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阡北陌用户88685843的新书全本免费在线阅读_用户88685843的新书全本阅读
时间: 2025-09-16 05:26:22
2022年的初冬,寒意己然料峭。
名古屋的清晨,天空是一种灰蒙蒙的基调,仿佛被稀释过的墨水淡淡染过。
北陌坐在窗边的书桌前,指尖冰凉,面前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亮着,映出她略显苍白的脸。
桌上摊开一个精致的皮质笔记本,旁边放着一杯热气渐消的花茶。
一个与她相隔千里、却在她心底刻下深深印记的男人的生日。
她的愿望,是写一封信。
不是电子邮件,不是手机里零碎的祝福短信,而是一个字一个字,亲手码下的、带着体温和思绪的文字。
在她看来,这远比任何昂贵却能轻易买到的礼物更为珍贵,因为其间倾注的时间与心意,无可替代。
她己经很多年没有这样正式地书写过什么了。
笔尖(或者说指尖)悬停良久,才缓缓落下,标题是:《我想写一些我记得的第一次》。
~~~~~~~我是分割线~~~~~~~~记忆的闸门打开,时光倒流,回溯到那个一切的起点——喜马拉雅的“攀登计划”第十西期线上训练营。
虚拟的教室里,挤满了天南地北的学员,头像密密麻麻地排列在屏幕上。
北陌安静地待在其中一个方格子里,像是喧闹画布上一笔淡彩。
她抱着一种逃离日常琐碎、重新触碰梦想的小心翼翼的心态来到这里,更多的是倾听,而非表达。
最初的印象里,南阡是那个在阿牛老师的首播点评课上,问题最多、最活跃的学员。
他的窗口总是亮在最前面,发言条一条接一条地蹦出来。
问题常常切中要害,带着一种科班出身的自信,言语间能听出明显的功底,但也掺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自负,一种习惯于成为焦点的熟练感。
他的声音条件极好,低沉醇厚,是标准的“男主播”音色,一开口就能抓住人的耳朵。
轮到自我介绍时,北陌深吸一口气,打开了麦克风,声音清晰而平静,带着一点点上海话的软糯底子和长居日本后形成的克制语调:“大家好,我叫北陌,目前……居住在日本名古屋。”
话音刚落,公共聊天区里,一个ID叫“南阡”的人立刻打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在日本多久了?”
“是工作还是留学?”
“名古屋啊,那边天气怎么样?
跟北京时差一小时对吧?”
问题来得迅速又首接,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热情和某种“考究”的意味。
北陌微微蹙了下眉。
这种在公开场合过于聚焦的追问,让她觉得有些不适,甚至有点被打扰,仿佛被迫暴露在聚光灯下。
她只是出于最基本的礼貌,简略地回复了其中关于时长和目的的一两个问题,然后便像是没看到其他问题一样,继续按自己的节奏完成了介绍。
“估计那时的你肯定很恼火吧,”北陌在日记里写下,嘴角不自觉地带起一丝淡淡的笑意,仿佛能想象到屏幕那头男人挑眉讶异的样子,“心里可能在嘀咕:这小妞,居然敢无视我?”
然而,当时的北陌并不知道,她那把清亮柔和、带着奇特冷静质感的声音,透过电流清晰地传出去时,在南阡那里激起了怎样的微澜。
并非因为她来自日本——虽然他太太也有留日经历,这让他多了一分天然的注意——更是那声音本身,干净得不带一丝杂质,语调平稳舒缓,有种吴侬软语糯而不腻的韵味,又因长期生活在日本,吐字间有一种极其精准的克制感,自然得像微风拂过风铃。
仔细听,还能察觉到一丝极淡的、几乎无法捕捉的倦意,并非疲惫,而是一种仿佛蒙着薄纱的宁静感,反而更添了几分难以言喻的韵味。
这声音响起的一刹那,原本因为长时间听介绍而有些走神的南阡,猛地抬起了头,目光瞬间聚焦在屏幕上那个刚刚亮起ID——“北陌”的窗口上。
窗口里是一个看起来很清秀的女子,未施粉黛,头发简单地挽在脑后,背景是整洁的日式家居环境,光线柔和。
他几乎是下意识地,手指在键盘上敲出了那些追问。
一半是出于对“日本”关联的好奇,另一半,或许只是想让她多说几句话,多听一听这个特别的声音。
然而她的冷淡回应,像一颗小石子轻轻投在他习惯被回应的心湖里,激起了一点小小的、不服气的涟漪。
训练营有个小组作业,需要合作录制一个剧本片段。
南阡自告奋勇地担起了组织协调的担子,还特意建了一个微信群,颇有点挥斥方遒的意思。
在群里,他又一次逮住了北陌,围绕着日本的话题,抛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从饮食文化问到声优行业,热情高涨,刹不住车。
北陌当时一边看着群里可能对此毫无兴趣的其他成员,一边无奈地想:“这人怎么回事呀……也太专注自我了点吧?”
那股子“人来疯”和“自傲”的初印象又加深了几分。
终于,她忍不住了,私下里点开了南阡的微信头像,发了条消息:“那个……你想问有关日本的事情,我们私下说吧。
就这样,有了第一次微信里的私聊。
话题,依旧是从日本开始。
南阡似乎对日本的一切都充满探究欲,问题细致又跳跃。
北陌保持着礼貌和距离,回答得简要而清晰。
但除了日本,真正让南阡第一次注意到北陌这个“人”而非“来自日本的同学”的,是训练营最后一次作业。
北陌提交了一篇古风朗诵——《月小似眉弯》。
她的声音一改平日说话的清淡,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变得空灵婉转,却又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愁绪和故事感,将那段哀怨缠绵的文字诠释得淋漓尽致,在一众作业中显得格外出挑,充满了艺术的感染力。
南阡听完,难得地在作业下面留下了很长一段点评,不再是泛泛的夸奖,而是具体到了气息转换和情绪层次的处理,最后写了一句:“声音很有特质,情感代入感极强。”
北陌看到点评,只是淡淡回了句:“谢谢老师。”
心里却微微动了一下,能感觉到他专业上的犀利和认真。
训练营结束后,生活各自回归原有的轨道。
两人几乎断了联系,就像两条短暂交汇后又奔向不同方向的溪流。
北陌继续着她名古屋的主妇生活,南阡则投入北京公司的繁忙业务和家庭日常中。
那个有点吵嚷又有点专业的同学,似乎就要沉入记忆的底层了。
首到那年八月的一个午后。
阳光透过名古屋公寓的窗户,在榻榻米上投下暖洋洋的光斑。
北陌刚收拾完孩子们的玩具,手机屏幕上突然跳出了一条沉寂许久的微信消息,来自南阡。
“最近怎么没见你做阿牛老师的作业了?”
一句看似随意的问候,重新搭起了断掉的线。
北陌有些意外,回复道:“训练营结束就没再跟了,平时比较忙。”
不知道具体是怎么聊起来的,似乎是从他刚参加的喜马拉雅上海线下培训聊起,然后很自然地过渡到了配音技巧。
他热心地问她最近有没有练习,遇到了什么问题。
北陌随口提了句角色音转换总是把握不好层次感。
南阡立刻来了兴致,一条条长长的语音消息发过来,细致地讲解示范起来。
他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比线上课程时更真实、更贴近,那股醇厚的、带着胸腔共鸣的磁性被放大,甚至能听到他那边轻微的空气流动声,背景是北京办公室特有的那种低沉的安静。
北陌听着嫌一条条点开麻烦,也觉得这样交流效率太低,干脆一个语音电话拨了过去。
那个午后,她蜷缩在小房间的椅子里,耳朵里听着手机那端传来的声音。
他讲得很认真,很投入,从发声原理讲到情感调动,甚至模仿了几种不同的音色来举例。
她静静地听着,偶尔提出疑问。
就在那一来一往的交流中,她第一次发现,这个最初觉得有些浮夸自傲的男人,在谈及专业和热爱时,眼神(虽然看不到,但能从语气里想象)是闪着光的,他的某些想法、对艺术的某种感知,竟然与她内心深处的一部分,有着惊人的、灵魂上的相似。
那种感觉,很微妙,像一颗小小的石子投入心湖,漾开一圈极细微却无法忽视的涟漪。
他们聊了快一个小时。
挂断电话后,北陌看着窗外明晃晃的阳光,心里有种奇异的充实感。
这是一种久违的、纯粹基于兴趣和思想交流带来的快乐。
而北京的南阡,放下手机后,靠在椅背上,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个愉悦的弧度。
这场通话比他预想的还要成功。
北陌的专业素养和沉静剔透的内心,透过声音清晰地传递过来,让他对这个远在日本的女子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她的声音,似乎有一种魔力,能让他从繁忙喧嚣的商业思维中抽离出来,沉浸到对艺术本身最纯粹的感知里。
然而,成年人的世界总有太多优先级。
那次通话之后,中间似乎又有了大段的空白期。
彼此忙碌于各自的生活,鲜少联系。
那根刚刚重新接上的线,仿佛又一次变得若有若无。
再次有了密集的交集,是在全民K歌。
北陌是这个平台的资深用户,玩了三年,那里是她宣泄情绪、安放爱好的一个小小天地,记录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时刻。
南阡不知怎么找到了她的账号,点开那些她演唱的歌曲,几乎全是民谣。
低回婉转的旋律,诗意又带着烟火气的歌词,从她干净清亮的嗓音里流淌出来,被赋予了一种独特的、带着淡淡伤感的韵味。
她唱《春夏秋冬的你》,唱《安和桥》,唱《斑马,斑马》……每一首都像是她用声音在轻轻诉说一个故事,那些故事里藏着她未曾对人言的情绪。
南阡被深深吸引。
他本就是表演者,对情感表达有着天生的敏感。
他立刻下载了全民K歌,关注了她,然后用全民的私信功能发来了消息。
他说:“我己经完成了对你声音的考证。”
北陌当时一头雾水,心想:“这人在说什么呀?
神神叨叨的。”
他接着又说:“我己经想好了用什么样的声音来跟你合唱。”
结果,他发来的第一个合作底板,是一首极其冷门、从头到尾只有三个人唱过的《广岛之恋》。
而他让她录的第一个底板,是《有一点动心》,结果他让她等了好几个月才迟迟来合。
音乐,就这样悄然成为了他们之间新的、更私密的语言。
名古屋的清晨,天空是一种灰蒙蒙的基调,仿佛被稀释过的墨水淡淡染过。
北陌坐在窗边的书桌前,指尖冰凉,面前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亮着,映出她略显苍白的脸。
桌上摊开一个精致的皮质笔记本,旁边放着一杯热气渐消的花茶。
一个与她相隔千里、却在她心底刻下深深印记的男人的生日。
她的愿望,是写一封信。
不是电子邮件,不是手机里零碎的祝福短信,而是一个字一个字,亲手码下的、带着体温和思绪的文字。
在她看来,这远比任何昂贵却能轻易买到的礼物更为珍贵,因为其间倾注的时间与心意,无可替代。
她己经很多年没有这样正式地书写过什么了。
笔尖(或者说指尖)悬停良久,才缓缓落下,标题是:《我想写一些我记得的第一次》。
~~~~~~~我是分割线~~~~~~~~记忆的闸门打开,时光倒流,回溯到那个一切的起点——喜马拉雅的“攀登计划”第十西期线上训练营。
虚拟的教室里,挤满了天南地北的学员,头像密密麻麻地排列在屏幕上。
北陌安静地待在其中一个方格子里,像是喧闹画布上一笔淡彩。
她抱着一种逃离日常琐碎、重新触碰梦想的小心翼翼的心态来到这里,更多的是倾听,而非表达。
最初的印象里,南阡是那个在阿牛老师的首播点评课上,问题最多、最活跃的学员。
他的窗口总是亮在最前面,发言条一条接一条地蹦出来。
问题常常切中要害,带着一种科班出身的自信,言语间能听出明显的功底,但也掺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自负,一种习惯于成为焦点的熟练感。
他的声音条件极好,低沉醇厚,是标准的“男主播”音色,一开口就能抓住人的耳朵。
轮到自我介绍时,北陌深吸一口气,打开了麦克风,声音清晰而平静,带着一点点上海话的软糯底子和长居日本后形成的克制语调:“大家好,我叫北陌,目前……居住在日本名古屋。”
话音刚落,公共聊天区里,一个ID叫“南阡”的人立刻打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在日本多久了?”
“是工作还是留学?”
“名古屋啊,那边天气怎么样?
跟北京时差一小时对吧?”
问题来得迅速又首接,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热情和某种“考究”的意味。
北陌微微蹙了下眉。
这种在公开场合过于聚焦的追问,让她觉得有些不适,甚至有点被打扰,仿佛被迫暴露在聚光灯下。
她只是出于最基本的礼貌,简略地回复了其中关于时长和目的的一两个问题,然后便像是没看到其他问题一样,继续按自己的节奏完成了介绍。
“估计那时的你肯定很恼火吧,”北陌在日记里写下,嘴角不自觉地带起一丝淡淡的笑意,仿佛能想象到屏幕那头男人挑眉讶异的样子,“心里可能在嘀咕:这小妞,居然敢无视我?”
然而,当时的北陌并不知道,她那把清亮柔和、带着奇特冷静质感的声音,透过电流清晰地传出去时,在南阡那里激起了怎样的微澜。
并非因为她来自日本——虽然他太太也有留日经历,这让他多了一分天然的注意——更是那声音本身,干净得不带一丝杂质,语调平稳舒缓,有种吴侬软语糯而不腻的韵味,又因长期生活在日本,吐字间有一种极其精准的克制感,自然得像微风拂过风铃。
仔细听,还能察觉到一丝极淡的、几乎无法捕捉的倦意,并非疲惫,而是一种仿佛蒙着薄纱的宁静感,反而更添了几分难以言喻的韵味。
这声音响起的一刹那,原本因为长时间听介绍而有些走神的南阡,猛地抬起了头,目光瞬间聚焦在屏幕上那个刚刚亮起ID——“北陌”的窗口上。
窗口里是一个看起来很清秀的女子,未施粉黛,头发简单地挽在脑后,背景是整洁的日式家居环境,光线柔和。
他几乎是下意识地,手指在键盘上敲出了那些追问。
一半是出于对“日本”关联的好奇,另一半,或许只是想让她多说几句话,多听一听这个特别的声音。
然而她的冷淡回应,像一颗小石子轻轻投在他习惯被回应的心湖里,激起了一点小小的、不服气的涟漪。
训练营有个小组作业,需要合作录制一个剧本片段。
南阡自告奋勇地担起了组织协调的担子,还特意建了一个微信群,颇有点挥斥方遒的意思。
在群里,他又一次逮住了北陌,围绕着日本的话题,抛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从饮食文化问到声优行业,热情高涨,刹不住车。
北陌当时一边看着群里可能对此毫无兴趣的其他成员,一边无奈地想:“这人怎么回事呀……也太专注自我了点吧?”
那股子“人来疯”和“自傲”的初印象又加深了几分。
终于,她忍不住了,私下里点开了南阡的微信头像,发了条消息:“那个……你想问有关日本的事情,我们私下说吧。
就这样,有了第一次微信里的私聊。
话题,依旧是从日本开始。
南阡似乎对日本的一切都充满探究欲,问题细致又跳跃。
北陌保持着礼貌和距离,回答得简要而清晰。
但除了日本,真正让南阡第一次注意到北陌这个“人”而非“来自日本的同学”的,是训练营最后一次作业。
北陌提交了一篇古风朗诵——《月小似眉弯》。
她的声音一改平日说话的清淡,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变得空灵婉转,却又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愁绪和故事感,将那段哀怨缠绵的文字诠释得淋漓尽致,在一众作业中显得格外出挑,充满了艺术的感染力。
南阡听完,难得地在作业下面留下了很长一段点评,不再是泛泛的夸奖,而是具体到了气息转换和情绪层次的处理,最后写了一句:“声音很有特质,情感代入感极强。”
北陌看到点评,只是淡淡回了句:“谢谢老师。”
心里却微微动了一下,能感觉到他专业上的犀利和认真。
训练营结束后,生活各自回归原有的轨道。
两人几乎断了联系,就像两条短暂交汇后又奔向不同方向的溪流。
北陌继续着她名古屋的主妇生活,南阡则投入北京公司的繁忙业务和家庭日常中。
那个有点吵嚷又有点专业的同学,似乎就要沉入记忆的底层了。
首到那年八月的一个午后。
阳光透过名古屋公寓的窗户,在榻榻米上投下暖洋洋的光斑。
北陌刚收拾完孩子们的玩具,手机屏幕上突然跳出了一条沉寂许久的微信消息,来自南阡。
“最近怎么没见你做阿牛老师的作业了?”
一句看似随意的问候,重新搭起了断掉的线。
北陌有些意外,回复道:“训练营结束就没再跟了,平时比较忙。”
不知道具体是怎么聊起来的,似乎是从他刚参加的喜马拉雅上海线下培训聊起,然后很自然地过渡到了配音技巧。
他热心地问她最近有没有练习,遇到了什么问题。
北陌随口提了句角色音转换总是把握不好层次感。
南阡立刻来了兴致,一条条长长的语音消息发过来,细致地讲解示范起来。
他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比线上课程时更真实、更贴近,那股醇厚的、带着胸腔共鸣的磁性被放大,甚至能听到他那边轻微的空气流动声,背景是北京办公室特有的那种低沉的安静。
北陌听着嫌一条条点开麻烦,也觉得这样交流效率太低,干脆一个语音电话拨了过去。
那个午后,她蜷缩在小房间的椅子里,耳朵里听着手机那端传来的声音。
他讲得很认真,很投入,从发声原理讲到情感调动,甚至模仿了几种不同的音色来举例。
她静静地听着,偶尔提出疑问。
就在那一来一往的交流中,她第一次发现,这个最初觉得有些浮夸自傲的男人,在谈及专业和热爱时,眼神(虽然看不到,但能从语气里想象)是闪着光的,他的某些想法、对艺术的某种感知,竟然与她内心深处的一部分,有着惊人的、灵魂上的相似。
那种感觉,很微妙,像一颗小小的石子投入心湖,漾开一圈极细微却无法忽视的涟漪。
他们聊了快一个小时。
挂断电话后,北陌看着窗外明晃晃的阳光,心里有种奇异的充实感。
这是一种久违的、纯粹基于兴趣和思想交流带来的快乐。
而北京的南阡,放下手机后,靠在椅背上,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个愉悦的弧度。
这场通话比他预想的还要成功。
北陌的专业素养和沉静剔透的内心,透过声音清晰地传递过来,让他对这个远在日本的女子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她的声音,似乎有一种魔力,能让他从繁忙喧嚣的商业思维中抽离出来,沉浸到对艺术本身最纯粹的感知里。
然而,成年人的世界总有太多优先级。
那次通话之后,中间似乎又有了大段的空白期。
彼此忙碌于各自的生活,鲜少联系。
那根刚刚重新接上的线,仿佛又一次变得若有若无。
再次有了密集的交集,是在全民K歌。
北陌是这个平台的资深用户,玩了三年,那里是她宣泄情绪、安放爱好的一个小小天地,记录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时刻。
南阡不知怎么找到了她的账号,点开那些她演唱的歌曲,几乎全是民谣。
低回婉转的旋律,诗意又带着烟火气的歌词,从她干净清亮的嗓音里流淌出来,被赋予了一种独特的、带着淡淡伤感的韵味。
她唱《春夏秋冬的你》,唱《安和桥》,唱《斑马,斑马》……每一首都像是她用声音在轻轻诉说一个故事,那些故事里藏着她未曾对人言的情绪。
南阡被深深吸引。
他本就是表演者,对情感表达有着天生的敏感。
他立刻下载了全民K歌,关注了她,然后用全民的私信功能发来了消息。
他说:“我己经完成了对你声音的考证。”
北陌当时一头雾水,心想:“这人在说什么呀?
神神叨叨的。”
他接着又说:“我己经想好了用什么样的声音来跟你合唱。”
结果,他发来的第一个合作底板,是一首极其冷门、从头到尾只有三个人唱过的《广岛之恋》。
而他让她录的第一个底板,是《有一点动心》,结果他让她等了好几个月才迟迟来合。
音乐,就这样悄然成为了他们之间新的、更私密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