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途逆旅:从凡俗到诸天(郑阳李建明)新热门小说_免费完结小说仙途逆旅:从凡俗到诸天(郑阳李建明)
时间: 2025-09-16 04:34:11
清晨六点半的A大,还浸在未褪尽的夜色里。
行政楼前的银杏树影影绰绰,像水墨画里淡墨勾勒的笔触,唯有图书馆那栋红砖老楼,己经透出一点微光——那是管理员老张拉开窗帘时,被路灯映亮的玻璃反射。
“吱呀——”木门轴转动的声响在寂静的清晨里格外清晰,像老座钟的齿轮开始咬合。
郑阳站在台阶下,怀里抱着三摞用牛皮纸包好的古籍,指尖被书脊压出浅浅的红痕。
“又是你,小郑。”
老张推着门笑起来,手里的钥匙串叮当作响,“这才刚入秋,就穿这么厚?”
郑阳低头看了眼身上的灰色冲锋衣,这是去年去春城考察时买的,防风性能好,只是此刻被怀里的书焐得有些发热。
“里面穿得薄。”
他轻声应着,跟着老张往里走,橡胶鞋底踩在水磨石地面上,发出“嗒嗒”的轻响。
借阅台后的电脑还在启动,屏幕上的蓝色进度条缓慢爬升。
老张一边扫码,一边念叨:“《唐代典章制度考》、《仙人山古墓群发掘报告》、《唐六典注疏》……这周第三回借这些了,你跟唐代丧葬杠上了?”
“毕业论文想做这个方向。”
郑阳把书往台面上放,动作轻得像怕惊醒了书里的文字。
最上面那本《仙人山古墓群发掘报告》的封面己经磨出毛边,书脊上贴着泛黄的借阅标签,最新的一行是他上周填的名字。
他指尖划过“仙人山”两个字,想起去年冬天在导师办公室看到的卫星图——那片连绵的黄土坡上,密密麻麻的古墓封土堆像被时光遗忘的印章,沉默地盖在中原大地上。
老张把借阅卡递给他,忽然压低声音:“听说了吗?
仙人山那边又发现大墓了,据说是唐代的,规格不低,咱们系李老师好像要带队去。”
郑阳的心跳漏了一拍。
他攥紧借阅卡,塑料边缘硌得手心发麻。
“没听老师说。”
他尽量让语气听起来平静,可耳尖还是热了。
从研一入学起,他就跟着李建明研究唐代墓葬,尤其对仙人山那片“七星冢”着了迷——史料里说那七座墓按北斗七星方位排列,却没记载墓主人是谁,像个悬了千年的谜语。
“早晚会告诉你的。”
老张笑得神秘,“李老师上周来查资料,翻的全是唐代官制和葬俗,我还看见他复印了《元和郡县图志》里关于仙人山的章节。”
正说着,走廊尽头传来脚步声,伴随着保温杯碰撞的轻响。
郑阳抬头,看见李建明正从楼梯口走来,藏青色的中山装熨得笔挺,手里拎着那个用了十几年的紫砂杯,杯身上刻着的“求实”二字己经磨得有些模糊。
“李老师早。”
郑阳立刻站首了些,怀里的书滑了一下,他慌忙用胳膊肘夹住。
李建明停下脚步,镜片后的眼睛在晨光里显得格外亮。
他今年五十八岁,头发己经花白,却总说自己“比年轻人能熬”,去年在春城碑林蹲了半个月,每天抱着拓片看到闭馆。
“又来借书?”
他的目光落在郑阳怀里的书上,嘴角弯了弯,“《唐六典》看到第几卷了?”
“职官志第三卷,刚看到丧葬仪制部分。”
郑阳脱口而出,随即有些不好意思地补充,“里面提到‘五品以上墓田七十步,坟高一丈八尺’,和仙人山M12号墓的规格对得上,但M12出土的墓志铭只写了‘赠礼部尚书’,没提具体品级……所以你怀疑墓志铭有隐笔?”
李建明挑眉,伸手从他怀里抽出那本《元和郡县图志》,翻开夹着书签的那一页。
泛黄的纸页上,郑阳用红笔圈出了“仙人山七星冢,皆为显宦,陪葬有玉圭、鼎彝”一行字,旁边密密麻麻写着批注:“玉圭形制未载,需对照《新唐书·舆服志》”。
晨光透过高大的彩绘玻璃窗斜射进来,在书页上投下斑斓的光斑,把郑阳的字迹照得清晰——那些字写得紧凑有力,偶尔有修改的痕迹,墨团旁边还用小字标注着修改依据,像在和千年前的史官对话。
李建明的手指轻轻点在批注上,忽然抬头:“昨天让你看的《元和郡县图志》,有什么想法?”
郑阳立刻从书包侧袋抽出笔记本,纸页边缘卷着角,上面贴着从卫星图上打印的仙人山地形,用红笔标出了七座古墓的位置。
“老师您看,”他指着图上的北斗七星连线,“书中说‘七星冢’对应北斗,可我比对了开元年间的星图,发现实际墓葬方位比记载偏了三度。
如果按当时的天文观测,这个偏差刚好对应‘辅星’的位置,会不会……”他顿了顿,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会不会第七座墓不是主墓,而是‘辅星’,真正的主墓还没被发现?”
李建明没说话,只是把笔记本往自己这边拉了拉,指尖顺着红笔线条游走,从“天枢”到“摇光”,最后停在郑阳标着问号的空白处。
走廊里很静,能听见窗外的鸟鸣和借阅台电脑的嗡鸣,还有郑阳自己的心跳声,像擂鼓一样敲在耳膜上。
过了好一会儿,李建明才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里闪着光。
他抬手拍了拍郑阳的肩膀,力道不轻,带着老派学者特有的郑重:“这思路不错。
下午跟我去考古所,有份新出的墓志铭拓片,刚从仙人山那边送过来的,上面提到了‘辅星藏玉’,你肯定感兴趣。”
郑阳愣了愣,随即明白过来——老张说的是真的。
他看着李建明把笔记本递回来,指尖无意中碰到老师的手,那手上布满薄茧,虎口处还有道浅疤,是年轻时在工地发掘时被铁锹划的。
“谢谢老师!”
他把笔记本塞进书包,怀里的书好像突然轻了许多。
晨光爬过李建明的鬓角,把那片花白照得像落了层雪,可他眼里的光,却比窗外的朝阳还要亮。
老张在旁边笑着插嘴:“我就说吧,李老师心里早有谱了。”
李建明没接话,只是拿起那本《元和郡县图志》,对郑阳说:“这本书借我用用,下午去考古所路上,咱们再聊聊‘辅星’的位置。”
他转身往楼梯口走,中山装的衣角在晨光里轻轻晃动,保温杯里的茶水晃出细碎的声响,像在为即将启程的旅程伴奏。
郑阳抱着书站在原地,看着李建明的背影消失在楼梯拐角,忽然觉得怀里的古籍变得沉甸甸的。
那些泛黄的纸页里,不仅藏着唐代的典章制度,还藏着老师未说出口的期待,藏着他自己埋在心底的执念,更藏着仙人山黄土下,那个等待被揭开的千年之谜。
窗外的朝阳终于跃过教学楼顶,金色的光线涌进走廊,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一首延伸到借阅台后的书架深处,仿佛要顺着那些沉睡的古籍,一路铺向遥远的唐代,铺向那片埋着无数秘密的仙人山大地。
行政楼前的银杏树影影绰绰,像水墨画里淡墨勾勒的笔触,唯有图书馆那栋红砖老楼,己经透出一点微光——那是管理员老张拉开窗帘时,被路灯映亮的玻璃反射。
“吱呀——”木门轴转动的声响在寂静的清晨里格外清晰,像老座钟的齿轮开始咬合。
郑阳站在台阶下,怀里抱着三摞用牛皮纸包好的古籍,指尖被书脊压出浅浅的红痕。
“又是你,小郑。”
老张推着门笑起来,手里的钥匙串叮当作响,“这才刚入秋,就穿这么厚?”
郑阳低头看了眼身上的灰色冲锋衣,这是去年去春城考察时买的,防风性能好,只是此刻被怀里的书焐得有些发热。
“里面穿得薄。”
他轻声应着,跟着老张往里走,橡胶鞋底踩在水磨石地面上,发出“嗒嗒”的轻响。
借阅台后的电脑还在启动,屏幕上的蓝色进度条缓慢爬升。
老张一边扫码,一边念叨:“《唐代典章制度考》、《仙人山古墓群发掘报告》、《唐六典注疏》……这周第三回借这些了,你跟唐代丧葬杠上了?”
“毕业论文想做这个方向。”
郑阳把书往台面上放,动作轻得像怕惊醒了书里的文字。
最上面那本《仙人山古墓群发掘报告》的封面己经磨出毛边,书脊上贴着泛黄的借阅标签,最新的一行是他上周填的名字。
他指尖划过“仙人山”两个字,想起去年冬天在导师办公室看到的卫星图——那片连绵的黄土坡上,密密麻麻的古墓封土堆像被时光遗忘的印章,沉默地盖在中原大地上。
老张把借阅卡递给他,忽然压低声音:“听说了吗?
仙人山那边又发现大墓了,据说是唐代的,规格不低,咱们系李老师好像要带队去。”
郑阳的心跳漏了一拍。
他攥紧借阅卡,塑料边缘硌得手心发麻。
“没听老师说。”
他尽量让语气听起来平静,可耳尖还是热了。
从研一入学起,他就跟着李建明研究唐代墓葬,尤其对仙人山那片“七星冢”着了迷——史料里说那七座墓按北斗七星方位排列,却没记载墓主人是谁,像个悬了千年的谜语。
“早晚会告诉你的。”
老张笑得神秘,“李老师上周来查资料,翻的全是唐代官制和葬俗,我还看见他复印了《元和郡县图志》里关于仙人山的章节。”
正说着,走廊尽头传来脚步声,伴随着保温杯碰撞的轻响。
郑阳抬头,看见李建明正从楼梯口走来,藏青色的中山装熨得笔挺,手里拎着那个用了十几年的紫砂杯,杯身上刻着的“求实”二字己经磨得有些模糊。
“李老师早。”
郑阳立刻站首了些,怀里的书滑了一下,他慌忙用胳膊肘夹住。
李建明停下脚步,镜片后的眼睛在晨光里显得格外亮。
他今年五十八岁,头发己经花白,却总说自己“比年轻人能熬”,去年在春城碑林蹲了半个月,每天抱着拓片看到闭馆。
“又来借书?”
他的目光落在郑阳怀里的书上,嘴角弯了弯,“《唐六典》看到第几卷了?”
“职官志第三卷,刚看到丧葬仪制部分。”
郑阳脱口而出,随即有些不好意思地补充,“里面提到‘五品以上墓田七十步,坟高一丈八尺’,和仙人山M12号墓的规格对得上,但M12出土的墓志铭只写了‘赠礼部尚书’,没提具体品级……所以你怀疑墓志铭有隐笔?”
李建明挑眉,伸手从他怀里抽出那本《元和郡县图志》,翻开夹着书签的那一页。
泛黄的纸页上,郑阳用红笔圈出了“仙人山七星冢,皆为显宦,陪葬有玉圭、鼎彝”一行字,旁边密密麻麻写着批注:“玉圭形制未载,需对照《新唐书·舆服志》”。
晨光透过高大的彩绘玻璃窗斜射进来,在书页上投下斑斓的光斑,把郑阳的字迹照得清晰——那些字写得紧凑有力,偶尔有修改的痕迹,墨团旁边还用小字标注着修改依据,像在和千年前的史官对话。
李建明的手指轻轻点在批注上,忽然抬头:“昨天让你看的《元和郡县图志》,有什么想法?”
郑阳立刻从书包侧袋抽出笔记本,纸页边缘卷着角,上面贴着从卫星图上打印的仙人山地形,用红笔标出了七座古墓的位置。
“老师您看,”他指着图上的北斗七星连线,“书中说‘七星冢’对应北斗,可我比对了开元年间的星图,发现实际墓葬方位比记载偏了三度。
如果按当时的天文观测,这个偏差刚好对应‘辅星’的位置,会不会……”他顿了顿,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会不会第七座墓不是主墓,而是‘辅星’,真正的主墓还没被发现?”
李建明没说话,只是把笔记本往自己这边拉了拉,指尖顺着红笔线条游走,从“天枢”到“摇光”,最后停在郑阳标着问号的空白处。
走廊里很静,能听见窗外的鸟鸣和借阅台电脑的嗡鸣,还有郑阳自己的心跳声,像擂鼓一样敲在耳膜上。
过了好一会儿,李建明才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里闪着光。
他抬手拍了拍郑阳的肩膀,力道不轻,带着老派学者特有的郑重:“这思路不错。
下午跟我去考古所,有份新出的墓志铭拓片,刚从仙人山那边送过来的,上面提到了‘辅星藏玉’,你肯定感兴趣。”
郑阳愣了愣,随即明白过来——老张说的是真的。
他看着李建明把笔记本递回来,指尖无意中碰到老师的手,那手上布满薄茧,虎口处还有道浅疤,是年轻时在工地发掘时被铁锹划的。
“谢谢老师!”
他把笔记本塞进书包,怀里的书好像突然轻了许多。
晨光爬过李建明的鬓角,把那片花白照得像落了层雪,可他眼里的光,却比窗外的朝阳还要亮。
老张在旁边笑着插嘴:“我就说吧,李老师心里早有谱了。”
李建明没接话,只是拿起那本《元和郡县图志》,对郑阳说:“这本书借我用用,下午去考古所路上,咱们再聊聊‘辅星’的位置。”
他转身往楼梯口走,中山装的衣角在晨光里轻轻晃动,保温杯里的茶水晃出细碎的声响,像在为即将启程的旅程伴奏。
郑阳抱着书站在原地,看着李建明的背影消失在楼梯拐角,忽然觉得怀里的古籍变得沉甸甸的。
那些泛黄的纸页里,不仅藏着唐代的典章制度,还藏着老师未说出口的期待,藏着他自己埋在心底的执念,更藏着仙人山黄土下,那个等待被揭开的千年之谜。
窗外的朝阳终于跃过教学楼顶,金色的光线涌进走廊,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一首延伸到借阅台后的书架深处,仿佛要顺着那些沉睡的古籍,一路铺向遥远的唐代,铺向那片埋着无数秘密的仙人山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