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级系统:我,乱世帝王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神级系统:我,乱世帝王(萧御宸李三柱)最新小说
时间: 2025-09-16 05:23:00
李三柱等人的脚步声在巷口消失后,萧御宸才扶着土墙慢慢站起来。
背上的钝痛、脸颊的火辣、手腕的撕裂感交织在一起,让他每动一下都牵扯着筋骨发酸。
他低头看了看满院狼藉——被踩碎的陶罐碎片混着泥土,几件旧衣被撕成了布条,唯一的木桌腿也断了一根,歪斜地靠在墙角。
最让他心疼的是那几卷用麻布包裹的竹简。
此刻竹简被踩得散落一地,有的竹片断成了两截,上面用朱砂写的字迹在污泥里晕开,像一行行泣血的印记。
他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把竹简捡起来,用袖子擦掉上面的泥土,动作轻得像在呵护易碎的星火。
这些竹简是原主识字的唯一依靠。
没有系统的启蒙教材,他就对着竹简上的字反复临摹;不懂算术,就缠着村里唯一识些字的老秀才问了又问。
可就是这些残缺的竹简,曾是原主眼里唯一的光。
“放心吧,”萧御宸对着竹简轻声说,仿佛在对原主的执念承诺,“我会带着你的念想,走下去。”
他把竹简抱在怀里,走到灶边。
灶膛里的火早己熄了,只剩下一点余温。
他摸了摸怀里的窝头,还好,刚才混乱中没被压坏,只是沾了些草屑。
他掰下一小块塞进嘴里,慢慢咀嚼着。
硬壳刮得喉咙生疼,可他吃得很慢——这是他未来几天唯一的口粮了。
夜色像墨汁一样泼下来,茅草屋里伸手不见五指。
萧御宸没有点灯——他连买灯油的钱都没有。
他摸索着走到墙角,把破布铺在地上,靠着土墙坐下,怀里紧紧抱着那几卷沾了泥的竹简。
黑暗中,他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心跳,还有窗外呼啸的风声。
风声里夹杂着远处隐约的犬吠,以及更远处,似乎是饿肚子的孩童低低的啜泣。
他想起白天王婆婆塞给他窝头时,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想起村西头李家妇人嘶哑的哭声;想起李三柱嚣张的嘴脸,还有那句“在这十里坡,我说了算”。
一股寒意从脚底窜上来,不是因为冷,而是因为一种深入骨髓的无力。
在这个皇权不下县的时代,乡绅恶霸就是底层百姓的“天”。
他们握着力气、握着微薄的资源,就能随意欺凌弱者。
而像他这样的寒门孤儿,连反抗的资格都没有。
“科举……”萧御宸喃喃自语,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怀里的竹简,“只有这条路了。”
前世他在写字楼里熬夜改方案时,总觉得读书是最无用的事。
可到了这里他才懂,在这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世道,科举是寒门子弟唯一能抓住的、打破阶层的绳索。
哪怕这绳索布满荆棘,哪怕爬上去的概率微乎其微,他也必须抓住。
至少,考出去,能离开这十里坡,能不再受李三柱这样的人的欺凌。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萧御宸就醒了。
身体的酸痛好了些,但饥饿感却更强烈了。
他摸了摸怀里的窝头,还剩小半块,得省着吃。
他扶着墙走到院外,深吸了一口带着泥土味的冷空气,脑子清醒了不少。
他得先活下去,才能谈读书考科举。
院子里的狼藉得收拾,不然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
他忍着疼,把碎陶罐片捡起来堆在墙角(或许以后能当瓦片用),把断了腿的木桌拖到墙边靠着,又把撕烂的布条收拢起来——可以用来缠手腕的伤口。
收拾完院子,他走到那片荒芜的菜地前。
杂草比昨天又高了些,枯黄的叶子在风里打着卷。
他蹲下身,用手扒开草根部的泥土。
土很干,手指插进去能感觉到硌人的小石子。
“得先把草除了,再翻松土壤。”
萧御宸自语道。
他没有锄头,只能用手拔。
草的根扎得很深,他用力一拔,手腕的伤口瞬间裂开,血珠渗了出来,染红了草根。
他咬着牙,用嘴叼着布条在手腕上缠了两圈,继续拔。
拔了没几丛草,手心就被磨出了水泡,水泡破了,渗出血丝,沾在泥土上,又疼又痒。
他首起身,看着这片半人高的杂草,只觉得前路漫漫。
可他没有退路,只能咬着牙继续。
中午时分,日头渐渐烈了。
萧御宸只觉得头晕眼花,肚子饿得咕咕叫,眼前一阵阵发黑。
他知道这是体虚的症状——原主本就虚弱,这几天又没好好吃东西。
他扶着墙慢慢坐下,拿出最后一点窝头,掰成米粒大小的碎块,一点点放进嘴里,含着,让唾液慢慢把它泡软。
就在这时,院门口传来脚步声。
萧御宸心里一紧,以为李三柱又回来了,下意识地摸向身边的石头。
抬头一看,却是王婆婆提着个竹篮站在门口,篮子上盖着块粗布。
“御宸,你咋在这儿拔草?”
王婆婆看到他手腕上渗血的布条,还有满手的泥污,眉头立刻皱了起来,“你这孩子,伤还没好,咋能做这些重活?”
萧御宸站起身,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没事,王婆婆,我就是想把菜地理出来,种点东西。”
王婆婆叹了口气,走进院子,把竹篮放在地上,掀开粗布。
里面是小半篮红薯叶,还有两个拳头大小的红薯,表皮坑坑洼洼的,显然是存放了很久的。
“家里就剩这点东西了,”王婆婆把红薯叶和红薯递给萧御宸,“红薯叶你用水焯一下,放点盐就能吃。
红薯埋在灶膛里烤,能顶饿。”
萧御宸看着手里的红薯,眼睛有些发热。
这年月,红薯也是稀罕物。
他知道王婆婆日子过得也难,这些东西,怕是她省了好几天才攒下来的。
“王婆婆,这太贵重了,我不能要。”
他把红薯往回推。
“拿着!”
王婆婆把他的手按住,语气有些急,“你这孩子,跟婆婆还客气啥?
身子是本钱,你要真想读书,得先把身子养好了。”
她顿了顿,又从怀里掏出几文钱,塞到萧御宸手里,“这钱你拿着,去镇上买点米,再买些伤药。
你手腕的伤不能拖。”
铜钱在手心沉甸甸的,带着王婆婆手心的温度。
萧御宸鼻子一酸,喉咙像是被堵住了,说不出话来。
在这个陌生的世界,这个无亲无故的老人,却给了他最珍贵的温暖。
“谢谢您,王婆婆。”
他低下头,声音有些哽咽,“等我以后有出息了,一定好好孝敬您。”
王婆婆笑了,眼角的皱纹堆成了花:“傻孩子,婆婆不图你啥,就盼着你能有个好前程。
快进屋歇着吧,别累着了。”
王婆婆走后,萧御宸把红薯叶和红薯小心地放进屋里,又把几文钱用布包好,贴身藏着。
他走到菜地里,看着那片刚拔了一小半的杂草,心里却像是被什么东西填满了。
他不再觉得孤单,也不再觉得茫然。
因为他知道,这世间纵有黑暗,也总有微光。
而他,要做的就是抓住这微光,努力生长。
接下来的几天,萧御宸一边清理菜地,一边开始温习功课。
白天,他趁着天凉,在菜地里劳作,拔草、翻土,手上的水泡破了又长,长了又破,最后结成了厚厚的茧子。
手腕的伤在王婆婆给的钱买的伤药涂抹下,也渐渐好了些,只是留下了一道浅浅的疤痕。
晚上,他就着月光看竹简。
没有灯油,他只能在月亮最亮的时候,把竹简铺在石桌上,一字一句地读。
竹简上的字不多,大多是“天地日月君臣父子”之类的基础字词,还有“一从二令三人木”这样简单的算术口诀。
他把这些字和口诀记在心里,然后用树枝在地上反复默写。
泥土松软,字迹写了又被风吹散,他就一遍遍地写,首到每个字的笔画都烂熟于心。
他还发现,原主虽然认了些字,但对算术的理解很粗浅。
而他来自现代,学过系统的数学知识,哪怕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思路也比这个时代的人清晰得多。
比如村里的张大叔问他“三个人分七斤米,每人能分多少”,原主可能只会掰着手指头算,他却能很快说出“每人两斤,还剩一斤”,再细算就是“每人二又三分之一斤”——虽然“分数”的概念在这里没人懂,但他能算出更精准的结果。
这种思维上的优势,让他对科举多了几分信心。
他知道,科举不仅考识字断句,还考策论和算术,而他的现代思维,或许能在策论上写出不一样的东西。
半个月后,菜地终于清理出来了。
萧御宸用树枝把土翻松,又从村外的河边挑了些淤泥回来——他记得前世学过,淤泥里含有丰富的养分,可以让土地更肥沃。
他一趟趟地挑,肩膀被扁担压得红肿,每走一步都疼得钻心,但看着菜地里渐渐变得黑亮的土壤,他心里充满了希望。
王婆婆给的红薯,他留了一个当种子。
他在菜地里挖了个小坑,把红薯埋进去,盖上土,又从井里挑了水浇透。
做完这一切,他坐在地边,看着那片平整的菜地,仿佛己经看到了绿油油的红薯苗破土而出的样子。
这天傍晚,他正在院里劈柴(李三柱那次闹事后,他找村里的木匠叔修好了木桌,还换了把旧斧头),院门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哗。
他抬头一看,只见里正带着两个穿着皂衣的差役,正往村里走。
差役手里拿着铜锣,一边敲一边喊:“官府告示!
各县乡举荐秀才,下月在洛阳府院试!
凡十六岁以上、识字断句者均可报名!”
萧御宸手里的斧头“当啷”一声掉在地上。
院试!
他知道,科举之路分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生试又分县试、府试、院试,过了院试,才算真正的“秀才”,有了功名,才算敲开了科举的大门。
原主盼了一辈子的机会,终于来了。
他几乎是跑着冲出院子,拦在里正面前:“里正大人!
院试……我能报名吗?”
里正上下打量了他一眼,眼神里带着几分诧异:“你?
萧御宸?
你识得字?”
“识得!
我能认字,也会算术!”
萧御宸激动地说,手心因为紧张而冒汗。
旁边的差役嗤笑一声:“一个寒门孤儿,还想考秀才?
别浪费笔墨了。”
里正叹了口气,拍了拍他的肩膀:“御宸,不是里正说你。
院试要考诗赋策论,还得有笔墨纸砚,你……我能行!”
萧御宸打断他,眼睛亮得惊人,“笔墨纸砚我会想办法,诗赋策论我也能写!
求里正大人给我一个报名的机会!”
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
里正看着他眼里的光,忽然想起这孩子这半年来的变化——从那个病恹恹的孤儿,到现在能打理菜地、识文断字,身上多了股韧劲。
“罢了,”里正摇了摇头,“报名截止到月底,你要是能凑齐报名的文牒和笔墨钱,就到里正府来登记。”
“谢谢里正大人!”
萧御宸对着里正深深鞠了一躬,腰弯得很低。
差役敲着铜锣走了,村民们围在一起议论纷纷,大多是不看好的语气。
“萧御宸这孩子怕不是疯了?
他还想考秀才?”
“就是,连饭都吃不饱,还想读书做官?”
“唉,也是可怜,大概是想搏一把吧……”萧御宸没有理会这些议论。
他回到院子里,捡起地上的斧头,继续劈柴。
只是这一次,他的动作格外有力,每一次斧头落下,都像是在斩断过去的苦难,劈开未来的路。
他知道,报名院试只是第一步。
他需要文牒(证明身份),需要笔墨纸砚,需要路费和住宿费(洛阳府离十里坡有百十里地),还需要在短短一个月里,把策论和诗赋练得像样。
难吗?
难。
但他不怕。
因为他的心里,己经有了一盏灯。
那是王婆婆的善意,是原主的执念,是他自己不甘平庸的倔强。
这盏灯,会照亮他脚下的路,哪怕前路布满荆棘,他也会一步步走下去。
月光升起来了,洒在院子里的菜地上,也洒在萧御宸汗流浃背的脸上。
他放下斧头,走到菜地边,看着那埋着红薯种子的地方,轻声说:“等着我,等我从洛阳回来,咱们一起收获。”
夜风拂过,菜地里的泥土微微起伏,仿佛在回应他的话。
背上的钝痛、脸颊的火辣、手腕的撕裂感交织在一起,让他每动一下都牵扯着筋骨发酸。
他低头看了看满院狼藉——被踩碎的陶罐碎片混着泥土,几件旧衣被撕成了布条,唯一的木桌腿也断了一根,歪斜地靠在墙角。
最让他心疼的是那几卷用麻布包裹的竹简。
此刻竹简被踩得散落一地,有的竹片断成了两截,上面用朱砂写的字迹在污泥里晕开,像一行行泣血的印记。
他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把竹简捡起来,用袖子擦掉上面的泥土,动作轻得像在呵护易碎的星火。
这些竹简是原主识字的唯一依靠。
没有系统的启蒙教材,他就对着竹简上的字反复临摹;不懂算术,就缠着村里唯一识些字的老秀才问了又问。
可就是这些残缺的竹简,曾是原主眼里唯一的光。
“放心吧,”萧御宸对着竹简轻声说,仿佛在对原主的执念承诺,“我会带着你的念想,走下去。”
他把竹简抱在怀里,走到灶边。
灶膛里的火早己熄了,只剩下一点余温。
他摸了摸怀里的窝头,还好,刚才混乱中没被压坏,只是沾了些草屑。
他掰下一小块塞进嘴里,慢慢咀嚼着。
硬壳刮得喉咙生疼,可他吃得很慢——这是他未来几天唯一的口粮了。
夜色像墨汁一样泼下来,茅草屋里伸手不见五指。
萧御宸没有点灯——他连买灯油的钱都没有。
他摸索着走到墙角,把破布铺在地上,靠着土墙坐下,怀里紧紧抱着那几卷沾了泥的竹简。
黑暗中,他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心跳,还有窗外呼啸的风声。
风声里夹杂着远处隐约的犬吠,以及更远处,似乎是饿肚子的孩童低低的啜泣。
他想起白天王婆婆塞给他窝头时,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想起村西头李家妇人嘶哑的哭声;想起李三柱嚣张的嘴脸,还有那句“在这十里坡,我说了算”。
一股寒意从脚底窜上来,不是因为冷,而是因为一种深入骨髓的无力。
在这个皇权不下县的时代,乡绅恶霸就是底层百姓的“天”。
他们握着力气、握着微薄的资源,就能随意欺凌弱者。
而像他这样的寒门孤儿,连反抗的资格都没有。
“科举……”萧御宸喃喃自语,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怀里的竹简,“只有这条路了。”
前世他在写字楼里熬夜改方案时,总觉得读书是最无用的事。
可到了这里他才懂,在这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世道,科举是寒门子弟唯一能抓住的、打破阶层的绳索。
哪怕这绳索布满荆棘,哪怕爬上去的概率微乎其微,他也必须抓住。
至少,考出去,能离开这十里坡,能不再受李三柱这样的人的欺凌。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萧御宸就醒了。
身体的酸痛好了些,但饥饿感却更强烈了。
他摸了摸怀里的窝头,还剩小半块,得省着吃。
他扶着墙走到院外,深吸了一口带着泥土味的冷空气,脑子清醒了不少。
他得先活下去,才能谈读书考科举。
院子里的狼藉得收拾,不然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
他忍着疼,把碎陶罐片捡起来堆在墙角(或许以后能当瓦片用),把断了腿的木桌拖到墙边靠着,又把撕烂的布条收拢起来——可以用来缠手腕的伤口。
收拾完院子,他走到那片荒芜的菜地前。
杂草比昨天又高了些,枯黄的叶子在风里打着卷。
他蹲下身,用手扒开草根部的泥土。
土很干,手指插进去能感觉到硌人的小石子。
“得先把草除了,再翻松土壤。”
萧御宸自语道。
他没有锄头,只能用手拔。
草的根扎得很深,他用力一拔,手腕的伤口瞬间裂开,血珠渗了出来,染红了草根。
他咬着牙,用嘴叼着布条在手腕上缠了两圈,继续拔。
拔了没几丛草,手心就被磨出了水泡,水泡破了,渗出血丝,沾在泥土上,又疼又痒。
他首起身,看着这片半人高的杂草,只觉得前路漫漫。
可他没有退路,只能咬着牙继续。
中午时分,日头渐渐烈了。
萧御宸只觉得头晕眼花,肚子饿得咕咕叫,眼前一阵阵发黑。
他知道这是体虚的症状——原主本就虚弱,这几天又没好好吃东西。
他扶着墙慢慢坐下,拿出最后一点窝头,掰成米粒大小的碎块,一点点放进嘴里,含着,让唾液慢慢把它泡软。
就在这时,院门口传来脚步声。
萧御宸心里一紧,以为李三柱又回来了,下意识地摸向身边的石头。
抬头一看,却是王婆婆提着个竹篮站在门口,篮子上盖着块粗布。
“御宸,你咋在这儿拔草?”
王婆婆看到他手腕上渗血的布条,还有满手的泥污,眉头立刻皱了起来,“你这孩子,伤还没好,咋能做这些重活?”
萧御宸站起身,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没事,王婆婆,我就是想把菜地理出来,种点东西。”
王婆婆叹了口气,走进院子,把竹篮放在地上,掀开粗布。
里面是小半篮红薯叶,还有两个拳头大小的红薯,表皮坑坑洼洼的,显然是存放了很久的。
“家里就剩这点东西了,”王婆婆把红薯叶和红薯递给萧御宸,“红薯叶你用水焯一下,放点盐就能吃。
红薯埋在灶膛里烤,能顶饿。”
萧御宸看着手里的红薯,眼睛有些发热。
这年月,红薯也是稀罕物。
他知道王婆婆日子过得也难,这些东西,怕是她省了好几天才攒下来的。
“王婆婆,这太贵重了,我不能要。”
他把红薯往回推。
“拿着!”
王婆婆把他的手按住,语气有些急,“你这孩子,跟婆婆还客气啥?
身子是本钱,你要真想读书,得先把身子养好了。”
她顿了顿,又从怀里掏出几文钱,塞到萧御宸手里,“这钱你拿着,去镇上买点米,再买些伤药。
你手腕的伤不能拖。”
铜钱在手心沉甸甸的,带着王婆婆手心的温度。
萧御宸鼻子一酸,喉咙像是被堵住了,说不出话来。
在这个陌生的世界,这个无亲无故的老人,却给了他最珍贵的温暖。
“谢谢您,王婆婆。”
他低下头,声音有些哽咽,“等我以后有出息了,一定好好孝敬您。”
王婆婆笑了,眼角的皱纹堆成了花:“傻孩子,婆婆不图你啥,就盼着你能有个好前程。
快进屋歇着吧,别累着了。”
王婆婆走后,萧御宸把红薯叶和红薯小心地放进屋里,又把几文钱用布包好,贴身藏着。
他走到菜地里,看着那片刚拔了一小半的杂草,心里却像是被什么东西填满了。
他不再觉得孤单,也不再觉得茫然。
因为他知道,这世间纵有黑暗,也总有微光。
而他,要做的就是抓住这微光,努力生长。
接下来的几天,萧御宸一边清理菜地,一边开始温习功课。
白天,他趁着天凉,在菜地里劳作,拔草、翻土,手上的水泡破了又长,长了又破,最后结成了厚厚的茧子。
手腕的伤在王婆婆给的钱买的伤药涂抹下,也渐渐好了些,只是留下了一道浅浅的疤痕。
晚上,他就着月光看竹简。
没有灯油,他只能在月亮最亮的时候,把竹简铺在石桌上,一字一句地读。
竹简上的字不多,大多是“天地日月君臣父子”之类的基础字词,还有“一从二令三人木”这样简单的算术口诀。
他把这些字和口诀记在心里,然后用树枝在地上反复默写。
泥土松软,字迹写了又被风吹散,他就一遍遍地写,首到每个字的笔画都烂熟于心。
他还发现,原主虽然认了些字,但对算术的理解很粗浅。
而他来自现代,学过系统的数学知识,哪怕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思路也比这个时代的人清晰得多。
比如村里的张大叔问他“三个人分七斤米,每人能分多少”,原主可能只会掰着手指头算,他却能很快说出“每人两斤,还剩一斤”,再细算就是“每人二又三分之一斤”——虽然“分数”的概念在这里没人懂,但他能算出更精准的结果。
这种思维上的优势,让他对科举多了几分信心。
他知道,科举不仅考识字断句,还考策论和算术,而他的现代思维,或许能在策论上写出不一样的东西。
半个月后,菜地终于清理出来了。
萧御宸用树枝把土翻松,又从村外的河边挑了些淤泥回来——他记得前世学过,淤泥里含有丰富的养分,可以让土地更肥沃。
他一趟趟地挑,肩膀被扁担压得红肿,每走一步都疼得钻心,但看着菜地里渐渐变得黑亮的土壤,他心里充满了希望。
王婆婆给的红薯,他留了一个当种子。
他在菜地里挖了个小坑,把红薯埋进去,盖上土,又从井里挑了水浇透。
做完这一切,他坐在地边,看着那片平整的菜地,仿佛己经看到了绿油油的红薯苗破土而出的样子。
这天傍晚,他正在院里劈柴(李三柱那次闹事后,他找村里的木匠叔修好了木桌,还换了把旧斧头),院门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哗。
他抬头一看,只见里正带着两个穿着皂衣的差役,正往村里走。
差役手里拿着铜锣,一边敲一边喊:“官府告示!
各县乡举荐秀才,下月在洛阳府院试!
凡十六岁以上、识字断句者均可报名!”
萧御宸手里的斧头“当啷”一声掉在地上。
院试!
他知道,科举之路分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生试又分县试、府试、院试,过了院试,才算真正的“秀才”,有了功名,才算敲开了科举的大门。
原主盼了一辈子的机会,终于来了。
他几乎是跑着冲出院子,拦在里正面前:“里正大人!
院试……我能报名吗?”
里正上下打量了他一眼,眼神里带着几分诧异:“你?
萧御宸?
你识得字?”
“识得!
我能认字,也会算术!”
萧御宸激动地说,手心因为紧张而冒汗。
旁边的差役嗤笑一声:“一个寒门孤儿,还想考秀才?
别浪费笔墨了。”
里正叹了口气,拍了拍他的肩膀:“御宸,不是里正说你。
院试要考诗赋策论,还得有笔墨纸砚,你……我能行!”
萧御宸打断他,眼睛亮得惊人,“笔墨纸砚我会想办法,诗赋策论我也能写!
求里正大人给我一个报名的机会!”
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
里正看着他眼里的光,忽然想起这孩子这半年来的变化——从那个病恹恹的孤儿,到现在能打理菜地、识文断字,身上多了股韧劲。
“罢了,”里正摇了摇头,“报名截止到月底,你要是能凑齐报名的文牒和笔墨钱,就到里正府来登记。”
“谢谢里正大人!”
萧御宸对着里正深深鞠了一躬,腰弯得很低。
差役敲着铜锣走了,村民们围在一起议论纷纷,大多是不看好的语气。
“萧御宸这孩子怕不是疯了?
他还想考秀才?”
“就是,连饭都吃不饱,还想读书做官?”
“唉,也是可怜,大概是想搏一把吧……”萧御宸没有理会这些议论。
他回到院子里,捡起地上的斧头,继续劈柴。
只是这一次,他的动作格外有力,每一次斧头落下,都像是在斩断过去的苦难,劈开未来的路。
他知道,报名院试只是第一步。
他需要文牒(证明身份),需要笔墨纸砚,需要路费和住宿费(洛阳府离十里坡有百十里地),还需要在短短一个月里,把策论和诗赋练得像样。
难吗?
难。
但他不怕。
因为他的心里,己经有了一盏灯。
那是王婆婆的善意,是原主的执念,是他自己不甘平庸的倔强。
这盏灯,会照亮他脚下的路,哪怕前路布满荆棘,他也会一步步走下去。
月光升起来了,洒在院子里的菜地上,也洒在萧御宸汗流浃背的脸上。
他放下斧头,走到菜地边,看着那埋着红薯种子的地方,轻声说:“等着我,等我从洛阳回来,咱们一起收获。”
夜风拂过,菜地里的泥土微微起伏,仿佛在回应他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