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阅读网

被全网嘲讽后,我拿了诺贝尔奖(林舟林舟)小说全文免费阅读_无弹窗全文免费阅读被全网嘲讽后,我拿了诺贝尔奖(林舟林舟)

时间: 2025-09-16 05:10:25 

四、从尘埃到星光续赵凯留在了生态站。起初同事们都带着戒备,毕竟当年他的所作所为在业内人尽皆知。但渐渐地,大家发现这个曾经眼高于顶的高材生变了:每天天不亮就去采样点记录数据,顶着正午的烈日调试灌溉设备,连给菌皿消毒这种最基础的活儿都做得一丝不苟。

有次沙尘暴突袭,赵凯为了抢救露天培养箱,被沙子打得满脸是血,却死死抱着箱子不肯松手。林舟赶到时,看见他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擦拭着被风沙覆盖的菌膜,像捧着什么稀世珍宝。

"这些菌株...是你新培育的耐干旱品种?"赵凯抬头时,眼里还沾着沙粒,声音却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细胞膜表层的多糖结构太巧妙了,能锁住水分又不影响光合作用!"林舟看着他布满血丝的眼睛,突然想起多年前那个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的自己。他递过一瓶水:"晚上开个分析会,你来讲讲你的发现。"那晚的会议上,赵凯站在投影幕前,手指在屏幕上划过密密麻麻的分子结构图。当讲到如何通过基因编辑强化多糖合成酶时,他突然顿住,声音有些发颤:"这个思路...其实是当年偷看林博士的实验记录时记下的,只是那时候我根本没看懂..."会议室里一片安静。

林舟示意他继续:"科学的意义在于传承,不是吗?"赵凯深吸一口气,讲完了整个方案。

散会后,他走到林舟面前,递上一份申请书:"林博士,我想报考你的在职博士,自费的那种。"林舟接过申请书,看见末尾写着一行小字:"愿以余生,偿还曾经的亏欠。

被全网嘲讽后,我拿了诺贝尔奖(林舟林舟)小说全文免费阅读_无弹窗全文免费阅读被全网嘲讽后,我拿了诺贝尔奖(林舟林舟)

"他提笔在审批栏写下"同意",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像在翻过一页沉重的旧书。

三年后,赵凯的耐干旱菌株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试种成功。

当第一株抗旱小麦在流沙中结出饱满的麦穗时,他抱着林舟哭得像个孩子:"我终于做了件有意义的事..."而此时的林舟,正坐在前往非洲的飞机上。联合国环境署邀请他担任全球沙漠化治理顾问,去指导撒哈拉沙漠的改造项目。舷窗外,云层下方是连绵的黄沙,像极了初见腾格里时的模样。随行的翻译是个叫阿依达的当地女孩,刚从中国留学回来,说起林舟的研究眼睛发亮:"林教授,我们村子的水井每年都在变深,父亲说再这样下去,明年就只能搬到绿洲边缘了。"林舟从包里拿出一个小巧的培养皿,里面装着半透明的菌液:"这是改良后的蓝细菌,能在极端高温下存活,我们先从你们村子开始试点。"非洲的日子比沙漠更艰苦。疟疾肆虐,物资匮乏,连最基础的恒温设备都凑不齐。林舟和当地村民一起搭建简易实验室,用太阳能板供电,把废弃的油罐改造成发酵罐。阿依达的父亲是个老牧民,每天赶着骆驼帮他们运送水样,粗糙的手掌上布满了被仙人掌刺扎出的小孔。"林先生,这蓝色的水真能让沙子长出草?

"老人用生涩的法语问,手里攥着从麦加带回的护身符。林舟笑着把菌液倒在沙地上,阳光照射下,液体很快渗入土壤,泛起一层淡淡的蓝晕:"三个月后您再来看。"三个月后,当他们再次来到村子时,所有人都惊呆了。原本寸草不生的沙丘边缘,竟长出了一片齐腰高的草本植物,紫色的小花在热风里摇曳,引得蝴蝶成群飞舞。

阿依达的妹妹光着脚丫在草地上奔跑,笑声清脆得像风铃。联合国的官员们赶来考察时,老牧民非要把护身符塞给林舟:"这是真主的奇迹,不,是你的奇迹。

"林舟把护身符还给老人,指着远处正在安装的大型设备:"真正的奇迹,是我们自己创造的。"那天晚上,营地举办了盛大的篝火晚会。村民们围着篝火唱歌跳舞,用仅有的羊肉和椰枣招待他们。阿依达拉着林舟的手,教他跳当地的传统舞蹈,火苗在他脸上跳跃,映出眼角新添的细纹。"林教授,您不想家吗?"阿依达轻声问,"我在留学时,每天都想念妈妈做的古斯米。"林舟望着天边的猎户座,那是在腾格里沙漠常见的星座。他想起实验室板房里的旧书桌,上面还压着母亲种的那盆仙人掌的照片,如今应该早已开花了吧。"这里也是家。

"他笑着说,"只要有人的地方,有需要的地方,就是家。"从非洲回来后,林舟收到了青藤大学新校长的邀请函,希望他能担任名誉教授,指导年轻学者。

这次他没有拒绝,只是提了个条件:"我要在学校里建一个蓝细菌实验室,对所有学生开放,不分专业,不分学历。"实验室落成那天,林舟特意邀请了王涛。

曾经的系主任如今在一家环保公司当普通职员,头发花白,背也驼了,见到林舟时局促得手足无措。"王主任,来看看吧。"林舟笑着给他带路,实验室里摆满了学生们的项目,有改良版的固碳装置,有监测沙漠化的智能传感器,还有个女生正在研究用蓝细菌生产可降解塑料。"这...这些都是学生做的?

"王涛看着一个高中生模样的男孩调试设备,惊讶地问。"是啊,"林舟指着墙上的标语,"科学不应该有门槛。"标语是他亲手写的:"让每个有梦想的人,都能触摸到星光。

"王涛的眼圈红了,突然对着林舟深深鞠了一躬:"当年是我对不起你...也对不起那些被埋没的才华。

"林舟扶起他,指着窗外的篮球场:"我刚回国时,总在那里打篮球,赵凯他们总说我投篮姿势难看。但后来我发现,重要的不是姿势好不好看,是能不能投进球。

"夕阳透过窗户,在地板上投下长长的影子,像两条终于交汇的路。又过了十年,蓝细菌固碳技术被写进各国的中学课本。

林舟的名字和"绿色革命"、"可持续发展"这些词紧紧连在一起,但他依然保持着每年一半时间扎在沙漠里的习惯。六十岁生日那天,他正在库布其沙漠指导新菌株的试种。赵凯带着当年团队的老伙计们赶来,还特意从腾格里带来了一捧改良后的土壤,里面长出了一株小小的沙蒿。"林老师,您看,这土现在能种活任何植物了。"赵凯的鬓角也染了霜,却笑得像个少年。

林舟把那株沙蒿种在观测站的院子里,动作轻柔得像在呵护一个婴儿。风吹过,沙蒿的叶子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变迁。晚上,大家围着篝火聊天,年轻人们缠着林舟讲当年被开除的事。"那时候真觉得天塌了,"林舟望着跳动的火苗,"但现在回头看,正是被赶出那片’舒适区’,我才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壤。

"他想起王涛后来寄来的信,里面说青藤大学已经废除了"科研成果归属单位"的旧规定,所有学生的原创想法都能得到保护。想起赵凯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第一作者永远是那些曾经被轻视的实验员。想起非洲的阿依达,如今已是联合国环境署最年轻的官员,正带着更多年轻人投身沙漠治理。原来,真正的爽,从来不是睚眦必报的报复,不是高人一等的炫耀。而是当你走过那些黑暗的日子,不仅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还能为后来者点亮一盏灯,为这片土地留下些什么。夜深了,林舟独自走到沙丘上。月光下,改良后的绿洲像一片无边无际的绿毯,延伸向遥远的天际。

远处的实验室还亮着灯,那是新一代的研究者在加班,像极了当年车库里的自己。

他拿出手机,给国内的实验室打了个电话,接电话的是个年轻的声音,带着刚熬夜的沙哑:"林老师,耐盐碱菌株的最新数据出来了,突破60%了!

"林舟笑着说:"好,明天我们开视频会讨论。对了,记得让实习生也参加。"挂了电话,他躺在柔软的草地上,看着漫天繁星。沙漠的星空格外清澈,银河像一条璀璨的丝带,横跨整个夜空。他想起三十年前那个被嘲笑的自己,想起垃圾桶里破碎的培养皿,想起母亲临终前的眼神。那些曾经以为熬不过去的时刻,如今都成了生命里最珍贵的印记。

风穿过草叶,带来远处的虫鸣。林舟闭上眼睛,嘴角带着微笑。他知道,明天太阳升起时,又会有新的种子被播撒进土壤,像那些曾经不被看好的梦想,终将在阳光下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这大概就是人生最酣畅的胜利——不是站在顶峰俯视众生,而是让自己走过的路,都变成后人可以仰望的风景。

一、实验室里的"笑话""林舟又在捣鼓他那堆破烂了?"刺耳的笑声穿透实验室的玻璃门,林舟握着移液枪的手顿了顿。阳光透过百叶窗斜切进来,在他沾满试剂污渍的白大褂上投下斑驳的影子,面前的培养皿里,蓝绿色的细菌群落正以诡异的速度分裂。这是他在青藤大学做科研助理的第三年,也是被嘲笑的第三年。"小林,张教授让你把上周的实验记录整理好,别整天抱着你那破菌皿发呆。"系主任王涛挺着啤酒肚走进来,皮鞋碾过地上的碎玻璃——那是昨天被师兄们"不小心"碰掉的培养基。

林舟没抬头:"王主任,我的光合转化实验有新进展,蓝细菌的固碳效率突破了理论值37%。""呵,"王涛嗤笑一声,拿起培养皿对着光看,"这玩意儿能让你评上职称还是能让学校拿经费?下个月的青年学者论坛,张教授的项目要做汇报,你赶紧把数据给我凑齐了。"林舟攥紧了拳头。

张教授的"新型催化剂"项目,用的明明是他去年发表在《应用微生物》上的底层算法,却连个署名都没给他。"王主任,那是我的研究成果...""你的?

"王涛把培养皿重重摔在桌上,液体溅到林舟的实验记录本上,"在青藤大学的实验室里搞出来的东西,就是学校的!你一个没编制的助理,还想跟教授争功?"争吵声引来了围观的师生。张教授的得意门生赵凯挤进来,假惺惺地劝架:"小林别冲动啊,王主任也是为你好。你那蓝细菌项目,上次学术会议上不就被专家批成民科玩意儿了吗?"哄笑声里,林舟看着实验记录本上晕开的蓝绿色污渍,突然觉得一阵窒息。

三年前他放弃国外名校的橄榄枝,跟着张教授回国,就是想做出真正能改善沙漠化的固碳技术,可现在..."林舟,"王涛突然换上严肃的表情,"学校接到举报,说你私自占用实验室资源,违规开展危险实验。经研究决定,即日起终止你的助理职务。"林舟猛地抬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