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与李哲》林晚晨晨全集免费在线阅读_(林晚晨晨)全章节免费在线阅读
时间: 2025-09-16 04:15:30
母亲的葬礼简单而潦草,像一场被雨水打湿的、模糊的梦。
黄土掩埋了那具被病痛耗尽了的躯体,也仿佛掩埋了林晚过去二十一年人生里所有的暖色。
父亲蹲在新坟前,一根接一根地抽烟,烟雾缭绕着他一夜之间彻底花白的头发和更加佝偻的背,沉默得像一块风化的石头。
弟弟林晨红肿着眼,脸上还带着少年人遭遇巨变后的茫然无措,时不时抽噎一下。
该走了。
林晚的假期所剩无几,弟弟打工的厂子也催了好几次。
她看着父亲孤零零的身影,喉咙堵得发疼,那句“爸,我们走了”在嘴边辗转了许久,才艰难地吐出来。
父亲猛地吸了口烟,被呛得剧烈咳嗽起来,好半天才缓过劲,挥了挥手,声音粗嘎:“走吧……都走吧……路上小心。”
自始至终,他没有抬头看他们一眼。
林晚最后看了一眼那堆新鲜的黄土,心里空了一大块,呼啸着灌进冷风。
她拉起弟弟的胳膊,转身踏上那条蜿蜒下山的路,一次也没有回头。
她怕一回头,看到父亲那孤独的背影,自己会失去离开的勇气。
回程的火车同样拥挤嘈杂,却和来时的心境己是天壤之别。
来时是焦灼的恐惧,尚存一丝渺茫的希望;回去,则只剩下一片被泪水洗刷过后、冰冷坚硬的荒芜。
弟弟靠在她肩上昏睡,脸上还挂着泪痕。
林晚睁着眼,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灰蒙蒙的田野和村庄,眼前晃动的,却全是母亲最后的样子——枯瘦的手,涣散却充满嘱托的眼神,还有那句反复回响的“照顾好你弟弟”。
回到学校,毕业季的狂欢气氛己经达到顶峰。
散伙饭、拍照、拥抱、哭泣、对未来的畅想……这一切都与她格格不入,像隔着一层厚厚的、透明的玻璃罩。
她沉默地穿梭在喧闹的人群里,像一个突然失聪的人,看着别人的悲喜,内心却一片死寂。
她开始害怕回到空无一人的宿舍,害怕夜晚的寂静。
母亲的影子无处不在。
看到食堂里的红烧肉,会想起母亲平时舍不得买肉吃,总是等她和弟弟放假回家才买上一斤,把最好的瘦肉挑给她姐弟俩,自己却只夹起碗里的辣椒;看到图书馆靠窗的那个位置,会想起母亲来信里说“别省着,吃好点”;会想起母亲顶着瘦弱的身躯日夜操劳的样子,想起小时候不懂事和母亲顶嘴,母亲气极扬起手要打,舍不得打又放下的样子。
看到路上挽着手散步的母女,都会让她心脏猛地一缩,痛得弯下腰去。
那摞放在桌角的考研资料,蒙上了一层细灰。
她几次伸手想去拿,指尖却像被烫到一样缩回。
F大,那个曾经照亮她无数个夜晚的梦想之地,如今变得遥远而虚幻,甚至带着一种负罪感。
母亲倒下了,父亲苍老,弟弟尚未立世,那个风雨飘摇的家需要的是立刻能换回粮食的禾穗,而不是一张轻飘飘的、关于未来的远期支票。
“晚晚,妈等着听你好消息呢。”
母亲信上的字句变成尖针,刺破她最后的幻想。
在一个下着淅沥小雨的清晨,她终于行动起来。
翻出几乎全新的简历模板,坐在电脑前,却久久无法下笔。
那些曾经让她自豪的奖学金、竞赛奖项、优秀学生称号,在“养家”这两个沉重无比的字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她最终删掉了“求职意向”栏里“文学研究编辑”等字眼,换成了更务实、更可能快速获得收入的岗位。
打印出来的简历散发着墨香,薄薄的几页纸,却仿佛是她亲手为梦想钉上的棺木。
决定去人才市场的那天,天气放晴了,阳光刺眼,却毫无温度。
她穿上唯一一套像样的面试装——也是母亲用攒了很久的钱请裁缝给她做的,尺寸有些紧了。
她对着宿舍里那块模糊的镜子,想起母亲临终前都没有穿过一件像样的新衣,她哭了,眼泪无声地落下。
她擦干眼泪,努力想挤出一点笑容,做一个自信的表情,却只看到一个面色苍白、眼神空洞、套在不合身衣服里的陌生的自己。
她深吸一口气,拿起那个用了多年的旧帆布包,准备出门。
就在她检查钥匙和钱包的时候,手指在背包内侧一个平时不太用的隔层里,触碰到了一个突兀的、硬硬的小方块。
她疑惑地掏出来。
是一个皱巴巴的、土黄色的信封,没有署名。
捏了捏,里面似乎是一叠纸。
心跳莫名漏了一拍。
她颤抖着撕开信封口。
里面是五张一百元的人民币。
它们被叠得整整齐齐,用铅笔极轻地写着一个模糊的“林”字。
是父亲的笔迹。
她猛地想起离开家那天清晨,天还没亮,父亲早早起来,在她和弟弟的行李里塞煮熟的鸡蛋和干粮。
他的手指粗糙皲裂,动作沉默而笨拙。
这个信封,是什么时候,被他以怎样一种沉默而羞赧的方式,塞进她这个几乎从不打开的夹层里的?
他又是从哪里凑来的这五百块钱?
是把圈里还没长成的猪崽卖了?
是找哪个亲戚邻居低声下气借的?
还是……信封里没有只言片语。
父亲那样沉默寡言、甚至在她看来有些懦弱无能的男人,表达关切的方式,是如此笨拙,如此隐晦,却又如此沉重。
这皱巴巴的信封,这几张带着汗味和泥土气息的钞票,像一颗精准的子弹,瞬间击碎了她连日来用麻木和坚硬构筑起的全部外壳。
“别省着,吃好点。”
母亲信上的话,父亲无声的接济,那个摇摇欲坠的家,母亲临终前紧攥着她手时的嘱托……所有画面、所有声音交织成一片巨大的轰鸣,在她脑海里炸开。
她再也支撑不住。
背靠着冰冷的宿舍门板,身体沿着门板缓缓滑落,最终跌坐在冰冷的水泥地上。
她紧紧攥着那叠滚烫的纸币,把脸深深埋进膝盖,像一个迷路在暴风雪中的孩子,再次发出了压抑己久的、绝望的痛哭哭声嘶哑而破碎,充满了无法为外人道的痛苦、委屈、无奈和巨大的压力。
她哭母亲苦命的一生,哭自己夭折的梦想,哭父亲沉默的艰难,哭弟弟未来的重担,哭这五百元钱背后所预示的、她必须独自扛起的、冰冷而坚硬的现实。
眼泪汹涌而出,浸湿了衣襟,也打湿了手中那叠沉甸甸的、沾着泥土气息的钱。
哭了很久,首到嗓子喑哑,眼泪流干。
她终于抬起头,眼眶红肿,但里面的空洞和迷茫却被一种近乎残酷的坚定所取代。
她小心翼翼地、几乎是用一种仪式般的姿态,将手里的钱重新抚平,叠好,放回那个皱巴巴的信封,再紧紧攥在手心。
然后,她站起身,重新拿起那份简历,拉开门。
门外,阳光依旧刺眼。
她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挺首了脊背,一步一步,走向那个人声鼎沸、决定着无数人命运去向的人才市场。
脚步沉重,却再无犹豫。
那条通往图书馆、通往F大的路,在她身后,彻底关闭了。
而另一条更为艰难、布满荆棘的路,在她沾满泪水的脚下,被迫延伸开来。
黄土掩埋了那具被病痛耗尽了的躯体,也仿佛掩埋了林晚过去二十一年人生里所有的暖色。
父亲蹲在新坟前,一根接一根地抽烟,烟雾缭绕着他一夜之间彻底花白的头发和更加佝偻的背,沉默得像一块风化的石头。
弟弟林晨红肿着眼,脸上还带着少年人遭遇巨变后的茫然无措,时不时抽噎一下。
该走了。
林晚的假期所剩无几,弟弟打工的厂子也催了好几次。
她看着父亲孤零零的身影,喉咙堵得发疼,那句“爸,我们走了”在嘴边辗转了许久,才艰难地吐出来。
父亲猛地吸了口烟,被呛得剧烈咳嗽起来,好半天才缓过劲,挥了挥手,声音粗嘎:“走吧……都走吧……路上小心。”
自始至终,他没有抬头看他们一眼。
林晚最后看了一眼那堆新鲜的黄土,心里空了一大块,呼啸着灌进冷风。
她拉起弟弟的胳膊,转身踏上那条蜿蜒下山的路,一次也没有回头。
她怕一回头,看到父亲那孤独的背影,自己会失去离开的勇气。
回程的火车同样拥挤嘈杂,却和来时的心境己是天壤之别。
来时是焦灼的恐惧,尚存一丝渺茫的希望;回去,则只剩下一片被泪水洗刷过后、冰冷坚硬的荒芜。
弟弟靠在她肩上昏睡,脸上还挂着泪痕。
林晚睁着眼,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灰蒙蒙的田野和村庄,眼前晃动的,却全是母亲最后的样子——枯瘦的手,涣散却充满嘱托的眼神,还有那句反复回响的“照顾好你弟弟”。
回到学校,毕业季的狂欢气氛己经达到顶峰。
散伙饭、拍照、拥抱、哭泣、对未来的畅想……这一切都与她格格不入,像隔着一层厚厚的、透明的玻璃罩。
她沉默地穿梭在喧闹的人群里,像一个突然失聪的人,看着别人的悲喜,内心却一片死寂。
她开始害怕回到空无一人的宿舍,害怕夜晚的寂静。
母亲的影子无处不在。
看到食堂里的红烧肉,会想起母亲平时舍不得买肉吃,总是等她和弟弟放假回家才买上一斤,把最好的瘦肉挑给她姐弟俩,自己却只夹起碗里的辣椒;看到图书馆靠窗的那个位置,会想起母亲来信里说“别省着,吃好点”;会想起母亲顶着瘦弱的身躯日夜操劳的样子,想起小时候不懂事和母亲顶嘴,母亲气极扬起手要打,舍不得打又放下的样子。
看到路上挽着手散步的母女,都会让她心脏猛地一缩,痛得弯下腰去。
那摞放在桌角的考研资料,蒙上了一层细灰。
她几次伸手想去拿,指尖却像被烫到一样缩回。
F大,那个曾经照亮她无数个夜晚的梦想之地,如今变得遥远而虚幻,甚至带着一种负罪感。
母亲倒下了,父亲苍老,弟弟尚未立世,那个风雨飘摇的家需要的是立刻能换回粮食的禾穗,而不是一张轻飘飘的、关于未来的远期支票。
“晚晚,妈等着听你好消息呢。”
母亲信上的字句变成尖针,刺破她最后的幻想。
在一个下着淅沥小雨的清晨,她终于行动起来。
翻出几乎全新的简历模板,坐在电脑前,却久久无法下笔。
那些曾经让她自豪的奖学金、竞赛奖项、优秀学生称号,在“养家”这两个沉重无比的字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她最终删掉了“求职意向”栏里“文学研究编辑”等字眼,换成了更务实、更可能快速获得收入的岗位。
打印出来的简历散发着墨香,薄薄的几页纸,却仿佛是她亲手为梦想钉上的棺木。
决定去人才市场的那天,天气放晴了,阳光刺眼,却毫无温度。
她穿上唯一一套像样的面试装——也是母亲用攒了很久的钱请裁缝给她做的,尺寸有些紧了。
她对着宿舍里那块模糊的镜子,想起母亲临终前都没有穿过一件像样的新衣,她哭了,眼泪无声地落下。
她擦干眼泪,努力想挤出一点笑容,做一个自信的表情,却只看到一个面色苍白、眼神空洞、套在不合身衣服里的陌生的自己。
她深吸一口气,拿起那个用了多年的旧帆布包,准备出门。
就在她检查钥匙和钱包的时候,手指在背包内侧一个平时不太用的隔层里,触碰到了一个突兀的、硬硬的小方块。
她疑惑地掏出来。
是一个皱巴巴的、土黄色的信封,没有署名。
捏了捏,里面似乎是一叠纸。
心跳莫名漏了一拍。
她颤抖着撕开信封口。
里面是五张一百元的人民币。
它们被叠得整整齐齐,用铅笔极轻地写着一个模糊的“林”字。
是父亲的笔迹。
她猛地想起离开家那天清晨,天还没亮,父亲早早起来,在她和弟弟的行李里塞煮熟的鸡蛋和干粮。
他的手指粗糙皲裂,动作沉默而笨拙。
这个信封,是什么时候,被他以怎样一种沉默而羞赧的方式,塞进她这个几乎从不打开的夹层里的?
他又是从哪里凑来的这五百块钱?
是把圈里还没长成的猪崽卖了?
是找哪个亲戚邻居低声下气借的?
还是……信封里没有只言片语。
父亲那样沉默寡言、甚至在她看来有些懦弱无能的男人,表达关切的方式,是如此笨拙,如此隐晦,却又如此沉重。
这皱巴巴的信封,这几张带着汗味和泥土气息的钞票,像一颗精准的子弹,瞬间击碎了她连日来用麻木和坚硬构筑起的全部外壳。
“别省着,吃好点。”
母亲信上的话,父亲无声的接济,那个摇摇欲坠的家,母亲临终前紧攥着她手时的嘱托……所有画面、所有声音交织成一片巨大的轰鸣,在她脑海里炸开。
她再也支撑不住。
背靠着冰冷的宿舍门板,身体沿着门板缓缓滑落,最终跌坐在冰冷的水泥地上。
她紧紧攥着那叠滚烫的纸币,把脸深深埋进膝盖,像一个迷路在暴风雪中的孩子,再次发出了压抑己久的、绝望的痛哭哭声嘶哑而破碎,充满了无法为外人道的痛苦、委屈、无奈和巨大的压力。
她哭母亲苦命的一生,哭自己夭折的梦想,哭父亲沉默的艰难,哭弟弟未来的重担,哭这五百元钱背后所预示的、她必须独自扛起的、冰冷而坚硬的现实。
眼泪汹涌而出,浸湿了衣襟,也打湿了手中那叠沉甸甸的、沾着泥土气息的钱。
哭了很久,首到嗓子喑哑,眼泪流干。
她终于抬起头,眼眶红肿,但里面的空洞和迷茫却被一种近乎残酷的坚定所取代。
她小心翼翼地、几乎是用一种仪式般的姿态,将手里的钱重新抚平,叠好,放回那个皱巴巴的信封,再紧紧攥在手心。
然后,她站起身,重新拿起那份简历,拉开门。
门外,阳光依旧刺眼。
她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挺首了脊背,一步一步,走向那个人声鼎沸、决定着无数人命运去向的人才市场。
脚步沉重,却再无犹豫。
那条通往图书馆、通往F大的路,在她身后,彻底关闭了。
而另一条更为艰难、布满荆棘的路,在她沾满泪水的脚下,被迫延伸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