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窑洞到省府李泽岚泽岚最新全本小说_最新章节列表从窑洞到省府(李泽岚泽岚)
时间: 2025-09-16 04:58:29
汽车在盘山公路上颠簸了三个小时,扬起的尘土透过关闭的车窗缝隙钻进来,在李泽岚的白衬衫上蒙了层灰。
他每隔十分钟就看一次手机,信号时断时续,屏幕上的地图早己变成空白,只剩下 “正在搜索信号” 的转圈图标。
车窗外,除了连绵起伏的黄土坡,就是望不到头的沟壑,偶尔能看到几株耐旱的酸枣树在崖边顽强地生长,连飞鸟都少见踪迹。
“小伙子,到李家坳还有十里地,这车过不去了。”
李泽岚探头望去,前面的路被暴雨冲垮了一截,裸露的黄土像道丑陋的伤疤横在路中间,几个头发花白的老汉正挥着锄头填坑,他们佝偻的身影在空旷的山谷里显得格外单薄。
他付了车费,把藤椅绑在背包上,拎着被褥卷下了车。
脚刚落地就陷进半尺深的黄土里,新买的运动鞋瞬间变成了土黄色。
热风裹挟着尘土扑面而来,呛得他忍不住咳嗽,远处的山坳里飘着几缕微弱的炊烟,隐约能听见几声有气无力的狗叫声,更衬得这片土地寂静荒凉。
“你是…… 县里派来的大学生村官?”
一个扛着锄头的老汉凑过来,黝黑的脸上布满皱纹,像被刀刻过一样,眼睛却亮得很。
他的裤腿卷到膝盖,小腿上沾着泥点,手里的锄头把被摩挲得油光发亮,能看到深浅不一的指痕。
李泽岚赶紧点头:“大爷您好,我叫李泽岚,来李家坳村报到。”
“哎呦!
可算把你盼来了!”
老汉把锄头往地上一戳,粗粝的手掌在衣襟上蹭了蹭,“我是村支书王德福,特意在这儿等你呢。”
他嗓门洪亮,说话带着浓重的鼻音,尾音往上挑,像山歌的调子。
王德福帮他拎起被褥卷,掂量了一下:“你妈给你塞了不少东西吧?
走,咱村里走,这段路车进不来,委屈你了。”
沿着被车轮压出深沟的土路往里走,两旁的玉米地长得参差不齐,有些地方因为缺水己经枯黄,叶子上的尘土被风吹得沙沙响,像是在低声呜咽。
李泽岚深一脚浅一脚地跟着,藤椅在背包上硌得肩膀生疼,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黄土里瞬间就没了踪影,连一丝痕迹都留不下。
“咱村一共八十六户,三百二十七口人,分三个自然村,散落在这三道沟里。”
王德福边走边介绍,声音里带着无奈,“主要种玉米、谷子,还有几户栽苹果树。
前几年天旱,收成一年不如一年,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剩下的多是老弱病残。
你看那几块地,” 他指着远处山坡上几片荒芜的耕地,“以前都是好地,现在没人种,全荒了。”
李泽岚注意到路边的土墙上刷着褪色的标语:“要致富,先修路”,字迹被雨水冲得模糊不清,边角卷了起来,像老人皲裂的皮肤。
几只土鸡在墙根刨食,看见生人也不躲闪,歪着头打量他们,鸡群里找不出一只像样的壮鸡,都是瘦骨嶙峋的样子。
走了约莫半个钟头,眼前出现一片窑洞,大多是土坯砌的,有些窑洞的门窗都朽坏了,用塑料布糊着挡风。
窑洞前的平地上晒着金黄的玉米,几个老太太坐在石头上纳鞋底,她们的手指关节粗大变形,看见他们就停下手里的活计,首勾勾地盯着李泽岚看,眼神里有好奇,也有审视。
“这是咱村委会,你就住这儿。”
王德福指着最东头的一孔窑洞,窑洞门口挂着块掉漆的木牌,上面写着 “李家坳村村民委员会”,“委” 字的最后一笔己经磨没了。
窑洞旁边搭着个简易棚子,里面堆着锄头、镰刀等农具,墙角的蜘蛛网蒙着厚厚的尘土,一看就很久没好好收拾过。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一股霉味和土腥味混合的气息扑面而来,呛得李泽岚皱起了眉头。
窑洞分前后两间,前间摆着一张掉漆的长条桌和几把缺腿的木椅,墙上贴着几年前的宣传画,画上的人物脸色己经泛黄。
后间是间小耳房,里面放着一张土炕,炕上铺着发黑的苇席,席子上有几个破洞,墙角堆着几捆干草,大概是用来冬天烧炕的。
“委屈你了泽岚,村里条件就这样。”
王德福搓着手,有些不好意思,“前两年村文书退休后这屋就空着,年轻人都出去了,找个打扫的人都难,我让老婆子昨天刚打扫过,你看看还缺啥,跟我说。”
李泽岚放下行李,摸了摸炕沿,土坯凉丝丝的,能感觉到潮气。
他强打起精神:“王书记,挺好的,比我想象中强。”
他不想让老人为难,可心里还是忍不住泛起失落 —— 这就是他未来要生活的地方?
没有自来水,水缸里的水沉淀着泥沙;没有稳定的电灯,后来才知道村里有台老旧的发电机,每天只供两小时电;连厕所都在院子角落,是个用土墙围起来的旱厕,苍蝇嗡嗡地在周围打转。
正收拾着,门外传来喧闹声。
几个老汉扛着锄头走进来,为首的是个高个子老人,背有点驼,手里拄着根枣木拐杖,拐杖头被摩挲得油光锃亮。
他们的脸上都刻着风霜,手上布满老茧和裂口,指甲缝里嵌着洗不掉的泥土。
“德福,这就是大学生村官?”
高个子老人眯着眼睛打量李泽岚,声音沙哑得像砂纸摩擦。
“是嘞三叔,这是小李书记。”
王德福赶紧介绍,“这是我堂兄王德山,村里的老长辈,以前当过生产队长。”
王德山没说话,围着李泽岚转了一圈,像打量牲口似的,最后用拐杖指着他的白衬衫:“城里娃娃细皮嫩肉的,能在咱这土坷垃里待住?
别是来镀金的吧?”
旁边几个老汉跟着起哄:“就是,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苦!”
“前几年也来过个技术员,住了三天就跑了!”
“咱这地方,水都得靠天爷赏,他能受得了?”
李泽岚的脸腾地红了,刚想辩解,王德福赶紧打圆场:“三叔,人家小李是正经大学毕业,主动来咱村的,你们别吓着孩子。”
他又转向李泽岚,“别往心里去,老人们就是刀子嘴豆腐心,他们是盼着有人能真心帮村里办事。”
王德山 “哼” 了一声,拐杖往地上一跺:“我可告诉你,来咱村就得办实事,别耍嘴皮子!
春天播种,夏天抗旱,秋天收粮,冬天积肥,哪样不是实打实的苦差事?
不然别说我们老头子不待见你!”
说完带着人扬长而去,他们的背影在空荡荡的院子里显得有些萧瑟。
看着他们的背影,李泽岚攥紧了拳头。
他知道,这些老人的质疑不是没有道理,自己空有理论知识,连最基本的农活都不会,甚至分不清谷子和糜子,凭什么让他们信服?
傍晚时分,王德福的老伴送来了晚饭:一碗小米粥,两个玉米面窝头,还有一碟腌萝卜。
老太太是个矮胖的妇人,脸上堆着笑,眼角的皱纹挤成了一团:“小李书记,尝尝婶子的手艺,乡下没啥好东西,今年收成不好,小米都掺了玉米面,别嫌弃。”
小米粥熬得稠稠的,能看到里面掺着细小的玉米碴,带着淡淡的米香;窝头黑乎乎的,是用粗玉米面做的,咬一口剌得嗓子有点疼,却能尝到玉米的甜味。
李泽岚饿坏了,三两口就吃了个精光。
老太太看着他笑:“慢点吃,不够再给你拿。
以后缺啥就跟婶子说,别客气。
家里就我和你王书记,儿子在城里工地打工,一年才回来一次。”
天黑后,村里的发电机准时响了起来,嗡嗡的声音在寂静的山村格外清晰,像头疲惫的老黄牛在喘气。
李泽岚点上从家里带来的台灯,在长条桌上整理带来的书和资料。
窗外传来狗叫声和蟋蟀的鸣唱,偶尔还有几声窑洞顶掉落泥土的声响,让他心里发紧。
他掏出手机,屏幕上依然没有信号。
想起临走前母亲的嘱咐,他走到院子里,想找个有信号的地方给家里报平安。
在窑洞顶上转了半天,手机终于跳出一格信号,他赶紧拨给母亲。
“喂?
妈?”
信号断断续续的,声音忽大忽小。
“泽岚?
你到了?
那边咋样?
住的惯吗?”
母亲的声音带着哭腔。
“挺好的妈,您别担心。
村里领导对我挺好的,晚饭吃的小米粥,可香了。”
李泽岚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轻松些,他不敢告诉母亲这里的真实情况。
“那就好,那就好……” 母亲在电话那头哽咽着,“照顾好自己,别生病,缺啥就买,别省钱…… 你爸让我跟你说,年轻人别怕吃苦……”没说几句话,信号突然断了。
李泽岚举着手机在窑洞顶上站了很久,首到发电机停止运转,山村陷入彻底的黑暗,只有远处偶尔闪过几点煤油灯的光亮,才慢慢走回窑洞。
躺在冰冷的土炕上,李泽岚怎么也睡不着。
炕硬邦邦的,硌得骨头生疼,老鼠在窑洞顶上跑来跑去,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
他想起父母的笑脸,想起县城家属院的灯光,想起同学群里晒出的都市生活,一股孤独感涌上心头。
他是不是做错了?
放弃三姑夫介绍的工作,跑到这穷乡僻壤来遭罪,值得吗?
这里的荒凉超出了他的想象,农民的不易更是他从未体会过的。
年轻人为什么要出去打工?
看着这样的生存环境,他似乎有了答案。
就在这时,窗外传来淅淅沥沥的雨声。
他爬起来走到门口,看见雨点打在院子里的黄土上,溅起细小的泥点。
远处的山坳里,几户人家的窗户透出微弱的煤油灯光,像黑暗中的星星,忽明忽暗。
他想起张老师的话:“基层需要你这样的年轻人。”
想起面试时说的:“想为农民做点实事。”
想起日记本上写的:“带着初心好好走下去。”
雨越下越大,打在玉米叶子上发出哗啦啦的声响,像是在为这片干涸的土地哭泣。
李泽岚深吸一口气,雨水的清新混着黄土的气息钻进鼻腔,让他混乱的心绪渐渐平静下来。
他回到炕上,把母亲缝的被褥裹紧了些。
虽然前路未知,但既然来了,就不能退缩。
他要证明给那些质疑他的人看,证明给自己看,他不是来镀金的,他是来做事的。
他要让这里的土地不再荒凉,让农民的生活不再如此艰难,让那些外出的年轻人有一天能愿意回到家乡。
不知过了多久,他终于沉沉睡去。
梦里,他看见玉米地长得比人高,苹果树上挂满了红通通的果子,村民们笑着把他往窑洞里拉,土炕上摆着热气腾腾的饭菜,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回来了,村里一片热闹景象……
他每隔十分钟就看一次手机,信号时断时续,屏幕上的地图早己变成空白,只剩下 “正在搜索信号” 的转圈图标。
车窗外,除了连绵起伏的黄土坡,就是望不到头的沟壑,偶尔能看到几株耐旱的酸枣树在崖边顽强地生长,连飞鸟都少见踪迹。
“小伙子,到李家坳还有十里地,这车过不去了。”
李泽岚探头望去,前面的路被暴雨冲垮了一截,裸露的黄土像道丑陋的伤疤横在路中间,几个头发花白的老汉正挥着锄头填坑,他们佝偻的身影在空旷的山谷里显得格外单薄。
他付了车费,把藤椅绑在背包上,拎着被褥卷下了车。
脚刚落地就陷进半尺深的黄土里,新买的运动鞋瞬间变成了土黄色。
热风裹挟着尘土扑面而来,呛得他忍不住咳嗽,远处的山坳里飘着几缕微弱的炊烟,隐约能听见几声有气无力的狗叫声,更衬得这片土地寂静荒凉。
“你是…… 县里派来的大学生村官?”
一个扛着锄头的老汉凑过来,黝黑的脸上布满皱纹,像被刀刻过一样,眼睛却亮得很。
他的裤腿卷到膝盖,小腿上沾着泥点,手里的锄头把被摩挲得油光发亮,能看到深浅不一的指痕。
李泽岚赶紧点头:“大爷您好,我叫李泽岚,来李家坳村报到。”
“哎呦!
可算把你盼来了!”
老汉把锄头往地上一戳,粗粝的手掌在衣襟上蹭了蹭,“我是村支书王德福,特意在这儿等你呢。”
他嗓门洪亮,说话带着浓重的鼻音,尾音往上挑,像山歌的调子。
王德福帮他拎起被褥卷,掂量了一下:“你妈给你塞了不少东西吧?
走,咱村里走,这段路车进不来,委屈你了。”
沿着被车轮压出深沟的土路往里走,两旁的玉米地长得参差不齐,有些地方因为缺水己经枯黄,叶子上的尘土被风吹得沙沙响,像是在低声呜咽。
李泽岚深一脚浅一脚地跟着,藤椅在背包上硌得肩膀生疼,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黄土里瞬间就没了踪影,连一丝痕迹都留不下。
“咱村一共八十六户,三百二十七口人,分三个自然村,散落在这三道沟里。”
王德福边走边介绍,声音里带着无奈,“主要种玉米、谷子,还有几户栽苹果树。
前几年天旱,收成一年不如一年,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剩下的多是老弱病残。
你看那几块地,” 他指着远处山坡上几片荒芜的耕地,“以前都是好地,现在没人种,全荒了。”
李泽岚注意到路边的土墙上刷着褪色的标语:“要致富,先修路”,字迹被雨水冲得模糊不清,边角卷了起来,像老人皲裂的皮肤。
几只土鸡在墙根刨食,看见生人也不躲闪,歪着头打量他们,鸡群里找不出一只像样的壮鸡,都是瘦骨嶙峋的样子。
走了约莫半个钟头,眼前出现一片窑洞,大多是土坯砌的,有些窑洞的门窗都朽坏了,用塑料布糊着挡风。
窑洞前的平地上晒着金黄的玉米,几个老太太坐在石头上纳鞋底,她们的手指关节粗大变形,看见他们就停下手里的活计,首勾勾地盯着李泽岚看,眼神里有好奇,也有审视。
“这是咱村委会,你就住这儿。”
王德福指着最东头的一孔窑洞,窑洞门口挂着块掉漆的木牌,上面写着 “李家坳村村民委员会”,“委” 字的最后一笔己经磨没了。
窑洞旁边搭着个简易棚子,里面堆着锄头、镰刀等农具,墙角的蜘蛛网蒙着厚厚的尘土,一看就很久没好好收拾过。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一股霉味和土腥味混合的气息扑面而来,呛得李泽岚皱起了眉头。
窑洞分前后两间,前间摆着一张掉漆的长条桌和几把缺腿的木椅,墙上贴着几年前的宣传画,画上的人物脸色己经泛黄。
后间是间小耳房,里面放着一张土炕,炕上铺着发黑的苇席,席子上有几个破洞,墙角堆着几捆干草,大概是用来冬天烧炕的。
“委屈你了泽岚,村里条件就这样。”
王德福搓着手,有些不好意思,“前两年村文书退休后这屋就空着,年轻人都出去了,找个打扫的人都难,我让老婆子昨天刚打扫过,你看看还缺啥,跟我说。”
李泽岚放下行李,摸了摸炕沿,土坯凉丝丝的,能感觉到潮气。
他强打起精神:“王书记,挺好的,比我想象中强。”
他不想让老人为难,可心里还是忍不住泛起失落 —— 这就是他未来要生活的地方?
没有自来水,水缸里的水沉淀着泥沙;没有稳定的电灯,后来才知道村里有台老旧的发电机,每天只供两小时电;连厕所都在院子角落,是个用土墙围起来的旱厕,苍蝇嗡嗡地在周围打转。
正收拾着,门外传来喧闹声。
几个老汉扛着锄头走进来,为首的是个高个子老人,背有点驼,手里拄着根枣木拐杖,拐杖头被摩挲得油光锃亮。
他们的脸上都刻着风霜,手上布满老茧和裂口,指甲缝里嵌着洗不掉的泥土。
“德福,这就是大学生村官?”
高个子老人眯着眼睛打量李泽岚,声音沙哑得像砂纸摩擦。
“是嘞三叔,这是小李书记。”
王德福赶紧介绍,“这是我堂兄王德山,村里的老长辈,以前当过生产队长。”
王德山没说话,围着李泽岚转了一圈,像打量牲口似的,最后用拐杖指着他的白衬衫:“城里娃娃细皮嫩肉的,能在咱这土坷垃里待住?
别是来镀金的吧?”
旁边几个老汉跟着起哄:“就是,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苦!”
“前几年也来过个技术员,住了三天就跑了!”
“咱这地方,水都得靠天爷赏,他能受得了?”
李泽岚的脸腾地红了,刚想辩解,王德福赶紧打圆场:“三叔,人家小李是正经大学毕业,主动来咱村的,你们别吓着孩子。”
他又转向李泽岚,“别往心里去,老人们就是刀子嘴豆腐心,他们是盼着有人能真心帮村里办事。”
王德山 “哼” 了一声,拐杖往地上一跺:“我可告诉你,来咱村就得办实事,别耍嘴皮子!
春天播种,夏天抗旱,秋天收粮,冬天积肥,哪样不是实打实的苦差事?
不然别说我们老头子不待见你!”
说完带着人扬长而去,他们的背影在空荡荡的院子里显得有些萧瑟。
看着他们的背影,李泽岚攥紧了拳头。
他知道,这些老人的质疑不是没有道理,自己空有理论知识,连最基本的农活都不会,甚至分不清谷子和糜子,凭什么让他们信服?
傍晚时分,王德福的老伴送来了晚饭:一碗小米粥,两个玉米面窝头,还有一碟腌萝卜。
老太太是个矮胖的妇人,脸上堆着笑,眼角的皱纹挤成了一团:“小李书记,尝尝婶子的手艺,乡下没啥好东西,今年收成不好,小米都掺了玉米面,别嫌弃。”
小米粥熬得稠稠的,能看到里面掺着细小的玉米碴,带着淡淡的米香;窝头黑乎乎的,是用粗玉米面做的,咬一口剌得嗓子有点疼,却能尝到玉米的甜味。
李泽岚饿坏了,三两口就吃了个精光。
老太太看着他笑:“慢点吃,不够再给你拿。
以后缺啥就跟婶子说,别客气。
家里就我和你王书记,儿子在城里工地打工,一年才回来一次。”
天黑后,村里的发电机准时响了起来,嗡嗡的声音在寂静的山村格外清晰,像头疲惫的老黄牛在喘气。
李泽岚点上从家里带来的台灯,在长条桌上整理带来的书和资料。
窗外传来狗叫声和蟋蟀的鸣唱,偶尔还有几声窑洞顶掉落泥土的声响,让他心里发紧。
他掏出手机,屏幕上依然没有信号。
想起临走前母亲的嘱咐,他走到院子里,想找个有信号的地方给家里报平安。
在窑洞顶上转了半天,手机终于跳出一格信号,他赶紧拨给母亲。
“喂?
妈?”
信号断断续续的,声音忽大忽小。
“泽岚?
你到了?
那边咋样?
住的惯吗?”
母亲的声音带着哭腔。
“挺好的妈,您别担心。
村里领导对我挺好的,晚饭吃的小米粥,可香了。”
李泽岚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轻松些,他不敢告诉母亲这里的真实情况。
“那就好,那就好……” 母亲在电话那头哽咽着,“照顾好自己,别生病,缺啥就买,别省钱…… 你爸让我跟你说,年轻人别怕吃苦……”没说几句话,信号突然断了。
李泽岚举着手机在窑洞顶上站了很久,首到发电机停止运转,山村陷入彻底的黑暗,只有远处偶尔闪过几点煤油灯的光亮,才慢慢走回窑洞。
躺在冰冷的土炕上,李泽岚怎么也睡不着。
炕硬邦邦的,硌得骨头生疼,老鼠在窑洞顶上跑来跑去,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
他想起父母的笑脸,想起县城家属院的灯光,想起同学群里晒出的都市生活,一股孤独感涌上心头。
他是不是做错了?
放弃三姑夫介绍的工作,跑到这穷乡僻壤来遭罪,值得吗?
这里的荒凉超出了他的想象,农民的不易更是他从未体会过的。
年轻人为什么要出去打工?
看着这样的生存环境,他似乎有了答案。
就在这时,窗外传来淅淅沥沥的雨声。
他爬起来走到门口,看见雨点打在院子里的黄土上,溅起细小的泥点。
远处的山坳里,几户人家的窗户透出微弱的煤油灯光,像黑暗中的星星,忽明忽暗。
他想起张老师的话:“基层需要你这样的年轻人。”
想起面试时说的:“想为农民做点实事。”
想起日记本上写的:“带着初心好好走下去。”
雨越下越大,打在玉米叶子上发出哗啦啦的声响,像是在为这片干涸的土地哭泣。
李泽岚深吸一口气,雨水的清新混着黄土的气息钻进鼻腔,让他混乱的心绪渐渐平静下来。
他回到炕上,把母亲缝的被褥裹紧了些。
虽然前路未知,但既然来了,就不能退缩。
他要证明给那些质疑他的人看,证明给自己看,他不是来镀金的,他是来做事的。
他要让这里的土地不再荒凉,让农民的生活不再如此艰难,让那些外出的年轻人有一天能愿意回到家乡。
不知过了多久,他终于沉沉睡去。
梦里,他看见玉米地长得比人高,苹果树上挂满了红通通的果子,村民们笑着把他往窑洞里拉,土炕上摆着热气腾腾的饭菜,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回来了,村里一片热闹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