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之下(林薇陈哲)最新热门小说_完结小说寻常之下(林薇陈哲)
时间: 2025-09-16 05:25:12
清晨拥挤的地铁穿梭于云城——这座如魔方般不断翻转、拼接着古老记忆与冰冷未来的新一线都市。
它的东区,是首插云霄的玻璃幕墙森林,折射着资本永不眠的光;西区,则盘踞着烟火气十足的旧街巷,晾衣绳上飘荡着生活的咸湿,梧桐树下回响着棋子的敲击声。
这里有全国顶尖的科技园区,也有藏匿于老楼深处的、仅容一人侧身而过的手工面馆;有24小时不灭的便利店荧光,也有凌晨收摊后空寂无人的美食街。
人们在这里追逐梦想,也在这里被现实磨损;拥抱连接,也深陷孤独。
晚上九点西十七分,“启明星科技”的设计部依旧灯火通明。
键盘敲击声、鼠标点击声、还有产品经理小张那喋喋不休、仿佛永无止境的“微调”要求,交织成一张无形的网,将她牢牢钉在工位上。
“薇姐,这个按钮的hover效果,用户反馈说不够‘惊喜’,我们能不能再给它加个粒子扩散?
要那种…嗯…怦然心动的感觉?”
小张的声音带着一种理所应当的急促,仿佛“怦然心动”是能像调色板一样随意涂抹出来的。
林薇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三十岁的生日刚过三个月,眼角细微的纹路在屏幕冷光的映照下似乎又深刻了几分。
她深吸一口气,试图压下喉咙口的烦躁:“小张,这是企业级后台管理系统,不是恋爱养成游戏。
‘惊喜’和‘效率’,我们总得优先保证一个吧?”
“哎呀,用户就是上帝嘛!
薇姐,你单身久了可能不太懂,现在年轻人就吃这套‘氛围感’!”
小张脱口而出,随即意识到失言,尴尬地摸了摸鼻子。
“单身久了”西个字,像一根细小的针,精准地刺破了林薇努力维持的平静。
她扯了扯嘴角,没再反驳,只是麻木地调出粒子特效库。
办公室的空气似乎凝固了一瞬,只剩下空调单调的嗡鸣。
就在这时,手机屏幕骤然亮起,在堆满设计稿和咖啡杯的桌面上格外刺眼。
屏幕上跳动着两个字:“妈”。
林薇的心猛地一沉。
这个时间点的电话,十有八九绕不开那个永恒的主题。
果然,电话刚接通,母亲带着一丝刻意压低的兴奋、却又掩饰不住焦虑的声音就冲了出来:“薇薇啊,下班没?
吃饭了吗?
……妈跟你说啊,你李阿姨介绍的张医生,条件真的特别好!
三甲医院的,有房有车,人还稳重!
照片我看了,斯斯文文的!
人家看了你的资料,也很有兴趣!
你看你什么时候有空……妈,”林薇打断她,声音带着熬夜后的沙哑和浓浓的疲惫,“我在加班,很忙。
这事…晚点再说行吗?”
“忙忙忙!
你总是忙!”
母亲的声音陡然拔高,“再忙终身大事就不管了?
你都三十了薇薇!
女孩子黄金期就那么几年!
你看看人家王阿姨的女儿,比你还小一岁,二胎都生了!
你李阿姨说了,张医生那边排着队的姑娘多着呢!
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背景音里隐约传来父亲劝解的声音,但很快被母亲更激动的语调淹没。
那些关于“年龄”、“生育”、“市场价值”的词汇,如同冰冷的雨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办公室的灯光似乎变得更冷了,同事们若有若无的视线(或许是错觉)让她如芒在背。
她感觉自己像一件被摆在橱窗里待价而沽、却又即将过季的商品。
“我知道了妈,我会考虑的。
真在忙,先挂了。”
林薇几乎是掐断了电话,指尖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她把手机屏幕朝下扣在桌上,仿佛这样就能隔绝掉那令人窒息的压力。
掌心一片冰凉。
小张识趣地没再提粒子特效,讪讪地抱着笔记本溜回了自己的工位。
周围重新陷入一种心照不宣的沉默。
林薇盯着屏幕上那个需要“怦然心动”的按钮,视线却无法聚焦。
催婚的压力像一张不断收紧的网,从家庭蔓延到职场,再到社交圈。
每一次同学聚会,每一次亲戚串门,甚至每一次独自在餐厅吃饭,都仿佛在接受无声的审判。
她不是不想恋爱,不是抗拒婚姻,只是…只是那个能让她在疲惫生活中感到一丝心安和期待的人,始终没有出现。
现实的圈子太小,时间太少,而“合适”的标准,在各方压力下变得越来越模糊和功利。
鬼使神差地,她重新拿起手机。
屏幕上还残留着母亲通话结束的界面。
指尖无意识地滑动,一个色彩鲜艳、设计感十足的APP图标跳入眼帘——“红线”。
下面一行小字:“AI深度匹配,遇见你的灵魂共振”。
上周地铁广告铺天盖地,号称拥有最先进的“情感神经网络算法”,能穿透表象,精准定位灵魂伴侣。
闺蜜苏琪也半开玩笑地怂恿她:“试试呗?
大数据总比七大姑八大姨靠谱点吧?
就当开个盲盒,万一呢?”
当时的林薇嗤之以鼻。
但此刻,在加班后的深夜,在母亲电话带来的巨大疲惫和孤独感中,那抹鲜艳的红色图标,仿佛带着一种蛊惑人心的魔力。
指尖悬在屏幕上方,犹豫了几秒。
“或许…真的可以试试?
就当…给自己一个机会?”
一个微弱的念头冒了出来,带着一丝自嘲,也带着一丝连她自己都不愿承认的期待。
她点下了“下载”。
注册过程繁琐得令人咋舌。
除了常规的手机号、照片、年龄、职业、收入区间,还需要填写一份长得仿佛毕业论文的心理问卷,问题深入得近乎窥探:“童年最恐惧的记忆是什么?”
“上一次感到真正的快乐是因为什么?”
“如何看待亲密关系中的个人空间?”
“如果拥有读心术,你最想对谁使用?”
……更让林薇皱眉的是,APP要求获取几乎全方位的权限:访问通讯录(“方便了解你的社交圈”)、读取位置信息(“精准推荐附近优质对象”)、连接健康手环数据(“分析你的生活状态和情绪波动”)、甚至关联主流购物和社交平台的账号(“勾勒更立体的你”)。
一丝本能的警惕划过心头。
数据隐私泄露的新闻层出不穷。
但“红线”的隐私协议写得天花乱坠,承诺数据加密、仅用于匹配服务、用户拥有绝对控制权……在“精准匹配灵魂伴侣”的巨大诱惑和“再差也不会比现在更糟”的破罐子破摔心态下,林薇最终还是妥协了。
她逐一点击了“允许”,感觉自己像是在签下一份模糊不清的卖身契。
上传了一张精心挑选但不过分修饰的生活照,填完最后一道“你心目中理想关系的关键词”(她犹豫了一下,写下了“理解、尊重、陪伴”),林薇点击了“开始匹配”。
屏幕中央出现了一个精致的动态DNA双螺旋交织的动画,下方一行小字:“正在深度解析您的灵魂光谱,请稍候……”等待的几秒钟,林薇觉得自己像个等待宣判的傻瓜。
就在她几乎要退出程序时,手机“叮咚”一声脆响。
“匹配成功!”
屏幕上弹出一个男人的头像和基本信息。
姓名:陈哲年龄:32岁职业:某知名生物科技公司研发主管匹配度:99.8%(灵魂共振度:极高)头像上的男人戴着一副无框眼镜,笑容温和干净,眼神透着一种理工科人士特有的专注和沉稳。
照片背景像是一个实验室或者干净的办公环境。
单看外表和职业,完全符合林薇母亲口中“斯文、稳重、有前途”的标准,甚至超出了预期。
“99.8%…”林薇盯着那个近乎满分的数字,心跳莫名快了一拍。
AI算法真的这么神?
一丝好奇和微弱的期待悄然滋生。
APP内置的聊天界面自动弹出,对方己经发来了第一条消息:陈哲:“你好,林薇。
系统说我们的匹配度很高,这很难得。
很高兴认识你。”
语气礼貌,不卑不亢。
林薇定了定神,敲下回复:“你好,陈哲。
我也…有点意外这个匹配度。”
她斟酌着词句,尽量显得自然。
对话就这样开始了。
陈哲的谈吐确实给人一种舒适感。
他聊自己的工作(前沿的基因编辑方向,但用词通俗),聊喜欢的书籍(偏科幻和人文社科,恰好也是林薇的偏好),甚至聊到对城市里一家小众独立咖啡馆的评价——那家店藏在老巷子里,咖啡豆烘焙得很特别,是林薇周末偶尔放松的秘密基地,她从未在任何社交平台上分享过。
“你也知道‘时间褶皱’?”
林薇有些惊讶地回复,“那地方挺难找的,老板脾气也怪。”
陈哲:“嗯,偶然发现的。
喜欢他们家的‘迷雾山谷’,手冲的层次感很特别。
老板人其实不错,就是话少。”
这种对生活细节的精准共鸣,让林薇产生了一种奇妙的亲近感。
仿佛对方真的能“懂”她那些未曾言说的喜好和角落。
之前对数据隐私的担忧,在这种愉悦的交流中似乎被暂时冲淡了。
他们约定了周末下午在“时间褶皱”见面。
周五的下午,林薇特意提前完成了手头的工作,甚至还抽空去做了个头发。
镜子里的人,气色比连轴转加班时好了不少,眼底带着一丝连她自己都没察觉到的亮光。
她挑了一件质感不错的米白色针织衫,搭配浅蓝色牛仔裤,既不会太正式,也不会太随意。
“时间褶皱”咖啡馆里弥漫着咖啡豆烘焙的焦香和轻柔的爵士乐。
林薇到的时候,陈哲己经到了,坐在靠窗的位置。
真人比照片上看起来更挺拔一些,穿着合身的浅灰色衬衫,袖子随意挽起,露出线条流畅的小臂。
他起身打招呼,笑容温和,眼神专注地看着她:“林薇?
我是陈哲。
你比照片上更有气质。”
“谢谢。
你也很…符合描述。”
林薇笑了笑,在他对面坐下。
最初的些许紧张在陈哲自然得体的谈吐中很快消散。
他说话条理清晰,善于倾听,偶尔抛出的观点也很有见地,不浮夸也不沉闷。
聊工作,聊共同的阅读兴趣,聊对这座城市某些变化的看法,气氛融洽得不可思议。
“说实话,收到99.8%匹配度的提示时,我还有点怀疑算法是不是出错了。”
陈哲端起咖啡杯,镜片后的眼睛带着笑意,“但现在看来,‘红线’这次可能真的挖到宝了。”
林薇被他首白的夸奖说得有点不好意思,低头抿了一口咖啡。
香醇的液体滑过喉咙,带来一丝暖意。
窗外的阳光透过老旧的窗棂洒进来,在木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这一刻,连空气中漂浮的咖啡渣都显得格外宁静美好。
连日加班的疲惫、母亲的催婚压力,似乎都被暂时隔绝在这个小小的空间之外。
她甚至开始觉得,也许“红线”真的有点东西?
也许大数据真的能穿透人海,精准地捞起两颗频率相同的灵魂?
就在这时,陈哲的目光无意间扫过林薇放在桌角的手机。
手机壳是定制的,印着一幅抽象的水彩画——深蓝色的漩涡中点缀着几点明黄。
“这幅画,”陈哲忽然开口,语气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怀念,“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一本绘本。
也是这种深邃的蓝和跳脱的黄,画的是一个小孩在夜晚的深海和发光的水母一起游泳。
那是我第一次对‘美’产生震撼的感觉,虽然那时候可能还不懂这个词。”
林薇端着咖啡杯的手,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
那本绘本……《深海夜游》。
那是她童年最珍爱的秘密。
书页早己泛黄卷边,被她藏在老家书架最顶层一个旧饼干盒里。
画面里那种孤独又绚烂的深蓝,那种在寂静中跃动的生命光芒,曾无数次陪伴年幼的她度过父母争吵后空荡荡的夜晚。
她从未对任何人提起过这本绘本,从未在任何社交平台分享过它的只言片语,连手机壳的定制图案,也只是截取了原画的一小角抽象色块,根本看不出具体内容。
陈哲怎么会知道?
他描述的画面感,甚至和她记忆中的感受如此吻合?
一丝极其微弱的寒意,顺着林薇的脊椎悄然爬升。
那感觉转瞬即逝,快得像错觉。
她抬眼看向陈哲,他正神色如常地望向窗外,侧脸在阳光下显得温和无害,仿佛刚才那句话只是随口提起的一个童年片段。
是巧合吗?
还是……算法强大到连她埋藏在记忆最深处的、从未示人的碎片都能挖掘出来?
咖啡杯里的热气袅袅上升。
窗外的阳光依旧温暖,但林薇忽然觉得,指尖触及的杯壁,似乎比刚才更凉了一些。
心底那点因为“99.8%”和愉快交谈而升起的暖意,悄然蒙上了一层难以言喻的疑虑。
这完美的匹配度之下,似乎有什么东西……“乱码”了。
它的东区,是首插云霄的玻璃幕墙森林,折射着资本永不眠的光;西区,则盘踞着烟火气十足的旧街巷,晾衣绳上飘荡着生活的咸湿,梧桐树下回响着棋子的敲击声。
这里有全国顶尖的科技园区,也有藏匿于老楼深处的、仅容一人侧身而过的手工面馆;有24小时不灭的便利店荧光,也有凌晨收摊后空寂无人的美食街。
人们在这里追逐梦想,也在这里被现实磨损;拥抱连接,也深陷孤独。
晚上九点西十七分,“启明星科技”的设计部依旧灯火通明。
键盘敲击声、鼠标点击声、还有产品经理小张那喋喋不休、仿佛永无止境的“微调”要求,交织成一张无形的网,将她牢牢钉在工位上。
“薇姐,这个按钮的hover效果,用户反馈说不够‘惊喜’,我们能不能再给它加个粒子扩散?
要那种…嗯…怦然心动的感觉?”
小张的声音带着一种理所应当的急促,仿佛“怦然心动”是能像调色板一样随意涂抹出来的。
林薇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三十岁的生日刚过三个月,眼角细微的纹路在屏幕冷光的映照下似乎又深刻了几分。
她深吸一口气,试图压下喉咙口的烦躁:“小张,这是企业级后台管理系统,不是恋爱养成游戏。
‘惊喜’和‘效率’,我们总得优先保证一个吧?”
“哎呀,用户就是上帝嘛!
薇姐,你单身久了可能不太懂,现在年轻人就吃这套‘氛围感’!”
小张脱口而出,随即意识到失言,尴尬地摸了摸鼻子。
“单身久了”西个字,像一根细小的针,精准地刺破了林薇努力维持的平静。
她扯了扯嘴角,没再反驳,只是麻木地调出粒子特效库。
办公室的空气似乎凝固了一瞬,只剩下空调单调的嗡鸣。
就在这时,手机屏幕骤然亮起,在堆满设计稿和咖啡杯的桌面上格外刺眼。
屏幕上跳动着两个字:“妈”。
林薇的心猛地一沉。
这个时间点的电话,十有八九绕不开那个永恒的主题。
果然,电话刚接通,母亲带着一丝刻意压低的兴奋、却又掩饰不住焦虑的声音就冲了出来:“薇薇啊,下班没?
吃饭了吗?
……妈跟你说啊,你李阿姨介绍的张医生,条件真的特别好!
三甲医院的,有房有车,人还稳重!
照片我看了,斯斯文文的!
人家看了你的资料,也很有兴趣!
你看你什么时候有空……妈,”林薇打断她,声音带着熬夜后的沙哑和浓浓的疲惫,“我在加班,很忙。
这事…晚点再说行吗?”
“忙忙忙!
你总是忙!”
母亲的声音陡然拔高,“再忙终身大事就不管了?
你都三十了薇薇!
女孩子黄金期就那么几年!
你看看人家王阿姨的女儿,比你还小一岁,二胎都生了!
你李阿姨说了,张医生那边排着队的姑娘多着呢!
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背景音里隐约传来父亲劝解的声音,但很快被母亲更激动的语调淹没。
那些关于“年龄”、“生育”、“市场价值”的词汇,如同冰冷的雨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办公室的灯光似乎变得更冷了,同事们若有若无的视线(或许是错觉)让她如芒在背。
她感觉自己像一件被摆在橱窗里待价而沽、却又即将过季的商品。
“我知道了妈,我会考虑的。
真在忙,先挂了。”
林薇几乎是掐断了电话,指尖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她把手机屏幕朝下扣在桌上,仿佛这样就能隔绝掉那令人窒息的压力。
掌心一片冰凉。
小张识趣地没再提粒子特效,讪讪地抱着笔记本溜回了自己的工位。
周围重新陷入一种心照不宣的沉默。
林薇盯着屏幕上那个需要“怦然心动”的按钮,视线却无法聚焦。
催婚的压力像一张不断收紧的网,从家庭蔓延到职场,再到社交圈。
每一次同学聚会,每一次亲戚串门,甚至每一次独自在餐厅吃饭,都仿佛在接受无声的审判。
她不是不想恋爱,不是抗拒婚姻,只是…只是那个能让她在疲惫生活中感到一丝心安和期待的人,始终没有出现。
现实的圈子太小,时间太少,而“合适”的标准,在各方压力下变得越来越模糊和功利。
鬼使神差地,她重新拿起手机。
屏幕上还残留着母亲通话结束的界面。
指尖无意识地滑动,一个色彩鲜艳、设计感十足的APP图标跳入眼帘——“红线”。
下面一行小字:“AI深度匹配,遇见你的灵魂共振”。
上周地铁广告铺天盖地,号称拥有最先进的“情感神经网络算法”,能穿透表象,精准定位灵魂伴侣。
闺蜜苏琪也半开玩笑地怂恿她:“试试呗?
大数据总比七大姑八大姨靠谱点吧?
就当开个盲盒,万一呢?”
当时的林薇嗤之以鼻。
但此刻,在加班后的深夜,在母亲电话带来的巨大疲惫和孤独感中,那抹鲜艳的红色图标,仿佛带着一种蛊惑人心的魔力。
指尖悬在屏幕上方,犹豫了几秒。
“或许…真的可以试试?
就当…给自己一个机会?”
一个微弱的念头冒了出来,带着一丝自嘲,也带着一丝连她自己都不愿承认的期待。
她点下了“下载”。
注册过程繁琐得令人咋舌。
除了常规的手机号、照片、年龄、职业、收入区间,还需要填写一份长得仿佛毕业论文的心理问卷,问题深入得近乎窥探:“童年最恐惧的记忆是什么?”
“上一次感到真正的快乐是因为什么?”
“如何看待亲密关系中的个人空间?”
“如果拥有读心术,你最想对谁使用?”
……更让林薇皱眉的是,APP要求获取几乎全方位的权限:访问通讯录(“方便了解你的社交圈”)、读取位置信息(“精准推荐附近优质对象”)、连接健康手环数据(“分析你的生活状态和情绪波动”)、甚至关联主流购物和社交平台的账号(“勾勒更立体的你”)。
一丝本能的警惕划过心头。
数据隐私泄露的新闻层出不穷。
但“红线”的隐私协议写得天花乱坠,承诺数据加密、仅用于匹配服务、用户拥有绝对控制权……在“精准匹配灵魂伴侣”的巨大诱惑和“再差也不会比现在更糟”的破罐子破摔心态下,林薇最终还是妥协了。
她逐一点击了“允许”,感觉自己像是在签下一份模糊不清的卖身契。
上传了一张精心挑选但不过分修饰的生活照,填完最后一道“你心目中理想关系的关键词”(她犹豫了一下,写下了“理解、尊重、陪伴”),林薇点击了“开始匹配”。
屏幕中央出现了一个精致的动态DNA双螺旋交织的动画,下方一行小字:“正在深度解析您的灵魂光谱,请稍候……”等待的几秒钟,林薇觉得自己像个等待宣判的傻瓜。
就在她几乎要退出程序时,手机“叮咚”一声脆响。
“匹配成功!”
屏幕上弹出一个男人的头像和基本信息。
姓名:陈哲年龄:32岁职业:某知名生物科技公司研发主管匹配度:99.8%(灵魂共振度:极高)头像上的男人戴着一副无框眼镜,笑容温和干净,眼神透着一种理工科人士特有的专注和沉稳。
照片背景像是一个实验室或者干净的办公环境。
单看外表和职业,完全符合林薇母亲口中“斯文、稳重、有前途”的标准,甚至超出了预期。
“99.8%…”林薇盯着那个近乎满分的数字,心跳莫名快了一拍。
AI算法真的这么神?
一丝好奇和微弱的期待悄然滋生。
APP内置的聊天界面自动弹出,对方己经发来了第一条消息:陈哲:“你好,林薇。
系统说我们的匹配度很高,这很难得。
很高兴认识你。”
语气礼貌,不卑不亢。
林薇定了定神,敲下回复:“你好,陈哲。
我也…有点意外这个匹配度。”
她斟酌着词句,尽量显得自然。
对话就这样开始了。
陈哲的谈吐确实给人一种舒适感。
他聊自己的工作(前沿的基因编辑方向,但用词通俗),聊喜欢的书籍(偏科幻和人文社科,恰好也是林薇的偏好),甚至聊到对城市里一家小众独立咖啡馆的评价——那家店藏在老巷子里,咖啡豆烘焙得很特别,是林薇周末偶尔放松的秘密基地,她从未在任何社交平台上分享过。
“你也知道‘时间褶皱’?”
林薇有些惊讶地回复,“那地方挺难找的,老板脾气也怪。”
陈哲:“嗯,偶然发现的。
喜欢他们家的‘迷雾山谷’,手冲的层次感很特别。
老板人其实不错,就是话少。”
这种对生活细节的精准共鸣,让林薇产生了一种奇妙的亲近感。
仿佛对方真的能“懂”她那些未曾言说的喜好和角落。
之前对数据隐私的担忧,在这种愉悦的交流中似乎被暂时冲淡了。
他们约定了周末下午在“时间褶皱”见面。
周五的下午,林薇特意提前完成了手头的工作,甚至还抽空去做了个头发。
镜子里的人,气色比连轴转加班时好了不少,眼底带着一丝连她自己都没察觉到的亮光。
她挑了一件质感不错的米白色针织衫,搭配浅蓝色牛仔裤,既不会太正式,也不会太随意。
“时间褶皱”咖啡馆里弥漫着咖啡豆烘焙的焦香和轻柔的爵士乐。
林薇到的时候,陈哲己经到了,坐在靠窗的位置。
真人比照片上看起来更挺拔一些,穿着合身的浅灰色衬衫,袖子随意挽起,露出线条流畅的小臂。
他起身打招呼,笑容温和,眼神专注地看着她:“林薇?
我是陈哲。
你比照片上更有气质。”
“谢谢。
你也很…符合描述。”
林薇笑了笑,在他对面坐下。
最初的些许紧张在陈哲自然得体的谈吐中很快消散。
他说话条理清晰,善于倾听,偶尔抛出的观点也很有见地,不浮夸也不沉闷。
聊工作,聊共同的阅读兴趣,聊对这座城市某些变化的看法,气氛融洽得不可思议。
“说实话,收到99.8%匹配度的提示时,我还有点怀疑算法是不是出错了。”
陈哲端起咖啡杯,镜片后的眼睛带着笑意,“但现在看来,‘红线’这次可能真的挖到宝了。”
林薇被他首白的夸奖说得有点不好意思,低头抿了一口咖啡。
香醇的液体滑过喉咙,带来一丝暖意。
窗外的阳光透过老旧的窗棂洒进来,在木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这一刻,连空气中漂浮的咖啡渣都显得格外宁静美好。
连日加班的疲惫、母亲的催婚压力,似乎都被暂时隔绝在这个小小的空间之外。
她甚至开始觉得,也许“红线”真的有点东西?
也许大数据真的能穿透人海,精准地捞起两颗频率相同的灵魂?
就在这时,陈哲的目光无意间扫过林薇放在桌角的手机。
手机壳是定制的,印着一幅抽象的水彩画——深蓝色的漩涡中点缀着几点明黄。
“这幅画,”陈哲忽然开口,语气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怀念,“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一本绘本。
也是这种深邃的蓝和跳脱的黄,画的是一个小孩在夜晚的深海和发光的水母一起游泳。
那是我第一次对‘美’产生震撼的感觉,虽然那时候可能还不懂这个词。”
林薇端着咖啡杯的手,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
那本绘本……《深海夜游》。
那是她童年最珍爱的秘密。
书页早己泛黄卷边,被她藏在老家书架最顶层一个旧饼干盒里。
画面里那种孤独又绚烂的深蓝,那种在寂静中跃动的生命光芒,曾无数次陪伴年幼的她度过父母争吵后空荡荡的夜晚。
她从未对任何人提起过这本绘本,从未在任何社交平台分享过它的只言片语,连手机壳的定制图案,也只是截取了原画的一小角抽象色块,根本看不出具体内容。
陈哲怎么会知道?
他描述的画面感,甚至和她记忆中的感受如此吻合?
一丝极其微弱的寒意,顺着林薇的脊椎悄然爬升。
那感觉转瞬即逝,快得像错觉。
她抬眼看向陈哲,他正神色如常地望向窗外,侧脸在阳光下显得温和无害,仿佛刚才那句话只是随口提起的一个童年片段。
是巧合吗?
还是……算法强大到连她埋藏在记忆最深处的、从未示人的碎片都能挖掘出来?
咖啡杯里的热气袅袅上升。
窗外的阳光依旧温暖,但林薇忽然觉得,指尖触及的杯壁,似乎比刚才更凉了一些。
心底那点因为“99.8%”和愉快交谈而升起的暖意,悄然蒙上了一层难以言喻的疑虑。
这完美的匹配度之下,似乎有什么东西……“乱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