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阅读网

雪落旧巷无归人沈知意顾砚之免费小说_完本免费小说雪落旧巷无归人沈知意顾砚之

时间: 2025-09-16 05:45:24 

第一章 巷口槐,少年约民国二十一年的冬天,雪下得格外早。

苏州平江路的青石板路被雪盖得严严实实,踩上去咯吱作响。沈知意裹紧了身上的浅灰棉袄,手里提着食盒,快步穿过巷口那棵老槐树。槐树光秃秃的枝桠上积着雪,像缀了满枝的碎玉,她抬头望了一眼,嘴角忍不住弯了弯——今天是顾砚之回来的日子。

顾砚之是巷尾顾记书局的小老板,也是沈知意心里藏了五年的人。五年前,他说要去南京读书,临走前在这槐树下跟她约定,等他回来,就教她写最好看的小楷,还带她去秦淮河看灯。这五年里,他每月都给她寄信,字里行间满是南京的趣事,也写着“知意,等我”。“知意!”熟悉的声音从巷口传来,沈知意猛地回头,就看见顾砚之站在雪地里。他穿着藏青色的学生装,身姿挺拔,脸上带着笑,比信里的照片更俊朗些。食盒从手里滑落,里面的桂花糕撒了一地,她却顾不上,快步跑过去,停在他面前,鼻尖冻得通红:“顾大哥,你回来了。”顾砚之弯腰,捡起一块没沾雪的桂花糕,递给她:“怎么还跟小时候一样,毛手毛脚的。

”他的指尖碰到她的手,带着一丝凉意,却让沈知意的脸瞬间烧了起来。那之后,顾记书局重新开了张。沈知意每天都会去帮忙,整理书籍,招呼客人,偶尔坐在窗边,看顾砚之在柜台后写字。他写小楷时格外认真,眉头微蹙,笔尖在宣纸上划过,留下娟秀有力的字迹。有时他会停下笔,给她讲南京的夫子庙,讲秦淮河的画舫,讲他在学校里的见闻,她听得入神,总觉得这样的日子能一直过下去。除夕那天,巷子里张灯结彩。顾砚之关了书局的门,拉着沈知意去逛庙会。街上人来人往,灯笼映着雪,格外热闹。他给她买了糖画,是一只兔子,她舍不得吃,捧在手里。走到河边时,他突然停下脚步,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盒子,打开,里面是一支银簪,簪头刻着一朵小小的梅花。“知意,”他的声音有些紧张,“我下个月要去上海,那边有个书局的工作,我想带你一起去。”沈知意愣住了,手里的糖画差点掉在地上。

她看着他眼里的期待,用力点头:“好,我跟你去。”那晚的雪下得很大,他送她回家,在巷口的槐树下,他轻轻抱了她一下,声音温柔:“知意,等我们到了上海,就定亲。

雪落旧巷无归人沈知意顾砚之免费小说_完本免费小说雪落旧巷无归人沈知意顾砚之

”她靠在他怀里,听着他的心跳,觉得整个冬天都暖了起来。她以为,他们的未来会像这雪后的晴天,一片光明。第二章 沪上雨,音讯断民国二十二年的春天,沈知意跟着顾砚之去了上海。上海比苏州热闹得多,高楼林立,车水马龙。

顾砚之在法租界的一家书局工作,薪水不低,他们租了一间小公寓,在弄堂深处,推开窗就能看到一棵梧桐树。沈知意每天在家洗衣做饭,等顾砚之回来,偶尔也会去书局帮忙,日子平淡却温馨。顾砚之很努力,经常加班到很晚。

有时他会带回来一些进步书籍,躲在房间里看,不许她碰。她问他是什么书,他只说:“是一些关于国家大事的书,你女孩子家,不用懂这些。”她虽然好奇,却也听话,从不追问。夏天的时候,上海下了一场大雨,连续下了好几天。顾砚之那天没有去上班,在家待了一天,神色有些凝重。晚上,他突然对她说:“知意,我可能要出趟远门,去北方,书局的工作需要。”沈知意心里一紧:“要去多久?”“不知道,”他摸了摸她的头,眼神复杂,“可能要几个月,也可能更久。你在家好好照顾自己,等我回来。

”她想跟他一起去,却被他拒绝了:“北方太乱,你去了我不放心。等我稳定下来,就接你过去。”第二天一早,顾砚之就走了。他没带多少行李,只带了几件换洗衣物和那些进步书籍。他走的时候,雨还没停,他站在弄堂口,回头对她笑:“知意,等我。”那是她最后一次见他笑。顾砚之走后,起初还会给她寄信,说他在北方一切都好,让她放心。可过了三个月,信突然断了。她去书局问,同事说顾砚之早就辞了职,根本不是去北方出差。她慌了,到处打听他的消息,却一无所获。

她拿着他寄来的最后一封信,坐在公寓里哭了很久。信上最后一句是:“知意,若我许久不回,你便忘了我,找个好人家嫁了吧。”她那时不明白,为什么他会说这样的话,现在才知道,他或许早就预料到了什么。秋天的时候,弄堂里来了几个穿黑衣服的人,四处打听顾砚之的下落。沈知意吓得躲在房间里,不敢出声。后来她才从邻居口中得知,顾砚之是共产党,在北方从事革命活动,现在被国民党通缉了。她的心像被刀割一样疼。

她想起他带回家的进步书籍,想起他凝重的神色,想起他说的“国家大事”,原来他一直在做这么危险的事。她不怪他隐瞒,只担心他的安全。她开始四处寻找他的消息,去报社登寻人启事,去火车站打听,甚至去了北方,可都没有任何线索。

她带的钱很快花光了,只能回到上海,继续住在那间小公寓里,等着他回来。冬天又到了,上海下了雪,比苏州的雪更大。她站在窗前,看着窗外的梧桐树,想起去年在苏州巷口的槐树下,他抱她的场景,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她不知道他在哪里,不知道他是否还活着,只知道自己不能放弃,要等他回来。第三章 金陵月,故人影民国二十四年,沈知意离开了上海,去了南京。她听说南京有很多进步学生,或许能找到顾砚之的消息。她在南京夫子庙附近租了一间小房子,找了一份在布庄做店员的工作,一边工作,一边打听顾砚之的下落。南京比上海更压抑,街上到处都是国民党的士兵,检查得很严。她不敢轻易打听共产党的消息,只能偷偷问一些学生模样的人,可都没有结果。元宵节那天,夫子庙很热闹,到处都是灯笼。

她想起顾砚之曾说要带她来秦淮河看灯,便独自去了秦淮河。河面上漂着很多荷花灯,灯光映在水里,格外好看。她站在河边,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心里一阵失落。“知意?

”熟悉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沈知意猛地回头,看到一个穿着军装的男人站在不远处。

他穿着深灰色的军装,身姿挺拔,脸上带着一丝惊讶,正是顾砚之。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快步跑过去,停在他面前,眼泪瞬间掉了下来:“顾大哥,真的是你吗?你这些年去哪里了?

我找了你好久。”顾砚之看着她,眼神复杂,有惊讶,有愧疚,还有一丝她看不懂的疏远。

他没有像以前那样抱她,只是轻轻说了一句:“我这些年在北方,一直在军中任职。

”她愣住了,看着他身上的军装:“你……你加入国民党了?”顾砚之沉默了一下,点了点头:“是,我现在是国民党的军官。”沈知意的心沉了下去。

她想起那些被通缉的共产党,想起他以前带回家的进步书籍,不明白他为什么会加入国民党。

她想问他,可看着他疏远的眼神,却又不敢开口。那晚,顾砚之请她去了一家酒楼吃饭。

他点了很多她以前爱吃的菜,却很少说话。她问他这些年的经历,他只说在军中一切都好,不愿多提。她问他以后打算怎么办,他说:“我现在在南京任职,可能会在这里待很久。

”她小心翼翼地问:“那我们……以前的约定还算数吗?”顾砚之的动作顿了一下,抬头看着她,眼神里满是愧疚:“知意,对不起,我已经不能给你想要的生活了。

我现在是军官,随时可能上战场,给不了你安稳。你还是找个好人家嫁了吧。

”沈知意的心像被泼了一盆冷水,从头凉到脚。她看着他,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顾大哥,你是不是不爱我了?”他没有回答,只是避开了她的目光,声音低沉:“知意,别再等我了,对你不好。”那晚,他送她回住处,在巷口,他递给她一个信封:“这里面有些钱,你拿着,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生活。”她没有接,摇了摇头:“顾大哥,我不要你的钱,我只要你告诉我,你是不是真的忘了我们以前的约定?忘了在苏州巷口槐树下说的话?

”他看着她,眼里满是痛苦,却还是硬着心肠说:“是,我忘了。知意,我们以后不要再见面了。”说完,他转身就走,没有回头。沈知意站在巷口,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夜色里,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往下掉。秦淮河的灯光映在她的脸上,却暖不了她冰冷的心。她不知道,顾砚之并没有真的加入国民党。

他是共产党安插在国民党军中的卧底,为了不连累她,只能故意疏远她。他走在回去的路上,心里像刀割一样疼,他多想回头抱抱她,告诉她自己有多爱她,可他不能。他知道,自己的身份随时可能暴露,一旦暴露,不仅自己会死,还会连累她。他只能用这种方式,让她离开自己,好好生活。第四章 战火起,生死别民国二十六年,抗日战争爆发了。

南京很快被日军包围,到处都是炮火声,人心惶惶。沈知意所在的布庄关了门,她只能躲在住处,不敢出门。她想起顾砚之,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是否还活着。一天,她在收音机里听到国民党军队在南京抵抗日军的消息,心里一阵担忧。她决定去找顾砚之,哪怕只是远远看他一眼,确认他安全。她冒着炮火,穿过一条条街道,来到国民党军队的驻地。驻地外戒备森严,她根本进不去。她在驻地外等了很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