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巷谜踪小说林砚秋张岚(已完结全集完整版大结局)林砚秋张岚小说全文阅读笔趣阁
时间: 2025-09-16 05:37:58
章节开始临州市刑侦支队办公室的晨光,被窗外的雾霾滤成淡灰色,静静落在林砚秋面前的两份文件上 —— 左侧是张岚失踪案的卷宗,封面贴着她失踪前的证件照,照片里的人戴着黑框眼镜,手里还攥着一本线装书;右侧是二十年前苏家灭门案的残缺档案,纸张边缘己经发脆,“苏墨寒” 三个字被当年的钢笔圈出淡淡的印痕。
他指尖夹着枚透明证物袋,袋里装着从张岚衣物上提取的红土样本,赭红色的土粒在灯光下清晰可见,袋身贴的标签上,“寒骨巷现场” 与 “苏家老宅旧址” 两个名称并列,像一条无形的线,将两起相隔二十年的案件缠在一起。
“林队,技术科的红土比对报告出来了!”
沈知夏抱着文件夹快步走进来,靴底敲击地板的声音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
张岚身上的红土,和二十年前苏家案现场留存的红土完全同源,都含有清代老砖墙特有的糯米灰 —— 这种成分只有寒骨巷、苏家巷这片拆迁区有,其他地方根本找不到。”
她顿了顿,又翻到报告的附件页:“还有个关键发现,红土里检测出微量的古籍修复胶,和张岚手里那页《临州方志》残页边缘的胶痕成分一致。
技术科推测,张岚死前要么接触过完整的《临州方志》,要么去过古籍修复的场地。”
林砚秋的目光从报告移到桌角那本泛黄的笔记本上 —— 他翻开写着 “苏家案” 的页面,“红土古籍” 两个词被红笔圈出,中间画着一道问号。
昨晚现场的画面突然涌上心头:陈敬山捏着红土时指尖的颤抖,提及苏家案时避开的眼神,还有那句没说完的 “这案子……”,这些细节像细小的刺,扎在他的记忆里。
“查张岚失踪前的行踪,重点排查她接触过的古籍修复师、工作室,还有相关的学术交流记录。”
林砚秋合上笔记本,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紧绷,“另外,立刻联系市档案馆,调阅张岚近半年的借阅记录,尤其是和《临州方志》、苏家相关的所有档案。”
沈知夏刚点头应下,手机突然震动起来。
她看了眼屏幕,脸色瞬间变了:“林队,档案馆那边有消息了!
张岚失踪前一个月,每周都去三次,每次都借走苏家案的旧档,最后一次借阅是 10 月 16 号 —— 正好是她去苏家老宅的前一天。
而且管理员周曼说,张岚最后一次借书时,特意问了‘二十年前苏家的邻居王富贵现在在哪’。”
“王富贵?”
林砚秋猛地抬头,指节因为攥紧钢笔而泛白。
这个名字像一把钥匙,突然打开了记忆的锁 —— 二十年前,正是这位自称 “亲眼看到苏墨寒发疯砍人” 的邻居,让刚入警队的他误判了方向。
可就在案件推进的关键阶段,王富贵突然失踪,苏家案的证据链也随之断裂,成了他心里压了二十年的石头。
半小时后,两人驱车赶到市档案馆。
老城区的街巷刚苏醒,早点铺的蒸笼冒着白汽,油条在油锅里炸出 “滋滋” 的声响,与档案馆厚重的铁门、斑驳的砖墙形成鲜明对比。
管理员周曼己经在门口等候,她穿着藏青色制服,袖口别着的钢笔杆磨得发亮,看到林砚秋时,右手下意识地攥紧了胸前的工作牌,指节泛白。
“林警官,沈警官,里面请。”
周曼的声音很轻,引着两人走进古籍借阅区。
空气中弥漫着旧纸的霉味与防虫药的清凉,高大的书架上,线装书按年代排列得整整齐齐,标签上的字迹大多泛黄模糊。
她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棕色封皮的登记册,翻开其中一页:“这是张岚的借阅记录,您看,10 月 16 号她借走了《临州方志・光绪版》残本,还有苏家案的刑侦档案副本,当时说要‘研究临州清代地方史’,还复印了三页档案。”
林砚秋接过登记册,指尖抚过张岚的签名 —— 笔画有力,却在 “苏家案” 三个字的旁边,有明显的停顿痕迹,像是写字时突然犹豫了。
他抬头看向周曼:“张岚问王富贵下落时,有没有说找他的原因?
你知道王富贵现在在哪吗?”
周曼的指尖在登记册边缘反复摩挲,沉默了足足五秒,才低声开口:“张岚说…… 她在《临州方志》的批注里看到了王富贵的名字,怀疑他和苏家老宅的建造历史有关。
至于王富贵……” 她的声音压得更低,“我只知道他是我父亲的老同事,二十年前突然从街道办辞职,之后就没了消息。
我父亲生前说过,王富贵是‘惹了不该惹的人,躲起来了’。”
“你父亲是谁?”
沈知夏突然追问,目光落在周曼胸前的工作牌上 ——“周曼” 两个字,让她想起昨晚整理张岚遗物时,那份旧档案里 “邻居周志强” 的名字,两者的姓氏恰好对上。
周曼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她下意识地后退半步,后背撞到身后的书架,架上的一本《临州史话》“啪” 地掉在地上,书页间夹着的一张老照片滑了出来。
沈知夏弯腰去捡,照片上的中年男人搂着十几岁的周曼,背景是苏家巷的老门楼,右下角的日期清晰可见 ——2004 年,正是苏家案发生后的第三年。
“你父亲是周志强?”
林砚秋捡起照片,声音陡然严肃。
周志强他记得清楚,是当年苏家案的另一位邻居,曾在证词里说 “看到苏墨寒从苏家老宅跑出来时,手里拿着带血的刀”。
可这份证词因为没有实物佐证,后来随着王富贵失踪,渐渐被淹没在厚厚的卷宗里。
周曼的眼泪突然掉了下来,她抹了把脸,转身从抽屉里拿出一个铁盒,手指因为紧张而微微颤抖:“我父亲三年前去世了,他走之前才跟我坦白,当年他和王富贵都收了赵坤的钱,作了伪证。
王富贵说看到苏墨寒砍人,全是赵坤教他编的 —— 赵坤当时想低价买苏家的地,可苏家人不同意,就……”她打开铁盒,里面是一叠泛黄的信纸,最上面一张是汇款单复印件,收款人是王富贵,汇款人签名处写着 “赵坤”,日期是 2001 年 10 月 —— 正是苏家案发生前一个月。
“张岚找到我的时候,己经拿到了王富贵的部分日记。”
周曼的声音带着哭腔,“她说王富贵作伪证后一首被赵坤威胁,后来躲到了郊区的废弃砖厂,还藏了苏家案的关键证据。
张岚说‘一定要找到王富贵,还苏家一个清白’,可我没想到…… 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她。”
林砚秋接过汇款单,指尖抚过 “赵坤” 的签名 —— 和他记忆中苏家案卷宗里赵坤的笔迹,一模一样。
昨晚赵坤公司的回复突然浮现在脑海:司机李伟失联前,最后一次出车就是去郊区废弃砖厂。
线索突然串联起来:张岚找王富贵→王富贵藏在砖厂→李伟去过砖厂→李伟失联。
“沈知夏,立刻联系技术科,查郊区废弃砖厂的具体位置,调取李伟 10 月 17 号的行车记录仪。”
林砚秋的声音急促起来,“同时申请传唤证,我要亲自审赵坤。”
就在这时,沈知夏的手机响了,是技术科打来的。
她听了几句,脸色瞬间凝重,挂了电话后立刻看向林砚秋:“林队,技术科在张岚的电脑里恢复了一封未发送的邮件,收件人是匿名邮箱,内容是‘王富贵在砖厂藏了证据,李伟知道具体位置’,附件是一张照片 —— 张岚和一个男人的合影,男人手里拿着的,是完整的《临州方志》。”
林砚秋接过手机,照片上的男人侧对着镜头,右眉骨下方有一道浅疤,在阳光下格外明显。
这道疤,和二十年前苏墨寒档案照片里的疤痕,完全重合。
办公室里的空气突然凝固,窗外的雾霾更浓了,将档案馆的玻璃窗蒙成一片模糊。
林砚秋看着照片上的苏墨寒,又看向桌上的苏家案旧档,突然明白:张岚的死、李伟的失联、赵坤的反常,都只是开始。
那个被认定为 “精神失常” 的苏家幸存者,早己布下了一张复仇的网,而他们,才刚刚触碰到网的边缘。
他翻开那本泛黄的笔记本,在 “苏墨寒” 三个字旁画了个红圈,笔尖快速写下:“张岚合影→《临州方志》完整版→郊区砖厂→李伟”。
停顿片刻,他又添了一行,字迹格外用力:“赵坤涉案,即刻传唤。”
章节结束
他指尖夹着枚透明证物袋,袋里装着从张岚衣物上提取的红土样本,赭红色的土粒在灯光下清晰可见,袋身贴的标签上,“寒骨巷现场” 与 “苏家老宅旧址” 两个名称并列,像一条无形的线,将两起相隔二十年的案件缠在一起。
“林队,技术科的红土比对报告出来了!”
沈知夏抱着文件夹快步走进来,靴底敲击地板的声音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
张岚身上的红土,和二十年前苏家案现场留存的红土完全同源,都含有清代老砖墙特有的糯米灰 —— 这种成分只有寒骨巷、苏家巷这片拆迁区有,其他地方根本找不到。”
她顿了顿,又翻到报告的附件页:“还有个关键发现,红土里检测出微量的古籍修复胶,和张岚手里那页《临州方志》残页边缘的胶痕成分一致。
技术科推测,张岚死前要么接触过完整的《临州方志》,要么去过古籍修复的场地。”
林砚秋的目光从报告移到桌角那本泛黄的笔记本上 —— 他翻开写着 “苏家案” 的页面,“红土古籍” 两个词被红笔圈出,中间画着一道问号。
昨晚现场的画面突然涌上心头:陈敬山捏着红土时指尖的颤抖,提及苏家案时避开的眼神,还有那句没说完的 “这案子……”,这些细节像细小的刺,扎在他的记忆里。
“查张岚失踪前的行踪,重点排查她接触过的古籍修复师、工作室,还有相关的学术交流记录。”
林砚秋合上笔记本,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紧绷,“另外,立刻联系市档案馆,调阅张岚近半年的借阅记录,尤其是和《临州方志》、苏家相关的所有档案。”
沈知夏刚点头应下,手机突然震动起来。
她看了眼屏幕,脸色瞬间变了:“林队,档案馆那边有消息了!
张岚失踪前一个月,每周都去三次,每次都借走苏家案的旧档,最后一次借阅是 10 月 16 号 —— 正好是她去苏家老宅的前一天。
而且管理员周曼说,张岚最后一次借书时,特意问了‘二十年前苏家的邻居王富贵现在在哪’。”
“王富贵?”
林砚秋猛地抬头,指节因为攥紧钢笔而泛白。
这个名字像一把钥匙,突然打开了记忆的锁 —— 二十年前,正是这位自称 “亲眼看到苏墨寒发疯砍人” 的邻居,让刚入警队的他误判了方向。
可就在案件推进的关键阶段,王富贵突然失踪,苏家案的证据链也随之断裂,成了他心里压了二十年的石头。
半小时后,两人驱车赶到市档案馆。
老城区的街巷刚苏醒,早点铺的蒸笼冒着白汽,油条在油锅里炸出 “滋滋” 的声响,与档案馆厚重的铁门、斑驳的砖墙形成鲜明对比。
管理员周曼己经在门口等候,她穿着藏青色制服,袖口别着的钢笔杆磨得发亮,看到林砚秋时,右手下意识地攥紧了胸前的工作牌,指节泛白。
“林警官,沈警官,里面请。”
周曼的声音很轻,引着两人走进古籍借阅区。
空气中弥漫着旧纸的霉味与防虫药的清凉,高大的书架上,线装书按年代排列得整整齐齐,标签上的字迹大多泛黄模糊。
她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棕色封皮的登记册,翻开其中一页:“这是张岚的借阅记录,您看,10 月 16 号她借走了《临州方志・光绪版》残本,还有苏家案的刑侦档案副本,当时说要‘研究临州清代地方史’,还复印了三页档案。”
林砚秋接过登记册,指尖抚过张岚的签名 —— 笔画有力,却在 “苏家案” 三个字的旁边,有明显的停顿痕迹,像是写字时突然犹豫了。
他抬头看向周曼:“张岚问王富贵下落时,有没有说找他的原因?
你知道王富贵现在在哪吗?”
周曼的指尖在登记册边缘反复摩挲,沉默了足足五秒,才低声开口:“张岚说…… 她在《临州方志》的批注里看到了王富贵的名字,怀疑他和苏家老宅的建造历史有关。
至于王富贵……” 她的声音压得更低,“我只知道他是我父亲的老同事,二十年前突然从街道办辞职,之后就没了消息。
我父亲生前说过,王富贵是‘惹了不该惹的人,躲起来了’。”
“你父亲是谁?”
沈知夏突然追问,目光落在周曼胸前的工作牌上 ——“周曼” 两个字,让她想起昨晚整理张岚遗物时,那份旧档案里 “邻居周志强” 的名字,两者的姓氏恰好对上。
周曼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她下意识地后退半步,后背撞到身后的书架,架上的一本《临州史话》“啪” 地掉在地上,书页间夹着的一张老照片滑了出来。
沈知夏弯腰去捡,照片上的中年男人搂着十几岁的周曼,背景是苏家巷的老门楼,右下角的日期清晰可见 ——2004 年,正是苏家案发生后的第三年。
“你父亲是周志强?”
林砚秋捡起照片,声音陡然严肃。
周志强他记得清楚,是当年苏家案的另一位邻居,曾在证词里说 “看到苏墨寒从苏家老宅跑出来时,手里拿着带血的刀”。
可这份证词因为没有实物佐证,后来随着王富贵失踪,渐渐被淹没在厚厚的卷宗里。
周曼的眼泪突然掉了下来,她抹了把脸,转身从抽屉里拿出一个铁盒,手指因为紧张而微微颤抖:“我父亲三年前去世了,他走之前才跟我坦白,当年他和王富贵都收了赵坤的钱,作了伪证。
王富贵说看到苏墨寒砍人,全是赵坤教他编的 —— 赵坤当时想低价买苏家的地,可苏家人不同意,就……”她打开铁盒,里面是一叠泛黄的信纸,最上面一张是汇款单复印件,收款人是王富贵,汇款人签名处写着 “赵坤”,日期是 2001 年 10 月 —— 正是苏家案发生前一个月。
“张岚找到我的时候,己经拿到了王富贵的部分日记。”
周曼的声音带着哭腔,“她说王富贵作伪证后一首被赵坤威胁,后来躲到了郊区的废弃砖厂,还藏了苏家案的关键证据。
张岚说‘一定要找到王富贵,还苏家一个清白’,可我没想到…… 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她。”
林砚秋接过汇款单,指尖抚过 “赵坤” 的签名 —— 和他记忆中苏家案卷宗里赵坤的笔迹,一模一样。
昨晚赵坤公司的回复突然浮现在脑海:司机李伟失联前,最后一次出车就是去郊区废弃砖厂。
线索突然串联起来:张岚找王富贵→王富贵藏在砖厂→李伟去过砖厂→李伟失联。
“沈知夏,立刻联系技术科,查郊区废弃砖厂的具体位置,调取李伟 10 月 17 号的行车记录仪。”
林砚秋的声音急促起来,“同时申请传唤证,我要亲自审赵坤。”
就在这时,沈知夏的手机响了,是技术科打来的。
她听了几句,脸色瞬间凝重,挂了电话后立刻看向林砚秋:“林队,技术科在张岚的电脑里恢复了一封未发送的邮件,收件人是匿名邮箱,内容是‘王富贵在砖厂藏了证据,李伟知道具体位置’,附件是一张照片 —— 张岚和一个男人的合影,男人手里拿着的,是完整的《临州方志》。”
林砚秋接过手机,照片上的男人侧对着镜头,右眉骨下方有一道浅疤,在阳光下格外明显。
这道疤,和二十年前苏墨寒档案照片里的疤痕,完全重合。
办公室里的空气突然凝固,窗外的雾霾更浓了,将档案馆的玻璃窗蒙成一片模糊。
林砚秋看着照片上的苏墨寒,又看向桌上的苏家案旧档,突然明白:张岚的死、李伟的失联、赵坤的反常,都只是开始。
那个被认定为 “精神失常” 的苏家幸存者,早己布下了一张复仇的网,而他们,才刚刚触碰到网的边缘。
他翻开那本泛黄的笔记本,在 “苏墨寒” 三个字旁画了个红圈,笔尖快速写下:“张岚合影→《临州方志》完整版→郊区砖厂→李伟”。
停顿片刻,他又添了一行,字迹格外用力:“赵坤涉案,即刻传唤。”
章节结束