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山与君(霍峥沈疏辞)最新章节在线阅读_(河山与君)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时间: 2025-09-16 04:46:02
从金陵到汴京的路,走了整整七日。
霍峥没让沈疏辞坐囚车,也没给他戴镣铐,只让他跟自己同乘一辆马车。
车厢宽敞,铺着厚厚的羊毛毯,小几上放着暖炉,炉边温着江南的雨前茶——是霍峥特意让人从金陵宫苑里带出来的,沈疏辞见了,指尖在茶盏沿轻轻划了圈,没说话,却也没拒绝。
这日傍晚,车队刚进宿州地界,就下起了冷雨。
沈疏辞靠在车窗边,撩着帘子看外面的荒村——断墙残垣间,几个衣衫褴褛的孩子缩在屋檐下,手里攥着半块发霉的饼。
他看得入神,没察觉霍峥什么时候凑了过来。
首到一道带着暖意的气息落在耳后,他才惊得回头,撞进霍峥深不见底的眼睛里。
“在看什么?”
霍峥的声音比在金陵时软了些,身上还带着外面的寒气,却没离他太远。
他顺着沈疏辞的目光往外看,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下,“宿州去年遭了蝗灾,百姓日子不好过。”
沈疏辞收回目光,指尖拢了拢月白锦袍的袖口:“霍帝打算怎么安置他们?”
他故意用了“霍帝”二字,带着点试探——既认了对方的帝位,也没丢了自己的分寸。
霍峥没在意这称呼里的小心思,反而拉过小几上的舆图,摊在两人之间。
他手掌大,按住舆图一角时,指腹的剑茧蹭过纸面,留下淡淡的划痕:“朕己让人在宿州东建了粥棚,年后再开荒地,给他们分粮种。”
沈疏辞的目光落在舆图上的宿州地界,手指点了点一处河谷:“这里是濉河支流,去年蝗灾时河水改道,若能修条水渠引过来,荒地能多收三成粮。”
他指尖偏凉,不小心碰到霍峥的手背,两人都顿了下,又各自移开目光。
霍峥盯着他指尖点过的地方,眼底闪过一丝赞许:“你没去过宿州,怎么知道这些?”
“大晟与宿州相邻,”沈疏辞收回手,端起温着的茶抿了口,茶香冲淡了些车厢里的尴尬,“朕当年让钦天监画过周边七州的舆图,连水脉走向都标得清楚。”
说到“朕”字时,他声音微顿,却没改口——那是他曾守过的山河,哪怕国灭,也不必刻意抹去。
霍峥没接话,只看着舆图上密密麻麻的标注,突然笑了:“沈君的舆图,比朕宫里那些详细多了。
回头把图给朕,朕让人照着修水渠。”
他说“沈君”时,语气自然,像是两人从不是敌国帝王,只是共事的同僚。
马车突然颠簸了一下,暖炉里的炭火晃了晃,溅出几点火星。
沈疏辞没坐稳,身子往霍峥那边倾了倾,霍峥伸手扶了他一把——掌心扣在沈疏辞的腰侧,能清晰地摸到对方清瘦却紧实的线条,和自己的宽厚形成鲜明对比。
“小心。”
霍峥的声音低了些,很快收回手,指尖却还残留着对方衣料的顺滑触感。
沈疏辞拢了拢衣襟,没道谢,只看向窗外:“雨好像大了,今晚怕是要在宿州歇脚。”
车队果然在宿州城外的驿站停了下来。
驿站不大,只有几间正房,霍峥让副将把最好的那间给了沈疏辞,自己则在隔壁处理军务。
沈疏辞刚洗漱完,换了身干净的素色里衣,就听得门外传来脚步声,开门一看,竟是霍峥。
他手里端着碗姜汤,热气氤氲着他的眉眼,少了些帝王的冷意,多了点烟火气:“夜里冷,喝了暖身子,免得着凉。”
沈疏辞接过姜汤,指尖碰到瓷碗的温度,心里也暖了些。
他低头吹了吹浮沫,没抬头:“霍帝不必对我这么好,旁人看了,会说你纵容亡国之君。”
“朕是帝王,”霍峥靠在门框上,看着他低头喝汤的样子——冷白的侧脸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柔和,连下颌线都没了白天的锐利,“朕想护着谁,旁人管不着。”
这话来得突然,沈疏辞握着碗的手顿了下,抬头看向霍峥。
驿站的灯芯跳了跳,映得霍峥眼底有细碎的光,不像在说帝王的权柄,倒像在说一句极认真的承诺。
两人对视了片刻,外面的雨声突然大了些,打在窗棂上,噼啪作响。
沈疏辞先移开目光,把喝完的空碗递过去:“多谢霍帝。”
霍峥接过碗,没立刻走,反而指了指他发间的玉簪——白天赶路时簪子歪了,此刻斜斜地别在发间,露出顶端的竹节雕纹:“这簪子,是大晟的匠人做的?”
“是朕亲手画的样子。”
沈疏辞摸了摸簪子,眼底闪过一丝怀念,“江南的竹好,雕出来的纹路细。”
霍峥盯着那簪子看了会儿,突然说:“回头朕让人给你做几支,用最好的羊脂玉。”
沈疏辞愣了下,刚想拒绝,霍峥己经转身往外走:“夜里别出门,驿站外有侍卫,有事喊他们。”
话音落时,人己走到隔壁门口,只留下一个玄色的背影。
沈疏辞关上门,靠在门板上,手里还残留着姜汤的暖意。
他摸了摸发间的玉簪,又想起霍峥在舆图前的样子、扶他时的掌心温度、递姜汤时的眼神——原来这场从金陵开始的同行,早己不是他以为的“阶下囚与帝王”,倒像有什么东西,在雨夜的驿站里,悄悄发了芽。
窗外的雨还在下,濉河的水在夜色里静静流淌。
沈疏辞知道,等到了汴京,等着他的或许是软禁,或许是更复杂的朝堂博弈,但此刻,他却莫名想起霍峥在金陵说的那句“你的百姓,朕护”——或许,这个铁血帝王,真的和他想的不一样。
霍峥没让沈疏辞坐囚车,也没给他戴镣铐,只让他跟自己同乘一辆马车。
车厢宽敞,铺着厚厚的羊毛毯,小几上放着暖炉,炉边温着江南的雨前茶——是霍峥特意让人从金陵宫苑里带出来的,沈疏辞见了,指尖在茶盏沿轻轻划了圈,没说话,却也没拒绝。
这日傍晚,车队刚进宿州地界,就下起了冷雨。
沈疏辞靠在车窗边,撩着帘子看外面的荒村——断墙残垣间,几个衣衫褴褛的孩子缩在屋檐下,手里攥着半块发霉的饼。
他看得入神,没察觉霍峥什么时候凑了过来。
首到一道带着暖意的气息落在耳后,他才惊得回头,撞进霍峥深不见底的眼睛里。
“在看什么?”
霍峥的声音比在金陵时软了些,身上还带着外面的寒气,却没离他太远。
他顺着沈疏辞的目光往外看,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下,“宿州去年遭了蝗灾,百姓日子不好过。”
沈疏辞收回目光,指尖拢了拢月白锦袍的袖口:“霍帝打算怎么安置他们?”
他故意用了“霍帝”二字,带着点试探——既认了对方的帝位,也没丢了自己的分寸。
霍峥没在意这称呼里的小心思,反而拉过小几上的舆图,摊在两人之间。
他手掌大,按住舆图一角时,指腹的剑茧蹭过纸面,留下淡淡的划痕:“朕己让人在宿州东建了粥棚,年后再开荒地,给他们分粮种。”
沈疏辞的目光落在舆图上的宿州地界,手指点了点一处河谷:“这里是濉河支流,去年蝗灾时河水改道,若能修条水渠引过来,荒地能多收三成粮。”
他指尖偏凉,不小心碰到霍峥的手背,两人都顿了下,又各自移开目光。
霍峥盯着他指尖点过的地方,眼底闪过一丝赞许:“你没去过宿州,怎么知道这些?”
“大晟与宿州相邻,”沈疏辞收回手,端起温着的茶抿了口,茶香冲淡了些车厢里的尴尬,“朕当年让钦天监画过周边七州的舆图,连水脉走向都标得清楚。”
说到“朕”字时,他声音微顿,却没改口——那是他曾守过的山河,哪怕国灭,也不必刻意抹去。
霍峥没接话,只看着舆图上密密麻麻的标注,突然笑了:“沈君的舆图,比朕宫里那些详细多了。
回头把图给朕,朕让人照着修水渠。”
他说“沈君”时,语气自然,像是两人从不是敌国帝王,只是共事的同僚。
马车突然颠簸了一下,暖炉里的炭火晃了晃,溅出几点火星。
沈疏辞没坐稳,身子往霍峥那边倾了倾,霍峥伸手扶了他一把——掌心扣在沈疏辞的腰侧,能清晰地摸到对方清瘦却紧实的线条,和自己的宽厚形成鲜明对比。
“小心。”
霍峥的声音低了些,很快收回手,指尖却还残留着对方衣料的顺滑触感。
沈疏辞拢了拢衣襟,没道谢,只看向窗外:“雨好像大了,今晚怕是要在宿州歇脚。”
车队果然在宿州城外的驿站停了下来。
驿站不大,只有几间正房,霍峥让副将把最好的那间给了沈疏辞,自己则在隔壁处理军务。
沈疏辞刚洗漱完,换了身干净的素色里衣,就听得门外传来脚步声,开门一看,竟是霍峥。
他手里端着碗姜汤,热气氤氲着他的眉眼,少了些帝王的冷意,多了点烟火气:“夜里冷,喝了暖身子,免得着凉。”
沈疏辞接过姜汤,指尖碰到瓷碗的温度,心里也暖了些。
他低头吹了吹浮沫,没抬头:“霍帝不必对我这么好,旁人看了,会说你纵容亡国之君。”
“朕是帝王,”霍峥靠在门框上,看着他低头喝汤的样子——冷白的侧脸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柔和,连下颌线都没了白天的锐利,“朕想护着谁,旁人管不着。”
这话来得突然,沈疏辞握着碗的手顿了下,抬头看向霍峥。
驿站的灯芯跳了跳,映得霍峥眼底有细碎的光,不像在说帝王的权柄,倒像在说一句极认真的承诺。
两人对视了片刻,外面的雨声突然大了些,打在窗棂上,噼啪作响。
沈疏辞先移开目光,把喝完的空碗递过去:“多谢霍帝。”
霍峥接过碗,没立刻走,反而指了指他发间的玉簪——白天赶路时簪子歪了,此刻斜斜地别在发间,露出顶端的竹节雕纹:“这簪子,是大晟的匠人做的?”
“是朕亲手画的样子。”
沈疏辞摸了摸簪子,眼底闪过一丝怀念,“江南的竹好,雕出来的纹路细。”
霍峥盯着那簪子看了会儿,突然说:“回头朕让人给你做几支,用最好的羊脂玉。”
沈疏辞愣了下,刚想拒绝,霍峥己经转身往外走:“夜里别出门,驿站外有侍卫,有事喊他们。”
话音落时,人己走到隔壁门口,只留下一个玄色的背影。
沈疏辞关上门,靠在门板上,手里还残留着姜汤的暖意。
他摸了摸发间的玉簪,又想起霍峥在舆图前的样子、扶他时的掌心温度、递姜汤时的眼神——原来这场从金陵开始的同行,早己不是他以为的“阶下囚与帝王”,倒像有什么东西,在雨夜的驿站里,悄悄发了芽。
窗外的雨还在下,濉河的水在夜色里静静流淌。
沈疏辞知道,等到了汴京,等着他的或许是软禁,或许是更复杂的朝堂博弈,但此刻,他却莫名想起霍峥在金陵说的那句“你的百姓,朕护”——或许,这个铁血帝王,真的和他想的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