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耳根:从田埂救命菜到餐桌家乡味孙思邈李时珍完整版免费阅读_孙思邈李时珍精彩小说
时间: 2025-09-16 04:38:45
雨后的贵阳花果园菜市场,青石板路上还沾着湿泥,李嬢嬢的菜摊就已经支棱起来了。
竹筐里码着刚从郊区田埂挖来的折耳根,带着新鲜的泥土气息,白嫩的根茎上还挂着细细的须,旁边的铝盆里泡着洗干净的折耳根叶,翠绿得能映出人影。
她蹲在小马扎上,指尖麻利地掐掉折耳根根部的老泥,嘴里念叨着:“要把须根捋干净才不涩,嫩叶留着拌着吃,比根还鲜。”
“嬢嬢,称三斤折耳根!”
李嬢嬢抬头笑了:“外地来玩的吧?
要凉拌还是炒腊肉?
凉拌我给你多带点辣椒面,自家磨的小米辣,够香!”
小伙子连连点头:“听朋友说贵州的折耳根炒腊肉一绝,特意来买了回去让民宿老板帮忙做!”
看着小伙子拎着折耳根走远的背影,李嬢嬢擦了擦手,目光落在筐角那丛带着泥土的折耳根上——这东西,不仅藏着父亲老周的饥荒记忆,更牵着几千年的食药同源史,从古代先民的“救命草”,到如今的“家乡味”,它的根须,早就扎进了中国人的生活里。
一、古籍里的“蕺菜”:跨越千年的食药密码折耳根在古代有个文雅的名字——“蕺菜”,最早的记载能追溯到春秋时期。
《越绝书》里曾提过“越王勾践采蕺于会稽山”的故事:公元前494年,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退居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一带),当时军中缺粮,又流行痢疾,勾践亲自带领士兵在山脚下挖蕺菜充饥,没想到吃了一段时间后,士兵的痢疾竟慢慢好了。
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不起眼的野菜不仅能填肚子,还能治病,会稽山的那片山坡,也因此被称为“蕺山”。
到了秦汉时期,蕺菜的药用价值被逐渐重视。
《神农本草经》虽未直接记载,但书中提到“鱼腥草,味辛,微温,主蠲痹,利小便”,后世医家考证,这里的“鱼腥草”就是蕺菜——因它新鲜时自带一股类似鱼腥味的气息而得名。
当时南方湿热地区的先民,常把蕺菜煮水喝,用来缓解暑热引起的腹泻、咽喉肿痛,算是最早的“民间凉茶”。
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则详细记录了蕺菜的食用方法:“蕺
竹筐里码着刚从郊区田埂挖来的折耳根,带着新鲜的泥土气息,白嫩的根茎上还挂着细细的须,旁边的铝盆里泡着洗干净的折耳根叶,翠绿得能映出人影。
她蹲在小马扎上,指尖麻利地掐掉折耳根根部的老泥,嘴里念叨着:“要把须根捋干净才不涩,嫩叶留着拌着吃,比根还鲜。”
“嬢嬢,称三斤折耳根!”
李嬢嬢抬头笑了:“外地来玩的吧?
要凉拌还是炒腊肉?
凉拌我给你多带点辣椒面,自家磨的小米辣,够香!”
小伙子连连点头:“听朋友说贵州的折耳根炒腊肉一绝,特意来买了回去让民宿老板帮忙做!”
看着小伙子拎着折耳根走远的背影,李嬢嬢擦了擦手,目光落在筐角那丛带着泥土的折耳根上——这东西,不仅藏着父亲老周的饥荒记忆,更牵着几千年的食药同源史,从古代先民的“救命草”,到如今的“家乡味”,它的根须,早就扎进了中国人的生活里。
一、古籍里的“蕺菜”:跨越千年的食药密码折耳根在古代有个文雅的名字——“蕺菜”,最早的记载能追溯到春秋时期。
《越绝书》里曾提过“越王勾践采蕺于会稽山”的故事:公元前494年,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退居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一带),当时军中缺粮,又流行痢疾,勾践亲自带领士兵在山脚下挖蕺菜充饥,没想到吃了一段时间后,士兵的痢疾竟慢慢好了。
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不起眼的野菜不仅能填肚子,还能治病,会稽山的那片山坡,也因此被称为“蕺山”。
到了秦汉时期,蕺菜的药用价值被逐渐重视。
《神农本草经》虽未直接记载,但书中提到“鱼腥草,味辛,微温,主蠲痹,利小便”,后世医家考证,这里的“鱼腥草”就是蕺菜——因它新鲜时自带一股类似鱼腥味的气息而得名。
当时南方湿热地区的先民,常把蕺菜煮水喝,用来缓解暑热引起的腹泻、咽喉肿痛,算是最早的“民间凉茶”。
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则详细记录了蕺菜的食用方法:“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