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捡到重生女帝,签到噬天道体许青云颜热门完结小说_最热门小说开局捡到重生女帝,签到噬天道体许青云颜
时间: 2025-09-16 04:15:24
九月底的一个下午,吴茗茗刚走进教室,同桌林晓就戳了戳她的胳膊,递过来个信封:“吴茗茗,你的信,军绿色的!”
信封上的字迹和寄件人地址栏的一模一样,边角沾着点褐色的泥土,像是经过了长途跋涉,被火车颠得变了形。
吴茗茗捏着信封的手有点抖,首到上课铃响,老师走进教室,她才把信塞进校服口袋,指尖隔着布料反复摩挲——那布料下的字迹,是她等了半个月的回应。
晚自习时,她趁着老师转身写板书,偷偷把信拿出来,信纸是部队专用的,抬头印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字是用蓝黑墨水写的,有些地方洇了墨,像是写的时候太急。
他说收到梧桐叶很惊喜,夹在了军帽里,训练累了就拿出来看看,“叶脉像小扇子,比我们这儿的杨树叶软,像看见南方的秋天”。
信的中间,他问她高一的功课难不难,数学老师严不严,“陈阳说你小学时数学总考满分,现在肯定也厉害”;还说部队的馒头管够,就是菜里的油太少,“有时候会想外婆做的红烧肉,肥的部分咬着流油”。
末尾,他写:“陈阳说你字写得好看,果然没骗我,比他那狗爬字强多了。”
吴茗茗抱着信纸,把脸埋在臂弯里,耳朵烫得像被太阳晒过。
同桌林晓凑过来小声问:“是笔友吗?
字这么好看。”
她摇摇头,又点点头,指尖在“字写得好看”那几个字上反复蹭,像是要把墨迹蹭进皮肤里。
那之后,信成了吴茗茗书桌抽屉里的秘密。
她买了个带锁的笔记本,把徐会会的信按日期排好,每封都用红绳捆着,旁边记着回信时要提的事:月考考了全班第三,班主任奖了本带锁的笔记本;和林晓跳皮筋时摔了一跤,膝盖擦破了皮,林晓给她贴了张印着小熊的创可贴;学校门口的梧桐叶开始变黄,卖冰棍的老奶奶收摊了,换成了卖烤红薯的大爷。
十月中旬,吴茗茗寄了第二封信,里面夹了片金黄的梧桐叶,“这次的叶子比上次的黄,你看像不像小扇子?”
她还在信里写,外婆来家里住,做了红烧肉,她特意留了块肥的,“可惜不能寄给你,只能跟你说说味道”。
徐会会的回信来得更快,只用了十天。
他说收到金黄的梧桐叶时,战友们都围过来看,“有人说像蝴蝶,有人说像小船,我跟他们说,这是南方的秋天”;还说他托炊事班的王班长给外婆写了张明信片,“王班长字好看,我让他写了‘祝您身体健康’”;训练时他被选中去参加射击比赛,“打了十发中了九环,班长说再练练能当狙击手”。
信里还夹了张他的单人照,穿着作训服,站在射击靶前,胸前别着个小小的红花,嘴角的小窝比以前更深了。
吴茗茗把照片夹进语文课本的《诗经》那页,每次翻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都能看见他的笑脸。
陈阳后来去学校找她,看见她抽屉里的信堆,笑着揉她的头发:“我看你俩哪是帮我传信,明明是自己聊得热火朝天。”
吴茗茗红着脸把他推出教室,却在他走后,把信拿出来又读了一遍——徐会会写“等我退伍了,就去看你”,这句话像颗种子,落在她心里,开始悄悄发芽。
十月底的一个周末,吴茗茗去外婆家,外婆从衣柜里翻出个布包,里面是徐会会寄的明信片,王班长的字确实好看,“祝您身体健康”西个字写得圆润。
“会会这孩子,有心了,”外婆摸着明信片,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在部队肯定受了不少苦,下次写信让他多吃点,别省着。”
吴茗茗点头,心里却暖得发涨——原来不止她一个人,在惦记着远方的那个穿迷彩服的人。
当晚,她在给徐会会的信里写:“外婆收到明信片很开心,说等你回来,给你做红烧肉,管够。”
信封上的字迹和寄件人地址栏的一模一样,边角沾着点褐色的泥土,像是经过了长途跋涉,被火车颠得变了形。
吴茗茗捏着信封的手有点抖,首到上课铃响,老师走进教室,她才把信塞进校服口袋,指尖隔着布料反复摩挲——那布料下的字迹,是她等了半个月的回应。
晚自习时,她趁着老师转身写板书,偷偷把信拿出来,信纸是部队专用的,抬头印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字是用蓝黑墨水写的,有些地方洇了墨,像是写的时候太急。
他说收到梧桐叶很惊喜,夹在了军帽里,训练累了就拿出来看看,“叶脉像小扇子,比我们这儿的杨树叶软,像看见南方的秋天”。
信的中间,他问她高一的功课难不难,数学老师严不严,“陈阳说你小学时数学总考满分,现在肯定也厉害”;还说部队的馒头管够,就是菜里的油太少,“有时候会想外婆做的红烧肉,肥的部分咬着流油”。
末尾,他写:“陈阳说你字写得好看,果然没骗我,比他那狗爬字强多了。”
吴茗茗抱着信纸,把脸埋在臂弯里,耳朵烫得像被太阳晒过。
同桌林晓凑过来小声问:“是笔友吗?
字这么好看。”
她摇摇头,又点点头,指尖在“字写得好看”那几个字上反复蹭,像是要把墨迹蹭进皮肤里。
那之后,信成了吴茗茗书桌抽屉里的秘密。
她买了个带锁的笔记本,把徐会会的信按日期排好,每封都用红绳捆着,旁边记着回信时要提的事:月考考了全班第三,班主任奖了本带锁的笔记本;和林晓跳皮筋时摔了一跤,膝盖擦破了皮,林晓给她贴了张印着小熊的创可贴;学校门口的梧桐叶开始变黄,卖冰棍的老奶奶收摊了,换成了卖烤红薯的大爷。
十月中旬,吴茗茗寄了第二封信,里面夹了片金黄的梧桐叶,“这次的叶子比上次的黄,你看像不像小扇子?”
她还在信里写,外婆来家里住,做了红烧肉,她特意留了块肥的,“可惜不能寄给你,只能跟你说说味道”。
徐会会的回信来得更快,只用了十天。
他说收到金黄的梧桐叶时,战友们都围过来看,“有人说像蝴蝶,有人说像小船,我跟他们说,这是南方的秋天”;还说他托炊事班的王班长给外婆写了张明信片,“王班长字好看,我让他写了‘祝您身体健康’”;训练时他被选中去参加射击比赛,“打了十发中了九环,班长说再练练能当狙击手”。
信里还夹了张他的单人照,穿着作训服,站在射击靶前,胸前别着个小小的红花,嘴角的小窝比以前更深了。
吴茗茗把照片夹进语文课本的《诗经》那页,每次翻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都能看见他的笑脸。
陈阳后来去学校找她,看见她抽屉里的信堆,笑着揉她的头发:“我看你俩哪是帮我传信,明明是自己聊得热火朝天。”
吴茗茗红着脸把他推出教室,却在他走后,把信拿出来又读了一遍——徐会会写“等我退伍了,就去看你”,这句话像颗种子,落在她心里,开始悄悄发芽。
十月底的一个周末,吴茗茗去外婆家,外婆从衣柜里翻出个布包,里面是徐会会寄的明信片,王班长的字确实好看,“祝您身体健康”西个字写得圆润。
“会会这孩子,有心了,”外婆摸着明信片,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在部队肯定受了不少苦,下次写信让他多吃点,别省着。”
吴茗茗点头,心里却暖得发涨——原来不止她一个人,在惦记着远方的那个穿迷彩服的人。
当晚,她在给徐会会的信里写:“外婆收到明信片很开心,说等你回来,给你做红烧肉,管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