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见深万贞儿金阶同路万贵妃与成化帝全文免费阅读_朱见深万贞儿完整版免费阅读
第一章 孤女入紫城,寒宫识稚主景泰元年的雪,比往年来得更早、更烈。铅灰色的天空下,十七岁的万贞儿裹紧身上洗得发白的粗布夹袄,跟着内务府的老太监穿过层层宫墙。
砖缝里积着残雪,踩上去咯吱作响,像极了她此刻的心跳——三天前,父亲万贵因“坐累谪戍”病逝于边地,京营副千户的家彻底散了,留她孤女一人,被官府按“罪臣之女”的规矩送入宫中为奴。“快点走!磨蹭什么?
”老太监的鞭子抽在雪地上,溅起的雪沫子打在万贞儿手背上,冰凉刺骨。她攥紧拳头,指甲掐进掌心——父亲教过她,武将之女,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可如今寄人篱下,纵有一身自幼习得的弓马武艺,也只能敛去锋芒,低头前行。她被分到浣衣局,每日的活计是搓洗堆积如山的宫衣。腊月的河水冻得像冰,双手泡在里面不消片刻就红肿开裂,夜里疼得睡不着,只能偷偷用雪搓手——这是父亲教她的止痛法子。同屋的宫女们多是贫苦出身,见她沉默寡言却从不叫苦,倒也少有人为难她,只是偶尔会念叨:“咱们这样的,在宫里就是熬日子,能活一天是一天。”万贞儿从不接话。她夜里常靠着墙,摸出藏在衣襟里的半块虎符——那是父亲的遗物,一半随父亲下葬,另一半留给她,说是将来若遇京营旧部,或能派上用场。她不想一辈子困在浣衣局,可这深宫如牢笼,她不知道出路在哪。转机出在景泰二年春。孙太后身边的掌事宫女突然来浣衣局选人,说是太后宫里缺个“手脚麻利、性子沉稳”的洒扫宫女。管事嬷嬷见万贞儿模样周正,做事又利落,便把她推了出去。进了仁寿宫,万贞儿才知道,太后选人的真正原因,是要给被废的太子朱见深找个伴。这位年仅七岁的皇侄,自叔叔朱祁钰登基后就被迁出东宫,安置在仁寿宫偏殿,身边虽有几个太监宫女伺候,却都是些趋炎附势之辈,没人真心待他。
第一次见到朱见深时,他正蹲在廊下,用树枝在雪化后的泥地里画画。
瘦小的身子裹着不合身的旧棉袍,头发枯黄,脸上还有未褪尽的冻疮。听到脚步声,他猛地抬头,一双大眼睛里满是警惕,像受惊的小兽。“殿下,这是新来的万贞儿,以后让她伺候您读书写字。”掌事宫女说完,便转身离去。万贞儿站在原地,看着眼前的孩子——他是先帝的长孙,本该金尊玉贵,如今却落得这般境地。
她想起父亲常说的“忠义”二字,弯腰行了个礼:“奴婢万贞儿,参见殿下。
”朱见深没说话,只是低下头,继续用树枝画画。万贞儿也不催促,就站在一旁静静等着。
直到日头偏西,他才小声问:“你……会不会像其他人一样,也觉得我是废太子,不愿理我?
”万贞儿蹲下身,与他平视:“奴婢只知道,您是先帝的长孙,是太后的亲侄孙。
奴婢奉命伺候您,就会尽心尽责。”她的声音很稳,没有丝毫敷衍。朱见深抬起头,盯着她的眼睛看了很久,忽然露出一丝笑容——那是万贞儿第一次见他笑,像雪后初晴的阳光,微弱却温暖。从那天起,万贞儿成了朱见深身边最亲近的人。
她不仅伺候他的饮食起居,还教他读书写字——父亲曾教她识文断字,虽不算饱读诗书,却足够教一个稚童。朱见深很聪明,教过的字过目不忘,只是性子敏感,常因旁人的闲言碎语暗自垂泪。有一次,一个小太监故意在他面前说:“废太子还读什么书?
将来还不是要去封地受苦?”朱见深当场就哭了,跑回房间不肯出来。
万贞儿找到那个小太监,没吵没闹,只是攥着他的手腕,稍一用力就让他疼得直求饶:“以后再敢胡言乱语,我打断你的腿。”她的眼神冷得像冰,小太监吓得再也不敢靠近朱见深。夜里,朱见深躺在被窝里,小声问:“贞儿姐姐,你是不是会武功?”万贞儿摸着他的头,如实说:“奴婢父亲是武将,教过奴婢一些防身术。
”“那你能保护我吗?”朱见深紧紧抓住她的手,“我怕叔叔会杀了我,怕他们都欺负我。
”万贞儿握紧他的手,郑重地说:“殿下放心,有奴婢在,没人能伤害您。”从那天起,万贞儿把父亲留下的短刀藏在袖中,日夜守在朱见深身边。她还教他扎马步、练拳脚,说:“殿下是男子汉,要学会保护自己。”朱见深学得很认真,哪怕累得满头大汗,也从不喊苦——他知道,贞儿姐姐是真心对他好。孙太后看在眼里,对万贞儿愈发满意。
有一次,她私下问:“贞儿,你对见深这般用心,是真心还是假意?”万贞儿跪在地上,从容回答:“太后娘娘,奴婢虽是罪臣之女,却也知晓‘忠义’二字。殿下身世可怜,奴婢既伺候他,便不会负他。”孙太后点点头,扶起她:“你是个好孩子。见深身边有你,哀家也能放心些。”她随即下旨,免去万贞儿的奴籍,封她为“侍读宫女”,留在朱见深身边专司照料。万贞儿知道,这是她的机会。她更加用心地辅佐朱见深,不仅教他功课武艺,还给他讲民间疾苦、朝堂典故——这些都是她从浣衣局宫女和仁寿宫太监口中听来的。
朱见深听得入迷,常说:“贞儿姐姐懂的真多,比那些老夫子还厉害。”日子一天天过去,朱见深渐渐长大,性子也沉稳了许多。而万贞儿,也从一个青涩的孤女,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她眉眼清秀,气质沉静,虽不施粉黛,却自有一股与众不同的英气。
宫里的人都知道,废太子身边的万宫女不好惹,不仅有太后撑腰,还会武功,更重要的是,她深得朱见深的信任。没人知道,万贞儿心里藏着一个秘密——她一直在暗中留意京营的动静,寻找父亲的旧部。她知道,朱见深的处境并不安稳,只有掌握足够的力量,才能真正护他周全。
而那个藏在衣襟里的半块虎符,是她唯一的希望。第二章 南宫忆旧岁,夺门识君心景泰八年正月,北京的雪还未化尽,宫里就传出了惊天消息——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人发动政变,从南宫迎回太上皇朱祁镇,复位登基,史称“夺门之变”。消息传到仁寿宫时,万贞儿正在给十四岁的朱见深整理书案。朱见深手里的笔猛地掉在纸上,洇出一大团墨渍:“贞儿姐姐,父亲……父亲回来了?”他的声音发颤,眼里满是难以置信的激动。万贞儿也愣住了,随即反应过来,抓住他的手:“殿下,这是好事!太上皇复位,您就能重回东宫了!”话音刚落,孙太后就派人来传旨,让朱见深即刻前往文华殿见驾。万贞儿赶紧帮他换上崭新的蟒袍,仔细梳理好头发:“殿下,见到太上皇,莫要失了礼数,也莫要太过激动。”朱见深点点头,却还是忍不住红了眼眶:“贞儿姐姐,若不是你,我恐怕活不到今天。
”万贞儿笑了笑:“殿下吉人自有天相。奴婢陪您一起去。”文华殿内,朱祁镇坐在龙椅上,看着眼前既熟悉又陌生的儿子,眼泪瞬间掉了下来:“见深,我的儿,这些年苦了你了!
”朱见深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父皇,儿臣好想您!”父子相认的场面感人至深,殿内的大臣们也纷纷落泪。万贞儿站在殿外,看着这一幕,心里百感交集——她知道,朱见深的苦日子终于熬出头了。不久后,朱祁镇下旨,复立朱见深为太子,居东宫。
万贞儿作为太子的贴身侍从,也随之迁居东宫。临走前,孙太后召见她,递给他一枚令牌:“这是京营的调兵令牌,哀家帮你找回来了你父亲的旧部,以后他们听你调遣。见深在东宫,仍有风险,你要好好保护他。”万贞儿接过令牌,眼眶一热,跪地谢恩:“太后娘娘大恩,奴婢没齿难忘!”东宫的日子比仁寿宫安稳许多,却也暗藏危机。朱祁镇复位后,对景泰旧臣大肆清算,朝堂之上人心惶惶。
有些大臣见朱见深年幼,便想暗中拉拢,还有些人则担心他将来报复景泰旧部,对他处处提防。万贞儿深知其中利害,便提醒朱见深:“殿下,如今朝堂动荡,您需谨言慎行,莫要卷入党争。多读书,少说话,做好太子该做的事。
”朱见深一一记在心里。他听从万贞儿的建议,每日除了读书习武,便是陪伴父皇,从不参与朝堂议论。有一次,锦衣卫指挥使门达想拉拢他,送了他一柄名贵的宝剑,朱见深婉言拒绝:“孤身为太子,当以学业为重,不敢收受如此贵重的礼物。
”门达碰了个软钉子,却也对这个年轻的太子多了几分敬畏。万贞儿还利用京营旧部的关系,暗中收集朝堂情报,及时提醒朱见深避开危险。有一次,她得知有人想诬陷朱见深与景泰旧臣私通,便提前告知朱祁镇,让他做好准备,最终化解了一场危机。朱祁镇看在眼里,对万贞儿愈发信任。他常说:“见深能有今日,多亏了贞儿。她不仅是见深的侍从,更是他的良师益友。”东宫的日子平静而充实,朱见深对万贞儿的依赖也越来越深。他习惯了她陪在身边,习惯了听她的建议,甚至在生病时,只有她喂药才肯吃。而万贞儿,个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产生了超越主仆的感情——那是一种掺杂着守护、牵挂与信任的情愫。
天顺三年,万贞儿在宫外偶遇一个流浪的少年。那少年约莫七八岁,衣衫褴褛,却眼神倔强,不肯接受旁人的施舍。万贞儿见他可怜,又想起自己孤苦的童年,便把他带回了东宫。
朱见深见了少年,很是欢喜:“贞儿姐姐,他叫什么名字?我们留下他吧。
”万贞儿问了少年,才知道他叫汪直,家乡遭了灾,父母双亡,一路乞讨到了北京。
她摸了摸汪直的头:“以后你就跟着我,我叫你阿直。我教你读书写字,教你武功,好不好?
”汪直从未受过如此善待,当即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姐姐救命之恩,汪直永世不忘!
”从此,汪直成了万贞儿的义弟,留在东宫。万贞儿对他视如己出,不仅教他功课武艺,还教他为人处世的道理。汪直很聪明,学得又快又好,很快就成了万贞儿和朱见深的得力助手。朱见深也很喜欢这个弟弟,常和他一起练拳脚、论诗书。天顺八年正月,朱祁镇病重。他躺在病榻上,拉着朱见深的手,又看了看站在一旁的万贞儿:“见深,父皇要走了。你登基后,要做个好皇帝,善待百姓。
贞儿是个可靠的人,你要信她、用她。”朱见深泣不成声:“父皇,儿臣记住了!
”万贞儿跪在地上,哽咽道:“太上皇放心,奴婢定当辅佐陛下,护他周全,助他治理好天下。”正月十七,朱祁镇驾崩,十八岁的朱见深登基,改元成化,是为明宪宗。
登基大典那天,朱见深穿着沉重的龙袍,一步步走上金銮殿。站在丹陛之上,看着下面文武百官朝拜的身影,他心里有些慌乱——这江山千斤重,他不知自己能否扛得起来。就在这时,他看到了站在殿角的万贞儿。她穿着一身得体的宫装,眼神平静而坚定,像当年在仁寿宫时一样,给了他无穷的力量。朱见深深吸一口气,稳住声音,颁布了第一道圣旨:尊孙太后为太皇太后,封万贞儿为才人,汪直为御马监太监。
这道圣旨虽不算出格,却也让一些大臣颇有微词——万贞儿出身低微,又是罪臣之女,直接封才人,未免太过仓促。但朱见深心意已决,谁也不敢多言。万贞儿知道,新帝登基,根基未稳,她不能再像从前那样随意显露锋芒。她主动提出:“陛下,奴婢资历尚浅,不敢居才人之位。请陛下收回成命,让奴婢继续留在您身边,做个普通侍从就好。
”朱见深握住她的手:“贞儿,你护朕多年,功不可没。这个封号,你受之无愧。
别再推辞了。”万贞儿看着他真诚的眼神,不再坚持。她知道,从今往后,她不仅要护他的安危,还要助他坐稳这龙椅。而朝堂之上的风风雨雨,才刚刚开始。
金阶共履:万贞儿与朱见深传第三章 新帝临危局,贵妃定风波成化元年的朝堂,堪称“千疮百孔”。朱祁镇复位后留下的党争隐患尚未消除,地方上又接连爆发灾荒——江南水灾、西北旱灾,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国库空虚,粮草短缺。朱见深登基不久,就被这些难题搅得焦头烂额。“陛下,江南水灾已致三州五县被淹,地方官请求紧急拨款赈灾!”户部尚书捧着奏折,急得满头大汗。“国库还有多少银子?”朱见深揉着眉心,声音疲惫。“不足五十万两。
若拨给江南赈灾,西北的军饷就没着落了!”户部尚书的话,让殿内一片沉默。
大臣们分成两派,一派主张先赈灾,认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另一派则坚持先发军饷,担心“西北边军哗变,后果不堪设想”。双方争论不休,谁也不肯让步。
朱见深看着吵成一团的大臣,心里愈发烦躁。他看向殿角的万贞儿——自从封了才人,她便常以“侍驾”之名留在殿内,虽不说话,却总能在他困惑时给出建议。
万贞儿察觉到他的目光,微微颔首,示意他稍安勿躁。待大臣们争论稍歇,她才上前一步,跪在地上:“陛下,奴婢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贞儿,你说。”朱见深立刻道。
“奴婢以为,赈灾与军饷,并非非此即彼。”万贞儿从容说道,“江南水灾紧急,若不及时赈灾,恐生民变;西北军饷拖欠日久,也确实隐患重重。
不如这样:先从内库拨出二十万两银子,紧急送往江南,缓解灾情;再下旨令江南富户捐粮捐银,承诺灾后官府加倍偿还。同时,命西北将领暂缓军饷发放,许以‘半年内必全额补发’的承诺,并派京营旧部前往西北安抚军心。如此,两方面的危机或可暂缓。”她的话条理清晰,既考虑了民生,又兼顾了军事,殿内的大臣们都愣住了——谁也没想到,一个深宫才人竟有如此见识。户部尚书率先反应过来,拱手道:“万才人的建议甚妙!
臣以为可行!”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朱见深心中大喜,当即采纳了万贞儿的建议。果然,江南灾情很快得到控制,西北边军也没有发生哗变。经此一事,朱见深更加信任万贞儿,而大臣们对她的态度也从最初的轻视,变成了敬畏。可后宫的风波,却接踵而至。
吴皇后是朱祁镇为朱见深选定的皇后,出身名门,性子骄傲,见万贞儿深得圣宠,还常干预朝政,心里早已不满。成化元年冬,吴皇后借口万贞儿“对皇后不敬”,下令将她杖责二十。当太监来传旨时,朱见深正在御书房和万贞儿讨论西北军情。
朱见深一听就急了:“皇后怎敢如此放肆!”说着就要去后宫理论。万贞儿拉住他,摇摇头:“陛下,不可。皇后是六宫之主,以‘不敬’为由责罚奴婢,名正言顺。
陛下若此时去闹,只会落下‘宠妾灭妻’的骂名,让大臣们抓住把柄。”“可你受了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