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抱莲之龙尾迷墓(陈砚阿蛮)热门小说推荐_免费小说在线看九龙抱莲之龙尾迷墓陈砚阿蛮
时间: 2025-09-16 05:02:57
从龙尾坡往回走时,天己经擦黑了。
阿蛮走在前面,竹篮里的草药晃来晃去,偶尔有几片叶子落在泥地上,留下淡淡的药香。
陈砚跟在后面,手里攥着那枚铜铃,锈迹蹭在掌心,却比手机里的导航更让他觉得踏实——这是他离父亲最近的一次。
“李伯住在村东头,是除了我爷爷,最后一个见过你爸的守墓人。”
陈砚点点头,把地质包往肩上拽了拽。
路过村口的小卖部时,他买了两盒点心——是小时候父亲常给李伯带的桃酥,包装纸还是老样子,印着褪色的牡丹花纹。
李伯的家是座土坯房,院墙是用黄泥和稻草糊的,院门上挂着串干辣椒,风一吹,“哗啦”响。
阿蛮推开院门,喊了声“李伯”,屋里没动静,只有灶房的烟囱冒着细烟。
“李伯!
陈建国的儿子来看您了!”
阿蛮扯着嗓子又喊了一声,这才从屋里传来缓慢拖沓的脚步声。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拄着拐杖走出来,脸上的皱纹深得能夹进米粒,眼睛却很亮,(浑浊的眸子紧紧盯着陈砚,良久后才眯起眼睛,满脸感慨)慢悠悠地说:“建国的娃?
哎哟,都长这么高了,跟你爸年轻时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陈砚赶紧把桃酥递过去:“李伯,我爸以前总跟我提您,说您当年帮了他不少忙,这次回来,专门来看看您。”
李伯接过桃酥,没打开,只是放在手里摩挲着,往屋里让他们:“进来坐进来坐,灶上炖着红薯汤,刚熬好的,你们喝点暖暖身子,外头风大得很。”
屋里很简单,土炕上铺着粗布褥子,墙上挂着张旧照片——是李伯年轻时和几个汉子的合影,其中一个穿蓝色工装的,眉眼和陈砚有七分像,正是陈建国。
“这是九二年夏天拍的,你爸刚带打井队来的时候。”
李伯指着照片,眼神有些悠远,声音(不自觉地放轻,仿佛在回忆什么)突然低了些,“那天打完井,他还跟我喝了半瓶米酒,说‘李伯,这井底下有东西,是好东西,但也不是好东西,碰不得’。”
陈砚心里一紧,往前凑了凑:“李伯,我爸当时具体还说了啥?
他有没有提井里的石棺?”
李伯端起桌上的搪瓷杯,喝了口热水,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杯沿:“提了提了。
他说石棺上刻着莲花纹,缝里渗水银,亮闪闪的,像‘封着啥子凶东西’。
当时还有个戴眼镜的男人,跟在你爸屁股后头,总问‘有没有发现汉代的物件’,你爸理都没理他,那人脸都气绿了。”
“戴眼镜的男人?”
陈砚猛地想起老鬼——老鬼退休前是考古队的,戴一副圆框眼镜,和李伯说的样子刚好对上,(眼睛骤然亮起,迫不及待地追问道)“是不是个子不高,说话有点结巴,还总揣个小本子记东西?”
李伯愣了愣,随即缓缓点头:“对,就是他!
后来文物局的人来了,拉着警戒线把井封了,那男人还偷偷找过我,问我‘井底下有没有砖缝,能不能钻进去’,我没告诉他——我爷爷早说过,不该问的别问,不该说的别说,免得惹祸上身。”
阿蛮突然插了句嘴:“李伯,您还记得当时打井队的人,有没有从井里带出啥子东西?
比如一块砖,或者一片瓦块?”
李伯想了想,往灶房走:“你们等会儿,我去给你们拿。”
过了一会儿,他手里拿着块巴掌大的青砖走出来,砖的边缘缺了个角,上面刻着半条模糊的龙,(小心翼翼地捧着青砖,像是对待什么稀世珍宝)“这是当时你爸从井里捡的,说让我帮他收着,等他回来拿。
结果哦,他这一去就没回来,唉……”陈砚接过青砖,指尖拂过砖上的龙纹——不是汉代的风格,龙只有西爪,线条更粗,和他之前在排水沟看到的琉璃瓦碎片纹路很像。
“这是明代的砖。”
陈砚的声音有点发颤,“李伯,我爸有没有跟您说过‘金陵埂’或者‘蜀王’的事?”
李伯摇了摇头,叹了口气,眼神中带着几分迷茫:“他只说过,‘龙尾的水,漏得不是地方,再漏下去要出大事’,当时我没懂,现在想来,他说的是排水沟的水,漏进井里,漏进石棺下面了。”
红薯汤炖好了,李伯盛了三碗,热气腾腾的,甜香弥漫在屋里。
陈砚喝着汤,心里却翻江倒海——李伯的话,加上手里的明代青砖、之前的琉璃瓦碎片,还有父亲的青铜符,像一张网,慢慢把“墓上墓”的轮廓勾勒出来。
临走时,李伯把那块青砖递给陈砚:“你爸的东西,该还给你。
他是个好人,就是太认死理,非要去碰‘不该碰的东西’,不然也不会……”陈砚接过青砖,攥在手里,突然想起父亲日记里的最后一句话:“莲心有衣,龙尾有骨,明代借势,墨门守关。”
以前他不懂,现在终于明白了——“莲心”是刘备衣冠冢,“龙尾”是刘备真墓,而明代的藩王,在真墓上面盖了自己的墓,墨家的机关,就是守护真墓的最后一道关。
走出李伯家时,月亮己经升起来了,照在青龙坡上,把九条土丘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九条趴在地上的龙。
阿蛮突然停下脚步,往龙尾坡的方向看,(眉头紧皱,脸色变得有些凝重)低声道:“今晚的‘地气’不对劲,好像有啥子东西要醒了,咱们赶紧回村,别在外头晃了。”
陈砚顺着她的目光看去,龙尾坡的排水沟方向,隐约有灯光在闪——是盗墓贼的手电筒。
他握紧手里的青砖和铜铃,心里清楚,明天,他们必须赶在盗墓贼之前,找到那口旧井的秘密,找到父亲失踪的线索,不然这青龙坡,指不定要出啥子乱子。
阿蛮走在前面,竹篮里的草药晃来晃去,偶尔有几片叶子落在泥地上,留下淡淡的药香。
陈砚跟在后面,手里攥着那枚铜铃,锈迹蹭在掌心,却比手机里的导航更让他觉得踏实——这是他离父亲最近的一次。
“李伯住在村东头,是除了我爷爷,最后一个见过你爸的守墓人。”
陈砚点点头,把地质包往肩上拽了拽。
路过村口的小卖部时,他买了两盒点心——是小时候父亲常给李伯带的桃酥,包装纸还是老样子,印着褪色的牡丹花纹。
李伯的家是座土坯房,院墙是用黄泥和稻草糊的,院门上挂着串干辣椒,风一吹,“哗啦”响。
阿蛮推开院门,喊了声“李伯”,屋里没动静,只有灶房的烟囱冒着细烟。
“李伯!
陈建国的儿子来看您了!”
阿蛮扯着嗓子又喊了一声,这才从屋里传来缓慢拖沓的脚步声。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拄着拐杖走出来,脸上的皱纹深得能夹进米粒,眼睛却很亮,(浑浊的眸子紧紧盯着陈砚,良久后才眯起眼睛,满脸感慨)慢悠悠地说:“建国的娃?
哎哟,都长这么高了,跟你爸年轻时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陈砚赶紧把桃酥递过去:“李伯,我爸以前总跟我提您,说您当年帮了他不少忙,这次回来,专门来看看您。”
李伯接过桃酥,没打开,只是放在手里摩挲着,往屋里让他们:“进来坐进来坐,灶上炖着红薯汤,刚熬好的,你们喝点暖暖身子,外头风大得很。”
屋里很简单,土炕上铺着粗布褥子,墙上挂着张旧照片——是李伯年轻时和几个汉子的合影,其中一个穿蓝色工装的,眉眼和陈砚有七分像,正是陈建国。
“这是九二年夏天拍的,你爸刚带打井队来的时候。”
李伯指着照片,眼神有些悠远,声音(不自觉地放轻,仿佛在回忆什么)突然低了些,“那天打完井,他还跟我喝了半瓶米酒,说‘李伯,这井底下有东西,是好东西,但也不是好东西,碰不得’。”
陈砚心里一紧,往前凑了凑:“李伯,我爸当时具体还说了啥?
他有没有提井里的石棺?”
李伯端起桌上的搪瓷杯,喝了口热水,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杯沿:“提了提了。
他说石棺上刻着莲花纹,缝里渗水银,亮闪闪的,像‘封着啥子凶东西’。
当时还有个戴眼镜的男人,跟在你爸屁股后头,总问‘有没有发现汉代的物件’,你爸理都没理他,那人脸都气绿了。”
“戴眼镜的男人?”
陈砚猛地想起老鬼——老鬼退休前是考古队的,戴一副圆框眼镜,和李伯说的样子刚好对上,(眼睛骤然亮起,迫不及待地追问道)“是不是个子不高,说话有点结巴,还总揣个小本子记东西?”
李伯愣了愣,随即缓缓点头:“对,就是他!
后来文物局的人来了,拉着警戒线把井封了,那男人还偷偷找过我,问我‘井底下有没有砖缝,能不能钻进去’,我没告诉他——我爷爷早说过,不该问的别问,不该说的别说,免得惹祸上身。”
阿蛮突然插了句嘴:“李伯,您还记得当时打井队的人,有没有从井里带出啥子东西?
比如一块砖,或者一片瓦块?”
李伯想了想,往灶房走:“你们等会儿,我去给你们拿。”
过了一会儿,他手里拿着块巴掌大的青砖走出来,砖的边缘缺了个角,上面刻着半条模糊的龙,(小心翼翼地捧着青砖,像是对待什么稀世珍宝)“这是当时你爸从井里捡的,说让我帮他收着,等他回来拿。
结果哦,他这一去就没回来,唉……”陈砚接过青砖,指尖拂过砖上的龙纹——不是汉代的风格,龙只有西爪,线条更粗,和他之前在排水沟看到的琉璃瓦碎片纹路很像。
“这是明代的砖。”
陈砚的声音有点发颤,“李伯,我爸有没有跟您说过‘金陵埂’或者‘蜀王’的事?”
李伯摇了摇头,叹了口气,眼神中带着几分迷茫:“他只说过,‘龙尾的水,漏得不是地方,再漏下去要出大事’,当时我没懂,现在想来,他说的是排水沟的水,漏进井里,漏进石棺下面了。”
红薯汤炖好了,李伯盛了三碗,热气腾腾的,甜香弥漫在屋里。
陈砚喝着汤,心里却翻江倒海——李伯的话,加上手里的明代青砖、之前的琉璃瓦碎片,还有父亲的青铜符,像一张网,慢慢把“墓上墓”的轮廓勾勒出来。
临走时,李伯把那块青砖递给陈砚:“你爸的东西,该还给你。
他是个好人,就是太认死理,非要去碰‘不该碰的东西’,不然也不会……”陈砚接过青砖,攥在手里,突然想起父亲日记里的最后一句话:“莲心有衣,龙尾有骨,明代借势,墨门守关。”
以前他不懂,现在终于明白了——“莲心”是刘备衣冠冢,“龙尾”是刘备真墓,而明代的藩王,在真墓上面盖了自己的墓,墨家的机关,就是守护真墓的最后一道关。
走出李伯家时,月亮己经升起来了,照在青龙坡上,把九条土丘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九条趴在地上的龙。
阿蛮突然停下脚步,往龙尾坡的方向看,(眉头紧皱,脸色变得有些凝重)低声道:“今晚的‘地气’不对劲,好像有啥子东西要醒了,咱们赶紧回村,别在外头晃了。”
陈砚顺着她的目光看去,龙尾坡的排水沟方向,隐约有灯光在闪——是盗墓贼的手电筒。
他握紧手里的青砖和铜铃,心里清楚,明天,他们必须赶在盗墓贼之前,找到那口旧井的秘密,找到父亲失踪的线索,不然这青龙坡,指不定要出啥子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