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在这个夏天南枝路清遥新热门小说_免费阅读全文你好,在这个夏天南枝路清遥
时间: 2025-09-16 04:42:50
单间牢房的条件并没比大号好多少,无非是少了些狱友的鼾声、呻吟和臭气,霉味和绝望感一点没少。
唯一的“升级”是那盏五瓦灯泡不再彻夜长明,到了某个固定时间会啪嗒一声熄灭,将人彻底扔进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里,听觉和嗅觉因此变得异常敏锐,能清晰捕捉到老鼠啃噬墙角、远处牢门开合以及若有若无的哭泣声。
预想中的严刑拷打并未到来,甚至没人再来提审他。
一日三餐倒是准时供应,虽然依旧是掺着沙子的糙米饭和几根不见油星的咸菜,但分量居然管够。
他们像是在等待什么,或者说,是在验证什么。
陈晓利用这段难得的“闲暇”,拼命整理着脑中混乱的记忆碎片和庞杂的历史知识。
原主是个热血但单纯的青年学生,记忆里除了游行口号、课堂笔记和对某位女同学朦胧的好感外,对真正的谍报工作、政治险恶一无所知。
而他自己的现代记忆,则像一座庞大的图书馆,索引清晰却遥不可及,需要特定关键词才能触发。
他现在唯一的关键词就是“1937年7月”。
他知道自己赌对了第一步。
那个金丝眼镜的徐秘书和那个阴鸷的军人,显然被他的“预言”震了一下,至少是引起了足够的好奇心,才让他暂时脱离了即刻被踩死的命运。
但他更清楚,这种好奇是极其危险的。
如果七月初什么也没发生,或者发生的事情与卢沟桥相去甚远,那他的下场绝对会比普通政治犯凄惨十倍——一个试图用荒谬预言戏弄特务机关的“疯子”,会有无数种死法被包装成“意外”。
时间在煎熬中缓慢流逝。
每天,他竖着耳朵倾听走廊里的任何动静,试图从狱卒的闲聊、换岗的脚步声里捕捉外界的信息碎片。
但这些人说话含糊其辞,偶尔提到的也只是米价又涨了、哪个长官的姨太太跑了之类的琐事。
首到某天下午,走廊里传来不同于以往的嘈杂脚步声,还夹杂着一种他从未听过的、低沉而连续的嗡嗡声,像是无数人同时在远处呐喊。
声音透过厚厚的石墙,变得模糊不清,却带着一种山雨欲来的躁动。
送晚饭的老狱卒今天格外沉默,放下饭碗时,手指甚至有些发抖。
陈晓壮着胆子,用尽可能谦卑的语气问:“老总,外面……是什么动静?”
老狱卒猛地瞪了他一眼,眼神里带着惊恐和警告,压低了嗓子厉声道:“吃你的饭!
想早点投胎就别瞎打听!”
说完近乎小跑地离开了,铁门摔得震天响。
那种不祥的嗡嗡声持续了小半夜才渐渐平息。
第二天,牢房里的气氛明显不一样了。
狱卒们交接班时不再是懒洋洋的呵欠连天,而是凑在一起急促地低语,脸上带着紧张和某种不可思议的神情。
陈晓捕捉到几个零碎的词语:“……打起来了……”、“……北平……”、“……日本人动真格的了……”他的心猛地一跳,几乎要从喉咙里蹦出来。
七月初!
北平方向!
日本人!
难道……历史真的按照他熟知的那个轨迹,分毫不差地撞上来了?
又过了难熬的两天。
期间再没人来看他,伙食标准却莫名其妙地又提升了一点——咸菜里居然出现了几片肥肉渣。
第三天清晨,铁门再次被打开。
来的不是凶神恶煞的狱卒,而是那个姓徐的金丝眼镜秘书,和他第一次见到时一样,衣着整洁,表情平静,只是镜片后的眼神复杂得多,审视中夹杂着一丝难以置信的探究。
他身后跟着两个持枪士兵,但枪口压得很低。
“陈晓,”徐秘书开口,声音听不出喜怒,“带上你的东西,跟我们走。”
陈晓愣了一下,他在这个世界的全部“东西”就是身上这套发馊的囚服。
他默默地站起身。
没有上铐,也没有被推搡。
他被夹在士兵中间,沉默地走在走廊里。
这一次,路过的其他牢房鸦雀无声,那些曾经麻木或好奇的眼睛似乎都消失了,只有沉重的寂静包裹着他们。
他们走的不是通往审讯室的路,也不是通往后院刑场的方向,而是七拐八绕之后,上了一段楼梯,眼前豁然开朗。
他竟然被带出了监牢区域,来到了一栋办公楼里。
阳光透过蒙尘的玻璃窗照在磨石子地板上,空气里的霉味被淡淡的墨水味和烟草味取代。
他被带进一间宽敞的办公室。
办公室里有沙发、茶几、文件柜,甚至还有一台手摇式电话机。
沙发上坐着一个人,正是那天审讯时那个脸色阴沉的军人。
他换了一身更挺括的军装,此刻正拿着一份报纸,看得目不转睛。
徐秘书示意陈晓站在办公室中央,自己则走到军人身边,低声说了句什么。
军人缓缓放下报纸,抬起头,目光如鹰隼般钉在陈晓脸上。
那目光不再仅仅是阴鸷,更添了几分实质性的压力,仿佛要剥开他的头骨,看看里面到底藏着什么。
办公室里静得可怕,只有窗外隐约传来的街市噪音。
良久,军人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沙哑:“七月七日夜,日军北平驻屯军步兵旅团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于卢沟桥附近进行夜间演习,声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
“遭拒后,次日凌晨,日军炮轰宛平城。
我军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一〇旅二一九团……奋起抵抗。”
他每说一句,就停顿一下,目光死死锁定陈晓的反应。
“现在,北平、天津一带,己经打成一锅粥了。
报纸上说是‘冲突’,但他妈的枪炮声比过年放鞭炮还热闹!”
军人猛地将手里的报纸拍在茶几上,发出“啪”的一声脆响。
陈晓感觉自己的心脏快要停止跳动了。
尽管早有预料,但亲耳听到这历史性的事件从对方口中以这种方式复述出来,带来的冲击力无与伦比。
他努力控制着自己的面部肌肉,不让任何表情泄露出去,只是垂着眼睑,看着自己破旧的鞋尖。
军人站起身,一步步走到陈晓面前,居高临下地盯着他。
“这些事情,发生在几百公里之外,连南京那边的大官们都是第二天才收到确切消息。”
“你,”他的手指几乎戳到陈晓的鼻子,“一个被关在监狱里快一个月的穷学生,是怎么在事发前十几天,就他妈的了如指掌的?!”
“你到底是谁?!
谁告诉你的?!”
最后的问话几乎是咆哮出来的,震得窗玻璃嗡嗡作响。
站在门口的士兵下意识地握紧了枪。
压力如同实质的海水般从西面八方涌来,几乎要将陈晓碾碎。
他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审判时刻。
之前的预言只是引起了兴趣,而现在事件应验,他则变成了一个必须被解释的“异常现象”。
解释不清,就是灭顶之灾。
---
唯一的“升级”是那盏五瓦灯泡不再彻夜长明,到了某个固定时间会啪嗒一声熄灭,将人彻底扔进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里,听觉和嗅觉因此变得异常敏锐,能清晰捕捉到老鼠啃噬墙角、远处牢门开合以及若有若无的哭泣声。
预想中的严刑拷打并未到来,甚至没人再来提审他。
一日三餐倒是准时供应,虽然依旧是掺着沙子的糙米饭和几根不见油星的咸菜,但分量居然管够。
他们像是在等待什么,或者说,是在验证什么。
陈晓利用这段难得的“闲暇”,拼命整理着脑中混乱的记忆碎片和庞杂的历史知识。
原主是个热血但单纯的青年学生,记忆里除了游行口号、课堂笔记和对某位女同学朦胧的好感外,对真正的谍报工作、政治险恶一无所知。
而他自己的现代记忆,则像一座庞大的图书馆,索引清晰却遥不可及,需要特定关键词才能触发。
他现在唯一的关键词就是“1937年7月”。
他知道自己赌对了第一步。
那个金丝眼镜的徐秘书和那个阴鸷的军人,显然被他的“预言”震了一下,至少是引起了足够的好奇心,才让他暂时脱离了即刻被踩死的命运。
但他更清楚,这种好奇是极其危险的。
如果七月初什么也没发生,或者发生的事情与卢沟桥相去甚远,那他的下场绝对会比普通政治犯凄惨十倍——一个试图用荒谬预言戏弄特务机关的“疯子”,会有无数种死法被包装成“意外”。
时间在煎熬中缓慢流逝。
每天,他竖着耳朵倾听走廊里的任何动静,试图从狱卒的闲聊、换岗的脚步声里捕捉外界的信息碎片。
但这些人说话含糊其辞,偶尔提到的也只是米价又涨了、哪个长官的姨太太跑了之类的琐事。
首到某天下午,走廊里传来不同于以往的嘈杂脚步声,还夹杂着一种他从未听过的、低沉而连续的嗡嗡声,像是无数人同时在远处呐喊。
声音透过厚厚的石墙,变得模糊不清,却带着一种山雨欲来的躁动。
送晚饭的老狱卒今天格外沉默,放下饭碗时,手指甚至有些发抖。
陈晓壮着胆子,用尽可能谦卑的语气问:“老总,外面……是什么动静?”
老狱卒猛地瞪了他一眼,眼神里带着惊恐和警告,压低了嗓子厉声道:“吃你的饭!
想早点投胎就别瞎打听!”
说完近乎小跑地离开了,铁门摔得震天响。
那种不祥的嗡嗡声持续了小半夜才渐渐平息。
第二天,牢房里的气氛明显不一样了。
狱卒们交接班时不再是懒洋洋的呵欠连天,而是凑在一起急促地低语,脸上带着紧张和某种不可思议的神情。
陈晓捕捉到几个零碎的词语:“……打起来了……”、“……北平……”、“……日本人动真格的了……”他的心猛地一跳,几乎要从喉咙里蹦出来。
七月初!
北平方向!
日本人!
难道……历史真的按照他熟知的那个轨迹,分毫不差地撞上来了?
又过了难熬的两天。
期间再没人来看他,伙食标准却莫名其妙地又提升了一点——咸菜里居然出现了几片肥肉渣。
第三天清晨,铁门再次被打开。
来的不是凶神恶煞的狱卒,而是那个姓徐的金丝眼镜秘书,和他第一次见到时一样,衣着整洁,表情平静,只是镜片后的眼神复杂得多,审视中夹杂着一丝难以置信的探究。
他身后跟着两个持枪士兵,但枪口压得很低。
“陈晓,”徐秘书开口,声音听不出喜怒,“带上你的东西,跟我们走。”
陈晓愣了一下,他在这个世界的全部“东西”就是身上这套发馊的囚服。
他默默地站起身。
没有上铐,也没有被推搡。
他被夹在士兵中间,沉默地走在走廊里。
这一次,路过的其他牢房鸦雀无声,那些曾经麻木或好奇的眼睛似乎都消失了,只有沉重的寂静包裹着他们。
他们走的不是通往审讯室的路,也不是通往后院刑场的方向,而是七拐八绕之后,上了一段楼梯,眼前豁然开朗。
他竟然被带出了监牢区域,来到了一栋办公楼里。
阳光透过蒙尘的玻璃窗照在磨石子地板上,空气里的霉味被淡淡的墨水味和烟草味取代。
他被带进一间宽敞的办公室。
办公室里有沙发、茶几、文件柜,甚至还有一台手摇式电话机。
沙发上坐着一个人,正是那天审讯时那个脸色阴沉的军人。
他换了一身更挺括的军装,此刻正拿着一份报纸,看得目不转睛。
徐秘书示意陈晓站在办公室中央,自己则走到军人身边,低声说了句什么。
军人缓缓放下报纸,抬起头,目光如鹰隼般钉在陈晓脸上。
那目光不再仅仅是阴鸷,更添了几分实质性的压力,仿佛要剥开他的头骨,看看里面到底藏着什么。
办公室里静得可怕,只有窗外隐约传来的街市噪音。
良久,军人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沙哑:“七月七日夜,日军北平驻屯军步兵旅团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于卢沟桥附近进行夜间演习,声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
“遭拒后,次日凌晨,日军炮轰宛平城。
我军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一〇旅二一九团……奋起抵抗。”
他每说一句,就停顿一下,目光死死锁定陈晓的反应。
“现在,北平、天津一带,己经打成一锅粥了。
报纸上说是‘冲突’,但他妈的枪炮声比过年放鞭炮还热闹!”
军人猛地将手里的报纸拍在茶几上,发出“啪”的一声脆响。
陈晓感觉自己的心脏快要停止跳动了。
尽管早有预料,但亲耳听到这历史性的事件从对方口中以这种方式复述出来,带来的冲击力无与伦比。
他努力控制着自己的面部肌肉,不让任何表情泄露出去,只是垂着眼睑,看着自己破旧的鞋尖。
军人站起身,一步步走到陈晓面前,居高临下地盯着他。
“这些事情,发生在几百公里之外,连南京那边的大官们都是第二天才收到确切消息。”
“你,”他的手指几乎戳到陈晓的鼻子,“一个被关在监狱里快一个月的穷学生,是怎么在事发前十几天,就他妈的了如指掌的?!”
“你到底是谁?!
谁告诉你的?!”
最后的问话几乎是咆哮出来的,震得窗玻璃嗡嗡作响。
站在门口的士兵下意识地握紧了枪。
压力如同实质的海水般从西面八方涌来,几乎要将陈晓碾碎。
他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审判时刻。
之前的预言只是引起了兴趣,而现在事件应验,他则变成了一个必须被解释的“异常现象”。
解释不清,就是灭顶之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