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七零:踹开渣男,我嫁大队长苏念晚沈聿锋已完结小说推荐_完整版小说重生七零:踹开渣男,我嫁大队长(苏念晚沈聿锋)
时间: 2025-09-16 04:53:55
沈老太太的手温暖而有力,带着常年劳作的粗糙,却给人一种奇异的踏实感。
她几乎是不由分说地就把苏念晚按在了一把看起来最结实的木椅子上。
“坐着别动,瞧你这小脸白的,跟纸似的。”
沈老太太语气不容置疑,转身就从桌上的暖水瓶里倒了一搪瓷缸热水,塞到苏念晚手里,“捧着,暖暖手。
热水透过缸壁传来温度,确实驱散了一些苏念晚指尖的冰凉和内心的寒意。
她低声道谢:“谢谢婶子。”
“谢啥,你这孩子,就是太实诚,容易被人欺负。”
沈老太太说着,嫌弃地朝外面瞥了一眼。
院子里,沈聿锋正指挥着两个民兵模样的壮小伙,把面如死灰、几乎瘫软的赵伟民拖走,王婆子则心满意足地、又说了几句奉承话才离开。
看热闹的社员们也议论纷纷地散了。
沈聿锋处理完外面的事,掀开门帘走了进来。
他身形高大,一进来就让这本就不大的里间显得更加逼仄。
他的目光先是落在母亲身上,然后才扫过捧着搪瓷缸、微微低着头的苏念晚。
“妈,您别瞎掺和。”
沈聿锋的声音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无奈。
他习惯了母亲的热情和偶尔的“多管闲事”。
“我咋瞎掺和了?”
沈老太太眼睛一瞪,“难道看着念晚丫头被那起子坏种欺负?
你看看她,多好的姑娘,差点被那姓赵的坑惨了!
要不是她今天站出来说话,还不知要被蒙蔽多久!”
她说着,又心疼地拍了拍苏念晚的肩膀。
苏念晚适时地抬起头,眼圈依旧有些微红,眼神里带着感激和后怕,轻声道:“沈队长,今天真的谢谢您。
要不是您昨天救了我,今天又主持公道,我……”她顿了顿,声音更轻了些,“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她这话说得巧妙,既再次强调了昨天的救命之恩,又把今天的功劳都归功于沈聿锋的“主持公道”,把自己放在了更弱、更需要保护的位置上。
沈聿锋看着她,女孩脸色苍白,眼神却清亮,带着一种脆弱的坚韧。
和他印象里那个总是低着头、闷不吭声干活的苏念晚确实不太一样。
他眉头几不可查地动了一下,语气依旧平淡:“份内的事。
以后遇事多长个心眼。”
这话听起来像是教训,但比起他平时的冷硬,己经算得上“温和”了。
沈老太太立刻接话:“就是!
念晚啊,以后有啥事,不敢跟别人说,就来跟婶子说!
咱们红星大队,还轮不到一个外来的知青翻天!”
她这话声音不小,既是说给苏念晚听,也是说给外面可能还没走远的人听,带着明显的维护意味。
苏念晚心里一动,这简首是瞌睡遇到了枕头!
她正愁没机会接近沈家。
她立刻露出受宠若惊又有些不安的表情:“这…这怎么好意思总是麻烦婶子和沈队长…有啥不好意思的!
远亲不如近邻!”
沈老太太大手一挥,很是豪爽,“你这身子骨看着就弱,这次又落了水,得好好补补。
一会儿跟婶子家去,婶子那儿还有几个鸡蛋,给你冲碗蛋花汤喝!”
去沈家?
苏念晚的心跳猛地漏了一拍!
机会来得比她想象的还要快!
她下意识地飞快地瞟了沈聿锋一眼。
只见他眉头微不可察地蹙了一下,显然对他母亲这突如其来的热情邀请有些意外,甚至可能不太赞同。
但他似乎又不想当着外人的面驳母亲的面子,嘴唇动了动,最终没说什么,只是脸色更冷硬了几分。
苏念晚立刻垂下眼睫,细声细气地说:“不…不用了婶子,鸡蛋金贵,您留着……让你来你就来!
跟婶子还客气啥!”
沈老太太故作不悦,“就这么说定了!
等一会儿,我跟聿锋说两句话,咱们就走。”
沈老太太说完,就把沈聿锋拉到了门外院子里,压低声音说着什么。
苏念晚竖起耳朵,隐约听到几句“…可怜见的…”、“…家里也没个大人操心…”、“…你上点心…”。
苏念晚捧着温热的搪瓷缸,指尖微微用力。
她知道沈老太太是真心软和,但她更清楚,自己想要迈进沈家的门,真正的关键,还是那个冷面寡言的男人。
很快,沈老太太就回来了,脸上带着笑:“走了念晚,跟婶子家去。”
苏念晚放下搪瓷缸,站起身,又看向门口走进来的沈聿锋,语气真诚又带着恰到好处的拘谨:“沈队长,今天真的非常感谢您。
那我…就先跟婶子过去了?”
沈聿锋的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一瞬,点了点头,语气依旧简洁:“嗯。”
没有多余的话,但也没有反对。
苏念晚心里稍稍松了口气,第一步,总算迈出去了。
她跟着沈老太太走出大队部。
沈聿锋没有跟来,他还有大队部的工作要处理。
去沈家的路上,沈老太太热情地拉着苏念晚的手,问东问西, 苏念晚一一小心应答,只挑能说的说,语气乖巧又带着点不易察觉的失落,越发引得沈老太太怜爱。
沈家就在村子东头,一个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农家小院,三间正房,旁边还有灶房和柴房。
虽然也是土坯房,但明显比苏念晚住的那知青点要好得多。
一进院门,一个十六七岁、扎着两个乌黑辫子、眼睛亮晶晶的姑娘就从屋里跑了出来,看到苏念晚,愣了一下:“妈,这是?”
“这是你念晚姐,就是昨天河堤上晕倒的那个知青。”
沈老太太介绍道,“念晚,这是我闺女,沈玉兰。
玉兰,去,冲碗红糖水来。”
沈玉兰好奇地打量了苏念晚两眼,脆生生地应了声“哎”,就跑进了灶房。
“进来坐,别站着。”
沈老太太把苏念晚让进正屋。
屋里摆设简单,但整洁干净。
炕上铺着洗得发白的旧毯子,墙上贴着几张年画和一个大大的“奖”字。
苏念晚有些拘束地在炕沿坐下。
沈玉兰很快端来了一碗冒着热气的红糖水:“念晚姐,给你。”
“谢谢。”
苏念晚接过来,小口喝着。
甜滋滋的热水滑过喉咙,确实舒服了很多。
沈老太太在一旁坐下,叹了口气:“唉,你说你一个城里姑娘,跑到我们这乡下地方来吃苦……家里人也舍得?”
苏念晚眼神黯淡了一下,低声道:“响应号召,下乡建设农村。
家里……都支持。”
她没多说家里的情况,但恰到好处地流露出一丝脆弱。
沈老太太果然又心疼了,正要再说什么,院门外传来一个爽利又带着点急切的声音:“妈!
玉兰!
我回来了!
听说哥又把赵伟民那孙子给收拾了?
咋回事啊?”
帘子一掀,一个穿着蓝色劳动布褂子、身材高挑、浓眉大眼的青年钻了进来,脸上还带着兴奋的笑意。
他一眼看到炕上的苏念晚,笑声戛然而止,愣了一下,脸上闪过一丝惊讶和好奇。
“咋咋呼呼像什么样子!”
沈老太太嗔怪道,“这是苏念晚同志,知青点的。
念晚,这是我二小子,沈聿锋的弟弟,沈聿明。”
沈聿明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冲苏念晚笑了笑:“哦,苏同志啊,你好你好。”
他眼神里的好奇却没褪去,显然也听说了今天大队部发生的事情,没想到当事人就在自己家炕头上坐着。
苏念晚也礼貌地点头回应:“你好。”
沈聿明凑到沈老太太身边,压低声音但依旧能让苏念晚听见:“妈,真是我哥为苏同志出的头?
我哥啥时候这么……咳,热心肠了?”
他语气里带着点促狭。
沈老太太瞪了他一眼:“胡咧咧啥!
你哥那是主持公道!
谁像你,整天没个正形!”
沈聿明嘿嘿笑了两声,又偷偷瞄了苏念晚一眼。
苏念晚捧着碗,假装没听见他们的嘀咕,心里却飞快地盘算着。
沈聿明看起来性格外向开朗,和沈聿锋的冷硬截然不同,或许……可以作为突破口?
就在这时,院门外传来沉稳的脚步声。
沈聿锋处理完事情,也回来了。
他高大的身影出现在门口,目光扫过屋里其乐融融(?
)的几人,最后落在炕上端着红糖水的苏念晚身上。
屋里的气氛似乎随着他的到来,微微凝滞了一下。
苏念晚的心,也跟着提了起来。
她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开始。
如何在沈聿锋的眼皮子底下,既获得沈家人的好感,又不引起他这个绝对权威的警惕和反感,需要她步步为营。
沈聿锋的目光在她身上停留的时间并不长,却像冰冷的探照灯,将苏念晚里外照了个通透。
他什么也没说,脱下有些尘土的外套挂在门后的钉子上,动作不疾不徐,却自带一种不容忽视的气场。
屋里的说笑声不自觉低了下去。
沈玉兰悄悄吐了吐舌头,低头摆弄自己的辫梢。
沈聿明也收敛了嬉皮笑脸,挠挠鼻尖,喊了声:“哥。”
沈老太太却像是没感觉到气氛的变化,或者说毫不在意,笑着招呼:“聿锋回来得正好,念晚丫头正好在呢!
玉兰,再去给你哥倒碗水来。”
沈聿锋走到炕桌另一边,没坐,就那么站着,接过沈玉兰小心翼翼递过来的水碗,喝了一口,目光再次落到苏念晚身上,语气平淡:“身体不好就多休息,知青点那边没什么事了吧?”
这话听着是关心,实则是在下逐客令,提醒她该回去了。
苏念晚心里门儿清。
她立刻放下喝了一半的糖水碗,站起身,微微垂着头,声音细软却清晰:“谢谢沈队长关心,我好多了,不敢再打扰婶子和同志们了。
这就回去了。”
她表现得格外懂事识趣,甚至带着点怯生生的味道,仿佛被他这句“关心”吓到了。
果然,沈老太太不乐意了,一把拉住她的胳膊:“回啥回!
糖水都没喝完呢!
聿锋,你看你,吓着孩子了!”
她埋怨地瞪了儿子一眼,又用力把苏念晚按回炕上,“坐下坐下!
听婶子的!
晚上就在这儿吃,尝尝婶子的手艺!”
苏念晚半推半就地坐着,为难地看向沈聿锋,眼神里写满了“不是我不想走,是婶子太热情我没办法”。
沈聿锋眉头几不可查地蹙了一下。
他了解自己母亲的脾气,认准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他沉默了片刻,目光在苏念晚那看似柔弱无助的脸上扫过,最终对沈玉兰道:“玉兰,去自留地摘点青菜回来。”
这便是默许了。
沈玉兰哎了一声,好奇地又看了苏念晚一眼,小跑着出去了。
沈聿明见状,眼珠一转,也笑嘻嘻地凑热闹:“妈,我去捞条鱼!
给苏同志加个菜,压压惊!”
说完也不等回应,一溜烟跑了。
屋里顿时只剩下沈老太太、沈聿锋和苏念晚三人。
气氛比刚才更加微妙。
沈老太太拉着苏念晚的手,又开始絮絮叨叨地问她家里的具体情况,几口人,父母做什么工作的,嘘寒问暖,热情得让人招架不住。
苏念晚小心地应答着,真话里掺着假话,既满足老人的好奇心,又不透露太多真实底细,语气始终保持着乖巧和适当的拘谨。
她能感觉到,沈聿锋虽然没再说话,甚至走到窗边看着外面,但他的注意力显然有一部分放在这边的对话上。
她在心里快速权衡。
沈老太太是突破口,但绝不能忽视沈聿锋的态度。
过度讨好老太太引起他的反感就得不偿失了。
于是,当沈老太太再次热情地邀请她“以后常来家里玩”时,苏念晚没有立刻答应,而是微微低下头,声音更轻了些:“婶子,您对我太好了……但我不能总来打扰。
沈队长工作忙,玉兰妹妹和聿明同志也要上工学习,我……”她这话是说给沈老太太听,更是说给窗边那个男人听。
沈老太太立刻说:“这有啥打扰的!
……妈。”
沈聿锋忽然开口,打断了母亲的话。
他转过身,目光平静地看向苏念晚,“苏同志说得对,她需要静养,我们也有事要忙。”
他这话说得首接,几乎不留情面。
苏念晚的心猛地一沉。
却听沈聿锋继续道:“不过,大队部图书角缺个人整理,都是些旧报纸和农业技术书。
活不重,工分照算。
你要是身体撑得住,明天可以过来试试。”
图书角?
整理书报?
苏念晚愣住了。
这完全出乎她的意料!
这不是热情的邀请,更像是一个冷冰冰的“安置”。
活不重,工分照算,听起来公事公办,甚至带着点打发人的意味。
但……这却是一个可以名正言顺、经常出入大队部的机会!
比单纯来沈家吃饭要有用得多!
她瞬间明白了沈聿锋的用意——既全了母亲的面子,不显得沈家刻薄;又给了她一个“补偿”或“安排”,免得她以后总借着由头往沈家跑;更重要的是,把这突如其来的“交集”纳入了他可以掌控的“公事”范畴。
真是一石三鸟。
冷静,理智,且滴水不漏。
苏念晚压下心头的悸动,立刻露出恰到好处的惊喜和感激,连忙站起身:“谢谢沈队长!
我身体没问题的!
我一定好好干!”
沈聿锋看着她亮起来的眼睛,点了点头,没再多说。
这时,沈玉兰和沈聿明也先后回来了。
晚饭很快做好,贴饼子,炒鸡蛋,一碗青菜,还有沈聿明摸回来的两条不大的鲫鱼炖了汤。
饭菜摆上炕桌,气氛重新热闹起来。
沈老太太不停地给苏念晚夹菜,沈聿明叽叽喳喳地说着摸鱼的趣事,沈玉兰偶尔小声补充几句。
苏念晚小口吃着饭,味道说不上多好,油水也不足,但却是她重生回来后吃得最安心的一顿饭。
她偶尔抬头,能看到沈聿锋沉默地吃着饭,姿态端正,速度不慢,但几乎不参与话题,只在沈老太太过分热情时,投去淡淡的一瞥。
饭后,天色己经擦黑。
苏念晚坚决告辞,这一次,沈老太太没再强留。
“聿明,打手电,送送念晚。”
沈聿锋吩咐道,语气不容拒绝。
“好嘞!”
沈聿明爽快答应。
苏念晚再次道谢,跟着沈聿明走出沈家小院。
走在昏暗的村路上,沈聿明的话依旧多,东拉西扯。
苏念晚的心思却己经飞到了明天的大队部图书角。
她知道,这看似平淡无奇的一个安排,才是她真正接近目标的第一步。
沈聿锋用一道无形的线,划清了他的公私界限。
而她,必须在这条线的边缘,小心翼翼地行走,既要让他看到自己的“价值”和“无害”,又要一点点,不着痕迹地,越过那条线。
她几乎是不由分说地就把苏念晚按在了一把看起来最结实的木椅子上。
“坐着别动,瞧你这小脸白的,跟纸似的。”
沈老太太语气不容置疑,转身就从桌上的暖水瓶里倒了一搪瓷缸热水,塞到苏念晚手里,“捧着,暖暖手。
热水透过缸壁传来温度,确实驱散了一些苏念晚指尖的冰凉和内心的寒意。
她低声道谢:“谢谢婶子。”
“谢啥,你这孩子,就是太实诚,容易被人欺负。”
沈老太太说着,嫌弃地朝外面瞥了一眼。
院子里,沈聿锋正指挥着两个民兵模样的壮小伙,把面如死灰、几乎瘫软的赵伟民拖走,王婆子则心满意足地、又说了几句奉承话才离开。
看热闹的社员们也议论纷纷地散了。
沈聿锋处理完外面的事,掀开门帘走了进来。
他身形高大,一进来就让这本就不大的里间显得更加逼仄。
他的目光先是落在母亲身上,然后才扫过捧着搪瓷缸、微微低着头的苏念晚。
“妈,您别瞎掺和。”
沈聿锋的声音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无奈。
他习惯了母亲的热情和偶尔的“多管闲事”。
“我咋瞎掺和了?”
沈老太太眼睛一瞪,“难道看着念晚丫头被那起子坏种欺负?
你看看她,多好的姑娘,差点被那姓赵的坑惨了!
要不是她今天站出来说话,还不知要被蒙蔽多久!”
她说着,又心疼地拍了拍苏念晚的肩膀。
苏念晚适时地抬起头,眼圈依旧有些微红,眼神里带着感激和后怕,轻声道:“沈队长,今天真的谢谢您。
要不是您昨天救了我,今天又主持公道,我……”她顿了顿,声音更轻了些,“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她这话说得巧妙,既再次强调了昨天的救命之恩,又把今天的功劳都归功于沈聿锋的“主持公道”,把自己放在了更弱、更需要保护的位置上。
沈聿锋看着她,女孩脸色苍白,眼神却清亮,带着一种脆弱的坚韧。
和他印象里那个总是低着头、闷不吭声干活的苏念晚确实不太一样。
他眉头几不可查地动了一下,语气依旧平淡:“份内的事。
以后遇事多长个心眼。”
这话听起来像是教训,但比起他平时的冷硬,己经算得上“温和”了。
沈老太太立刻接话:“就是!
念晚啊,以后有啥事,不敢跟别人说,就来跟婶子说!
咱们红星大队,还轮不到一个外来的知青翻天!”
她这话声音不小,既是说给苏念晚听,也是说给外面可能还没走远的人听,带着明显的维护意味。
苏念晚心里一动,这简首是瞌睡遇到了枕头!
她正愁没机会接近沈家。
她立刻露出受宠若惊又有些不安的表情:“这…这怎么好意思总是麻烦婶子和沈队长…有啥不好意思的!
远亲不如近邻!”
沈老太太大手一挥,很是豪爽,“你这身子骨看着就弱,这次又落了水,得好好补补。
一会儿跟婶子家去,婶子那儿还有几个鸡蛋,给你冲碗蛋花汤喝!”
去沈家?
苏念晚的心跳猛地漏了一拍!
机会来得比她想象的还要快!
她下意识地飞快地瞟了沈聿锋一眼。
只见他眉头微不可察地蹙了一下,显然对他母亲这突如其来的热情邀请有些意外,甚至可能不太赞同。
但他似乎又不想当着外人的面驳母亲的面子,嘴唇动了动,最终没说什么,只是脸色更冷硬了几分。
苏念晚立刻垂下眼睫,细声细气地说:“不…不用了婶子,鸡蛋金贵,您留着……让你来你就来!
跟婶子还客气啥!”
沈老太太故作不悦,“就这么说定了!
等一会儿,我跟聿锋说两句话,咱们就走。”
沈老太太说完,就把沈聿锋拉到了门外院子里,压低声音说着什么。
苏念晚竖起耳朵,隐约听到几句“…可怜见的…”、“…家里也没个大人操心…”、“…你上点心…”。
苏念晚捧着温热的搪瓷缸,指尖微微用力。
她知道沈老太太是真心软和,但她更清楚,自己想要迈进沈家的门,真正的关键,还是那个冷面寡言的男人。
很快,沈老太太就回来了,脸上带着笑:“走了念晚,跟婶子家去。”
苏念晚放下搪瓷缸,站起身,又看向门口走进来的沈聿锋,语气真诚又带着恰到好处的拘谨:“沈队长,今天真的非常感谢您。
那我…就先跟婶子过去了?”
沈聿锋的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一瞬,点了点头,语气依旧简洁:“嗯。”
没有多余的话,但也没有反对。
苏念晚心里稍稍松了口气,第一步,总算迈出去了。
她跟着沈老太太走出大队部。
沈聿锋没有跟来,他还有大队部的工作要处理。
去沈家的路上,沈老太太热情地拉着苏念晚的手,问东问西, 苏念晚一一小心应答,只挑能说的说,语气乖巧又带着点不易察觉的失落,越发引得沈老太太怜爱。
沈家就在村子东头,一个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农家小院,三间正房,旁边还有灶房和柴房。
虽然也是土坯房,但明显比苏念晚住的那知青点要好得多。
一进院门,一个十六七岁、扎着两个乌黑辫子、眼睛亮晶晶的姑娘就从屋里跑了出来,看到苏念晚,愣了一下:“妈,这是?”
“这是你念晚姐,就是昨天河堤上晕倒的那个知青。”
沈老太太介绍道,“念晚,这是我闺女,沈玉兰。
玉兰,去,冲碗红糖水来。”
沈玉兰好奇地打量了苏念晚两眼,脆生生地应了声“哎”,就跑进了灶房。
“进来坐,别站着。”
沈老太太把苏念晚让进正屋。
屋里摆设简单,但整洁干净。
炕上铺着洗得发白的旧毯子,墙上贴着几张年画和一个大大的“奖”字。
苏念晚有些拘束地在炕沿坐下。
沈玉兰很快端来了一碗冒着热气的红糖水:“念晚姐,给你。”
“谢谢。”
苏念晚接过来,小口喝着。
甜滋滋的热水滑过喉咙,确实舒服了很多。
沈老太太在一旁坐下,叹了口气:“唉,你说你一个城里姑娘,跑到我们这乡下地方来吃苦……家里人也舍得?”
苏念晚眼神黯淡了一下,低声道:“响应号召,下乡建设农村。
家里……都支持。”
她没多说家里的情况,但恰到好处地流露出一丝脆弱。
沈老太太果然又心疼了,正要再说什么,院门外传来一个爽利又带着点急切的声音:“妈!
玉兰!
我回来了!
听说哥又把赵伟民那孙子给收拾了?
咋回事啊?”
帘子一掀,一个穿着蓝色劳动布褂子、身材高挑、浓眉大眼的青年钻了进来,脸上还带着兴奋的笑意。
他一眼看到炕上的苏念晚,笑声戛然而止,愣了一下,脸上闪过一丝惊讶和好奇。
“咋咋呼呼像什么样子!”
沈老太太嗔怪道,“这是苏念晚同志,知青点的。
念晚,这是我二小子,沈聿锋的弟弟,沈聿明。”
沈聿明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冲苏念晚笑了笑:“哦,苏同志啊,你好你好。”
他眼神里的好奇却没褪去,显然也听说了今天大队部发生的事情,没想到当事人就在自己家炕头上坐着。
苏念晚也礼貌地点头回应:“你好。”
沈聿明凑到沈老太太身边,压低声音但依旧能让苏念晚听见:“妈,真是我哥为苏同志出的头?
我哥啥时候这么……咳,热心肠了?”
他语气里带着点促狭。
沈老太太瞪了他一眼:“胡咧咧啥!
你哥那是主持公道!
谁像你,整天没个正形!”
沈聿明嘿嘿笑了两声,又偷偷瞄了苏念晚一眼。
苏念晚捧着碗,假装没听见他们的嘀咕,心里却飞快地盘算着。
沈聿明看起来性格外向开朗,和沈聿锋的冷硬截然不同,或许……可以作为突破口?
就在这时,院门外传来沉稳的脚步声。
沈聿锋处理完事情,也回来了。
他高大的身影出现在门口,目光扫过屋里其乐融融(?
)的几人,最后落在炕上端着红糖水的苏念晚身上。
屋里的气氛似乎随着他的到来,微微凝滞了一下。
苏念晚的心,也跟着提了起来。
她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开始。
如何在沈聿锋的眼皮子底下,既获得沈家人的好感,又不引起他这个绝对权威的警惕和反感,需要她步步为营。
沈聿锋的目光在她身上停留的时间并不长,却像冰冷的探照灯,将苏念晚里外照了个通透。
他什么也没说,脱下有些尘土的外套挂在门后的钉子上,动作不疾不徐,却自带一种不容忽视的气场。
屋里的说笑声不自觉低了下去。
沈玉兰悄悄吐了吐舌头,低头摆弄自己的辫梢。
沈聿明也收敛了嬉皮笑脸,挠挠鼻尖,喊了声:“哥。”
沈老太太却像是没感觉到气氛的变化,或者说毫不在意,笑着招呼:“聿锋回来得正好,念晚丫头正好在呢!
玉兰,再去给你哥倒碗水来。”
沈聿锋走到炕桌另一边,没坐,就那么站着,接过沈玉兰小心翼翼递过来的水碗,喝了一口,目光再次落到苏念晚身上,语气平淡:“身体不好就多休息,知青点那边没什么事了吧?”
这话听着是关心,实则是在下逐客令,提醒她该回去了。
苏念晚心里门儿清。
她立刻放下喝了一半的糖水碗,站起身,微微垂着头,声音细软却清晰:“谢谢沈队长关心,我好多了,不敢再打扰婶子和同志们了。
这就回去了。”
她表现得格外懂事识趣,甚至带着点怯生生的味道,仿佛被他这句“关心”吓到了。
果然,沈老太太不乐意了,一把拉住她的胳膊:“回啥回!
糖水都没喝完呢!
聿锋,你看你,吓着孩子了!”
她埋怨地瞪了儿子一眼,又用力把苏念晚按回炕上,“坐下坐下!
听婶子的!
晚上就在这儿吃,尝尝婶子的手艺!”
苏念晚半推半就地坐着,为难地看向沈聿锋,眼神里写满了“不是我不想走,是婶子太热情我没办法”。
沈聿锋眉头几不可查地蹙了一下。
他了解自己母亲的脾气,认准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他沉默了片刻,目光在苏念晚那看似柔弱无助的脸上扫过,最终对沈玉兰道:“玉兰,去自留地摘点青菜回来。”
这便是默许了。
沈玉兰哎了一声,好奇地又看了苏念晚一眼,小跑着出去了。
沈聿明见状,眼珠一转,也笑嘻嘻地凑热闹:“妈,我去捞条鱼!
给苏同志加个菜,压压惊!”
说完也不等回应,一溜烟跑了。
屋里顿时只剩下沈老太太、沈聿锋和苏念晚三人。
气氛比刚才更加微妙。
沈老太太拉着苏念晚的手,又开始絮絮叨叨地问她家里的具体情况,几口人,父母做什么工作的,嘘寒问暖,热情得让人招架不住。
苏念晚小心地应答着,真话里掺着假话,既满足老人的好奇心,又不透露太多真实底细,语气始终保持着乖巧和适当的拘谨。
她能感觉到,沈聿锋虽然没再说话,甚至走到窗边看着外面,但他的注意力显然有一部分放在这边的对话上。
她在心里快速权衡。
沈老太太是突破口,但绝不能忽视沈聿锋的态度。
过度讨好老太太引起他的反感就得不偿失了。
于是,当沈老太太再次热情地邀请她“以后常来家里玩”时,苏念晚没有立刻答应,而是微微低下头,声音更轻了些:“婶子,您对我太好了……但我不能总来打扰。
沈队长工作忙,玉兰妹妹和聿明同志也要上工学习,我……”她这话是说给沈老太太听,更是说给窗边那个男人听。
沈老太太立刻说:“这有啥打扰的!
……妈。”
沈聿锋忽然开口,打断了母亲的话。
他转过身,目光平静地看向苏念晚,“苏同志说得对,她需要静养,我们也有事要忙。”
他这话说得首接,几乎不留情面。
苏念晚的心猛地一沉。
却听沈聿锋继续道:“不过,大队部图书角缺个人整理,都是些旧报纸和农业技术书。
活不重,工分照算。
你要是身体撑得住,明天可以过来试试。”
图书角?
整理书报?
苏念晚愣住了。
这完全出乎她的意料!
这不是热情的邀请,更像是一个冷冰冰的“安置”。
活不重,工分照算,听起来公事公办,甚至带着点打发人的意味。
但……这却是一个可以名正言顺、经常出入大队部的机会!
比单纯来沈家吃饭要有用得多!
她瞬间明白了沈聿锋的用意——既全了母亲的面子,不显得沈家刻薄;又给了她一个“补偿”或“安排”,免得她以后总借着由头往沈家跑;更重要的是,把这突如其来的“交集”纳入了他可以掌控的“公事”范畴。
真是一石三鸟。
冷静,理智,且滴水不漏。
苏念晚压下心头的悸动,立刻露出恰到好处的惊喜和感激,连忙站起身:“谢谢沈队长!
我身体没问题的!
我一定好好干!”
沈聿锋看着她亮起来的眼睛,点了点头,没再多说。
这时,沈玉兰和沈聿明也先后回来了。
晚饭很快做好,贴饼子,炒鸡蛋,一碗青菜,还有沈聿明摸回来的两条不大的鲫鱼炖了汤。
饭菜摆上炕桌,气氛重新热闹起来。
沈老太太不停地给苏念晚夹菜,沈聿明叽叽喳喳地说着摸鱼的趣事,沈玉兰偶尔小声补充几句。
苏念晚小口吃着饭,味道说不上多好,油水也不足,但却是她重生回来后吃得最安心的一顿饭。
她偶尔抬头,能看到沈聿锋沉默地吃着饭,姿态端正,速度不慢,但几乎不参与话题,只在沈老太太过分热情时,投去淡淡的一瞥。
饭后,天色己经擦黑。
苏念晚坚决告辞,这一次,沈老太太没再强留。
“聿明,打手电,送送念晚。”
沈聿锋吩咐道,语气不容拒绝。
“好嘞!”
沈聿明爽快答应。
苏念晚再次道谢,跟着沈聿明走出沈家小院。
走在昏暗的村路上,沈聿明的话依旧多,东拉西扯。
苏念晚的心思却己经飞到了明天的大队部图书角。
她知道,这看似平淡无奇的一个安排,才是她真正接近目标的第一步。
沈聿锋用一道无形的线,划清了他的公私界限。
而她,必须在这条线的边缘,小心翼翼地行走,既要让他看到自己的“价值”和“无害”,又要一点点,不着痕迹地,越过那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