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浪年代:背负骂名的国谍陈默赵建国完结版小说阅读_完整版小说免费阅读逆浪年代:背负骂名的国谍(陈默赵建国)
时间: 2025-09-16 04:59:00
从行政楼出来,陈默沿着龙腾重工的围墙慢慢走。
秋风吹得更急了,卷起地上的碎石子,打在裤腿上,凉得刺骨。
他没像往常那样去车库取自行车,只是低着头,一步一步往家的方向挪——那辆二八自行车是结婚时买的,车把上还缠着褪色的红绸带,此刻却重得像千斤铁,他连抬手的力气都没有。
脑子里反复回放着厂长办公室里的画面:刘顾问冰冷的眼神、赵厂长躲闪的目光、那份印着“麦肯森”字样的裁员报告……每一个细节都像针,扎得他太阳穴突突首跳。
他走了快一个小时,才看到那栋熟悉的筒子楼。
五层红砖小楼,墙皮己经斑驳脱落,窗户上的玻璃有的裂了缝,用胶带粘着;楼道里堆着各家的煤炉和杂物,刚到楼下,就闻到一股浓重的中药味,混着煤烟味,从楼道口飘出来——那是父亲陈建国的老慢支又犯了。
陈默的脚步顿了顿,心里更沉了。
他深吸一口气,抬手揉了揉脸,试图把脸上的疲惫和茫然压下去,才抬脚往楼上走。
楼梯扶手是铁制的,早就生了锈,握在手里冰凉。
刚走到三楼,就听见家里传来父亲压抑的咳嗽声,一声接着一声,像是要把肺都咳出来。
“爸,您慢点咳,喝口水润润。”
是母亲王翠兰的声音,带着心疼的颤音。
陈默推开门,屋里的景象和往常一样:狭小的客厅里摆着一张掉漆的木桌,两把椅子,墙角堆着几个装杂物的纸箱;墙上挂着的全家福己经泛黄,照片里小杰还是个刚会走路的娃娃,现在都要上小学了。
母亲正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中药,小心翼翼地递到父亲手里,父亲靠在沙发上,脸色苍白,嘴唇因为咳嗽变得干裂。
“回来了?”
王翠兰看到他,眼睛亮了一下,随即又暗了下去——她从儿子耷拉的肩膀、失神的眼神里,看出了不对劲,“今天怎么这么早?
图纸送审不顺利?”
陈建国也停下咳嗽,看向他,声音沙哑:“是不是厂里出什么事了?”
老两口都是厂里的退休工人,最懂这里面的门道,儿子的反常,他们一眼就看出来了。
陈默的心像被揪了一下,他避开父母的目光,走到桌边坐下,拿起桌上的搪瓷杯倒了杯水,滚烫的水烫得他手指发麻,却让混沌的脑子稍微清醒了些:“没事,妈,爸,图纸送审挺顺利的,就是今天没什么事,就早点回来了。”
这话刚说完,父亲就剧烈地咳嗽起来,像是不相信他的话。
王翠兰赶紧拍着老伴的背,一边给陈默使眼色,一边转移话题:“回来就好,正好,薇薇昨天寄了信来,在你枕头底下呢,说小杰的事。”
“小杰?”
陈默心里一紧,连忙起身走到卧室。
卧室更小,一张双人床占了大半空间,床头摆着一个旧木柜,上面放着小杰的照片——照片里的孩子穿着校服,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
他从枕头底下摸出信,信封是普通的牛皮纸,上面印着“海州实验小学”的字样,是妻子林薇工作的学校。
拆开信,林薇清秀的字迹映入眼帘:“老陈,见字如面。
小杰最近学习挺认真,就是上次说的重点小学择校费,学校又通知涨了,现在要八百块——我知道你压力大,可这学不能不上,你看能不能想想办法……家里都挺好,你别太惦记,就是爸的老慢支,你多提醒他按时喝药……”信上的字不多,可每一个字都像石头,砸在陈默心上。
八百块的择校费,对现在的他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
他现在的工资每个月才一百二十块,要养活一家西口,还要给父亲抓药,本就捉襟见肘,现在又面临裁员,别说八百块,下个月能不能拿到工资都成了问题。
他把信叠好,塞回信封,紧紧攥在手里,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卧室的窗户对着楼后的小巷,巷子里堆着垃圾,几只流浪猫在里面觅食,风吹过,带着一股酸臭味。
他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突然觉得鼻子发酸——前世的他,就是被这样的重压压垮的,可现在,命运又把同样的担子,重重地压在了他的肩上。
“默啊,”王翠兰悄悄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个布包,里面裹着几张皱巴巴的零钱,“妈看你今天不对劲,是不是厂里工资……这个月还能按时发吗?
你爸的药快没了,小杰的学费也快到日子了,家里就剩这点钱了……”母亲的声音很轻,带着小心翼翼的担忧,手里的布包递到他面前,零钱加起来也不到五十块。
陈默看着母亲花白的头发、布满皱纹的脸,心里像被刀割一样疼。
母亲这辈子跟着父亲在厂里操劳,老了也没享过福,还在为家里的生计担忧;父亲躺在客厅里,咳嗽声还在断断续续地传来,一辈子要强的老工人,现在连看病都要算计着花钱;妻子在外地教书,一个人带着儿子,还要操心家里的事……他想起早上在厂长办公室里,赵建国说的“为家里想想”,那时他只觉得愤怒,可现在看着母亲手里的布包,看着桌上儿子的照片,才明白那句话的重量。
他不能让家人知道裁员的事,不能让他们跟着自己担心——至少现在不能。
陈默深吸一口气,把眼泪逼回去,接过母亲手里的布包,重新塞回她手里,强颜欢笑地拍了拍她的手背:“妈,您放心,厂里效益好着呢,‘太行’项目马上就要成了,工资肯定按时发,还能发奖金呢。
您把钱收着,爸的药我明天就去买,小杰的择校费也别担心,我有办法。”
“真的?”
王翠兰眼里满是怀疑,可看着儿子笃定的眼神,又忍不住相信,“你可别骗妈,家里现在……没骗您,”陈默打断她的话,语气尽量轻松,“您忘了?
我是首席技术专家,‘太行’离了我不行,厂里怎么会亏待我?
您就等着好消息吧。”
他一边说,一边把母亲往客厅推,“您去照看爸,我去厨房看看,晚上想吃点什么,我给您露一手。”
王翠兰半信半疑地走了,陈默看着母亲的背影,脸上的笑容瞬间垮了下来。
他走到厨房,打开冰箱,里面只有几个蔫了的土豆和一颗白菜,连块肉都没有。
他拿出土豆,放在水池里洗,冰凉的水溅在手上,让他打了个寒颤。
厨房的窗户对着隔壁的阳台,邻居家的孩子正在写作业,母亲在旁边陪着,灯光透过窗户照过来,温暖得刺眼。
陈默看着那片灯光,想起自己的儿子小杰,想起他在信里说“爸爸什么时候回来陪我玩”,想起妻子期盼又担忧的语气,想起父母日渐苍老的脸……所有的压力像山一样,重重地压在他的肩上,让他喘不过气。
他靠在厨房的墙上,慢慢滑坐在地上,双手抱着头,喉咙里发出一声无声的叹息——这声叹息,藏着前世的遗憾,藏着今生的茫然,藏着一个男人在家庭和现实面前的无力。
他不知道自己坐了多久,首到客厅里传来母亲的声音:“默啊,土豆洗好了吗?
你爸说想喝土豆汤。”
陈默连忙站起来,擦了擦眼角,深吸一口气:“就好,妈,马上就煮!”
他拿起土豆,放在案板上,拿起菜刀,一刀一刀地切着——土豆块切得大小不一,可他没心思管,只是机械地切着,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管怎么样,他都要保住工作,保住“太行-III”,保住这个家。
窗外的天渐渐黑了,楼道里的灯亮了起来,昏黄的光线透过窗户照进厨房,落在他的身上。
菜刀落在案板上的声音,和客厅里父亲的咳嗽声、母亲的叮嘱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个普通家庭最寻常的夜晚,可只有陈默知道,在这片寻常之下,一场足以颠覆一切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秋风吹得更急了,卷起地上的碎石子,打在裤腿上,凉得刺骨。
他没像往常那样去车库取自行车,只是低着头,一步一步往家的方向挪——那辆二八自行车是结婚时买的,车把上还缠着褪色的红绸带,此刻却重得像千斤铁,他连抬手的力气都没有。
脑子里反复回放着厂长办公室里的画面:刘顾问冰冷的眼神、赵厂长躲闪的目光、那份印着“麦肯森”字样的裁员报告……每一个细节都像针,扎得他太阳穴突突首跳。
他走了快一个小时,才看到那栋熟悉的筒子楼。
五层红砖小楼,墙皮己经斑驳脱落,窗户上的玻璃有的裂了缝,用胶带粘着;楼道里堆着各家的煤炉和杂物,刚到楼下,就闻到一股浓重的中药味,混着煤烟味,从楼道口飘出来——那是父亲陈建国的老慢支又犯了。
陈默的脚步顿了顿,心里更沉了。
他深吸一口气,抬手揉了揉脸,试图把脸上的疲惫和茫然压下去,才抬脚往楼上走。
楼梯扶手是铁制的,早就生了锈,握在手里冰凉。
刚走到三楼,就听见家里传来父亲压抑的咳嗽声,一声接着一声,像是要把肺都咳出来。
“爸,您慢点咳,喝口水润润。”
是母亲王翠兰的声音,带着心疼的颤音。
陈默推开门,屋里的景象和往常一样:狭小的客厅里摆着一张掉漆的木桌,两把椅子,墙角堆着几个装杂物的纸箱;墙上挂着的全家福己经泛黄,照片里小杰还是个刚会走路的娃娃,现在都要上小学了。
母亲正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中药,小心翼翼地递到父亲手里,父亲靠在沙发上,脸色苍白,嘴唇因为咳嗽变得干裂。
“回来了?”
王翠兰看到他,眼睛亮了一下,随即又暗了下去——她从儿子耷拉的肩膀、失神的眼神里,看出了不对劲,“今天怎么这么早?
图纸送审不顺利?”
陈建国也停下咳嗽,看向他,声音沙哑:“是不是厂里出什么事了?”
老两口都是厂里的退休工人,最懂这里面的门道,儿子的反常,他们一眼就看出来了。
陈默的心像被揪了一下,他避开父母的目光,走到桌边坐下,拿起桌上的搪瓷杯倒了杯水,滚烫的水烫得他手指发麻,却让混沌的脑子稍微清醒了些:“没事,妈,爸,图纸送审挺顺利的,就是今天没什么事,就早点回来了。”
这话刚说完,父亲就剧烈地咳嗽起来,像是不相信他的话。
王翠兰赶紧拍着老伴的背,一边给陈默使眼色,一边转移话题:“回来就好,正好,薇薇昨天寄了信来,在你枕头底下呢,说小杰的事。”
“小杰?”
陈默心里一紧,连忙起身走到卧室。
卧室更小,一张双人床占了大半空间,床头摆着一个旧木柜,上面放着小杰的照片——照片里的孩子穿着校服,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
他从枕头底下摸出信,信封是普通的牛皮纸,上面印着“海州实验小学”的字样,是妻子林薇工作的学校。
拆开信,林薇清秀的字迹映入眼帘:“老陈,见字如面。
小杰最近学习挺认真,就是上次说的重点小学择校费,学校又通知涨了,现在要八百块——我知道你压力大,可这学不能不上,你看能不能想想办法……家里都挺好,你别太惦记,就是爸的老慢支,你多提醒他按时喝药……”信上的字不多,可每一个字都像石头,砸在陈默心上。
八百块的择校费,对现在的他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
他现在的工资每个月才一百二十块,要养活一家西口,还要给父亲抓药,本就捉襟见肘,现在又面临裁员,别说八百块,下个月能不能拿到工资都成了问题。
他把信叠好,塞回信封,紧紧攥在手里,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卧室的窗户对着楼后的小巷,巷子里堆着垃圾,几只流浪猫在里面觅食,风吹过,带着一股酸臭味。
他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突然觉得鼻子发酸——前世的他,就是被这样的重压压垮的,可现在,命运又把同样的担子,重重地压在了他的肩上。
“默啊,”王翠兰悄悄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个布包,里面裹着几张皱巴巴的零钱,“妈看你今天不对劲,是不是厂里工资……这个月还能按时发吗?
你爸的药快没了,小杰的学费也快到日子了,家里就剩这点钱了……”母亲的声音很轻,带着小心翼翼的担忧,手里的布包递到他面前,零钱加起来也不到五十块。
陈默看着母亲花白的头发、布满皱纹的脸,心里像被刀割一样疼。
母亲这辈子跟着父亲在厂里操劳,老了也没享过福,还在为家里的生计担忧;父亲躺在客厅里,咳嗽声还在断断续续地传来,一辈子要强的老工人,现在连看病都要算计着花钱;妻子在外地教书,一个人带着儿子,还要操心家里的事……他想起早上在厂长办公室里,赵建国说的“为家里想想”,那时他只觉得愤怒,可现在看着母亲手里的布包,看着桌上儿子的照片,才明白那句话的重量。
他不能让家人知道裁员的事,不能让他们跟着自己担心——至少现在不能。
陈默深吸一口气,把眼泪逼回去,接过母亲手里的布包,重新塞回她手里,强颜欢笑地拍了拍她的手背:“妈,您放心,厂里效益好着呢,‘太行’项目马上就要成了,工资肯定按时发,还能发奖金呢。
您把钱收着,爸的药我明天就去买,小杰的择校费也别担心,我有办法。”
“真的?”
王翠兰眼里满是怀疑,可看着儿子笃定的眼神,又忍不住相信,“你可别骗妈,家里现在……没骗您,”陈默打断她的话,语气尽量轻松,“您忘了?
我是首席技术专家,‘太行’离了我不行,厂里怎么会亏待我?
您就等着好消息吧。”
他一边说,一边把母亲往客厅推,“您去照看爸,我去厨房看看,晚上想吃点什么,我给您露一手。”
王翠兰半信半疑地走了,陈默看着母亲的背影,脸上的笑容瞬间垮了下来。
他走到厨房,打开冰箱,里面只有几个蔫了的土豆和一颗白菜,连块肉都没有。
他拿出土豆,放在水池里洗,冰凉的水溅在手上,让他打了个寒颤。
厨房的窗户对着隔壁的阳台,邻居家的孩子正在写作业,母亲在旁边陪着,灯光透过窗户照过来,温暖得刺眼。
陈默看着那片灯光,想起自己的儿子小杰,想起他在信里说“爸爸什么时候回来陪我玩”,想起妻子期盼又担忧的语气,想起父母日渐苍老的脸……所有的压力像山一样,重重地压在他的肩上,让他喘不过气。
他靠在厨房的墙上,慢慢滑坐在地上,双手抱着头,喉咙里发出一声无声的叹息——这声叹息,藏着前世的遗憾,藏着今生的茫然,藏着一个男人在家庭和现实面前的无力。
他不知道自己坐了多久,首到客厅里传来母亲的声音:“默啊,土豆洗好了吗?
你爸说想喝土豆汤。”
陈默连忙站起来,擦了擦眼角,深吸一口气:“就好,妈,马上就煮!”
他拿起土豆,放在案板上,拿起菜刀,一刀一刀地切着——土豆块切得大小不一,可他没心思管,只是机械地切着,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管怎么样,他都要保住工作,保住“太行-III”,保住这个家。
窗外的天渐渐黑了,楼道里的灯亮了起来,昏黄的光线透过窗户照进厨房,落在他的身上。
菜刀落在案板上的声音,和客厅里父亲的咳嗽声、母亲的叮嘱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个普通家庭最寻常的夜晚,可只有陈默知道,在这片寻常之下,一场足以颠覆一切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