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阅读网

长河落日汴京十二时辰蔡京沈知微小说免费完结_最新章节列表长河落日汴京十二时辰(蔡京沈知微)

时间: 2025-09-16 05:12:34 

第一章 晨钟叩城郭崇宁元年,四月十二。晨雾还没散尽,汴京南熏门的铜铃就先于太阳醒了。守城门的老卒张阿三裹紧了身上半旧的皂色号服,将手里的梆子往石阶上磕了磕——这是卯时头通鼓的信号,再过两刻钟,城门就要准时开启,接纳第一批赶早市的货郎、赴考的举子,还有从京畿各县赶来的农户。城楼上的角声刚落,远处就传来一阵细碎的马蹄声。张阿三眯起眼往雾里瞧,只见三匹乌骓马踏着晨露奔来,为首的骑士穿着墨色锦袍,腰间系着双鱼袋,马鞍旁挂着一柄镶银的弯刀,一看就是朝中贵官。“来者何人?”张阿三按规矩上前拦阻,手里的长戟却不由自主地往下沉了沉——那骑士掀开帷帽的瞬间,露出一张清癯却锐利的脸,左眉骨下一道浅疤,正是近日刚从江南赈灾回来的户部侍郎沈知微。“沈侍郎。

”张阿三忙收了长戟,躬身行礼,“您这是刚从城外回来?”沈知微勒住马,声音带着旅途的疲惫,却依旧清亮:“刚送完江南来的粮商,城门可曾有异常?”“回侍郎,昨夜太平得很,就只有几个晚归的酒肆掌柜,没见生面孔。”张阿三回话时,目光不由自主地瞟向沈知微身后的两个随从——两人都背着沉甸甸的布囊,布囊口露出半角黄色的文书,像是赈灾的账册。沈知微“嗯”了一声,抬手从袖中摸出一块鎏金令牌:“按例登记吧,我要即刻入宫见陛下。”张阿三接过令牌,在登记簿上一笔一画地写下“户部侍郎沈知微,卯时三刻入城,事由:面圣奏事”,写完后双手将令牌奉还,看着沈知微的马队踏着晨光穿过城门洞,蹄声在青石板路上敲出清脆的回响,渐渐消失在往皇城去的街道深处。

此时的御街已经有了烟火气。路边的胡饼铺掀开了蒸笼,白花花的胡饼冒着热气,掌柜的吆喝声混着早起孩童的嬉闹声,揉进微凉的晨风中。沈知微勒住马,让随从先去户部交割账册,自己则牵着马慢慢走——他知道徽宗皇帝素爱早起,此刻多半在睿思殿看奏章,赶早去正好能赶上御前会议。刚走到州桥,就听见有人喊他:“沈侍郎留步!”沈知微回头,见是开封府尹蔡京的门生李邦彦,正穿着一身绯色官服,从对面的绸缎庄里出来,手里还提着一个描金的锦盒。

“李少卿这是刚买了绸缎?”沈知微拱手行礼,目光落在那锦盒上——盒子的纹样是蜀地特有的缠枝莲,一看就价值不菲。

李邦彦脸上堆着笑,将锦盒往身后藏了藏:“不过是给内子买些布料,倒是沈侍郎,刚从江南回来就赶着入宫,真是勤勉。”他凑近了些,压低声音,“听说江南这次灾情严重,粮价都涨到一贯钱一石了?”沈知微眉头微蹙——粮价是户部的机密,李邦彦刚入大理寺不久,按说不该知道这些。他不动声色地往后退了半步,避开李邦彦的靠近:“灾情已有缓解,粮价也在可控范围,李少卿若关心民生,不如多查些地方官贪墨的案子,比打听粮价有用。”李邦彦脸上的笑僵了一下,随即又恢复如常:“沈侍郎说的是。对了,今日晌午蔡府有宴,不知侍郎是否有空?

长河落日汴京十二时辰蔡京沈知微小说免费完结_最新章节列表长河落日汴京十二时辰(蔡京沈知微)

”“公务在身,怕是去不了。”沈知微拱手告辞,牵着马转身就走——他素来不喜欢蔡京一党,上次江南赈灾,若不是蔡京的门生克扣粮款,灾情也不会蔓延到三个州府,如今李邦彦主动拉拢,多半没什么好事。走到皇城朱雀门前时,晨雾已经散了。守门的禁军见了沈知微的令牌,直接放行。穿过长长的回廊,就听见睿思殿里传来徽宗皇帝的声音,正和宰相曾布讨论江南的水利工程。“臣沈知微,叩见陛下。”沈知微撩起官袍,跪在殿外的青砖上,声音恭敬却不卑微。

殿内的声音停了片刻,随即传来徽宗的声音:“进来吧。”沈知微起身,撩帘而入。

殿内燃着龙涎香,烟气袅袅中,徽宗皇帝穿着明黄色的龙袍,正坐在御案后看奏章,曾布站在一旁,手里拿着一卷水利图。“沈爱卿辛苦了,江南的灾情如何了?”徽宗放下笔,目光落在沈知微身上,带着几分关切——他虽沉迷书画,却也知道民生是社稷根本,江南是富庶之地,若是灾情失控,后果不堪设想。沈知微从袖中取出账册,双手奉上:“回陛下,江南三州的灾情已基本控制,臣此次带回了各州的赈灾账册,共计发放粮米二十万石,银钱五万贯,其中有三万贯是江南富商自愿捐献的。另外,臣发现常州、润州两地的地方官有克扣粮款之嫌,已将证据交给大理寺。”曾布接过账册,翻了几页,眉头皱了起来:“竟有此事?常州知府王怀是蔡京的门生,若是真有贪墨,怕是不好处置。”徽宗的脸色沉了沉:“不管是谁的门生,只要贪墨赈灾款,就按律处置!

沈爱卿,你在江南多日,可有发现其他问题?”“回陛下,江南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此次暴雨导致多处河堤溃决,臣建议尽快拨款修缮,以免下次雨季再出灾情。

”沈知微顿了顿,又道,“另外,江南粮商反映,近期有不明势力囤积粮食,抬高粮价,臣怀疑背后有人操控。”徽宗站起身,走到殿内的地图前,手指在江南的位置点了点:“水利的事,曾爱卿你牵头,尽快拿出方案。至于囤积粮食的事,沈爱卿,你刚回来,先歇一日,明日再带大理寺的人去查,务必查个水落石出。”“臣遵旨。

”沈知微躬身领命。从睿思殿出来时,已近巳时。阳光透过宫殿的飞檐,在青砖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沈知微刚走到宫门口,就看见自己的随从正牵着马等在那里,手里还拿着一个油纸包。“侍郎,这是府里的老夫人让送来的,说是您爱吃的枣泥糕。

”随从将油纸包递过来。沈知微接过,打开一看,里面是几块温热的枣泥糕,还带着熟悉的甜香。他想起自己离家已有三个月,老母亲怕是早就盼着他回来了,心里不由得一暖。“回府。”沈知微翻身上马,心里却没闲着——常州知府王怀是蔡京的人,大理寺的李邦彦又是蔡京的门生,查贪墨案怕是会遇到阻力;还有囤积粮食的事,能在江南操控粮价的,绝非普通势力,背后说不定牵扯着更大的利益集团。马蹄声再次响起,沿着御街往沈府的方向去。路边的商铺已经全部开门,绸缎庄的伙计在门口招揽客人,药铺的掌柜在晾晒药材,茶肆里传来说书先生的声音,讲的是岳武穆的故事。

沈知微看着眼前的繁华景象,心里却沉甸甸的——汴京的繁华之下,不知藏着多少暗流,而他,就像是站在暗流中央的人,一步都不能错。

第二章 午市藏暗流沈府在汴京西城的宣平坊,是一座三进的宅院。沈知微刚走到门口,就看见老夫人的丫鬟春桃正站在台阶上张望,见他回来,忙转身往里跑:“老夫人,侍郎回来了!”沈知微牵着马走进院子,老夫人已经拄着拐杖迎了出来。她今年六十多岁,头发已经花白,却依旧精神矍铄,看见沈知微,眼里瞬间就湿了:“儿啊,可算回来了,瘦了这么多。”“娘,儿子没事,就是路上累了些。”沈知微上前扶住老夫人,声音放柔,“您身子还好吗?”“好,好,有春桃照顾,什么都好。”老夫人拉着他的手往屋里走,“厨房炖了你爱吃的鸡汤,已经温在火上了,快洗手吃饭。”沈知微跟着老夫人进了正屋,刚坐下,春桃就端来了温水。他洗手时,老夫人坐在一旁,絮絮叨叨地问他在江南的情况,有没有受委屈,有没有生病。沈知微一一回答,尽量捡些轻松的话说,不想让老夫人担心。

吃完饭,老夫人让他回房休息,沈知微却没敢歇——他知道囤积粮食的事不能拖延,便让随从去大理寺约人,自己则在书房里整理江南带回的资料。刚翻了两页账册,就听见院外传来敲门声。管家沈忠进来禀报:“侍郎,大理寺的苏少卿来了。

”沈知微眼前一亮——苏瑾是大理寺少卿,为人正直,和他是同科进士,两人素来交好,若是让苏瑾帮忙查囤积粮食的事,定然靠谱。“快请进来。”苏瑾很快就走进了书房。

他穿着一身青色官服,面容俊朗,手里拿着一个布包,进门就笑道:“知微,刚从宫里回来就约我,可是有急事?”“确实有急事。”沈知微起身让座,将江南粮商的证词递给他,“你看,江南近期有不明势力囤积粮食,抬高粮价,我怀疑背后有人操控,想请你一起去查。”苏瑾接过证词,仔细看了一遍,眉头皱了起来:“竟有此事?江南是粮袋子,若是粮价失控,怕是会引发民变。不过,查这事怕是会得罪人,你也知道,汴京的粮商大多和朝中官员有牵扯。”“我知道。

”沈知微点头,“但这事关系到民生,不能不管。而且,陛下已经同意让我牵头去查,有陛下的旨意,就算是蔡京那边,也不敢明目张胆地阻拦。”苏瑾放下证词,看向沈知微:“你刚回来,不先歇一日?”“不了,事不宜迟。”沈知微起身,“我们现在就去城南的粮市看看,那里是汴京最大的粮市,说不定能找到线索。

”苏瑾也站起身:“好,我陪你去。正好我今日没事,也想看看这粮市到底藏着什么猫腻。

”两人骑马出了沈府,往城南的粮市去。此时已近午时,街上的人越来越多,叫卖声、车马声此起彼伏。城南的粮市在汴河边上,因为靠近码头,运粮方便,所以成了汴京最大的粮食交易市场。刚到粮市门口,就听见一阵争吵声。

沈知微和苏瑾对视一眼,催马往前走了几步,看见一群农户正围着一个粮商争吵。

“你这粮商也太黑了!昨天还是八百文一石,今天就涨到一贯钱了,还让不让人活了?

”一个老农手里拿着布袋,气得手都在抖。粮商是个肥头大耳的汉子,穿着绸缎衣裳,叉着腰道:“爱买不买!现在江南受灾,粮食紧俏,过几天说不定还会涨!

”“你这是囤积居奇!我要去告你!”老农气得脸都红了。“告我?你去啊!

”粮商嗤笑一声,“我背后有人,你就算告到开封府,也没人敢管!

”沈知微和苏瑾听得脸色都沉了下来。苏瑾刚想上前,沈知微却拉住了他,摇了摇头——现在还不是时候,若是打草惊蛇,怕是会让背后的人警觉。两人牵着马,假装是来买粮的,在粮市里慢慢走。粮市里的粮商大多和刚才那个一样,粮价都涨到了一贯钱一石,比平时高了近三成。而且,很多粮商的粮囤都用布盖着,看起来像是有粮,却不肯卖,只说粮食不够。“不对劲。”苏瑾压低声音对沈知微说,“我上个月来粮市,还看见这些粮商的粮囤堆得满满的,怎么可能突然就不够了?

肯定是故意囤积。”沈知微点头,目光落在不远处的一个大粮囤上。那个粮囤比其他的都大,旁边站着几个穿着黑衣的护卫,看起来戒备森严。粮囤前的牌子上写着“王记粮行”,沈知微心里一动——常州知府王怀的本家就是开粮行的,说不定这个“王记粮行”就是王怀的产业。“我们去那边看看。”沈知微指了指王记粮行。

两人刚走过去,一个护卫就拦住了他们:“干什么的?”“我们是来买粮的。

”沈知微不动声色地拿出一块碎银子,“听说你们这里的粮食质量好,想多买些。

”护卫接过碎银子,掂了掂,脸色缓和了一些:“我们这里的粮食确实好,不过价格贵,一贯二百文一石,不还价。”“这么贵?”苏瑾故意皱起眉头,“刚才那边的粮商才一贯钱一石,你们怎么这么贵?

”护卫嗤笑一声:“我们的粮食是从江南运来的新米,那些粮商的都是陈米,能一样吗?

而且,我们老板有关系,能弄到粮食,你们要是想买,就赶紧,过几天说不定还会涨。

”沈知微和苏瑾对视一眼,心里都有了数。沈知微拿出银子,对护卫说:“给我装十石,送到宣平坊沈府。”护卫见他出手阔绰,连忙点头:“好嘞!您稍等,我这就去安排。

”等护卫走后,苏瑾压低声音说:“看来这王记粮行确实有问题,价格比别人高,还敢明目张胆地说有后台,肯定和王怀有关。”“嗯。”沈知微点头,“我们先回去,等粮食送到,看看是不是新米。如果真的是江南的新米,就说明王怀不仅克扣赈灾款,还利用职权将江南的粮食运到汴京囤积,抬高粮价,这可是重罪。”两人刚准备离开,就看见刚才那个和老农争吵的粮商匆匆忙忙地往王记粮行走,还对着门口的护卫说了句什么。

护卫点了点头,转身进了粮行。“不对劲,我们快走。”沈知微拉了拉苏瑾,两人迅速牵马离开。刚走出粮市,就听见身后传来一阵马蹄声,似乎有人在追他们。

“有人跟着我们。”苏瑾回头看了一眼,脸色凝重,“肯定是刚才那个粮商通风报信了。

”“别慌。”沈知微催马加快速度,“我们往开封府的方向走,那里有官差,他们不敢明目张胆地动手。”两人快马加鞭,往开封府的方向去。身后的马蹄声越来越近,沈知微能感觉到,追他们的人至少有五个。他心里暗叫不好——看来对方是早有准备,今天怕是不能善了了。就在这时,前面传来一阵官差的吆喝声,是开封府的巡街官差。

沈知微心里一松,催马迎了上去:“官差大哥,我们是户部侍郎沈知微和大理寺少卿苏瑾,后面有人跟踪我们,还请帮忙阻拦。”巡街官差见是两位大人,连忙躬身行礼,随即拔出腰刀,转身拦住了追来的人。追来的是五个穿着黑衣的汉子,见官差拦路,犹豫了一下,转身就想跑。“拦住他们!”苏瑾大喝一声。官差们立刻围了上去,很快就将五个黑衣汉子制服了。沈知微翻身下马,走到一个黑衣汉子面前,冷声问道:“是谁派你们来的?”黑衣汉子低着头,咬着牙不说话。苏瑾上前,从一个黑衣汉子的腰间搜出一块腰牌,上面刻着一个“王”字。“果然是王怀的人。

”苏瑾将腰牌递给沈知微,“看来我们今天的发现,触到了他们的痛处。”沈知微看着腰牌,脸色阴沉:“把他们带回大理寺,严加审讯,一定要问出背后的主谋。

”官差们押着黑衣汉子离开后,苏瑾对沈知微说:“知微,看来这案子不简单,王怀背后肯定还有人,我们得小心行事。”沈知微点头,心里却更加坚定了查下去的决心——不管背后牵扯到谁,他都要查个水落石出,不能让这些人危害民生,败坏朝纲。两人牵着马,慢慢往回走。此时的阳光正烈,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可沈知微和苏瑾的心里却一片冰凉——他们知道,这场关于粮食的争斗,才刚刚开始,而接下来的路,会更加难走。

第三章 暮色锁深宅将黑衣汉子交给大理寺的狱卒后,沈知微和苏瑾回到了沈府。刚进书房,沈忠就端来了凉茶:“侍郎,苏少卿,外面天热,喝杯凉茶解解暑。”沈知微接过凉茶,喝了一口,才觉得心里的燥热稍微退了些。苏瑾坐在一旁,翻看着从黑衣汉子身上搜出的腰牌,指尖在“王”字上反复摩挲:“这腰牌的工艺是官造样式,王怀不过是个知府,怎么敢用官造腰牌给私兵?背后定有更大的靠山。”沈知微放下茶盏,目光落在案头的江南赈灾账册上,指尖点着“常州粮库亏空三千石”那一行:“王怀克扣的赈灾粮,怕是都运到汴京的王记粮行了。可他一个地方官,要在京城调动这么多粮食,没有漕运司的人帮忙,根本办不到。”“漕运司……”苏瑾皱起眉,“漕运司使李嵩是蔡京的小舅子,若是他掺合进来,这事就更棘手了。”两人正说着,春桃突然在门外轻叩:“侍郎,大理寺的差役来了,说审出了些东西,要当面禀报苏少卿。

”苏瑾立刻起身:“快让他进来。”进来的是大理寺的老差役赵三郎,脸上带着急色,进门就躬身道:“苏少卿,沈侍郎,那几个黑衣汉子招了!他们是王怀在京城的私兵,负责看守王记粮行的粮囤,今天见二位大人查粮市,就想把您二位拦下来,免得坏了主子的事。”“他们还说了什么?”沈知微追问。“还说……”赵三郎压低声音,“王记粮行的粮食,都是每月初一、十五从漕运码头运进来的,每次运粮都有漕运司的船护送,没人敢查。而且他们听粮行的掌柜说,再过几日,要把粮价涨到一贯五百文一石,等江南新粮下来前,把手里的粮食都卖光。

”苏瑾拍了下桌子,怒声道:“简直胆大包天!江南还在赈灾,他们竟敢把粮食囤积起来抬价,这是要逼死百姓!”沈知微脸色沉得能滴出水,起身走到窗边——此时暮色已经漫进院子,檐角的铜铃在晚风里轻轻晃,却没了白日的轻快。

他望着远处渐渐暗下来的天际,声音冷得像冰:“明日我就去漕运码头查,就算是蔡京的人,我也要查到底。”“我陪你去。”苏瑾立刻跟上,“漕运司那边人多眼杂,多个人多份照应。

对了,今日审案时,我还让差役去查了王记粮行的底细,那粮行的东家虽是王怀的堂兄,可实际掌权的是个姓柳的管家,听说这管家和李嵩走得极近。”沈知微点头,转身叫沈忠:“备些干粮和水,明日寅时出发,我们去漕运码头等。”第二日天还没亮,沈知微和苏瑾就带着两个心腹差役,骑着马往城东的漕运码头去。寅时的汴京还浸在墨色里,只有街边的灯笼泛着微弱的光,马蹄踏在青石板路上,声音被晨雾裹着,显得格外轻。

到码头时,天才刚蒙蒙亮。漕运码头泊着十几艘漕船,船夫们正忙着卸货,码头上的脚夫扛着粮袋来回跑,吆喝声此起彼伏。沈知微和苏瑾找了个隐蔽的茶摊坐下,假装喝茶,目光却盯着码头入口的哨卡——那里站着几个穿着漕运司制服的兵卒,每艘船靠岸前,都要先让他们检查。“你看那艘乌篷船。”苏瑾用茶盏挡着,指了指远处缓缓靠岸的一艘船,“那船的船帆上绣着‘柳’字,怕是王记粮行的船。

”沈知微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果然见那乌篷船的帆上绣着个暗金色的“柳”字,船身吃水极深,显然装了不少东西。等船靠岸,一个穿着青色长衫的汉子从船上下来,正是苏瑾说的柳管家。他走到哨卡前,从袖里摸出个荷包递给兵卒,兵卒掂了掂,笑着挥挥手,连船都没查就放行了。“果然有问题。”沈知微低声道,“我们跟上。

”四人悄悄跟在柳管家身后,看着他指挥脚夫把粮袋卸下来,装上几辆马车。

马车的车轮陷在泥里,看得出来装得极沉。等马车驶离码头,沈知微使了个眼色,两个差役立刻跟了上去,他和苏瑾则继续留在码头,想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可疑的船。

没过多久,又有一艘绣着“柳”字的船靠岸,这次卸的不是粮袋,而是几个封得严实的木箱。

柳管家亲自上前,小心翼翼地把木箱搬到马车上,还叮嘱车夫:“务必送到蔡府后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