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而爱1977(陈向阳晓梦)免费阅读完整版小说_完结免费小说向阳而爱1977(陈向阳晓梦)
第一章:重逢在春光里1977年的春风吹过青石巷,拂动了林晓梦额前的碎发。
她推着那辆老旧的二八自行车,车后座上捆着两捆新到的《人民文学》,正要送往区文化站。
“晓梦!这么早就送书来啦?”文化站的老王远远地招呼着。“王叔早,新到的刊物,我赶早送来,大家就能早点借阅了。”晓梦抹了把额上的细汗,笑容明亮。
她在区图书馆工作已经三年,每天不是整理书籍就是送书下乡,虽忙碌却充实。
“真是个好姑娘。”老王帮着卸书,“对了,今天有新同志来文化站报到,是从西北调回来的工程师,听说学历高着呢!”晓梦并没太往心里去,这些年来,调来调去的人多了。她利索地解开车后座的绳子,将刊物整齐地码放在桌上,忽然一阵风过,几本杂志“啪”地散落一地。她忙弯腰去捡,与此同时,一双修长的手也伸了过来,帮她拾起散落的书刊。“谢谢同志……”晓梦抬头道谢,话音却在半空停住了。
眼前的人穿着整洁的中山装,眉目清朗,鼻梁高挺,嘴角带着温和的笑意。
这不是……“向阳?”晓梦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男人明显也愣住了,仔细端详着她,忽然眼睛一亮:“晓梦?林晓梦?”故人重逢,两人一时都不知道说什么好。
还是陈向阳先打破了沉默:“没想到能在这里遇见你。你在文化站工作?”“我在区图书馆,今天来送书。”晓梦感觉自己心跳得厉害,“听说今天有新同志来,原来是你啊。
”老王在一旁笑了:“原来你们认识啊!那正好,向阳同志,让晓梦带你熟悉熟悉环境,我这老寒腿又犯了,得去里屋坐会儿。”老王借故溜走,留下两人站在初春的院子里,一棵老槐树刚刚冒出嫩芽,在阳光下泛着新绿。“你变了不少,”陈向阳微笑着说,“但眼睛还是那么亮,和小时候一样。”晓梦不由得想起十五年前,他们都是胡同里长大的孩子。陈向阳大她三岁,总是带着她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捉迷藏、跳房子。后来陈向阳家搬走了,听说去了西北,从此断了联系。“你变化才大呢,”晓梦笑道,“那时候你还没我高呢,现在我得仰着头看你了。”两人相视而笑,岁月造成的隔阂瞬间消融大半。
陈向阳简单说了这些年的经历:他家去了西北后,他努力读书,考上了大学,学的是机械工程。本来在西北一家工厂做技术员,如今调回老家,分配到区文化站负责宣传教育工作。“你呢?”他问,“这些年怎么样?
”晓梦简要说了自己的情况:高中毕业后就在图书馆工作,一干就是三年,平时最爱看书,偶尔还偷偷写点小文章。“你还像小时候一样爱读书,”陈向阳眼中闪着欣赏的光,“记得那时候你就总是抱着本故事书不放。
”“要不是你当年总护着我不让其他孩子抢我的书,我可能早就读不下去了。
”晓梦心里暖暖的。那天,晓梦本可以早早回图书馆,却借口介绍文化站的情况,陪陈向阳待了整整一上午。陈向阳也找各种理由延长时间,直到中午钟声敲响,才不好意思地说:“耽误你这么久工作。”“没事,”晓梦脸一红,“那我先回去了。
”“晓梦,”陈向阳叫住她,“听说图书馆有很多技术类书籍,我可能要去借阅一些,不知道方便吗?”“随时欢迎。”晓梦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我都在。”回去的路上,晓梦感觉春风格外温暖,路旁的柳枝格外翠绿,连车轱辘发出的吱呀声都像在唱歌。
她没想到,十五年后,能再次遇见童年时的那个少年,而他变得更加出众了。与此同时,陈向阳站在文化站门口,望着晓梦远去的背影,久久没有动弹。他从西北调回来,本以为会面对一段枯燥的适应期,却没想到刚来就遇见了童年记忆中那个总是跟在自己身后、眼睛亮晶晶的小姑娘。
如今的她出落得亭亭玉立,言谈举止间透着书卷气的聪慧。“这是个好兆头。
”他自言自语道,嘴角不自觉地上扬。第二章:书信往来五月的阳光透过图书馆的窗户,在书架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晓梦正踩着凳子整理顶层书籍,忽然听见门口传来熟悉的声音。
“请问,林晓梦同志在吗?”是陈向阳。晓梦心里一跳,差点从凳子上晃下来,幸好及时扶住了书架。“我在!”她急忙应道,从凳子上下来,拍了拍衣角的灰尘,快步走向门口。陈向阳站在借阅台前,手里拿着几本书。三个月来,他已经成了图书馆的常客,每周至少来一次,每次都会借几本技术类书籍,然后“顺便”和晓梦聊会儿天。“我来还书,顺便再借几本。”他说着,目光落在晓梦脸上,微微一笑。晓梦接过书,手指不经意间触到他的指尖,一阵暖意传来。
她低头掩饰泛红的脸颊,熟练地办理借阅手续。“最近有什么新书吗?”陈向阳问,身子微微靠在柜台上。“刚到了一批新刊物,有一本《机械制造》应该你会感兴趣。
”晓梦从柜台下拿出一本崭新的杂志,“我特意留出来了。”“太感谢了。
”陈向阳接过杂志,眼里满是惊喜,“你总是知道我需要什么。”两人聊了会儿近来读的书,陈向阳忽然说:“我下周要去省城出差,参加一个技术交流会,大概要去一周。
”晓梦心里莫名地失落,但还是笑着说:“那很好啊,能学到不少新知识吧。”“嗯,”陈向阳犹豫了一下,“省城书店多,如果你有什么想买的书,我可以帮你带回来。
”“那多麻烦你啊。”“不麻烦,我很乐意。”陈向阳从口袋里掏出笔记本和笔,“你说,我记下来。”晓梦说了几本书名,陈向阳认真记下,然后似乎不经意地问:“对了,我能给你写信吗?出差期间,可以告诉你交流会的情况,也许有些内容图书馆订购书籍时能用得上。”这个理由冠冕堂皇,晓梦点头:“好啊,我把图书馆地址给你。”“给你个人的地址会更方便吧?免得信被错放到公函里。
”陈向阳状似随意地建议。晓梦心跳加速,在纸条上写下了自己的住址:“我住在图书馆后面的职工宿舍,平房区三排二号。
”陈向阳小心地收好纸条:“那,我到时候给你写信。”一周后,晓梦果然收到了来自省城的信。陈向阳的字迹工整有力,先是详细介绍了技术交流会的情况,然后不经意地提到省城的风景和见闻,最后问候了她的近况。晓梦当晚就回了信,除了交流图书馆相关工作外,也分享了一些日常琐事。就这样,书信往来成了他们之间的习惯。即使陈向阳出差回来了,他们仍然保持着通信。
有时是交流读书心得,有时是讨论工作问题,渐渐地,信中的内容越来越个人化。
晓梦在信中发现,陈向阳不仅专业技术过硬,还对文学艺术有深厚修养。
他会在信中引用诗句,讨论最近读的小说,甚至分享自己写的短文。而陈向阳也发现,晓梦看似文静的外表下,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思考方式。她的文字细腻生动,常常让他读后回味良久。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晓梦坐在宿舍窗前,展开陈向阳最新的来信。
这次,他没有讨论任何工作或书籍,而是描述了一场日落:“今日傍晚,我站在厂区的小山坡上,看夕阳西下。天边的云彩被染成了橘红色,使我想起你脸颊上的那抹绯红。忽然想到,若是此刻你也在身旁,同观此景,该有多好。
”晓梦读到这里,心跳如鼓。她反复读了几遍,然后将信纸轻轻贴在胸前,感受到纸张下传来的悸动。她提笔回信,却几次不知如何下笔。最终,她写道: “读到你描述的日落,心向往之。宿舍窗前的槐树已花开满枝,每晚清风送来阵阵花香。若你得闲,可来共赏。”信寄出后,晓梦忐忑不安。
这是她第一次如此明确地邀请他。三天后的傍晚,晓梦正在宿舍前收衣服,忽然听见脚步声。
回头一看,陈向阳正站在槐花如雪的小径那端,手中拿着一本书,笑容温和。
“我看到槐花开了,”他说,“想起你说要共赏花,就冒昧来了。”晓梦惊喜交加,忙请他进屋坐。宿舍很小,但整洁干净,书桌上整齐地堆放着书籍和稿纸。“你在写东西?
”陈向阳好奇地问。晓梦有些不好意思:“随便写写,是一些小故事。”“能让我看看吗?
”在晓梦犹豫之际,陈向阳补充道:“我也带了自己写的东西,我们可以交换看看。”于是,他们交换了文稿,静静地阅读。晓梦发现陈向阳的文笔极好,一篇关于西北生活的散文写得生动感人。而陈向阳则被晓梦的故事深深吸引,她写的是一个小镇图书馆员的故事,平淡中见真情。“你写得真好,”两人几乎同时抬头,异口同声地说,然后都笑了。“你真的这么认为?”晓梦问,眼睛亮晶晶的。
陈向阳认真地说:“不只是客套。你的文字有温度,有力量,让我看到了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那天晚上,他们聊了很久,从文学到理想,从过去到未来。当夜幕低垂,槐花的香气愈发浓郁,陈向阳不得不告辞。
“谢谢你分享的作品,”站在门口,陈向阳真诚地说,“也谢谢这个美好的夜晚。
”“下次换你带来新作品,”晓梦笑着说,“我备好茶等着。”“一定。”陈向阳走了几步,又回头,“晓梦,其实那些信,那些拜访,不只是为了交流工作。
”晓梦轻声问:“那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看见你微笑的样子,听见你的声音,了解你的思想。”陈向阳深吸一口气,“你是我回这座城市最美好的遇见。”说罢,他转身离去,留下晓梦站在槐花纷飞的夜色中,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暖流。
第三章:风波起落夏日的图书馆格外闷热,只有老式吊扇在头顶吱呀呀地转着。
晓梦正在整理图书卡片,忽然听见一阵嘈杂声从门口传来。“就这里!
资产阶级情调泛滥的地方!”一个尖锐的声音喊道。晓梦抬头,看见几个人气势汹汹地闯进来,为首的是区里有名的激进分子赵卫兵。他们直接走向文学区,开始搜查书架。“你们干什么?”晓梦上前阻拦,“这里是图书馆,请保持安静!
”赵卫兵一把推开她:“我们接到举报,你们这里藏有禁书!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
”晓梦踉跄一下,差点摔倒,幸好被一只有力的手扶住。她回头,看见陈向阳不知何时来了,面色凝重。“赵同志,有什么问题可以文明解决,不必动手动脚。
”陈向阳的声音平静但有力。赵卫兵嗤笑一声:“我当是谁,原来是陈工程师。怎么,要护着你这个小资产阶级情人?”晓梦脸一下子白了,陈向阳则上前一步:“请你放尊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