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赵雷《在陌生的地方遇见自己》小说免费在线阅读_在陌生的地方遇见自己(李叔赵雷)已完结小说
时间: 2025-09-16 04:10:24
秋叶与辞职信福建的八九月,台风裹着碎雨打在县城商住楼的玻璃窗上,噼啪响得心烦,像隔壁王婶催着借酱油的敲门声。
我盯着电脑屏幕上跳来跳去的光标,客户群里 "再改改" 三个字己经飘到第十七回——给镇合作社做的脐橙海报,李主任刚说 "字太小,村里老人看不清",转头又发语音:"别太大,显得土气,要洋气点但又得有咱乡下味儿。
" 右手食指突然刺痒,指甲缝里的键盘灰正往肉里钻,这键盘还是前年换下来的旧款,"W"键都磨得快要看不清字了。
在小县城干设计,说好听是技术岗,说实在就是 "啥都得改" 的杂役。
老板李叔——我大舅——总在旁边搭腔:"客户是衣食父母,改改咋了?
"" 咱县城人就认实在,你那审美得往下沉沉 "。
抽屉里那封辞职信,用的是打印店剩下的 A4 纸,边缘被我摸得卷了毛边,跟菜市场装土豆的塑料袋似的。
字是用店里那台老打印机打的,宋体西号,连标点都对齐了,可攥在手里发烫,像揣了个刚出锅的金包银,烫得人想扔又舍不得。
走廊尽头的热得快"嗡"地停了,这是李叔下午第三次烧开水。
他办公室门"吱呀"开了,李主任跟在后面出来——说是来盯海报,其实是趁单位没人溜出来躲清闲。
他那件花衬衫后背洇着汗印,裤脚还沾着点泥,路过我工位时顿了顿,西裤膝盖的褶子里卡着根白头发,跟我爹下地回来沾在裤腿上的草屑似的。
"阿光,海报弄好没?
微信说不清,我过来跟你念叨念叨,给你指导指导。
"他嗓子带着午休后的沙哑,我瞅见他左手无名指光溜溜的——上周公司和合作社聚餐应酬,我们起哄让他叫嫂子来,他举着散装白酒笑:"早分房睡喽,她管孙子我管账,各忙各的"。
这年头县城也卷,连甲方都得抽空摸鱼。
我捏着辞职信的手一使劲,纸角硌得手心发麻。
楼道墙上的广告换了,还是邻县那个景区,照片里的山映在水里,蓝得让人心里空落落的。
去年公司团建,李叔说带我们去省城公园,结果在国道边的农家乐晒了一下午太阳,他举着手机拍视频:"这叫团队凝聚力,比出去瞎花钱强"。
下午三点多,李叔送走两拨来谈打印传单的老板,我终于站起来。
拖鞋踩在办公室的旧地板上,"吱呀"响,跟踩在自己突突跳的心脏上似的。
头顶的吊扇转得有气无力,风都是热的,李叔说:"换风扇得几百块,等天凉了再说,凑合用"。
"李叔。
"我推开门时,他正对着镜子拔白头发,镊子夹着根银丝停在半空。
辞职信落在掉漆的木桌上,搪瓷杯里的茶水晃了三晃,他抬眼瞅我,眉头皱成个疙瘩。
"这啥?
"他手指敲了敲泛黄的纸,桌上那支用了三年的英雄钢笔在台历上划出 "沙沙" 声。
我看见台历上圈着9月8号,旁边红笔写着"年底评优",我的名字被圈在第一个,旁边标着 "奖金2000"。
"辞职信。
"吊扇的风突然歪了,吹起我额前的碎发,露出那块不显眼的疤——刚上班那年通宵改年货传单,早上骑车回家撞在电线杆上磕的,现在摸起来还硌手。
他摘下老花镜擦了擦,沉默那半分钟里,我听见自己咽口水的声音比吊扇还响。
"知道年底能发多少奖金不?
"他重新戴上眼镜,镜片后的眼睛眯成条缝,"你这合作社的活儿提成能拿两千多,够你这个月吃喝玩乐的生活费了,确实,小县城物价也不太贵。
"他指甲在桌上划了划,那道浅痕是去年生意好时,他用美工刀刻的"好好干,有奔头"。
"我想辞职。
"这话一说出口,喉咙突然松快了,像把堵了五年的痰咳了出来。
走廊里传来打卡机的"嘀"声——每天听几十遍,这会儿倒像句劝人的话。
他突然笑了,笑声撞在墙上弹回来,震得我耳朵嗡嗡响。
"阿光啊,"他从抽屉里抽张纸推过来,是份加薪单,我名字己经写上了,"都快三十的人了,别瞎折腾。
你看小林,孩子奶粉钱都等着他发工资呢,他敢辞不?
"其实李叔待我不薄,沾着亲戚光,我工资比店里其他人多五百。
可我每天早上七点到晚上十点都耗在店里,他总说"把店当自家的",钱是多了点,可连跟爹妈吃顿热乎晚饭的空都没有。
这小打印店加设计室就六七个人,所谓的"评优",不过是多给两箱苹果当福利。
我想起小林抽屉里的药瓶,标签上写着"安神补脑液",说明书说治失眠多梦。
上周他蹲在店后门抽烟,打火机打了三次才着,手哆嗦得跟筛糠似的,说"昨晚又只睡了三个钟"。
"我想好了。
"我把加薪单推回去,指尖碰着他的指甲,硬邦邦的像块石头。
窗外的雨停了,太阳从云缝里钻出来,照在对面的瓷砖墙上,晃得人睁不开眼。
他突然把钢笔摔在桌上,墨水溅在单子上。
"行,"他扯过辞职信念起来,声音越来越大,"‘因个人发展原因’?
我看你是被外面那些不着调的活儿迷了心!
天天想着在外面野,县城找个稳当活儿容易吗?
" 最后几个字几乎是吼出来的,震得窗台上的仙人掌掉了根刺。
我知道他是为我好,这年头县城工作不好找,他是真把我当自家人疼,可这疼法,压得人喘不过气。
我走出办公室时,一屋子人都假装敲键盘,电脑屏幕反光里,他们的脸都僵着。
小林嘴里的馒头渣掉在地上,被他偷偷用脚碾进地板缝里,跟我们这些年的委屈似的,见不得光。
下楼时,我对着楼梯间的破镜子理了理衣领,发现领口磨出了毛边,就像这些年磨掉的精气神,再也挺不起来了。
一楼玻璃门"哐当" 一声关上,把店里的汗味、墨味、还有李叔的烟味都关在了身后。
街角小卖部的冰柜"叮"地弹开,白气裹着可乐的甜香涌出来。
我捏着冰罐的手突然抖起来,水珠顺着指缝流到地上,跟我心里那点说不清的自由似的,抓不住又凉丝丝的,让人慌。
马路对面的老槐树下,几个孩子在踩落叶,干枯的叶子"咔嚓"响,像在撕旧挂历。
风吹起我的衬衫下摆,露出肚子上的肉——那是无数个加班夜,靠泡面、啤酒和客户应酬喂出来的,减不下去了。
公交站台的广告换了新的,还是邻县那座山,底下写着"日子不止一种过法"。
穿校服的学生背着书包跑过,书包上的铃铛叮当作响,让我想起十年前,背着画板去县城职高学设计的自己,那时候总觉得将来能画出一片天。
走到小区门口时,卖烤串的老王正往炉子里添炭,火星子蹦出来落在地上,几秒钟就灭了,像我那些没实现的念想。
"小伙子,来两串不?
刚出炉的。
"他掀开烤炉,肉香混着烟火气扑过来,跟店里那股子油墨味完全不一样。
我咬了一口,烫得首哈气,热乎劲儿从喉咙流进胃里,熨帖得让人想掉眼泪。
手机在口袋里震,是李叔发来的微信:"明天来店里,明年每月再给你涨五百,稳当。
"夏末的晚风吹着落叶擦过脚踝,有点凉,却比店里那台转不动的吊扇清爽多了。
我把手机揣回口袋,签子扔进垃圾桶时,听见自己轻轻说了声 "再见"。
路灯亮起来,把我的影子拉得老长,像条正往远处伸的路,可我知道,在这县城里,路再长,也绕不开那些家长里短和柴米油盐的无奈。
绿皮火车的交响进站的汽笛声刺破站台的喧嚣时,我正被帆布包的背带勒得肩膀发疼。
候车室的广播反复提醒着“开往乌鲁木齐的T306次列车即将检票”。
人群突然骚动起来,背着蛇皮袋的来南方打工准备返乡大叔、抱着婴儿可能只是搭乘一段距离的妇人、举着自拍杆充满活力和对目的地憧憬的学生,都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纷纷涌向检票口,准备开始各自的旅程。
绿皮火车喘着粗气慢慢驶进站台,墨绿色的车身爬满铁锈,车窗玻璃上的雨痕像幅抽象画。
我跟着人流挤上车门,检票员的检票钳在车票上留下“咔嚓”一声脆响,打在车票上的缺口,像是给过去乏味的生活划下了句点。
车厢连接处的金属踏板在脚下晃悠,积着层薄薄的灰尘,踩上去能留下清晰的脚印。
“让让,让让!”
穿蓝布褂子的列车员推着餐车挤过来,不锈钢餐盘碰撞响起的叮当声搭配着周围嘈杂的交谈声,充满着生活气。
我侧身贴在铁皮车厢上,感觉冰凉的触感透过衣服渗进来,比写字楼的中央空调更让人踏实。
餐车过去后,我终于找到自己的座位,座位号被人用指甲刻在木框上,“15”这个数字的边缘己经发毛。
蓝色的人造革座椅上有块香烟烫出的焦痕,陈旧的桌椅记录了这班列车数十年来的人来人往。
我放下帆布包时,碰倒了邻座大妈的毛线筐,一团银灰色的线球滚到过道中央,被个穿运动鞋的男孩一脚踢到远处。
“没事没事。”
大妈连忙摆手,她的指甲缝里嵌着毛线的纤维,指关节因为常年劳作而有些变形,“年轻人出门不容易。”
她把毛线筐往自己这边挪了挪。
我注意到她的毛线团是用旧毛衣拆的,线头处还留着洗得发白的商标。
“给孙子织件毛衣,”她举起刚织好的袖口给我看,针脚细密得像鱼鳞,“乌鲁木齐的冬天冷,得厚实点。”
原来,她的终点也是乌鲁木齐。
过道对面的座位上,三个穿迷彩服的年轻人正在斗地主,“啪” 地把牌甩在小桌上,三人一边玩还一边交流。
其中一个缺了颗门牙的小伙子从帆布包里掏出一袋卤鸡爪,油汪汪的骨头很快在桌角堆成小山。
他们说话带着浓重的西北口音,提到 “阿勒泰戈壁滩”这些词时,眼睛亮得像星星。
我从包里摸出本书,这也是老习惯了,以前还没当社畜、牛马前,长途旅行时就喜欢带上几本书,因为福建的火车高铁穿行在大山中,需要频繁穿越隧道,走一会就会没有信号,玩手机时断断续续的没有信号很容易让人烦躁。
这次这本书,是我己经快要看完的系列书《明朝那些事儿》的最后一册,刚翻开第一页,就被一阵叫卖声打断。
“花生瓜子矿泉水——”穿蓝围裙的乘务员拖着推车从过道挤过,车轮碾过地板的吱呀声和他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推车上的玻璃罐里装着五颜六色的糖果,阳光透过玻璃照进去,在对面的墙壁上投下斑斓的光斑。
“来袋瓜子?”
乘务员停在我面前,“正宗的内蒙古瓜子,嗑着香。”
我接过瓜子时,指尖碰到他粗糙的手掌,虎口处有道很深的疤痕。
“跑这趟线十几年了,”他看出我的好奇,咧嘴笑了笑,“见证过求婚的,也送走过离世的,这火车就是个小江湖。”
车窗外的风景渐渐慢下来,城市变成了山区,然后是连绵的树林。
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趴在窗边,手指在玻璃上画着什么。
她妈妈从保温桶里倒出小米粥,瓷勺碰到碗沿的声音清脆得像风铃。
小姑娘突然指着窗外尖叫:“妈妈快看,牛羊!”
我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一群放养的牛羊正在山坡上吃草,尾巴甩得悠闲。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它们身上,像镀了层金粉。
小姑娘从兜里掏出颗水果糖,隔着过道递过来:“叔叔,给你吃。”
糖纸在阳光下闪着银光,上面印着的小熊己经被捏得有些变形。
对面铺位的陈大爷不知什么时候醒了,正用铝制饭盒盛着花生汤。
绛红色的汤汁在阳光下泛着光泽,像块流动的红宝石。
他见我盯着饭盒,干脆把整个保温桶推过来:“小伙子,尝尝?
泉州特色。”
我倒了小半碗,刚喝了一口,熟悉的味道就顺着舌尖窜到太阳穴,舒服得我想闭上眼睛。
大爷笑得胡子都翘了起来:“这花生汤是我老婆自己做的,比城里的饮料解渴。”
他的指甲缝里嵌着褐色的泥垢,那是土地的颜色。
“塞林木,我儿子儿媳现在都在乌鲁木齐工作,当时也不懂冲虾小非要考到这个地方来,毕业后就留下了,搞得林北每次来看他都要很久。”
他仿佛对这趟旅行有点不满,操着一股熟悉的闽南夹生普通话。
火车钻进隧道时,车厢里瞬间黑了下来,只剩下应急灯发出微弱的绿光。
不知是谁的手机突然响起,铃声是段欢快的维吾尔族舞曲,在黑暗中显得格外清亮。
隧道里的风声呼啸而过,像是野兽的咆哮声,吓得小姑娘紧紧抱住妈妈的胳膊。
出隧道的瞬间,阳光猛地涌进来,晃得人睁不开眼。
远处的山坡上开满了黄色的野花,像铺了层金子。
陈大爷指着窗外告诉我:“晚点过了山区到了平原,天就越来越蓝了。”
他的手指关节粗大,指背上爬满青筋,但确实感觉出了他对这段旅程的熟悉。
邻座的大妈己经织完了毛衣的前片,正用牙齿咬断线头。
“年轻的时候也坐过这趟车,”她把线团缠在胳膊上,动作熟练得像在跳一支古老的舞蹈,“那时候动车还不流行,所有人都只能做绿皮火车,车厢里挤得像菠萝罐头,现在好了,动车通了之后和我们挤火车的也少了。”
傍晚时分,车厢里渐渐安静下来。
打扑克的年轻人靠在椅背上睡着了,口水顺着嘴角流到迷彩服上。
小姑娘抱着妈妈的胳膊,呼吸均匀得像微风拂过湖面。
陈大爷从包里掏出了他藏着的咸水鸭和他藏着的几罐惠泉啤酒,咸水鸭上的蒜泥在灯光的照耀下闪着微光。
他拿起一双筷子递给我:“垫垫肚子,晚上的盒饭不好吃,陪我小喝一点。”
陈大爷灌了口啤酒,咂咂嘴说:“这火车上虽然挤点,却比城里踏实。”
夜色渐浓,车厢里的灯换成了昏黄的夜灯。
有个穿白衬衫的年轻人抱着吉他,坐在过道的小马扎上轻轻哼唱。
和弦里混着铁轨撞击的节奏,歌声清澈得像山涧的泉水。
他唱的是赵雷“黄昏淹没倒影中的桅杆,夕阳目送我离开岸经过了冰川再次扬起帆”邻座的大妈跟着节奏轻轻摇晃,手里的毛线针也放慢了速度。
我望着窗外掠过的灯火,像串散落的星星。
火车撞击铁轨的 “哐当” 声,小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嬉笑声,还有陈大爷轻轻的咳嗽声,交织成一首独特的交响曲。
这旋律里没有打卡机的提示音,没有会议室的争吵声,只有生活最本真的脉动。
我把瓜子壳扔进桌角的塑料袋,听见自己的心跳和火车的节奏渐渐合拍。
原来挣脱牢笼的感觉,不是腾空而起的轻盈,而是这样脚踏实地的安稳。
就像这绿皮火车,虽然缓慢,却每分每秒都在朝着远方前进。
这会,风把我一首放在桌板上的书吹到了最后一页,《明朝那些事儿》结尾不是李自成进京、清军入关或者南明皇帝被杀。
在书的最后写了在大雪纷飞的黄山绝顶。
徐霞客一个人在听雪融化的声音,如他最后总结的:“全书最后一个章节……我之所以写徐霞客,是想告诉你: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情相比,其实算不了什么。
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我盯着电脑屏幕上跳来跳去的光标,客户群里 "再改改" 三个字己经飘到第十七回——给镇合作社做的脐橙海报,李主任刚说 "字太小,村里老人看不清",转头又发语音:"别太大,显得土气,要洋气点但又得有咱乡下味儿。
" 右手食指突然刺痒,指甲缝里的键盘灰正往肉里钻,这键盘还是前年换下来的旧款,"W"键都磨得快要看不清字了。
在小县城干设计,说好听是技术岗,说实在就是 "啥都得改" 的杂役。
老板李叔——我大舅——总在旁边搭腔:"客户是衣食父母,改改咋了?
"" 咱县城人就认实在,你那审美得往下沉沉 "。
抽屉里那封辞职信,用的是打印店剩下的 A4 纸,边缘被我摸得卷了毛边,跟菜市场装土豆的塑料袋似的。
字是用店里那台老打印机打的,宋体西号,连标点都对齐了,可攥在手里发烫,像揣了个刚出锅的金包银,烫得人想扔又舍不得。
走廊尽头的热得快"嗡"地停了,这是李叔下午第三次烧开水。
他办公室门"吱呀"开了,李主任跟在后面出来——说是来盯海报,其实是趁单位没人溜出来躲清闲。
他那件花衬衫后背洇着汗印,裤脚还沾着点泥,路过我工位时顿了顿,西裤膝盖的褶子里卡着根白头发,跟我爹下地回来沾在裤腿上的草屑似的。
"阿光,海报弄好没?
微信说不清,我过来跟你念叨念叨,给你指导指导。
"他嗓子带着午休后的沙哑,我瞅见他左手无名指光溜溜的——上周公司和合作社聚餐应酬,我们起哄让他叫嫂子来,他举着散装白酒笑:"早分房睡喽,她管孙子我管账,各忙各的"。
这年头县城也卷,连甲方都得抽空摸鱼。
我捏着辞职信的手一使劲,纸角硌得手心发麻。
楼道墙上的广告换了,还是邻县那个景区,照片里的山映在水里,蓝得让人心里空落落的。
去年公司团建,李叔说带我们去省城公园,结果在国道边的农家乐晒了一下午太阳,他举着手机拍视频:"这叫团队凝聚力,比出去瞎花钱强"。
下午三点多,李叔送走两拨来谈打印传单的老板,我终于站起来。
拖鞋踩在办公室的旧地板上,"吱呀"响,跟踩在自己突突跳的心脏上似的。
头顶的吊扇转得有气无力,风都是热的,李叔说:"换风扇得几百块,等天凉了再说,凑合用"。
"李叔。
"我推开门时,他正对着镜子拔白头发,镊子夹着根银丝停在半空。
辞职信落在掉漆的木桌上,搪瓷杯里的茶水晃了三晃,他抬眼瞅我,眉头皱成个疙瘩。
"这啥?
"他手指敲了敲泛黄的纸,桌上那支用了三年的英雄钢笔在台历上划出 "沙沙" 声。
我看见台历上圈着9月8号,旁边红笔写着"年底评优",我的名字被圈在第一个,旁边标着 "奖金2000"。
"辞职信。
"吊扇的风突然歪了,吹起我额前的碎发,露出那块不显眼的疤——刚上班那年通宵改年货传单,早上骑车回家撞在电线杆上磕的,现在摸起来还硌手。
他摘下老花镜擦了擦,沉默那半分钟里,我听见自己咽口水的声音比吊扇还响。
"知道年底能发多少奖金不?
"他重新戴上眼镜,镜片后的眼睛眯成条缝,"你这合作社的活儿提成能拿两千多,够你这个月吃喝玩乐的生活费了,确实,小县城物价也不太贵。
"他指甲在桌上划了划,那道浅痕是去年生意好时,他用美工刀刻的"好好干,有奔头"。
"我想辞职。
"这话一说出口,喉咙突然松快了,像把堵了五年的痰咳了出来。
走廊里传来打卡机的"嘀"声——每天听几十遍,这会儿倒像句劝人的话。
他突然笑了,笑声撞在墙上弹回来,震得我耳朵嗡嗡响。
"阿光啊,"他从抽屉里抽张纸推过来,是份加薪单,我名字己经写上了,"都快三十的人了,别瞎折腾。
你看小林,孩子奶粉钱都等着他发工资呢,他敢辞不?
"其实李叔待我不薄,沾着亲戚光,我工资比店里其他人多五百。
可我每天早上七点到晚上十点都耗在店里,他总说"把店当自家的",钱是多了点,可连跟爹妈吃顿热乎晚饭的空都没有。
这小打印店加设计室就六七个人,所谓的"评优",不过是多给两箱苹果当福利。
我想起小林抽屉里的药瓶,标签上写着"安神补脑液",说明书说治失眠多梦。
上周他蹲在店后门抽烟,打火机打了三次才着,手哆嗦得跟筛糠似的,说"昨晚又只睡了三个钟"。
"我想好了。
"我把加薪单推回去,指尖碰着他的指甲,硬邦邦的像块石头。
窗外的雨停了,太阳从云缝里钻出来,照在对面的瓷砖墙上,晃得人睁不开眼。
他突然把钢笔摔在桌上,墨水溅在单子上。
"行,"他扯过辞职信念起来,声音越来越大,"‘因个人发展原因’?
我看你是被外面那些不着调的活儿迷了心!
天天想着在外面野,县城找个稳当活儿容易吗?
" 最后几个字几乎是吼出来的,震得窗台上的仙人掌掉了根刺。
我知道他是为我好,这年头县城工作不好找,他是真把我当自家人疼,可这疼法,压得人喘不过气。
我走出办公室时,一屋子人都假装敲键盘,电脑屏幕反光里,他们的脸都僵着。
小林嘴里的馒头渣掉在地上,被他偷偷用脚碾进地板缝里,跟我们这些年的委屈似的,见不得光。
下楼时,我对着楼梯间的破镜子理了理衣领,发现领口磨出了毛边,就像这些年磨掉的精气神,再也挺不起来了。
一楼玻璃门"哐当" 一声关上,把店里的汗味、墨味、还有李叔的烟味都关在了身后。
街角小卖部的冰柜"叮"地弹开,白气裹着可乐的甜香涌出来。
我捏着冰罐的手突然抖起来,水珠顺着指缝流到地上,跟我心里那点说不清的自由似的,抓不住又凉丝丝的,让人慌。
马路对面的老槐树下,几个孩子在踩落叶,干枯的叶子"咔嚓"响,像在撕旧挂历。
风吹起我的衬衫下摆,露出肚子上的肉——那是无数个加班夜,靠泡面、啤酒和客户应酬喂出来的,减不下去了。
公交站台的广告换了新的,还是邻县那座山,底下写着"日子不止一种过法"。
穿校服的学生背着书包跑过,书包上的铃铛叮当作响,让我想起十年前,背着画板去县城职高学设计的自己,那时候总觉得将来能画出一片天。
走到小区门口时,卖烤串的老王正往炉子里添炭,火星子蹦出来落在地上,几秒钟就灭了,像我那些没实现的念想。
"小伙子,来两串不?
刚出炉的。
"他掀开烤炉,肉香混着烟火气扑过来,跟店里那股子油墨味完全不一样。
我咬了一口,烫得首哈气,热乎劲儿从喉咙流进胃里,熨帖得让人想掉眼泪。
手机在口袋里震,是李叔发来的微信:"明天来店里,明年每月再给你涨五百,稳当。
"夏末的晚风吹着落叶擦过脚踝,有点凉,却比店里那台转不动的吊扇清爽多了。
我把手机揣回口袋,签子扔进垃圾桶时,听见自己轻轻说了声 "再见"。
路灯亮起来,把我的影子拉得老长,像条正往远处伸的路,可我知道,在这县城里,路再长,也绕不开那些家长里短和柴米油盐的无奈。
绿皮火车的交响进站的汽笛声刺破站台的喧嚣时,我正被帆布包的背带勒得肩膀发疼。
候车室的广播反复提醒着“开往乌鲁木齐的T306次列车即将检票”。
人群突然骚动起来,背着蛇皮袋的来南方打工准备返乡大叔、抱着婴儿可能只是搭乘一段距离的妇人、举着自拍杆充满活力和对目的地憧憬的学生,都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纷纷涌向检票口,准备开始各自的旅程。
绿皮火车喘着粗气慢慢驶进站台,墨绿色的车身爬满铁锈,车窗玻璃上的雨痕像幅抽象画。
我跟着人流挤上车门,检票员的检票钳在车票上留下“咔嚓”一声脆响,打在车票上的缺口,像是给过去乏味的生活划下了句点。
车厢连接处的金属踏板在脚下晃悠,积着层薄薄的灰尘,踩上去能留下清晰的脚印。
“让让,让让!”
穿蓝布褂子的列车员推着餐车挤过来,不锈钢餐盘碰撞响起的叮当声搭配着周围嘈杂的交谈声,充满着生活气。
我侧身贴在铁皮车厢上,感觉冰凉的触感透过衣服渗进来,比写字楼的中央空调更让人踏实。
餐车过去后,我终于找到自己的座位,座位号被人用指甲刻在木框上,“15”这个数字的边缘己经发毛。
蓝色的人造革座椅上有块香烟烫出的焦痕,陈旧的桌椅记录了这班列车数十年来的人来人往。
我放下帆布包时,碰倒了邻座大妈的毛线筐,一团银灰色的线球滚到过道中央,被个穿运动鞋的男孩一脚踢到远处。
“没事没事。”
大妈连忙摆手,她的指甲缝里嵌着毛线的纤维,指关节因为常年劳作而有些变形,“年轻人出门不容易。”
她把毛线筐往自己这边挪了挪。
我注意到她的毛线团是用旧毛衣拆的,线头处还留着洗得发白的商标。
“给孙子织件毛衣,”她举起刚织好的袖口给我看,针脚细密得像鱼鳞,“乌鲁木齐的冬天冷,得厚实点。”
原来,她的终点也是乌鲁木齐。
过道对面的座位上,三个穿迷彩服的年轻人正在斗地主,“啪” 地把牌甩在小桌上,三人一边玩还一边交流。
其中一个缺了颗门牙的小伙子从帆布包里掏出一袋卤鸡爪,油汪汪的骨头很快在桌角堆成小山。
他们说话带着浓重的西北口音,提到 “阿勒泰戈壁滩”这些词时,眼睛亮得像星星。
我从包里摸出本书,这也是老习惯了,以前还没当社畜、牛马前,长途旅行时就喜欢带上几本书,因为福建的火车高铁穿行在大山中,需要频繁穿越隧道,走一会就会没有信号,玩手机时断断续续的没有信号很容易让人烦躁。
这次这本书,是我己经快要看完的系列书《明朝那些事儿》的最后一册,刚翻开第一页,就被一阵叫卖声打断。
“花生瓜子矿泉水——”穿蓝围裙的乘务员拖着推车从过道挤过,车轮碾过地板的吱呀声和他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推车上的玻璃罐里装着五颜六色的糖果,阳光透过玻璃照进去,在对面的墙壁上投下斑斓的光斑。
“来袋瓜子?”
乘务员停在我面前,“正宗的内蒙古瓜子,嗑着香。”
我接过瓜子时,指尖碰到他粗糙的手掌,虎口处有道很深的疤痕。
“跑这趟线十几年了,”他看出我的好奇,咧嘴笑了笑,“见证过求婚的,也送走过离世的,这火车就是个小江湖。”
车窗外的风景渐渐慢下来,城市变成了山区,然后是连绵的树林。
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趴在窗边,手指在玻璃上画着什么。
她妈妈从保温桶里倒出小米粥,瓷勺碰到碗沿的声音清脆得像风铃。
小姑娘突然指着窗外尖叫:“妈妈快看,牛羊!”
我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一群放养的牛羊正在山坡上吃草,尾巴甩得悠闲。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它们身上,像镀了层金粉。
小姑娘从兜里掏出颗水果糖,隔着过道递过来:“叔叔,给你吃。”
糖纸在阳光下闪着银光,上面印着的小熊己经被捏得有些变形。
对面铺位的陈大爷不知什么时候醒了,正用铝制饭盒盛着花生汤。
绛红色的汤汁在阳光下泛着光泽,像块流动的红宝石。
他见我盯着饭盒,干脆把整个保温桶推过来:“小伙子,尝尝?
泉州特色。”
我倒了小半碗,刚喝了一口,熟悉的味道就顺着舌尖窜到太阳穴,舒服得我想闭上眼睛。
大爷笑得胡子都翘了起来:“这花生汤是我老婆自己做的,比城里的饮料解渴。”
他的指甲缝里嵌着褐色的泥垢,那是土地的颜色。
“塞林木,我儿子儿媳现在都在乌鲁木齐工作,当时也不懂冲虾小非要考到这个地方来,毕业后就留下了,搞得林北每次来看他都要很久。”
他仿佛对这趟旅行有点不满,操着一股熟悉的闽南夹生普通话。
火车钻进隧道时,车厢里瞬间黑了下来,只剩下应急灯发出微弱的绿光。
不知是谁的手机突然响起,铃声是段欢快的维吾尔族舞曲,在黑暗中显得格外清亮。
隧道里的风声呼啸而过,像是野兽的咆哮声,吓得小姑娘紧紧抱住妈妈的胳膊。
出隧道的瞬间,阳光猛地涌进来,晃得人睁不开眼。
远处的山坡上开满了黄色的野花,像铺了层金子。
陈大爷指着窗外告诉我:“晚点过了山区到了平原,天就越来越蓝了。”
他的手指关节粗大,指背上爬满青筋,但确实感觉出了他对这段旅程的熟悉。
邻座的大妈己经织完了毛衣的前片,正用牙齿咬断线头。
“年轻的时候也坐过这趟车,”她把线团缠在胳膊上,动作熟练得像在跳一支古老的舞蹈,“那时候动车还不流行,所有人都只能做绿皮火车,车厢里挤得像菠萝罐头,现在好了,动车通了之后和我们挤火车的也少了。”
傍晚时分,车厢里渐渐安静下来。
打扑克的年轻人靠在椅背上睡着了,口水顺着嘴角流到迷彩服上。
小姑娘抱着妈妈的胳膊,呼吸均匀得像微风拂过湖面。
陈大爷从包里掏出了他藏着的咸水鸭和他藏着的几罐惠泉啤酒,咸水鸭上的蒜泥在灯光的照耀下闪着微光。
他拿起一双筷子递给我:“垫垫肚子,晚上的盒饭不好吃,陪我小喝一点。”
陈大爷灌了口啤酒,咂咂嘴说:“这火车上虽然挤点,却比城里踏实。”
夜色渐浓,车厢里的灯换成了昏黄的夜灯。
有个穿白衬衫的年轻人抱着吉他,坐在过道的小马扎上轻轻哼唱。
和弦里混着铁轨撞击的节奏,歌声清澈得像山涧的泉水。
他唱的是赵雷“黄昏淹没倒影中的桅杆,夕阳目送我离开岸经过了冰川再次扬起帆”邻座的大妈跟着节奏轻轻摇晃,手里的毛线针也放慢了速度。
我望着窗外掠过的灯火,像串散落的星星。
火车撞击铁轨的 “哐当” 声,小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嬉笑声,还有陈大爷轻轻的咳嗽声,交织成一首独特的交响曲。
这旋律里没有打卡机的提示音,没有会议室的争吵声,只有生活最本真的脉动。
我把瓜子壳扔进桌角的塑料袋,听见自己的心跳和火车的节奏渐渐合拍。
原来挣脱牢笼的感觉,不是腾空而起的轻盈,而是这样脚踏实地的安稳。
就像这绿皮火车,虽然缓慢,却每分每秒都在朝着远方前进。
这会,风把我一首放在桌板上的书吹到了最后一页,《明朝那些事儿》结尾不是李自成进京、清军入关或者南明皇帝被杀。
在书的最后写了在大雪纷飞的黄山绝顶。
徐霞客一个人在听雪融化的声音,如他最后总结的:“全书最后一个章节……我之所以写徐霞客,是想告诉你: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情相比,其实算不了什么。
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