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阅读网

桃花源祭(刘子骥桃花源)小说免费在线阅读_桃花源祭(刘子骥桃花源)大结局阅读

时间: 2025-09-16 05:08:17 

㈠前些日子,朋友不知从哪里淘到本书,拿回家后发现里边竟然夹着泛黄的书信。惊讶之余,她拍下照来,跟我分享。信件有些残缺,署名和部分信息都难以看清。再加之是文言文,想当难认,仿佛是上上个世纪的“遗物”。看着这么古老又神秘的东西,我立即来了兴趣。

借助工具,勉强地识别出来。内容大致是:“仆谨伏惟公子尊鉴仆乃✕✕小僮,尝侍主君游于四方。今闻公子垂询主君近况,惶恐再拜以告。忆某岁孟夏,主君携仆西行。

初行未言所往,数里之后,但见天光斜映,清溪潺湲。仆掬饮解渴,亦为主君注水满壶。

俯仰之间,烟霞深处有幽洞隐现。洞奇,初入时石径尚狭,渐行愈阔。阴风挟涧气自岩罅出,反添燥意。仆气促汗流,几不能前,终得穿隙而过。日影渐昃,恍惚见丹霞流转,前有夭夭桃林若霞蔚然。主君恻仆羸弱,敕留洞口候之……”文章以书童的视野展开,翻译过来大概是讲与主同游的往事。“桃花源记?”看完我的译本,朋友问道。

我盯住朋友发来的图片,呆愣片刻后才反应过来——“幽洞”、“桃林”确实是《桃花源记》的元素。

桃花源祭(刘子骥桃花源)小说免费在线阅读_桃花源祭(刘子骥桃花源)大结局阅读

可这游览顺序……似乎有些问题。《桃花源记》里的渔人是顺水行船而至桃林,穿过桃林才进入山洞。而这篇文章的主仆却是先穿过山洞才见到桃林。我把异处告知了朋友,她觉得是编纂誊写的失误。毕竟古代流传下来的诗文常有错字,甚至同一首诗的用词都有出入,也算解释的通。㈡初次听到桃花源的故事是在初中,我和大家一样,是听老师讲解的。语文老师是个有趣的中年人。比起自己教学的语文,他对历史和时政更感兴趣,讲课喜欢“东拉西扯”,一扯就是二里地。

对于一心只想提分的小镇做题家而言,这样的教学风格是相当不像话的,于是他在同学们口中的风评一向低迷。不过在同样爱“胡扯”的我眼里,他称得上是乐于思考、敢于质疑的叛逆学者。课上,当老师如提线木偶般念完翻译之后,突然向我们发问:“大家有什么想法?”我环顾四周,同学们都神情专注地低着头。

除了偷偷做数学作业而响起的沙沙声,偌大的教室没有任何回应。南方夏天相当闷热,尤其是山雨欲来的时分。想到当天没听懂的代数题,我抠了抠掌心,收回视线。

叛逆的基因发作,我决定当好唯一的“捧哏”。“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都找不到,难道桃花源只存在于太元年间吗?”我没有起身,只是依着故事结尾试探地提出猜测。耳尖的老师听到我的答案,继续追问:“陶渊明是哪个年代的?”“东晋末期。”我脱口而出。

他立马接上话头:“东晋袭旧制,重门阀,末年更是社会腐败,军阀混战……陶渊明家境败落,郁郁不得志。结合这样的背景,我们再看回来——和谐美好的桃花源真的存在于黑暗的东晋吗?”老师驳回了我的猜测,却还在等待回应。个别同学陆续抬起头来,似乎也起了兴趣。看到观众们逐渐苏醒,捧哏的胆子也就越发大了。疑问窜进脑海,我支起上半身继续发问:“如果桃花源不存在,那么渔人是在说谎吗?他为什么要说谎呢?如果他没有说谎,桃花源也确实不存在,那么狭窄的洞口通向的到底是什么?”“桃花夹岸,中无杂树……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我自顾自地念着,阴冷的山风跟着语调爬上脊背——“植株茂盛,由窄入宽——是……墓穴穴道?

”我脱口而出。“咦~”身边的男同桌叫出声来,同学们也开始议论纷纷。

我乘胜追击:“因战乱而死的冤魂聚集在桃花源。作为平民的渔人是偶然进入,所以没被伤害;太守下派找寻的无辜下属也没有大碍,只是无果而返;但作为士阶层的刘子骥太过执着,打扰了冤魂,所以被诅咒致死!

”前桌像是想到了什么,回过头向我发问:“那渔人回去后为什么要告诉官府呢?

明明桃花源人过请求他不要泄密啊。跟刘子骥相比,他的行为更讨人厌吧!

”男同桌接过话头:“平民百姓,有奇事儿就报官嘛,好理解。”大家纷纷点头附和。

前桌有些吃瘪,眼看半个身子就要侧回去。我再次出声:“等等。”掌心被指甲戳得发痛,我盯住她:“谁能保证出来的就是渔人呢——”“轰隆隆——”惊雷炸开,正是雨来。

尖叫声此起彼伏,与发乌的天空遥相呼应。“……你想太多了。

”老师扯着嗓子颇为无奈地打断,他无力地敲了敲讲台,整肃沸腾的教室。

同桌小声地嘀咕:“只准官洲防火,不准百姓点灯……”而作为当事人的我只能识趣地闭嘴,等着老师的解答。“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桃花源记》应是作者虚构出来针砭时政的,这种用故事或者寓言议事的文章相当常见。

再者,能说出‘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的五柳先生,怎么会拳拳于鬼神之事?

比起怪力乱神之说,君子更在乎利民之术……”在逐渐稳定的雨中,沙沙的做题声回归。

我的思绪却似乎陷进粘稠的红土,拔不出来。不得不承认,老师的解释确有道理。

如今信仰唯物主义的我也无法接受自己幼稚的猜想。

可原文结尾的诡异感总是幽幽地在我脑中盘旋,实在难以消散。如果桃花源存在,为何“不复得路?”如果桃花源不存在,渔人为虚构,连刘子骥的经历也是作者编造,他又为何要把自家亲戚给“写死”呢——如果刘子骥的经历为真,那所谓的“贤士”也被故事迷惑了吗?好访名山之人按理说身强体壮,怎么寻了回桃花源就突然病故呢?刘子骥,他当真死了吗?山地吞吃雨水,憋回心底的疑问裹上红壤腥气,滞留在了十几岁的夏季。没想到,这段往事以这样的方式被记起,连同记起的还有尚未解决的问号。我立即给朋友打去电话,恳请她再去翻翻书,争取把所有书信凑齐。“难道你觉得是古迹?”朋友见我如此认真,不禁发问。我一边搜索历史资料,一边回她:“当然不。哪有那么好运的事,让你在书摊淘到古董?”“那你还找这些干嘛?哎,多半是捉弄人的假玩意儿。

”她打着哈欠说。“正因为是假的,才有趣。”鼠标不停,我自顾自地解释:“虽不知道书信到底出自谁手,但作者一定跟我一样,对《桃花源记》怀有质疑。我有疑问,却无法推出合乎情理的结局,参考下前人的‘同人作品’,或许能有所收获呢。”朋友动摇不了我的决心,只得无可奈何地答应我,随后挂了电话。在浏览完一张毫无意义的晋朝版图地图后,我打开新页面,调出《桃花源记》的原文重新思索。看见文章背景图上粉红的花朵,我不禁感叹,如今的百科页面竟做得如此漂亮。来自G市的室友询问我在干什么,我苦恼地如实相告。交流间,我的手带动鼠标,触到底下的小窗,目光再次落到了南方的地图上。

“桃花……南方……东晋——阴风……洞口……清溪……”喃喃间,直觉隐动,我貌似看见一条既不玄幻又不直白的道路。或许,空穴来风本有穴,所见之风并非风。

㈢当天入夜,我收到了朋友的消息——“小j,你以前……有没有可能猜对了?

”我皱起眉头,注视静躺在屏幕中的文字。“猜测对了……什么猜测?是墓穴,还是鬼魂?

”还等不及字打完,对话框就又弹出照片,是朋友找到的新信件。

内容是上篇的后文:“……及暮,主君携壶归。归途默然,自此绝迹山水。

某日忽引仆至荒郊败庐,见老叟曳苇席,云是邻人理丧。席间裹尸,面目不可辨。

归后主君遂闭户不出,时人皆谓其恸于故旧。然窃观主君行止,绝非弥留之象。

昔《礼》云"疾革不废馈奠"。主君行前散僮仆、理案牍,井然若常。然自仲秋以来,鱼雁久绝。寒砧声声,倍增悬虑。此事玄微,未敢妄断。”这里说了三件事,一是主人从桃林回来后就不再出游了;二是主仆二人曾去采访一户人家,却撞见邻人前来收尸,主人似乎深受打击;三是主人遣散府中仆人后便出走,不知去向。

“就是你猜测的灵异事件啊!这个作死的‘主人’去了一趟桃花源,回来就抑郁,又撞见尸体,最后竟然人间蒸发了!”朋友连发了三个表情包表达她的毛骨悚然。

“作死……”我重复朋友的话。她说:“对啊,你不觉得《桃花源记》是个作死的鬼故事吗?

明明桃花源人告诉渔人不要说出桃花源的秘密,但渔人还是说了。明明就不复得路了,刘子骥还要去找,最后死翘翘了。”“你怎么知道他作死了?”我发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