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穹铁骑:轩辕觉醒凌锋雷刚免费小说全集_免费小说在哪看星穹铁骑:轩辕觉醒(凌锋雷刚)
时间: 2025-09-16 05:36:10
引擎的轰鸣,终于从濒死的咆哮,降低为沉重而疲惫的喘息。
“昆仑号”巨大的身躯,如同搁浅在死亡沙滩上的巨鲸,静静地悬浮在一块相对平坦、首径数十公里的巨大陨石“平台”上方。
幽蓝色的恒星光芒冰冷地洒在它遍布伤痕的装甲上,那些被虫族撕咬的破口、被陨石撞击的凹痕、被空间风暴撕裂的创面,在蓝光下显得格外狰狞刺目,无声地诉说着不久前那场几乎毁灭的灾难。
舰内,死寂取代了警报的喧嚣,却比任何噪音都更令人窒息。
汗水和污垢混合在一起,在脸上留下道道痕迹。
他机械地用一块沾满油污的布擦拭着手中那根弯曲变形的合金管——这简陋的武器,不久前还沾染着虫族恶臭的体液。
空气中弥漫的味道复杂而压抑:消毒水刺鼻的气味、金属烧灼的焦糊味、尚未散尽的淡淡血腥味,以及一种…深入骨髓的绝望气息。
通道里,幸存的舰员如同行尸走肉。
有的瘫坐在角落,眼神空洞地望着天花板;有的在医护兵的帮助下,默默包扎着伤口,压抑的呻吟偶尔泄露出来;更多的人,则是在军官的低声命令下,麻木地清理着通道里的碎片、修补着较小的破口,或是收敛同伴冰冷的遗体。
沉默,是此刻的主旋律。
每一次看到被白布覆盖的担架从身边经过,凌锋的心脏都像是被无形的手攥紧。
损失报告,如同冰冷的雪片,无声地在舰桥汇总,最终凝结成一份沉甸甸的、令人窒息的数字。
“……初步统计,舰员存活率…不足百分之西十。”
副官的声音干涩沙哑,每一个字都重若千钧,“动力系统严重受损,主引擎仅剩左舷三号机组可维持最低功率运转,修复需要大量稀有金属和能源。
护盾发生器核心超载烧毁,完全修复可能性…极低。
武器系统,近防炮损失超过六成,主炮能量导管熔断……后勤物资,食品合成单元部分损毁,氧气循环系统效率降低,医疗物资…告罄。”
每一个冰冷的数字背后,都是一条条曾经鲜活的生命,是“轩辕舰队”最后的元气,是人类文明火种被残酷掐灭的部分。
舰桥主屏幕切换为外部广角视图。
视野之内,只有冰冷的、形态各异的巨大陨石,在幽蓝星光下如同沉默的墓碑,静静漂浮。
远方,是那片扭曲的、散发着不祥紫红色光芒的星云,如同择人而噬的巨兽之口。
没有任何来自友舰的信号,没有任何熟悉的星图坐标。
“我们…是最后的了吗?”
一个年轻的通讯兵带着哭腔,低声问道。
没有人回答。
代理舰长林薇站在指挥席前,背对着众人,身影在幽蓝的星光映衬下显得有些单薄。
她沉默了很久,久到空气都仿佛凝固。
然后,她缓缓转过身。
她的脸色依旧苍白,眼中有深深的疲惫和难以掩饰的悲痛,但那双眸子深处,却重新燃起了一簇微弱却无比坚定的火焰。
“不。”
她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穿透了舰桥的死寂,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只要‘昆仑号’还在,只要我们还活着,人类文明的火种,就没有熄灭!”
她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每一张或绝望、或麻木、或带着一丝期盼的脸。
“哀悼逝者,铭记牺牲,这是我们必须做的。
但沉浸在绝望中,只会让我们成为下一批墓碑上的名字!”
她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钢铁般的意志,“我们失去了舰队,迷失了方向,但我们还拥有这艘船,拥有彼此,拥有活下去的意志!
这里,这片陨石带,就是我们暂时的锚地!”
她指向舷窗外那块巨大的陨石平台。
“我命令:启动‘方舟’计划!
以‘昆仑号’为核心,依托这块陨石平台,建立临时生存基地!
代号——” 林薇的目光投向远方那颗幽蓝的恒星,仿佛穿透了冰冷的虚空,看到了记忆深处那座古老而坚韧的城市,“——‘新长安’!”
“新长安”!
这三个字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死寂的舰桥里激起了微弱的涟漪。
麻木的眼神中,似乎有了一点微弱的光。
“新长安…长安…” 有人低声重复着,声音里带着一丝遥远的怀念和莫名的力量。
“没错!”
林薇的声音斩钉截铁,“长安,曾历经战火,却总能浴火重生!
今天,我们在这片破碎的星尘之中,也要建立起属于我们的‘新长安’!
它将是我们的堡垒,我们的家园,我们休养生息、寻找归途的起点!
这不是奢望,而是生存下去的唯一道路!”
“所有部门听令!”
林薇的声音恢复了指挥官的干练和威严,一连串命令清晰下达:“工程部!
优先修复生命维持系统和基础能源供应!
利用‘昆仑号’的工程单元,在陨石平台建立临时生态穹顶和基础居住区!”
“资源回收队!
立即组织人手,利用工程机甲,采集陨石带中可用的金属、冰矿和稀有元素!
每一克资源都关乎生死!”
“医疗组!
整合剩余医疗资源,建立战地医院!
优先救治重伤员!”
“防卫部!
雷刚队长!”
“在!”
雷刚的声音通过通讯器传来,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铿锵。
“立即整合所有可用的机甲、陆战队和武装人员,建立环形防御阵地!
修复一切可用近防武器!
警惕虫族或其他未知威胁再次靠近!
我们的安全,就交给你们了!”
“是!
人在阵地在!”
雷刚的回答没有丝毫犹豫。
“其他所有人,各司其职!
清理舰内,统计物资,安抚伤员!
为了‘新长安’,为了活下去,行动!”
林薇的命令如同强心针,驱散了部分绝望的阴霾。
舰桥内,麻木的脸上开始有了动作,眼神中的绝望渐渐被一种沉重的、破釜沉舟的求生欲所取代。
“新长安”计划,启动了。
接下来的日子,“昆仑号”和它下方的陨石平台,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喧嚣的工地。
工程机甲如同钢铁蚂蚁,在陨石表面忙碌。
巨大的机械臂切割着岩石,铺设着合金骨架。
临时生态穹顶的框架一点点搭建起来,透明的特种材料在幽蓝星光下反射着微弱的光芒。
从“昆仑号”延伸出的粗大管道,将空气、水和微弱的电力输送到这个正在诞生的“孤岛”上。
舰内,清理工作日夜不停。
破损的舱室被封闭隔离,尚能使用的区域被重新规划。
临时居住舱在空旷的货舱内搭建起来,虽然拥挤简陋,但至少提供了一个遮风挡雨(或者说隔绝真空)的角落。
医疗区里,消毒水的味道更加浓重,疲惫的医护兵穿梭在简易病床间。
食物配给被严格限制,合成食物的味道如同嚼蜡,但没人抱怨。
凌锋作为机械维护兵,被编入了资源回收队。
他穿着笨重的工程外骨骼,操控着机械臂,在冰冷死寂的陨石带中小心翼翼地采集着矿石样本。
每一次出舱作业,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失压、陨石撞击、未知的宇宙射线。
看着舷窗外无边无际的黑暗和冰冷漂浮的巨石,他更能体会到“孤岛”这个词的含义。
他们就像被遗忘在宇宙角落的尘埃,渺小而脆弱。
一天,凌锋正在“昆仑号”下层一个相对完好的备用能源舱内,检修一组受损的反物质约束单元。
这里远离了“新长安”工地的喧嚣,只有设备低沉的嗡鸣。
他拆开厚重的防护外壳,露出内部精密而复杂的能量导管和磁场发生器。
突然,他手腕上那个用于检测基础辐射和能量波动的便携式腕表(替代了之前头盔内的简易装置),发出一阵极其微弱、几乎被设备噪音掩盖的“滴滴”声。
凌锋动作一顿,疑惑地抬起手腕。
表盘上,代表“未知微弱能量波动”的指示条,正在极其缓慢、但异常稳定地向上跳动,指向一个他从未见过的微弱刻度。
而波动的源头方向…似乎就在他正在检修的设备…更深处?
他皱了皱眉,放下工具,拿起一个更精密的能量探测器,小心翼翼地探入设备内部复杂的管线深处。
探测器屏幕上的读数波动更加明显了,虽然依旧微弱,但指向性非常明确——并非来自他正在检修的反物质单元,而是来自能源舱更深处的某个…结构缝隙?
凌锋的心跳莫名地加快了一些。
他想起了之前两次头盔内的异常闪烁。
是设备故障?
还是…某种残留的空间辐射?
亦或是…他下意识地贴近那处冰冷的金属舱壁,仿佛想听清什么。
西周只有设备单调的嗡鸣。
他摇了摇头,暂时将这个奇怪的发现记录在工作日志上,标记为“待观察”。
眼下,修复能源供应,确保“新长安”能亮起第一盏灯,才是重中之重。
几天后。
当第一缕人造的、温暖的白光在“新长安”临时生态穹顶的中心广场上亮起时,整个基地都陷入了短暂的寂静。
那光芒并不强烈,甚至有些摇曳,远不如地球上的万家灯火。
但在经历了漫长的黑暗、绝望和冰冷的幽蓝星光后,这一点点人造的、属于人类的光明,却仿佛拥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
疲惫不堪的工程兵停下了手中的活计,满脸油污的机械师抬起了头,正在分发合成食物的后勤人员忘记了动作,病床上缠着绷带的伤员挣扎着望向光源…所有人都怔怔地看着那盏悬挂在简陋合金支架上的孤灯。
灯光下,林薇舰长站了出来。
她的身影在光芒中显得有些朦胧,但声音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基地,通过扩音器也传到了“昆仑号”的每一个角落。
“看,” 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却又无比坚定,“这就是‘新长安’!
这就是我们的光!
它或许微弱,但它是我们亲手点燃的!
它证明我们还活着,我们还在抗争,我们还没有放弃!”
她环视着下方一张张被灯光照亮、写满疲惫却隐隐燃起希望的脸。
“前路依然凶险,黑暗依旧无边。
我们失去了太多,我们依旧孤独地漂流在这片未知的星海。
但是——” 林薇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穿透星宇的力量,“只要这盏灯还亮着,只要‘新长安’还屹立在这片星尘之中,人类文明的火种,就永不熄灭!
我们终将找到回家的路!
或者,将这里,建成我们新的家园!”
“为了新长安!
为了活下去!”
不知是谁,带着哭腔喊出了第一声。
“为了新长安!
为了活下去!”
零星的呼喊响起。
很快,这呼喊汇聚成一片低沉却蕴含着巨大力量的声浪,在冰冷的陨石平台上,在伤痕累累的“昆仑号”舰体内,回荡,升腾!
“为了新长安!”
“为了活下去!”
凌锋站在能源舱的入口,远远望着穹顶下那片微弱却温暖的光明,听着那汇聚起来的、充满求生意志的呼喊。
他胸中那股压抑许久的沉重,似乎被这声浪冲开了一丝缝隙。
他握紧了拳头,手腕上的能量探测器,那代表未知波动的微弱指示,似乎也在灯光的映照下,极其隐晦地、又闪烁了一下。
星尘中的孤岛,“新长安”,在这一刻,终于艰难地扎下了第一根锚桩。
光明己现,但深空的寒风,依旧凛冽刺骨。
希望与危机,如同光与影,在这座孤岛之上,悄然交织。
“昆仑号”巨大的身躯,如同搁浅在死亡沙滩上的巨鲸,静静地悬浮在一块相对平坦、首径数十公里的巨大陨石“平台”上方。
幽蓝色的恒星光芒冰冷地洒在它遍布伤痕的装甲上,那些被虫族撕咬的破口、被陨石撞击的凹痕、被空间风暴撕裂的创面,在蓝光下显得格外狰狞刺目,无声地诉说着不久前那场几乎毁灭的灾难。
舰内,死寂取代了警报的喧嚣,却比任何噪音都更令人窒息。
汗水和污垢混合在一起,在脸上留下道道痕迹。
他机械地用一块沾满油污的布擦拭着手中那根弯曲变形的合金管——这简陋的武器,不久前还沾染着虫族恶臭的体液。
空气中弥漫的味道复杂而压抑:消毒水刺鼻的气味、金属烧灼的焦糊味、尚未散尽的淡淡血腥味,以及一种…深入骨髓的绝望气息。
通道里,幸存的舰员如同行尸走肉。
有的瘫坐在角落,眼神空洞地望着天花板;有的在医护兵的帮助下,默默包扎着伤口,压抑的呻吟偶尔泄露出来;更多的人,则是在军官的低声命令下,麻木地清理着通道里的碎片、修补着较小的破口,或是收敛同伴冰冷的遗体。
沉默,是此刻的主旋律。
每一次看到被白布覆盖的担架从身边经过,凌锋的心脏都像是被无形的手攥紧。
损失报告,如同冰冷的雪片,无声地在舰桥汇总,最终凝结成一份沉甸甸的、令人窒息的数字。
“……初步统计,舰员存活率…不足百分之西十。”
副官的声音干涩沙哑,每一个字都重若千钧,“动力系统严重受损,主引擎仅剩左舷三号机组可维持最低功率运转,修复需要大量稀有金属和能源。
护盾发生器核心超载烧毁,完全修复可能性…极低。
武器系统,近防炮损失超过六成,主炮能量导管熔断……后勤物资,食品合成单元部分损毁,氧气循环系统效率降低,医疗物资…告罄。”
每一个冰冷的数字背后,都是一条条曾经鲜活的生命,是“轩辕舰队”最后的元气,是人类文明火种被残酷掐灭的部分。
舰桥主屏幕切换为外部广角视图。
视野之内,只有冰冷的、形态各异的巨大陨石,在幽蓝星光下如同沉默的墓碑,静静漂浮。
远方,是那片扭曲的、散发着不祥紫红色光芒的星云,如同择人而噬的巨兽之口。
没有任何来自友舰的信号,没有任何熟悉的星图坐标。
“我们…是最后的了吗?”
一个年轻的通讯兵带着哭腔,低声问道。
没有人回答。
代理舰长林薇站在指挥席前,背对着众人,身影在幽蓝的星光映衬下显得有些单薄。
她沉默了很久,久到空气都仿佛凝固。
然后,她缓缓转过身。
她的脸色依旧苍白,眼中有深深的疲惫和难以掩饰的悲痛,但那双眸子深处,却重新燃起了一簇微弱却无比坚定的火焰。
“不。”
她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穿透了舰桥的死寂,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只要‘昆仑号’还在,只要我们还活着,人类文明的火种,就没有熄灭!”
她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每一张或绝望、或麻木、或带着一丝期盼的脸。
“哀悼逝者,铭记牺牲,这是我们必须做的。
但沉浸在绝望中,只会让我们成为下一批墓碑上的名字!”
她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钢铁般的意志,“我们失去了舰队,迷失了方向,但我们还拥有这艘船,拥有彼此,拥有活下去的意志!
这里,这片陨石带,就是我们暂时的锚地!”
她指向舷窗外那块巨大的陨石平台。
“我命令:启动‘方舟’计划!
以‘昆仑号’为核心,依托这块陨石平台,建立临时生存基地!
代号——” 林薇的目光投向远方那颗幽蓝的恒星,仿佛穿透了冰冷的虚空,看到了记忆深处那座古老而坚韧的城市,“——‘新长安’!”
“新长安”!
这三个字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死寂的舰桥里激起了微弱的涟漪。
麻木的眼神中,似乎有了一点微弱的光。
“新长安…长安…” 有人低声重复着,声音里带着一丝遥远的怀念和莫名的力量。
“没错!”
林薇的声音斩钉截铁,“长安,曾历经战火,却总能浴火重生!
今天,我们在这片破碎的星尘之中,也要建立起属于我们的‘新长安’!
它将是我们的堡垒,我们的家园,我们休养生息、寻找归途的起点!
这不是奢望,而是生存下去的唯一道路!”
“所有部门听令!”
林薇的声音恢复了指挥官的干练和威严,一连串命令清晰下达:“工程部!
优先修复生命维持系统和基础能源供应!
利用‘昆仑号’的工程单元,在陨石平台建立临时生态穹顶和基础居住区!”
“资源回收队!
立即组织人手,利用工程机甲,采集陨石带中可用的金属、冰矿和稀有元素!
每一克资源都关乎生死!”
“医疗组!
整合剩余医疗资源,建立战地医院!
优先救治重伤员!”
“防卫部!
雷刚队长!”
“在!”
雷刚的声音通过通讯器传来,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铿锵。
“立即整合所有可用的机甲、陆战队和武装人员,建立环形防御阵地!
修复一切可用近防武器!
警惕虫族或其他未知威胁再次靠近!
我们的安全,就交给你们了!”
“是!
人在阵地在!”
雷刚的回答没有丝毫犹豫。
“其他所有人,各司其职!
清理舰内,统计物资,安抚伤员!
为了‘新长安’,为了活下去,行动!”
林薇的命令如同强心针,驱散了部分绝望的阴霾。
舰桥内,麻木的脸上开始有了动作,眼神中的绝望渐渐被一种沉重的、破釜沉舟的求生欲所取代。
“新长安”计划,启动了。
接下来的日子,“昆仑号”和它下方的陨石平台,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喧嚣的工地。
工程机甲如同钢铁蚂蚁,在陨石表面忙碌。
巨大的机械臂切割着岩石,铺设着合金骨架。
临时生态穹顶的框架一点点搭建起来,透明的特种材料在幽蓝星光下反射着微弱的光芒。
从“昆仑号”延伸出的粗大管道,将空气、水和微弱的电力输送到这个正在诞生的“孤岛”上。
舰内,清理工作日夜不停。
破损的舱室被封闭隔离,尚能使用的区域被重新规划。
临时居住舱在空旷的货舱内搭建起来,虽然拥挤简陋,但至少提供了一个遮风挡雨(或者说隔绝真空)的角落。
医疗区里,消毒水的味道更加浓重,疲惫的医护兵穿梭在简易病床间。
食物配给被严格限制,合成食物的味道如同嚼蜡,但没人抱怨。
凌锋作为机械维护兵,被编入了资源回收队。
他穿着笨重的工程外骨骼,操控着机械臂,在冰冷死寂的陨石带中小心翼翼地采集着矿石样本。
每一次出舱作业,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失压、陨石撞击、未知的宇宙射线。
看着舷窗外无边无际的黑暗和冰冷漂浮的巨石,他更能体会到“孤岛”这个词的含义。
他们就像被遗忘在宇宙角落的尘埃,渺小而脆弱。
一天,凌锋正在“昆仑号”下层一个相对完好的备用能源舱内,检修一组受损的反物质约束单元。
这里远离了“新长安”工地的喧嚣,只有设备低沉的嗡鸣。
他拆开厚重的防护外壳,露出内部精密而复杂的能量导管和磁场发生器。
突然,他手腕上那个用于检测基础辐射和能量波动的便携式腕表(替代了之前头盔内的简易装置),发出一阵极其微弱、几乎被设备噪音掩盖的“滴滴”声。
凌锋动作一顿,疑惑地抬起手腕。
表盘上,代表“未知微弱能量波动”的指示条,正在极其缓慢、但异常稳定地向上跳动,指向一个他从未见过的微弱刻度。
而波动的源头方向…似乎就在他正在检修的设备…更深处?
他皱了皱眉,放下工具,拿起一个更精密的能量探测器,小心翼翼地探入设备内部复杂的管线深处。
探测器屏幕上的读数波动更加明显了,虽然依旧微弱,但指向性非常明确——并非来自他正在检修的反物质单元,而是来自能源舱更深处的某个…结构缝隙?
凌锋的心跳莫名地加快了一些。
他想起了之前两次头盔内的异常闪烁。
是设备故障?
还是…某种残留的空间辐射?
亦或是…他下意识地贴近那处冰冷的金属舱壁,仿佛想听清什么。
西周只有设备单调的嗡鸣。
他摇了摇头,暂时将这个奇怪的发现记录在工作日志上,标记为“待观察”。
眼下,修复能源供应,确保“新长安”能亮起第一盏灯,才是重中之重。
几天后。
当第一缕人造的、温暖的白光在“新长安”临时生态穹顶的中心广场上亮起时,整个基地都陷入了短暂的寂静。
那光芒并不强烈,甚至有些摇曳,远不如地球上的万家灯火。
但在经历了漫长的黑暗、绝望和冰冷的幽蓝星光后,这一点点人造的、属于人类的光明,却仿佛拥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
疲惫不堪的工程兵停下了手中的活计,满脸油污的机械师抬起了头,正在分发合成食物的后勤人员忘记了动作,病床上缠着绷带的伤员挣扎着望向光源…所有人都怔怔地看着那盏悬挂在简陋合金支架上的孤灯。
灯光下,林薇舰长站了出来。
她的身影在光芒中显得有些朦胧,但声音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基地,通过扩音器也传到了“昆仑号”的每一个角落。
“看,” 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却又无比坚定,“这就是‘新长安’!
这就是我们的光!
它或许微弱,但它是我们亲手点燃的!
它证明我们还活着,我们还在抗争,我们还没有放弃!”
她环视着下方一张张被灯光照亮、写满疲惫却隐隐燃起希望的脸。
“前路依然凶险,黑暗依旧无边。
我们失去了太多,我们依旧孤独地漂流在这片未知的星海。
但是——” 林薇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穿透星宇的力量,“只要这盏灯还亮着,只要‘新长安’还屹立在这片星尘之中,人类文明的火种,就永不熄灭!
我们终将找到回家的路!
或者,将这里,建成我们新的家园!”
“为了新长安!
为了活下去!”
不知是谁,带着哭腔喊出了第一声。
“为了新长安!
为了活下去!”
零星的呼喊响起。
很快,这呼喊汇聚成一片低沉却蕴含着巨大力量的声浪,在冰冷的陨石平台上,在伤痕累累的“昆仑号”舰体内,回荡,升腾!
“为了新长安!”
“为了活下去!”
凌锋站在能源舱的入口,远远望着穹顶下那片微弱却温暖的光明,听着那汇聚起来的、充满求生意志的呼喊。
他胸中那股压抑许久的沉重,似乎被这声浪冲开了一丝缝隙。
他握紧了拳头,手腕上的能量探测器,那代表未知波动的微弱指示,似乎也在灯光的映照下,极其隐晦地、又闪烁了一下。
星尘中的孤岛,“新长安”,在这一刻,终于艰难地扎下了第一根锚桩。
光明己现,但深空的寒风,依旧凛冽刺骨。
希望与危机,如同光与影,在这座孤岛之上,悄然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