笑,面上却依旧恭敬:“将军,若是实在牵挂小姐,我再去跟总兵大人说说,或许……不必了。”
萧靖远打断他,目光落在账目上,眉头微微蹙起,“这月初的粮草损耗怎么这么多?
你去查一下,明日给我回话。”
陆承业心里一紧,连忙应道:“是,我这就去查。”
他知道,那损耗的粮草,一部分被他克扣下来,偷偷送给了太平军,另一部分则被他变卖,换成了银子。
幸好他早有准备,账本做得天衣无缝,想来萧靖远也查不出什么。
“去吧。”
萧靖远挥了挥手,目光重新回到军报上,不再看陆承业。
陆承业躬身退下,走出中军帐时,正好遇上前来送晚膳的亲兵。
亲兵手里端着个陶碗,里面是糙米饭和几块咸菜,还有一小碟腊肉——那是萧靖远的晚膳。
陆承业看着那碟腊肉,眼底闪过一丝不屑。
萧靖远贵为骠骑将军,却过得比普通军官还节俭,这样的人,怎么配得上眼下的权势?
他冷笑一声,转身走向自己的营帐。
帐内,早己备好的晚膳正冒着热气——两碟荤菜,一碟素菜,还有一壶烫好的黄酒。
他坐下,给自己倒了杯酒,一口饮尽,只觉得浑身舒畅。
“萧靖远,你的好日子,也快到头了。”
他喃喃自语,眼底满是算计的光芒。
中军帐内,萧靖远吃完晚膳,将陶碗递给亲兵,又拿起那份军报。
军报上写着,太平军近期在漳州府周边活动频繁,似乎在寻找什么。
他手指在“太平军”三个字上轻轻敲击,心里总觉得不安——陆承业虽然办事还算利落,但这几日的言行,总让他觉得有些不对劲。
是自己想多了?
还是……萧靖远摇了摇头,将那点不安压下去。
陆承业是他的同乡,也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他现在要做的,是守住粮道,守住这漳州府的安宁,等战事平息,再回家好好陪陪妻女。
窗外的雪还在下,越下越大,将整个军营都裹进了一片白茫茫的寂静里。
萧靖远不知道,这场大雪,不仅掩盖了营外的踪迹,也掩盖了陆承业藏在笑容下的杀机。
一场针对他的阴谋,正在这寒夜里,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